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6篇)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6篇)范文

时间:2022-01-18 09:21:39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6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路径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与形式。通过校内外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锻炼个人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本文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阐述了医大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机制和学校出台了《徐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确定了第二课堂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育人机制

当代大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在完善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方法以外,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第二课堂即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教育。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是当代大学学习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徐州医科大今年9月份出台一项重大学生管理规定:徐医大〔2017〕123号文件《徐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下文简称《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将第二课堂即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提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结束了以往松散的实践活动管理,而是以文件规定的方式确定了第二课堂的重要地位。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进行思想引领类活动、校园文化类活动、创新创业类、学术科研类、社会工作类等活动,从而锻炼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必不可少的载体。1.1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社会的了解树立爱国热情与信心,深入社会实践。从社会的大环境中汲取经验,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脱离实际和国情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所以只有将大学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去才能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不仅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提前帮助大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加强学习动力与信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有利于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目前学校设有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大部门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例如口腔医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口腔义诊活动、爱牙日活动、小学口腔卫生与保健知识义教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关爱唇腭裂儿童活动、雕牙大赛等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又不失趣味性和专业性。

1.3有利于锻炼个人意志,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定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健全人格,也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对自己奋斗的目标是否明确。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管理办法》的第六条:本科生参加完成“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思想引领与校园文化类”“创新创业与学术科研类”“社会工作类”等活动,在每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可通过PU平台提交参与活动的相关材料,由第二课堂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可获得相应学分;直接通过PU平台参与的活动,经审核认定后,可获得相应学分。

2.1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在学校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校级社会实践活动和院级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之多。其中,有校级学生会组织的、社团联合会组织的,还有院级学生会、社团以及各个班级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各类各色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达到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岗前预习、服务学校等目的,使自己的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党课、团课、理论社团及学生干部培训;主题教育讲座、团日活动、青春榜样交流会;校园文化讲座、文体活动;专项培训或学校大型活动;校园文化类的竞赛;创新创业类讲座、论坛、培训;院系或社团主办的创新创业竞赛在《管理办法》中都有所规定,规范了学生们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口腔医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传统特色的“妙手匠心,雕朽为奇——创意雕模大赛”、口腔医学类专业的“翻转课堂比赛”以及通用性的英语风采大赛、辩论赛、“萌牙杯”篮球赛、拔河比赛、宿舍文化艺术节等等丰富多彩的院内实践活动。

2.2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异彩纷呈

大学生参加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多姿多彩,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志愿服务类、社会调研类、科研实践类、见习实习类、宣传教育类、咨询辅导类等等。其中志愿服务类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切身的公益实践、志愿活动,聚焦群众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等。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切实为群众做贡献、办实事、解难题。社会调研类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立足于社会各种热点问题组成调研团队,将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相结合,以青年的创新视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层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添益增彩。科研实践类:和大学生科协建设相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色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研精神,训练学生科研思维,浓厚学校优良学风。如开展暑期科研兴趣小组,充分发动科技创新骨干同学,开展科研实践、撰写论文及开发科技创新发明,培育“挑战杯”“创青春”项目。徐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关爱唇腭裂儿童系列活动一年一度传承至今,2015年“驱逐‘腭’梦,传递‘唇’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6年“‘唇’真心灵,用爱呵护”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7年“‘童’一个微笑,同一份‘唇’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月雷锋月走进敬老院关爱空巢老人,为老人们带去温暖和朝气,弘扬了“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9•20爱牙日大型义诊活动,2016年爱牙日走进睢宁义诊义教活动,2017年爱牙日走进铜山区汉王镇义诊义教活动。另外我院还有学生积极参与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2017年的第十四届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以上这些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获益匪浅,增长了不少知识和社会经验。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制度保障

要全面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功能,就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制度保障是基础。一项科学完备的制度与规定有利于工作的贯彻与执行,徐州医科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体现在今年9月份学校正式将“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徐医大〔2017〕123号文件《徐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做好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第二课堂是指由学校组织或认可的、在常规教学以外所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工作、讲座培训等活动。第三条:第二课堂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须累计获得10个学分(计180个实践学时)方可毕业。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学校设立“第二课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第二课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各院系主要负责人以及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具体负责第二课堂学分评定以及日常事务管理,依托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University(以下简称PU平台)实施。第七条中规定,针对学制为四年和五年的专业,学校分别于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公布本专业第二课堂学分预警学生名单,督促学生按照“查缺补漏”的原则补足所差的实践学时,以免影响学生正常毕业。”

