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范文

时间:2022-06-13 09:40:53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

第一篇: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及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金融市场化改革急需大量既懂理论又精通实务的金融人才。但现阶段金融人员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怎样通过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就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入手,对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助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在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需要高校按照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当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知识更新速度慢、课堂乏味而枯燥、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造成金融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与社会需求有所偏离,无法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提出的高度化、多元化等需求,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最近几年,金融改革步伐越来越快,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全局性金融改革,着手于设计顶层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实施;另一种是依托实验区形势大力改革区域性金融业,重视调动并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试点、总结以及推广等模式加以实施,尊重市场自下而上的选择行为。如果说前者把握市场资金流动性且与资金架构有宏观效应特点,能有效抑制金融市场出现不公平的问题,支持经济快速发展,那么后者就充分尊重了市场的原则及选择,调动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尤其是后者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快,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深圳重点围绕金融实施对外开放与合作、温州重视规范化运作民间资本、义乌通过创新金融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丽水金融改革等,大力推动区域性金融改革进程,对中国发展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但高校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同小异,目标均是培养全面发展、理论基础坚实而广阔、专业知识水平高的金融人才,缺乏对投资思维、金融实践与实务等的培养,使人才缺少竞争力。随着高校培养研究型金融专业人才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从普通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找到日常工作岗位,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也很难找到理论知识扎实且擅长营销、服务及管理的基层金融人才,对金融改革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所以高校迫切需要跟上金融改革步伐,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2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2.1立足市场需求,加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基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培养金融人才的目标,致力于培养金融专业通才。现代金融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专长,尤其是要具备实际的金融工作能力。因此,高校及教师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教学理念,尽快将重视传授金融知识转化成重视培养能力与素质,打破过去由教师传授金融理论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及时树立传授金融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三位一体金融专业教学理念。如可依据学习、研究、工作的一体化模式,以学习金融前沿理论、分析重要金融理论问题与实务、研究金融业为导向开展探究性的金融专业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形成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不仅是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高校发展金融教育教学事业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高校要改革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加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如高校应顺应研究金融理论的微观趋势,逐渐把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心由宏观转向微观,设置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包括金融风险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效率学、金融创新学等,同时加强对金融专业学生数学、外语、法律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的传授与培养,重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与融合、渗透,建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尤其要强调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运用技能,并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学科课程以及科研成果,吸收国外最新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建立健全高校金融专业学科体系,为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2进行演示讨论,训练大学生的金融思维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应具有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而演示讨论教学法就主张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动脑环节获取知识,能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所以金融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可进行演示讨论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形成金融投资思维意识。换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金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金融知识的相关答案,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该过程中,师生往往能建立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关系,营造金融课程民主、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在进行金融专业演示讨论教学时可分成四个具体的阶段。一是明确讨论主题,即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一些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演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存在学术争议的观点。二是学习研究阶段,教师在该环节要重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对资料的搜集能力,并依托信息、资料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讨论交流阶段,教师在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5~10人,接着由小组进行讨论、发言,让每一名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畅言,发表各自独立的看法与见解。这一阶段能有效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总结综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对胆子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更多发言的机会,而在辩论中容易情绪激动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适当调整。四是讲评与总结阶段,也就是教师整理、归纳学生在研讨环节的观点,及时补充、总结。教师不仅要补充、提升一些好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细致而深入地思考,对创造性强的观点给予鼓励,引导有思维深度的学生基于问题撰写学术论文,从而使学生的讨论成果变得有形、具体,让学生获得自豪感、荣誉感,刺激并保持学生学习金融知识以及掌握金融技能的兴趣。

2.3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优化金融专业课堂教学

一是融入网络金融知识,创新金融专业教学内容。过去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在内容方面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是脱节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空间有较大限制,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不需照搬国外的一些原版教材,而要重视结合国内实践。二是科学应用金融APP,丰富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务必要基于学生个性特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兴趣,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学习,使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事半功倍。三是设置互联网金融课程,优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在设置金融专业的课程时要从金融工作实际出发,以应用为导向删减或增加一些金融课程。如为确保金融专业课程的有效重构,教师要加强分工与协作,促使课程在调整之后更趋于合理、科学,同时高校要组织金融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课程,包括P2P信贷、互联网融资、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课程,并在教学实际中积极应用。

