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范文

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范文

时间:2022-03-19 09:24:06

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

摘要:在辨析了高职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复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引入教育生态学理念,对技艺复合下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与教育生态相应的有关特性、价值及功能等内容的解读。对技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保障体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扼要阐述。由此,构建出区别于古代技艺教育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雏形,以期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技艺复合;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教育生态学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着重强调高职教育的改革要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开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在确保高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四分之一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的创新。2016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明确指出,支持院校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要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这些无疑把泛艺术类教育提升到与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技艺复合型人才这一新型高职人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可能,更为其培养提供了一定文件指引。

一、高职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复合的重要性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严格的界线,二者通称为“技艺”。但在17世纪以后,由于科学的分化及工业化的变革,技艺开始出现技术与艺术的分化[1]。技术开始向物质领域转移,与机械化生产手段及其产品结合在一起被使用,侧重于理性的实用,着力体现外在的功能、价值等;艺术则紧密了与有意识人的活动这一范畴的联系,向精神领域转移,作为人情感或态度的某种表达,侧重于感性的审美,力图展现内在的情绪、精神等。原本“技艺”是人们在生产中借助工具的手段及一系列相应的动作行为。技术把工具以机械的形式对其作用放大化,把人的一系列行为动作固定化,生产的产品达到“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要求。艺术强调以人为本及人的核心地位,工具的可替代程度非常高,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动作多样化;至于产品,有些以行为动作替代了产品,有些视人自身即为产品的一部分。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也出现了泛化,同样的艺术动作,同样的场景,甚至同样的人给予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感体验。高职教育为了体现职业性,特别强调技能教育,也就是对于技术的学习。至于艺术,则被剥离了出来,独立成为许多其他的专业,或是作为不被重视的课程来供学生学习,弱化了其在技术学习中本应起到的作用。当然,这和工业化大生产是分不开的。学生不需要有什么情感,也不需要有个人的见解或看法,更不能有个人的某种习惯性动作,一切都按照规定的步骤、规定的动作、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评定方式而来,高职院校培育的学生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被“生产”出来。在岗位供求关系转变、差异化思潮泛滥、个性诉求日渐增多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开始逐渐出现不适应学生及社会需求的状况。随着工业生产从大批量化到小批量化、定制化的转型,机器人大范围、大量的对人重复性劳动的替代,以及人的劳动附加值、尤其是有艺术的劳动附加值的极大提升,高职教育职业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不能再局限于单纯技术的培训,因为无论怎么培养,都无法超越机器人的水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人作为有思想的动物,要体现其价值,就一定要突出其思想的作用,这就需要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合理、有效的艺术培训来激发学生的思想。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技术交融的时代[2]。把技术同艺术结合起来,把人类生活的情感价值与审美因素融汇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3]。艺术与其他学科不是互相割裂,而需相互渗透,复合培养,这样培养的人才基础才能更加宽厚,视野才能更加广阔,适应能力才能更强[4],发展潜力才能更高,对专业、企业、行业乃至整个产业形成的聚合影响及总体价值才能更大,这是技艺复合型人才这一新型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义所在。