以上总则和组织管理规定明确了第二课堂的重要地位,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管理规定》中第三章评定标准中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类别学分认定进行了规定,分别为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思想引领类、校园文化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科研类、社会工作类以及其他等等社会实践活动。每一项类别都规定了相应数量的实践学时。其中第十四条社会工作类中明确了“团支委、班委、校院学生组织干事,党支部委员、团支书、班长、院系学生组织的部门负责人、学生社团负责人,校级学生组织部门负责人、院系学生组织主席团成员,校级学生组织主席团成员等等”的重要地位,这更大的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力,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分分.高校实践育人多维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瞿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王冰.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4]周彩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作者:聂祎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与价值意蕴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和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推动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教学相长和主体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了家国情怀、坚定了专业志向、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校地合作等。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课程化、基地化、实效化、品牌化发展趋向,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这项工作科学化、大众化、有序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针和价值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和必要环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支撑和有效延伸,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更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内容和一面旗帜,必须抓紧抓好抓实。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一直以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质和内涵的探讨还不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1]这项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还不完备。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应当深入分析其发展历程、价值意蕴,科学把握其发展取向。

一、历史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与价值意蕴

(一)发展脉络

自1990年开展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各高校紧紧围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一主题,不断拓展这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将其作为在实践中教育大学生的生动课堂。总结梳理这项活动特殊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与国家发展进步的历程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1.第一阶段:重在一个“看”字。恢复高考以后,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也带来了一些错误的思潮,一些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知之甚少,对西方政治策略的本质缺乏认识,对自我角色定位不准。为了解决当时较为普遍的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问题,1990年6月,、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开展了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这个时候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比较单一,目的很明确,重在一个“看”字。当时的活动主题是“大学生看中国”,主要目的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到厂矿去、到贫苦地区和革命老区去,深入了解国情民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第二阶段:突出一个“问”字。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中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后,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物质积累明显增强,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同时新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涌现,如投机倒把猖獗,贫富差距拉大,脑体劳动倒挂,社会思想动荡,人们甚至感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因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凸显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集中聚焦在社会问题的调查思考上,突出在一个“问”字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再仅仅停留在走走看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多都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追问。这一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困境,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活动发展方向的定位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亟待回答和破解。

3.第三阶段:落在一个“做”字。1997年底,给中国青年志愿者题词。199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名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目的在于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在一个“做”字上,引导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长为城乡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服务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以此为标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从“看”、“问”到“做”的价值转向,从而为后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明确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调,打亮了底色。同时,这个阶段的“做”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青年文明号”到“青春三下乡”,从精神文明创建到立足专业服务城乡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不断丰富,项目不断拓展,形式也不断创新。各高校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全国上下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时代性、实效性。

(二)价值意蕴

每年暑期,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城乡基层,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现代文明,参与社会建设。他们有的投身农村教育,救助失学儿童;有的送科技到田头,带卫生到农家;有的传文化到基层,援法律给百姓。在祖国广袤的热土上,到处闪动着他们青春的身影,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志愿者用行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引领了成长的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来,这项活动的教育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了家国情怀。一是国家由远而近。参加社会实践以前学生谈到国家总感觉离自己有些遥远,在实地了解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近年来在深入调研国家扶贫攻坚任务后,学生发现自己离国家如此之近。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国家的使命,感知国家的冷暖,感受国家的脉动。二是人民由虚而真。以前讲到人民,大多数学生很难说出人民这个概念的由来和内涵,甚至说不出到底谁才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发现,人民其实是现实的、具体的、鲜活的,人民就是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三是重新认识干部形象。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扶贫干部,有的白天跑扶贫联系户、晚上给百姓办夜校、半夜才记得吃药、经常几个星期都回不了家,有的怀孕7个多月仍坚守扶贫攻坚一线,有的为了送扶贫材料被汽车撞昏迷、最终截掉一条腿……大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干部正在各条战线上带领群众谋发展、搞建设。四是使命由空而实。在炎炎的夏日,一批批青年学子带着青春梦想,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火热而又真实的实践生活丰富了他们对人生和价值的理解,加深了他们对责任和理想的感悟。只有双脚深深地插进泥土里,大学生才深切地理解了国家的现实,才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才懂得自己的使命是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国家,是用自己的能量去点亮中华。

2.坚定了专业志向。平时在学校期间,总有学生说自己比较迷茫,找不到奋斗的价值和人生的航向。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大家疑惑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后能干什么。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看到老百姓那么欠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各个地方那么欠缺能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他们还看到孩子们对新知识、新媒介、新技术那么渴望,他们明白了:自己被需要,知识有价值。有学生说:“我感觉自己被需要、有价值”,“我要立足黄土地,代言新一代”。他们从说到做,从茫然到坚定,用双脚踩在田埂上、泥土里,真正懂得了学习的价值和人生的使命。

3.密切了师生关系。谈到教育,人们一般认为,学生、教师、办学条件是教育的三大要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容易被忽视,这就是师生关系。在共同实践的日子里,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战斗的生活结成了战斗的情谊,这种情谊反过来又会成为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能量。同时,年龄相仿、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让他们学会了互学互鉴,学会了互帮互助,也学会了包容合作和人际交往,从而有效地弥补了独生子女所缺少的朋辈教育,这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教育经历。