2.4改革实训课程,进一步加强专业的校企合作

首先,促进高校金融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尽管金融理论课经典案例分析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但实训课程才是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内涵的最佳方式。正如知行合一理念,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个细节。高校金融专业一般分为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大的方向,每一个方向均可开设实训课程。如银行方面就可开设实地参观商业银行、现场观察商业银行流程等实训课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进入商业银行担任一段时间的大堂经理。商业银行的部分实训需要实地考察,但部分实训则在学校就能完成,如银行礼仪,在专门的实训教室就能让学生逐个模仿、演示,教师在一旁进行纠正即可。又如证券投资的实训课程,在实训室就能完成,只需在实训室给每一名学生配备电脑并安装专门的证券投资模拟操作软件,学生就能观看外汇、股票等行情,接着自己开设一个模拟账户实施模拟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证券投资,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更容易体会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身临其境感受市场风险。但保险方向的实训课程开设难度就较大,需要保险公司配合,实现校企合作。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在传统的认识里,大学是和社会现实保持距离的一个象牙塔,该认识显然不再适应时展需要,特别是高校金融专业的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必须实现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首先,校企合作体现在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所以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而参与企业运作是教师最佳的学习方式。如证券投资领域,金融专业教师就可到证券公司担任顾问,帮助公司解决关于投资的问题,从而掌握最新的证券发展动向,这对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都是有利的,是双赢的局面。

最后,校企合作还体现在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如对于实训课程的讨论,银行方向、保险方向的部分实训课程需要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才能完成,所以高校在收取学生的学费时可合理选择一家商业银行,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赚取不少费用,而校方就可凭借该契机,让该商业银行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机会。又如每一位大学生都会由校方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此时校方也可凭借该契机,要求保险公司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实习机会。尽管校企合作会使高校消耗一部分资金、精力,但校企合作在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更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持续增强学生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

3结语

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务必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理论素养,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主动思考、大胆探究、勇于实践,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促进金融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服务于金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团.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之我见[J].经贸实践,2016(14).

[2]李涛.实现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3]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4]顾宁,关山晓,张敬雨.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探索,2015(12).

[5]刘艳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对工科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作者:李之光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篇: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为省内高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家基础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并会对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科技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研,对当前我省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索“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的“34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构建形式,为高职土建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提供一些参考。

1“34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

在确定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笔者对省内几所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省内市政、道路施工公司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分析,最终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

2“345”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345”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

2.1“3”个融合

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如图1所示: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用工需求。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

②教学体系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紧跟行业标准,遵循市政八大员: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材料员、机械员、安全员、标准员、资料员的的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

③学生培训与技能鉴定融合。把对学生的技术培养与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地组织学生考取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包括施工员证,质检员证等至少一个执业资格证书,即“双证”毕业。

2.2“4”个对接

①专业与产业对接。市政专业对接于国家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该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以辽宁省市政行业协会、学院、施工企业三方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发展前景,跟紧行业发展的动态,做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②课程与岗位对接。在进行专业课程安排时,首先分析施工企业的岗位设置,然后提取岗位核心能力,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表1所示;

③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采取了一体化教学,将一些实际施工和检测过程安排在课堂上和校内外实训场进行现场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

④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每学期聘请1~2名企业专家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学生社团中广泛开展一系列与企业文化有关的专业社团活动。

2.3“5”个转化

①教育教学项目化。在实施课改的课程中,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把章节式模式变为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变成以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为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教师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②学习情境虚拟化。为了解决施工类课程难以实现一体化教学的难题,我们开发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的施工操作平台,实现施工过程进课堂。学生在虚拟的界面里可以选择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操作,通过动画演示来掌握施工工艺流程。

③考核评价多元化。在专业建设中,市政专业建立了由院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教学系部、用人单位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四级监控、五位一体、六种方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实施全方位监督与评价。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出台委员会工作程序和章程,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院级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健全了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评价处、系部)、招生就业处、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日常教学检查、评教、评学、座谈会、奖惩处理、质量跟踪等六种方式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务处、评价处、系部重点监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师工作规范执行情况、教学管理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等内容;招生就业处和系部重点监控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系部、教师通过评学监控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动态;学生通过评教监控教师的行业规范和教学质量;用人单位监控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从而反馈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

④专业资源公开化。对专业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公开化,目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已建成包括道路工程施工、桥梁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道路工程识图等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课程资源已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行在线学习,并可以实现与老师的互动。后期将开通企业人员登陆通道,真正达到专业资源公开化。⑤质量评估系统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包括: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项工作,每年聘请评估专家对建设过程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与诊断,找出不足,不断改进。

3总结

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了高职土建类“34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可为其他开设相同或相似专业的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范炳娟.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价值工程.