二、技艺复合视野下的教育生态

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学者还致力于理论解读和理论建构的阶段。教育生态学系统论者彭福扬、邱跃华等认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由三个价值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个基本环境(外部社会宏观环境、内部不同教育层次及形式的中观环境和高校内部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微观环境)所构成,认为高等教育生态化就是通过协调各个主体和各个环境的共生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对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教育生态系统而言,是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在相对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创设并依循一定教育规律而布置、排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相应知识学习的过程。单就技艺复合的教育生态本身而言,是在“以技为本、以艺为魂、艺以技显、技以艺活”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形成的一个客观环境与主观教学融合的、技术与艺术得以充分展现的多面而有机的综合体。学校,既应是一个艺术氛围彰显、人文气息弥漫的胜地,也应是一个技术底蕴深厚、设施设备齐全的场所。但多数高等院校,对于校园文化环境这一影响人的情绪、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成人的举止形态甚至气质形成的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够重视。艺术有公共艺术与专业艺术之分,技术有基础和专业之别。在大而概的范畴中,要让公共艺术与科学技术成为风尚,并在校园充分流行起来,让学校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触及或感受到;在小而专的范畴中,要让专业艺术和专业技术充分融合,让技术的学习不仅有身体力行,还有精神上美的感受。在政策层面,2016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要“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在整个教育生态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应有一定的技艺水平,还应有一定的技艺复合综合应用的能力,其队伍的数量、质量以及梯队层次都应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跟随教师的引导,不乏创新性、而又富于艺术气息地去提升个人的技术水平。技艺复合型教师队伍,应由技艺水平高、技艺综合能力强的资深学者或专家担任负责人,主要成员则应由侧重技术的任课教师和侧重艺术的指导教师组成,辅助成员应由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组成。团队负责人着重对整个班级的总体状况、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估,对阶段性的培养预期进行规划,对总体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及修正。作为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级别且能将一门或多门专业艺术融入到教学中的任课教师,在具体的技艺培训中负主要责任,尤其是课堂中的知识讲授、任务引领和过程管控。指导教师在技艺培训中负责对学生进行泛艺术类行为的示范及意识形态或精神层面的辅导,作为教学辅助的存在,不可或缺。在整个教育生态中,被培养的对象、生态演进下的作用对象都是学生。学生要在一个有机的、可自修复的、持续循环的教育生态中充分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最大化地转化为个人能力,就需要其不仅有选择或放弃的自由性,还要有接受或不接受的自主性。要让艺术在生态中活起来,就一定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可以在公共平台课程甚至专业平台课程的课程间、课程内自由地流转,有所取舍地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整合其自身所学的技艺,把技艺之于个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三、技艺复合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方向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而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才金字塔的底层技能性人才不足、技能性人才队伍不稳固。高职院校在承接高等教育相关人才培养任务时,只是着力解决了培养的人才是否胜任相应岗位的问题,没有考虑人才在岗位上个人精神状态和非物质诉求的问题。在世界经济走弱而某些职业岗位群需求旺盛的时候,就会出现大批技能型人才换岗、转岗,甚至从事与所学专业、与原岗位工作毫无关联的职业,这样一来,又会导致某些产业过热而制约其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基础经济起伏轮转的时候,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迁移带来的产业冲击现象就会更为严重。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技能水平提升的内生动力缺乏和职业坚守精神的缺失,使得技能型人才少有拔尖者,这也是经济基础不牢固的一个重要原因。技艺复合的人才培养,就是要让学生的基础面更宽、更有张力,让学生能够用艺术燃起对专业技术的执着精神,让学生通过技艺复合形成全新的职业风貌、岗位意识、专业活力、创新精神。在人才培养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为技术注入艺术的气息,以此克服职业岗位的单调乏味,并形成一定的职业精神,能够有一定的职业坚守,能够自主地在专业技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第二个层次是要为高职学生打开一扇专业艺术的大门,并让艺术为技术照亮发展的道路,实现技艺并举、学有所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第三个层次是要为专业技术发展开启终身学习式培养模式,让高职教育贯穿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这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技艺结合、技艺促进、技术艺术化方面不懈努力。参照古代对于工匠的分类,技艺复合视野下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依次对应古代的匠士、匠师和匠宗。若能和工程技术人员评定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相衔接,就能为高职教育开拓出一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历逐步提升的、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围绕课程展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而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数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为主导,其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部逻辑结构或认知规律展开教学[6]。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对高职院校入学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样本分析,发现学生在数理逻辑上的能力普遍较差,在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下文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及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形成了符合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以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课程在围绕综合能力培养上总体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本、技艺并举的大教育生态系统,其中技术与艺术又各自形成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职业平台课程的梯级渐进式体系,技术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筑技术生态脉络,艺术体系以职业素养为主线营造艺术生态氛围。公共平台课程注重专业导向,专业平台课程着重能力培养,职业平台课程侧重实际工作。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共选、高层共融的原则构建出基于工作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