4.增进了校地合作。依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与地方架起了一座沟通交流、合作共建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校地之间逐渐加深了解,找到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共建项目。很多高校已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的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用高校的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生动的实践充分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课堂,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一所大学校,基层一线是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的大课堂,人民群众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好老师,现实生活是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的第一手教材。大学生在深入基层中了解了社会、体察了国情,在实践锻炼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在奉献社会中升华了情操、培养了品格,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了责任、明确了目标。

二、发展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向

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四个正确认识”的重要渠道和路径,我们要认真聚焦社会实践存在的现实问题,认识和把握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向,推动这项工作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一)克服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良倾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目标过于宏大,制度机制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实践基地不够稳定,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学校层面认识不足;[3]有研究者认为,总的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缺乏基本理念的确立和系统组织、长期计划和操作性落实。[4]综合来看,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娱乐化倾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组织大学生到城乡、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增强家国情怀,砥砺意志品质,强化专业本领,服务城乡建设。然而,近些年来,有些实践团队和实践队员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没有认真对待实践育人工作,实践活动演变为“乡村旅游”、“农家乐”,一路上走马观花、拈轻怕重,给实践活动所在地的群众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本无法实现活动的教育目的,反而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形式化倾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课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每年集中开展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一所高校重要的考验,是对高校办学水平和育人理念的集中检验,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一些高校、一些实践团队和队员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上,没有放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精心设计上,没有放在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优化上,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动仪式的宏大场面和声势营造上,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总结材料的制作、汇报PPT的设计上,热衷于搞合作签约仪式、提高领导出席层次、策划新闻连续报道。这样的工作思路必然会助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主义风气,偏离活动的正确方向。三是无序化倾向。大学生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必须做到精准定位、精心设计、精细实施,就如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一般都要有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严谨的课程教学计划、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应该强化活动的规范意识。然而,有些实践团队没有对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布置,也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实践活动的主题不突出,项目设计不现实,团队内部分工不明确,与实践活动所在地有关单位的沟通对接不紧密,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随意化、无序化,不仅活动的成效无法得到保障,还会引发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四是精英化倾向。受高校财政支持力度、指导教师队伍数量、组织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都是采取“点面结合”的组队方式展开。学校和学院层面通过一定程序组建一定数量的重点团队,各个团队基本上都会抽调相关专业的学生骨干,以增强实践团队的综合实力。这种重点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会得到较为充分的时间保障、物质保障、内容保障和指导教师保障,也容易出成效、出亮点。然而,其余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采取自愿组队或单兵作战的方式,回乡就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其教育成效就很难得到保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来看,是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教育,否则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当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实现大众化、普遍化教育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相关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还有很多保障工作需要跟上。上述这些倾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和声誉,最终影响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趋向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做法、新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紧紧围绕学分化这个核心,抓好导论课、选题及方法辅导课、活动立项、开展和总结评分等“五个组织环节”;[5]中南大学依照“事业化规划、系统化推进、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支撑、特色化提升”的工作要求,努力形成“四年、四类、四层次”的递进式系统化社会实践活动体系;[6]北京科技大学积极探索“理论讲授为辅,团队实践为主,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互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和“领导重视、教师督导、学生主动、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运行模式。[7]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创新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各高校应该围绕专业化、课程化、基地化、实效化、品牌化的“五化”机制建设,牢牢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发展趋向。

1.专业化趋向:抓好针对教育,做好结合文章。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高校越来越重视将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但这还不够,下一步,各高校必须站在专业人才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的高度,从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各类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职责,系统设计好社会实践专业化运作的系统思路和举措,推动第一课堂教育理念和资源更好地支撑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社会实践更好地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巩固第一课堂的成果,强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一体设计、一体落实、一体考核。

2.课程化趋向:抓好精准教育,做好规范文章。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实践活动参与面不广、随意性大的问题,课程化操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社会实践要学习借鉴第一课堂建设思路,强化社会实践的课程化理念,力争早日开发出科学精准、严谨规范的实践活动课程,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必修学分,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抓好实践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将社会实践设为课程,进行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考核。

3.基地化趋向:抓好持续教育,做好协同文章。为了保障社会实践课程像第一课堂那样拥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环境和可持续的教育条件,做到实践活动可控、可测、可持续,各高校必须加快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和相关单位的联系,建设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精心选配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实践指导教师,进一步促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社会资源。

4.实效化趋向:抓好有效教育,做好务实文章。衡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最终还要看活动对大学生教育的实际成效。因此,在规范社会实践管理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实效性,切实抓好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管理。不仅实践活动过程中要严谨规范,每次实践活动结束,都要认真及时地引导师生记录整理好实践故事,总结分析好实践成效,传承发展好实践精神,示范带领好共同成长,将社会实践中的教育成效和正能量注入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广参与、可证明、可复制、可持续的社会实践教育。

5.品牌化趋向:抓好示范教育,做好品牌文章。各高校、各学院都是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主体,应鼓励大家结合学校、学院和地方实际,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树立各具特色的活动品牌,这既是活动发展深化的一般经验,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五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事关教育改革和创新,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我们能够直面问题、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就一定能够做出成果、做出特色,从而为实践育人工作竖起一面旗帜,开创一条新路,树立一批品牌。大学生社会实践“五化”机制建设是当前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发展趋向,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这项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精英走向大众,从无序走向有序。

参考文献:

[1]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焦满金.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4]汤耀平,陈超.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5]王伟明,张鹏.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化组织模式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6]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4).

