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构范文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构范文

时间:2022-10-11 10:20:46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构

1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意志磨练、教育熏陶、品格砥砺、技能培训、创新激发等具有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工作能力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

2.1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制度化、规范化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指导,未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负责具体实施,未能充分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社会实践的最大合力。其次,在社会实践地点选择方面,缺乏与实践对接单位的长期合作,实践活动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再次,许多高校社会实践重点组织小分队活动,对大部分学生只是发文件提倡议,导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广泛性和普遍性。还有部分高校重视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轻视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造成社会实践缺乏规范性和保障性。

2.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稳定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经费保障,而多数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对社会实践指导力度不够。许多高校没有将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规定必修学分,并为指导社会实践的教师计算工作量,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担任指导教师的多为团学干部和辅导员,缺乏校内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发展。

2.3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相对薄弱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化和经常化的重要场所和阵地。目前很多高校在建立和管理实践基地上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没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大多是由学生自己去找单位和场所,具有较大的分散性、临时性和随意性,没有形成持续的效应,社会影响力不强,难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续顺利的开展和实施。

2.4社会实践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实践内容仍停留在政策宣讲、调查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初级阶段,实践项目传统单一、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实践效果不突出。

2.5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

目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社会发展相不能同步,更不能与社会重点项目发展接轨。正因为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社会的资源资助。

3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途径

3.1建立健全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体系

高校应建立以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保障社会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同时,应设置规范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和配套文件,对社会实践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成绩考评、奖励办法等都应作明确规定。高校应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课程目标、学分设置和考核评价,不断丰富包括社会调研、生产劳动、文化支教、社区服务、挂职锻炼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还应建立符合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奖励,以此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2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应积极吸纳社会资源,通过活动冠名、学生向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争取企事业单位出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投入”的实践活动经费机制,解决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困难。同时,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及政策水较高的优势,在社会实践方案设计、活动前期培训、活动的具体开展给予专业化指导,弥补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结构不健全的不足,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应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量,统归于晋职晋级考评体系中,调动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3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建立和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挖掘整合社会资源及寻求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应主动与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应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其次,应按照双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不断拓展校企间的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积极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业和智力支持,加强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最后,要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如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勤工助学基地、社区服务基地、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等,满足不同专业、年级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积极鼓励大学生长期在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持续较大影响,促进与实践基地的共赢发展。

3.4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与实际,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确定活动内容,分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开展专业化社会实践活动。在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积极探索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方式,以教师的立项课题为依托组建实践团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通过项目课题化运作,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含金量。

3.5建立社会化的社会实践运作方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可实行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和管理,根据学生实际和实践地需求,按照“量体裁衣”的原则做好项目设计和运作,形成“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实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为地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应善用社会教育资源,可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与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事业单位参观交流学习的机会。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共同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取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显著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范珊珊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shsjlw/6292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