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范文

时间:2022-09-07 10:58:42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

一、中西方教育理论

古往今来,中西方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实践对育人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思想。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强调在实践中去体会“仁人”和“君子”的内涵。荀子在论及知行关系时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确肯定了行的重要性。程朱理学派主张“格物致知”,按照朱熹的解释,“物”就是“事”,“格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参与的社会实践越多,所明的社会之“理”也就越多。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力行而后知真”,强调在“力行”中获得真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曾提出“好学力行”的灼见。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反对传统的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8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在其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采用“从做中学”的方法改造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重要教育思想。在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获得,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的习得离不开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既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持续在个体的一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并不断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生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来自多方面,如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个体在社会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教化,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和教育,逐步掌握相应的生存技能,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不断完善对自己、对社会,以及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从而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各个大学虽然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宗旨和特殊模式,但所有大学都将“培养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能。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大学理念的发展中,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已成为目前较为公认的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仅靠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实践中求新知、长才干。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教育方针,社会实践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对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主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中就强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必须组织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向我们揭示了意识、思想的形成发展规律,即人的思想的形成是由客观外界环境决定的,但不是客观外界因素在主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客观外界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虽然有很大影响,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实践把外部客观世界与人的内部主观世界联系了起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取得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使自身的内部道德环境不断更新和完善,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在理论灌输的同时重视实践。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明确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仅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在实践中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而且积极推进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建设,探索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从生理发展来看,经历了生长发育的高峰,进入成长稳定阶段,身体形态日渐定型,生理机能日益完善成熟,这就为独立生活和学习,从事一定的劳动,参加实践锻炼奠定了生理基础。从心理发展来看,各项智力因素逐渐达到成熟状态,认识能力提高且更趋理性,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升华,独立感、成人感增强;专业思想日趋稳定,开始按照本专业特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能把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学习性、成长性、社会性的实践,是大学生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径。首先,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夯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其次,通过亲眼观察、亲身体验,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人格,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可以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深入了解国情和社情,丰富社会知识,增强与社会的互动,习得并遵守社会通行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为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社会与时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时代,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充满朝气,但通常是从中学直接考入大学,对生活缺乏实际经验,对现实社会缺乏深入了解,对艰难困苦缺乏亲身体验。另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专业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同样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时代,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新思想、新观念应接不暇,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接触人民大众,了解社会现状和需求,迎接社会的考验和时代的挑战,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不断调整自己、塑造自己,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有力地肩负起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作者:郎莉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shsjlw/62623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