[7]陈曦,石新明,潘小俪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作者:胡靖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机制探讨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与形式。通过校内外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锻炼个人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本文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阐述了医大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机制和学校出台了《徐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确定了第二课堂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育人机制

当代大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在完善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方法以外,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第二课堂即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教育。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是当代大学学习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徐州医科大今年9月份出台一项重大学生管理规定:徐医大〔2017〕123号文件《徐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下文简称《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将第二课堂即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提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结束了以往松散的实践活动管理,而是以文件规定的方式确定了第二课堂的重要地位。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进行思想引领类活动、校园文化类活动、创新创业类、学术科研类、社会工作类等活动,从而锻炼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必不可少的载体。

1.1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社会的了解

树立爱国热情与信心,深入社会实践。从社会的大环境中汲取经验,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脱离实际和国情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所以只有将大学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去才能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不仅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提前帮助大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加强学习动力与信心,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有利于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目前学校设有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大部门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例如口腔医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口腔义诊活动、爱牙日活动、小学口腔卫生与保健知识义教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关爱唇腭裂儿童活动、雕牙大赛等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又不失趣味性和专业性。

1.3有利于锻炼个人意志,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定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健全人格,也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对自己奋斗的目标是否明确。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管理办法》的第六条:本科生参加完成“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思想引领与校园文化类”“创新创业与学术科研类”“社会工作类”等活动,在每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可通过PU平台提交参与活动的相关材料,由第二课堂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可获得相应学分;直接通过PU平台参与的活动,经审核认定后,可获得相应学分。

2.1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大学生在学校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校级社会实践活动和院级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之多。其中,有校级学生会组织的、社团联合会组织的,还有院级学生会、社团以及各个班级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各类各色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达到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岗前预习、服务学校等目的,使自己的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党课、团课、理论社团及学生干部培训;主题教育讲座、团日活动、青春榜样交流会;校园文化讲座、文体活动;专项培训或学校大型活动;校园文化类的竞赛;创新创业类讲座、论坛、培训;院系或社团主办的创新创业竞赛在《管理办法》中都有所规定,规范了学生们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口腔医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传统特色的“妙手匠心,雕朽为奇——创意雕模大赛”、口腔医学类专业的“翻转课堂比赛”以及通用性的英语风采大赛、辩论赛、“萌牙杯”篮球赛、拔河比赛、宿舍文化艺术节等等丰富多彩的院内实践活动。

2.2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异彩纷呈

大学生参加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多姿多彩,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志愿服务类、社会调研类、科研实践类、见习实习类、宣传教育类、咨询辅导类等等。其中志愿服务类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切身的公益实践、志愿活动,聚焦群众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等。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切实为群众做贡献、办实事、解难题。社会调研类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立足于社会各种热点问题组成调研团队,将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相结合,以青年的创新视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层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添益增彩。科研实践类:和大学生科协建设相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色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研精神,训练学生科研思维,浓厚学校优良学风。如开展暑期科研兴趣小组,充分发动科技创新骨干同学,开展科研实践、撰写论文及开发科技创新发明,培育“挑战杯”“创青春”项目。徐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关爱唇腭裂儿童系列活动一年一度传承至今,2015年“驱逐‘腭’梦,传递‘唇’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6年“‘唇’真心灵,用爱呵护”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7年“‘童’一个微笑,同一份‘唇’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月雷锋月走进敬老院关爱空巢老人,为老人们带去温暖和朝气,弘扬了“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9•20爱牙日大型义诊活动,2016年爱牙日走进睢宁义诊义教活动,2017年爱牙日走进铜山区汉王镇义诊义教活动。另外我院还有学生积极参与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2017年的第十四届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以上这些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获益匪浅,增长了不少知识和社会经验。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制度保障

要全面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功能,就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制度保障是基础。一项科学完备的制度与规定有利于工作的贯彻与执行,徐州医科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体现在今年9月份学校正式将“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徐医大〔2017〕123号文件《徐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做好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第二课堂是指由学校组织或认可的、在常规教学以外所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工作、讲座培训等活动。第三条:第二课堂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须累计获得10个学分(计180个实践学时)方可毕业。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学校设立“第二课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第二课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各院系主要负责人以及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具体负责第二课堂学分评定以及日常事务管理,依托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University(以下简称PU平台)实施。第七条中规定,针对学制为四年和五年的专业,学校分别于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公布本专业第二课堂学分预警学生名单,督促学生按照“查缺补漏”的原则补足所差的实践学时,以免影响学生正常毕业。”