五、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制

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创新,为确保其有效施行,首先必须要在学校层面成立以教育界学者、行业协会专家及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和与之相应的、扁平化的、涵盖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机构。指导委员会负责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平台课程群的搭建等。协调机构负责制度、规章、师资、设施场地及学时学分等的统一规划、集中处理及信息及时的上传下达。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与组织机构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教学规章。人才培养不能按照以往高职教育“课堂讲理论、实训练技能、艺术一小份”的思路来进行技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来更新教职工在人才培养上的理念,这样才能在全新的课程体系下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技艺复合型教学革新。而不是在思想意识上,认为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在课程框架下简单地进行技术与非技术、艺术与非艺术课程的置换,这极有可能导致教学上“新瓶装旧酒”现象的发生。要培养技艺复合型人才,不仅在技术上要裁撤旧且过时的技术,接入企业流行的实用技术、跟踪世界的最新技术,还要在艺术上补入专业艺术、学习职业艺术,这是高职院校在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必须要逾越的难题。如引入焊接艺术,采用技艺复合型项目化教学法给焊接专业学生讲解二保焊的实用技巧,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学习效果很好。但焊接艺术的课程不仅高职院校没有,就连一些艺术类本科院校也没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无疑是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尤其是师资和基础硬件设施不足的高职院校,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并深化其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借此,我们可以大力推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客户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媒介,开辟微信、空中教室、E-learning教学做考一体化学习平台等在线交互式教学园地;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数字化艺术校园”,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微培养[7]。以信息化技术优势补技艺复合在“艺”上的不足,实现技艺的全覆盖,无疑是高职院校在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的一大捷径。

六、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首先,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要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形式,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为了摆脱目前高职教育所处的困境,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通过学习来娱乐自我、陶冶自我;通过技艺复合型培养,让高职学生能够在岗位上留得住、用得上、成得才、实现个人价值。现代的职业教育考试系统,主要目的是在学习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性需求这两个领域对学习进行考察[8]。因而,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评价上要引入学校、企业、学生、专家评估组,形成四方联动的评价机制。一般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四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或行业协会评价)下的过程性综合评价为主,以技艺融通下的终结性评价为辅。在常规知识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应增加对技艺复合学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考查,注重技艺复合能力的核查。传统的知识型考试方法,以笔试、闭卷为主,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也非常不合理,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9]。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评价上,要打破传统评价方式,以“公开、公正、公平、科学、严谨、全面”为原则,鼓励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过程性评价占60%,其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各占20%、10%、20%、10%,其中,突出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共占30%),体现技艺在学生自身个体上的归属感和价值性;终结性评价占40%,其中,以学生对技艺的个人诠释及展现为主,体现技艺对个人基本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岗位职业、创新创业的综合意义。针对不同的课程,评价标准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终结性评价上,鼓励采用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以答辩代考等多种评价方式。

七、结语

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古代就有技艺教育的说法。中国古代战国后期《学记》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之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这是对古代手工业“父传子继”教育十分生动的描述[10]。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艺传授在古代工匠技艺教育中并行之,成为工匠技艺教育内容的两条主线。工匠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为重点的职业作风教育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品质教育。正是这种贯穿于技艺教育全过程的道德教育使古代工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11]。技艺教育的重提,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继承及必要的扬弃,更是要以其精髓进行符合当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再造。在“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呼唤高职教育亟需变革的当下,在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教学资源极大丰富、触手可及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生态学理论去整合资源,去钩沉并革新旧有的技艺人才培养经验,赋予其新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保障体制和评价机制,并探索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下高职学生在教育中新的诉求,也将成为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高迎刚.被欣赏的技术———当代艺术与技术关系辨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1):153-156.

[2]秦汉.论技术与艺术[J].深圳大学学报,2004,(3):116-119.

[3]朱增华.略论技术艺术产品[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6):99-102.

[4]王利琳,章瑞智.传承创新———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育,2015,(5):30-32.

[5]史雨静,朱金花.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现状述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2):35-38.

[6]成秋华.高职课程改革的三大要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0,(8):343-345.

[7]吴炜炜.生态化视角下高职教育构建的审视[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3-8.

[8]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1-8.

[9]孙清荣,李志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的考核方法与量化标准[J].潍坊学院学报,2012,(2):112-114.

[10]彭干梓,夏金星.中国手工业时代技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7-20.

[11]谢祝清.古代工匠技艺教育内容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4):131-13.

作者:刘双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技艺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rcpylw/71246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