美章网 资料文库 阅览室监管的和谐与自主性改善范文

阅览室监管的和谐与自主性改善范文

时间:2022-03-09 03:00:36

阅览室监管的和谐与自主性改善

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人类学的角度,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合理界分,培育公民的现性人格。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没有身份歧视,公共资源开放,社会流动畅通,人民安居乐业。要有效满足人们对知识的各种需求,就必须解决从需求到知识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或限制,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和谐秩序的建立。所以说,图书馆建设在我国从学习型社会到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中,能够起到一个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要发挥好这个作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改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图书馆管理的和谐性与自主性追求

和谐性。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对和谐的表达即为“天人合一”。图书馆管理的和谐性即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读者、需求、信息资源和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和谐共融的秩序,使读者及其自身的需求能够跟他所面对的资源和环境达到“合为而一”的交流与发展。图书馆的管理要做到和谐秩序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管理者从前台走向后台。和谐秩序存在的前提不但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或冲突,而且还要自觉地消除影响和谐秩序的不利因素。老子有言:“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图书馆很多矛盾的冲突其实源自于管理者为达到自己有效的管理而通过的各种对读者的限制或监管措施。这是一种有为的做法,但事实上它并不能最终达到管理的和谐性目标。从人性心理的角度看,当个体心理的自然性增长受到不必要的干涉时,它可能会引起排斥行为,甚至是对抗,所以,老子说:“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五十七章》。

“无为”可“取天下”,这就是“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它只是要求管理者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为”。图书馆管理工作者要想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就不能以一种强式有为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带着违反读者自然需求的规则去规范读者,而是要从管理的前台走向管理的后台,做和谐秩序的幕后协调人、服务人。

静逸环境的建设。图书馆作为众多读者的选择地,其主要角色安排并不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人员之间的直接交流,而是提供一个知识的选择库。这样,图书馆就不能定位于读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心,而是读者与信息资源、物理环境的直接交流中心。图书馆角色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须有一个静逸的环境,这也使它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道家所认为的“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即回归到自然生命本原的使命。比如馆内信息资源与硬件存放的舒适性,阅读场所人与人之间、场景之间的协调性、距离性、自然性;馆外环境还要给人一种自然的、宜人的、无外界干扰的知识胜地的感觉。读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可以静心养心,安心乐心,满足精神的需要与升华。

自主性。自主性是针对读者群体来说的。它其实是图书馆和谐性管理需要的内容延伸和主体表现。图书馆管理的和谐性要求,其目的也是要充分发挥读者的自然主动性,增加知识获得的有效性。

信息资源的自主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比较重视人的自然性的发挥与社会和谐性的依存关系。读者在图书馆自主性的最大表现应该是对信息资源的自主选择。自主选择的一个结果就是和谐的自我学习氛围,通过个体自主性的信息资源选择与知识需要的满足,达到学习型社会与和谐型社会在图书馆的和谐结合。

读者之间的平等对待。在现在的很多图书馆,影响读者自主性选择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信息资源选择权利的不平等性。比如在一些资料种类的提供、时间的规定等方面,不同的读者群体可能会获得不同的选择权利。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众生平等”,它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的社会,只有社会主体的自主自律与主体间的自由平等,民众才能抛弃许多“忌讳”的束缚,让自主性充分发展。由此,图书馆的管理必须克服在不同读者群体上的不平等对待,让所有的读者能够获得一个平等自主的信息选择权利。一方面从资源的限制上,另一方面从心理的不平衡上解放读者,使每一个读者都怀有平等的信心,在信息的自主选择中达到意识的自由、开放和安逸性,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的满足。

作者:唐晓平单位: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阅览室监管的和谐与自主性改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tsggllw/6163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