以上总则和组织管理规定明确了第二课堂的重要地位,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管理规定》中第三章评定标准中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类别学分认定进行了规定,分别为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思想引领类、校园文化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科研类、社会工作类以及其他等等社会实践活动。每一项类别都规定了相应数量的实践学时。其中第十四条社会工作类中明确了“团支委、班委、校院学生组织干事,党支部委员、团支书、班长、院系学生组织的部门负责人、学生社团负责人,校级学生组织部门负责人、院系学生组织主席团成员,校级学生组织主席团成员等等”的重要地位,这更大的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力,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分分.高校实践育人多维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瞿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王冰.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4]周彩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作者:聂祎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四篇: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新模式

摘要:社会实践是艺术类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艺术品格,走向社会、实现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持续发展的困境。因此,建立双导师同指导新模式;挖掘社会实践服务载体,线上线下齐发力;注重点面结合,扩大社会影响力;搭建校企平台,拓展实践育人新路径,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实践;艺术类;大学生;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教育质量重要的一环。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其的使命担当。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构筑实效性新模式,才能够更加扎实有效。

1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艺术源于生活又回归社会生活。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成长成才的舞台。艺术类大学生更多是通过专业的社会实践,通过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艺术“范式”,赢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1.1提升自身艺术专业技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实践,艺术类大学生属于实用性强、专业技能强、实践能力强的艺术人才。社会实践是艺术类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学习、成长和社会化的有效途径。艺术类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自身所学知识、发现技能疏漏和不足,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架构和发展方向,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健全自身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实现全面提升发展。

1.2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艺术人格的必由之路

文化理论知识是艺术类大学生积淀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积淀,难以培养高尚情操。艺术类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艺术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社会实践是链接知识与实践的必经之路,只有参加社会实践,磨炼意志,转变观念,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艺术人格的锻造铺好道路,获得社会的认可。

1.3高校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院校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经之路,以社会实践为媒介让艺术类大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展现新时代艺术生良好精神风貌。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潜心钻研艺术技能,苦练本领,就是为了将来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社会实践这座“桥梁”,为艺术生打通了与社会接触的通道。

2当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许多亟须改进和解决的难题。现实社会中“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和搭建社会化实践平台的实际举措。”[1]

2.1校内外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尚未有效结合

当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为艺术类大学生指导的运行机制。大部分停留在由高校校团委、辅导员等带队开展社会实践的层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校外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也没有校外导师指导,形成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打游击”,管理不规范、不成系统的局面。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为完成上级任务,意义不大。在没有专业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大部分艺术生自身专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2.2传统社会实践方式相对滞后,对艺术类大学生针对性不强

社会实践与专业发展相吻合,才能够促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发展相互促进。传统的社会实践方式更多主要是宣传、下乡会演、调查访问,这些社会实践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实践的需要,实践效果不理想。不同专业的艺术生对社会实践要求各有特点,不能等同划一。有的高校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时,缺乏统筹兼顾,统一部署,艺术类大学生实践与所学专业相差较大,难以在专业学习上获得发展,也起不到真正服务地方的作用,无论对学校、对学生还是实践单位都没有实现共同发展。

2.3社会实践基地不能满足艺术类大学生走向社会化需求

艺术类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阶段。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校方与实践单位联合共同努力,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得以长期发展。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归根结底是资金投入问题,经费是制约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最大因素,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保障,而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所需要的器材、道具等费用十分昂贵,如果经费投入少成效不明显,如果投入多,学生、学校等难以支持。

2.4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认识偏差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是有部分艺术生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过程也是自身发展的过程,做到未雨绸缪。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只把社会实践当成是完成课程任务,被动参与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辩证地看待社会实践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3构筑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的新型模式

构筑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的新型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培养艺术人格,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实施高校课堂作为艺术生入门学技能、掌握技能的主阵地,把高校的社团当作模拟社会实践的“练兵场”,把社区实践基地变成社会实践的“实训场”,把实现自身最终的就业岗位作为价值目标。

3.1建立双导师制模式,坚持校内外导师同指导

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对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起到巨大作用。“调动专业导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质量地完成。”[2]校内的导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多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技能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专业导师的指导,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技能提升、艺术人格的培养、开展社会实践效果非凡。校外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经验的指导,可以有效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克服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少走弯路,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因此,建立一种校内外双导师模式,坚持校内校外导师协同指导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一种整合社会资源,校内外共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深远。

3.2挖掘实践服务载体,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

“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提高自立自强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机会,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提供了依据与理论增长点。”[3]社会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独特作用。当前,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部分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实行虚拟网络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个渠道,通过微信、微博、校园易班网站等互联网载体,为艺术生社会实践事迹、公益活动作宣传。线下推出系列社会公益实践精品活动,把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事迹推向社会公众,推动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效开展,成为推动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发展的动力。线上借助网络平台推送,线下实地表演、行动等践行,做到线上线下共发力。

3.3注重点面结合,扩大社会实践影响力

高校加强校企等联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形式,学校与相应的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为对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的社会实践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有部分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尝试以一种新的形式推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即通过高校课堂专业课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学校社团为载体,开辟社区实践基地,如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音乐学院通过学校社团把“小蚂蚁”“小雨滴”“百灵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做大做强,打造成为精品推向社会。学校推行定点实践基地与分散实践基地相结合,扶持重点团队,有专门老师指导、带队,同时也支持和鼓励骨干演出分队到不同地区进行公益演出等社会服务实践,重点发展一些可操作性强、可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效果良好的实践模式,统筹推动学校其他常规的社会实践活动协调发展。近年来,这些社会志愿团队,发挥艺术专业特长,开展了许多公益精品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注重点面结合,重点发展,统筹推动的新形式,扩大了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4搭建校企平台,拓展实践育人新路径

市场就业需求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指向标。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校内外企业长期合作的平台,开辟拓展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构建一种高校与实践基地单位相连合培养艺术人才的模式,把高校与实践单位基地联合起来,共同培养高校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社会认可度高、单位满意度强的艺术类人才。搭建校企平台,是实现艺术类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化人”的前沿阵地。学校向实践基地推送人才去实习,实践基地又检验艺术生在校所学所用,这有助于艺术类大学生把所学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改,同时还能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艺术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和场地有限的难题,可谓一举多得。通过实践还可以提前了解就业单位的需求,调整自身发展方向,提升自我。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将不断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都基辉,刘晓东,胡智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3):97-101

[2]舒彤,沈妍妍,邹婕.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5):69-71.

[3]姚建军,师蔷薇.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47-149.

作者:何期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管学院

第五篇:项目管理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的应用

摘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存在以下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过程管理缺乏、队员经验匮乏、考聘机制薄弱等。为破解这些问题,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理念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分阶段管理:项目策划、立项申请、项目实施、实施控制、总结评估,重点把握:抓住项目目标、整合人力资源、注重过程管理、做好考核表彰几个方面,以此来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持续发展。

关键字:项目管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活动进行研究,探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社会实践团队管理提供相应的对策,以此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团队融合困难

当前,在开展社会实践中,因为教师的资源优势,往往由教师确定实践主题和内容,招募学生组成团队,这些参加的团队成员多是学生干部,往往是迫于组织的压力,为了完成“凑人数”或者在组织中“升职”的目的而加入社会实践。而有些学生是为了获得实践证书为就业择业增加筹码,有些是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旅游心态。这些实践队往往缺乏共同的目标,影响了社会实践团队的融合,进而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施。

2、过程管理缺乏,行程简单草率

学生社会实践多数集中在暑假,实践时长多数为一周左右,有些达到两周,除去天气酷暑、路途时间等原因,实际开展实践的时间有限,因计划赶不上变化又没有相应的应急措施而使活动不能按照既定计划有效开展,甚至出现“轰轰烈烈出门,寥寥草草结束”的情况,实践活动缺乏过程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一些实践团队没有经过详细的策划安排,随机寻找一家企业或社区单位,拍拍照片,盖上公章,草草收场;二是一些实践队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由当地组织或企业全程铺路,甚至调研对象都是由当地组织单位单方面指定,也降低了实践项目本身的社会意义。

3、队员实践经验匮乏,水平参差不齐

一支社会实践团队的组成包含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参加的活动经验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再加上临时组队,没有系统完整的培训,给团队活动的磨合和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有些实践队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忽视队伍组织结构划分,在实践队中经常有队伍人数十几人,实际投入实践的只有三五人的现象出现,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4、考评机制薄弱,进程虎头蛇尾

社会实践的效果考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能否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关系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实践效果的好坏。目前有些高校采用答辩展示、书面报告等方式作为社会实践的考评方式,这样的考评方式难以展现暑期社会实践的全部过程和成果效果,实践团队队员的工作热情、方式方法等得不到全面的体现,严重挫伤了团队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甚至助长实践弄虚作假的现象,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

二、项目管理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1、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项目的相似性

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的目标(2)单一次性,有明确的起始时间。(3)项目的组织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具备了项目的特性:(1)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广义的时间从组织项目申报开始到项目结题答辩结束;侠义的时间从社会实践开始实地活动到实地活动结束。(2)社会实践的目标是明确的,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有些是开展社会调研,有些是开展支教、支农等服务,还有达到让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3)社会实践项目基本是不可复制的,每次根据项目目的的不同,所需要的资源、人力,项目开展的步骤等都不相同。(4)社会实践的团队往往临时组建,这些学生因为完成一次社会实践而聚集在一起,随着实践的结束而解散。

2、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运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项目管理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资源组合,项目在限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人力资源及资财等项目参数内完成。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而做的努力,从而达到发挥项目团队协作能力最大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项目具有相似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活动中运用项目管理是指社会实践团队活动中,目标明确、计划进度明确、成本预算合理、效果符合实际要求,并按照项目发展的正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践团队管理,从而保障社会实践的目标能够更好更快实现。

三、项目管理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一)项目管理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阶段应用

项目的进展顺序可以分为项目起始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以及总结评估阶段。结合项目管理的阶段,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致可以分为:项目策划、立项申请、项目实施、实施控制、总结评估五个阶段。项目策划阶段,社会实践主要负责人发起社会实践申报,进行信息采集、资料收集、需求调研、课题方向确定、拟写申报书等内容;立项申报阶段,进一步确定课题内容、技术路线、资源整合、开展步骤、项目小组组织机构划分、可行性分析、成本分析、预期成果等内容,进行立项审批。项目实施阶段,进行队员选拔、系列培训,实地社会实践。实施控制阶段,主要对项目进度、阶段目标进行把关控制,此外,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也是实施控制阶段的重要内容。总结评估阶段,实践团队进行总结、表彰,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分享,参加专家评审、表彰等。

(二)项目管理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建设中应用的要点

1、抓住项目目标,凝聚团队向心力首先,社会实践的立项由学生自主申报和负责人组织评选相结合。项目开始前,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根据团中央、学校的社会实践具体主题和要求,发动学生自行组队,自立主题进行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发动学生自主申报,一方面对即将开展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宣传,另一方面,学生自主申报的课题,使学生的心态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由“硬任务”变成“请任务”,形成良性竞争。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选,最终确定开展的项目,完成立项。其次,完成立项后,要构建该项目完善的目标体系。所谓的目标体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总体要求、各个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目标、各个实践团队的目标、每个实践成员的个人目标,将每个实践层级目标串联起来。社会实践团队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要把握目标中心,认清分目标,分清目标主次,细化为具体可行的社会实践工作项目,通过协商讨论,构建社会实践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保证社会实践项目活动既考虑了既定的主题和内容,也充分考虑实践团队每个队员的利益,使实践活动从每个队员的小目标层层保证实现该实践团队项目的目标,促使整个社会实践组织成员紧密围绕社会实践总目标,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调动资源,自主选择完成目标的方式和方法,竭尽所能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整合人力资源,做好团队分工首先,团队的分工要从人员选拔开始着手。为了避免主要学生干部参与的“精英化”社会实践,而让更多同学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团队人员应在广泛发动报名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选拔。其次,团队的队员应做好组织结构划分。依据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的差别,组织结构主要分为扁平和金字塔两种类型,具体的组织结构的形式包括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为保证各个项目岗位的有效沟通,社会实践团队的组织结构以扁平式为宜,这样的机构可以保证各个岗位成员的有效沟通,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加团队的沟通与合作。社会实践团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以岗位为单位的组织结构划分,如:策划、会计、出纳、新闻采编、后勤等社会实践常见的日常工作保障性岗位,以及根据各个社会实践项目的特点,划分调研、技术传播等专业技术岗位。第三,成员培训。培训的内容既要有与项目相关的工作技巧培训如调研方法也要有相关项目特性培训如实践地的风土人情;培训方式上,既要有课堂讲学式的教育,也要有素质拓展类的活动;培训人员上,既要有专业老师对项目相关内容的讲解,也要有实践经验丰富同学的现身说法;培训时间上,应提前规划,循序渐进,避免临时抱佛脚,一蹴而就。

3、注重过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一般而言,由于实践实际情况会与计划存在一定的差异,项目实施往往不能按照计划按部就班进行。此外,社会实践是一项周期长、内容复杂的项目,由此可见,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对于社会实践项目的质量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的问题提预案,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机制来发现项目在实施中的不足,设置应变机制,适时调整。项目过程管理的手段有很多,例如制定并遵守项目计划,记录并反馈实施过程,及时沟通协调等。项目时间进度表是很好的过程管理办法,列明项目阶段、完成日期、实施内容、完成效果、负责人等内容,根据时间进度,做相应的检查,及时调整。此外,每个项目阶段实施前和实施后、实地开展实践期间的每天晚上,都要与相关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听取项目完成的情况以及下一步计划,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4、做好考核表彰,实现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实践项目后期,除了学校等各级社会实践组织单位组织的总结考核外,实践团队的总结和考核也至关重要。从实践期结束后,实践队举行总结大会,分析目前实践队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后续完善结题计划。总结的内容包括目标完成情况、实施方法和工作态度三个基本方面,以求做到知行结合,全面考核,立体评价。目标完成情况主要是对项目立项时所设定的预期成果进行对照,查看完成的情况。实施方法主要是对完成项目过程中采用方法的合理性、先进性、创造性等内容进行评价,为下次实践项目的实施方法提供参考。工作态度主要是实践队员的具体表现,如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工作投入情况等方面。在进行工作态度总结时,可以根据实践队员的具体表现,为实践队员进行表彰。表彰形式可以口头表扬、荣誉奖励、学分奖励等。项目结束后,实践队要努力实现社会实践“过程”向“成果”的转化,实现社会实践成果与经验的共享,扩大社会实践成果的辐射范围,使更多的学生获益。成果和经验的共享也为社会实践团队的传、帮、带提供了渠道,在分享交流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情况,加入社会实践,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庆.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任剑涛.道德理想•组织力量与志愿行动———简论志愿者行动的动力机制[J].开放时代,2011(11).32.

作者:刘琳燕 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第六篇: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

[摘要]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在育人环节,仅仅靠读书是明显不够的。在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之外,还需要注重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就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与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以及思想政治立场的形成等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十分重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笔者主要分析共青团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学校日常实践活动作为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共青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近年来相继颁布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相关文件以来,各学校遵照文件精神逐项落实社会实践育人的相关责任。其中有许多工作都是学校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共青团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执行方面有着丰厚的经验。对于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机制、路径、模式三个方面的研究都有。对于育人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共青团社会实践将会作为学生社会化的转折点,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能达到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路径方面,研究者多认为实现路径具有多元性,包括职业教育、社会调查与实践、社会服务、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在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方面,目前主要有专业实践模式、社会调查模式、公益劳动模式、志愿服务模式、技能竞赛模式和勤工助学模式等[1]。

1共青团社会实践的意义

共青团社会实践将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部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共青团是以组织的形式出现的。其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也是以组织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抛开个人主义,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要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这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共青团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不但要准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还需要学会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在团队面前,个人的需求必须妥协。学生要学会情绪管理,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认识到凝聚力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外部问题,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实现团队实践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学生需要具有目标感与责任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不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育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素质和培养全方位创新人才的必然需要[1]。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实践之后更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

2共青团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性

随着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机构和学校社团出现。但是目前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有调查表明,不同的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不同,不同的专业对社团的需求也不一样。大部分学生都打算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强,缺乏专业的规划和组织,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活动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众多问题都表明,目前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性。

2.2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从文章分析中就可以得出,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学校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为共青团组织提供更多的便利,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成效。目前的社会实践不能仅仅是实践,要注重实践的意义,挖掘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素质影响如何,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多大作用。然而学校社会实践中,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前期规划。伴随着学生的归来,活动也便随之结束,连后期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感想方面的调查都缺少,很难发现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2.3实践体系不完善

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实践一般以“单打独斗”的活动为主,而且没有考虑各专业特色。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活动一锅烩,缺乏专业性。长此以往,难以保证工作的长效性和有效性,而且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不高。很多院校活动较多,个别活动负责人存在“做一个活动,少一个任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草草了事,加之缺乏活动的考核评价,对于实践活动的成效难以把握,活动负责人不重视活动成效,难以把握工作实效性。共青团作为高校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资金用于支撑每项活动的完成。但因各学院财力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同,保障力度也参差不齐,有些学校没有拿出足够的资金保障团体实践活动的完成[2]。

3提升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建议

3.1增加社会实践的专业性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不是团委一个部门的事情。为了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得到团委、人事、教务、科研、宣传及学院等多部门的帮助与指导。各部门要融入多方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努力做到社会实践活动不单调,实践内容不单一,实践方式多样化等。共青团社会实践要综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提高、专业能力提升等因素。实践主题必须鲜明,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地域性、时代性。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小觑,但是是否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就成为其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学校加强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同时,通过激励措施来刺激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把社会实践经历作为选拔考核学生的依据和就业推荐的材料[3]。

3.2增加社会实践的形式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多种形式都是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可以选择的方式。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实践基地或与校外企业、单位合作,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与传统的实践活动相比,社会应用效益更高。通过大学生实践基地,可以得到创业培训、项目规划等多种实践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程度会很高。在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选择校外指导教师。跟随指导教师能学到更多的应用型知识,在工作后能够快速的适应社会。

3.3完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包括:内容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需要共青团组织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完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首先,在内容上要注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是社会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问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在内容方面有侧重的进行实践教育,注重学生文明礼貌方面的培养。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要做到有规律有重点,做到分月份分学期分阶段,前期注重基本素养的培训,后期就需要注重实际应用方面,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共青团综合素质证书》记录日常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活动成果和学生感悟进行考评,通过量化方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保障体系不仅包括资金保障,而且还需要人员保障和组织保障。班主任、辅导员、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员在活动中要肩负起管理和具体的指导责任,敢于融入自身想法,为社会实践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承芳.关于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现状分析的调查研究——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6,(10):91-93.

[2]蔡丽平.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长效机制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34-135.

[3]蒋建其.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实现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6):22-25.

作者:王凤鹏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6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shsjlw/71075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