[2]张良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

[3]祁静,孙玉红.辽宁省高职土建类专业设置现状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03).

作者:范炳娟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国要增强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学习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宝贵教育经验,基于我国国情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出满足市场不同层面的、达到企业要求的拔尖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拔尖;会计;人才;培养

1高校会计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可以改变的,人才培养要做到客观、科学,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要求不断调整和改变,而高校会计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会计专业人员准确定位和培养质量的关键选择。会计专业人员应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和理论知识的训练,把发展和应用导向作为主线,根据岗位群设置,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校会计拔尖人才是社会所需求的。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不断地吸收着世界上优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所以要加强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观念教学。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尚未成熟,可塑造性特别强。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改变他们以往的认知方式,带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准则和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和单位聘请会计人员所着重要求、考虑的方面。在企业中,会计人员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会计拔尖人员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高校会计拔尖人才必须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会计涉及面。会计人员不仅要实现基本功能,还要完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重要功能。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处理简单会计实务的会计知识,而且要具备会计拔尖人才的管理技能、较高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2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提出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理念和目标,所以现代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会计拔尖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培养2000名左右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其中,着重于提升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水平,培育900多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企业会计拔尖的人才;着重于提高现代化行政管理机构的文化水平,促进科学化与现代化结合的财务管理,培养200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会计拔尖人才;着重于加快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未来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的国际竞争力,培养700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拔尖人才;着重于加强我国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国际学术指挥高度,培养200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会计拔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只要有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存在基础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会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随着环境变化而演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通信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提高,并通过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等多种方式获取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会计教育的深度结合,完善传统会计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和素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会计拔尖人才模式必须相对于满足市场的需求,注重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合理的动态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发展。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会计拔尖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会计拔尖人才也应该具备一些能力。首先,需要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管理能力,在会计工作当中,正确的判断力可以使会计人员增强工作的准确性;超强的管理能力可以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协作共进。其次,组织能力与内部控制能力。一名会计拔尖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在会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和协调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会计工作。最后,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水平。会计行政人员要注意中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会计改革精神和政策变化。会计作为管理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化、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差异化较大、大学培养方式与方法具有趋同性、教材建设滞后以及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人才定位偏差、培养目标不适应需求、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单一、考核方式落后、教材内容陈旧、专业书籍过少、专业导入不完善、知识储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3深化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项目优化实现了规划的目标,培育出了高素质的拔尖会计人才,发挥了主导的作用。通过培训,学生普遍有了更快的成长,坚持发挥拔尖会计人才的功能。但人才的增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作为会计专业的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必须要将会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继续进行下去,加强与壮大国家会计拔尖人才的队伍,完善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培训。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交流和沟通是促进人才增长和培训最适合的模式。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访问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训、组织和安排更多的企业进行考察和访问,尤其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等建议。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在企业进行会计实训课程,说明了会计专业学生对实地实训和会计学习的渴望。所以,我们需要利用资源和优化建设平台、现有的会计专业团队,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扩大国内会计专业与国际会计专业的沟通与交流,将高校会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进行深入开展,为拔尖会计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为了促进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发挥会计人才培养项目组织的优势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单位等有关机构的积极性,做好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等全面合作,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会计人才库的建设,创造会计拔尖人才促进平台,与有关部门沟通建立人员推荐选拔机制,搭建大型企业选拔人才桥梁,为会计拔尖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进行发展。第二,加强财务部门、大学文化部和单位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建立和完善学生与单位管理的直接沟通渠道,评估会计部门与会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持续沟通机制。

4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途径及改进

现代的会计拔尖人才培养主要途径是高校会计教育和会计继续教育。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包括一般学历教育,以及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基于培养未来会计拔尖人才;会计继续教育重点关注现有会计拔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培育出会计拔尖人才。21世纪初,经济工作发达,科学管理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事服务需求强劲,会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管理进步。因此,会计人员应具有深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同时应掌握与税务、财务、经济规则、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等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因为社会功能和岗位设置与分工只会越来越好,会计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协调配合和支持。会计专业是一个成熟的管理类专业,会计拔尖人才的社会需求比较大的,而且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是社会层面的基础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基础,较强的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会计拔尖人才。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存在的问题包括拔尖会计人员结构不够完善、会计队伍的素质尚未提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会计人才的需求。所以,培养高校会计拔尖人才是解决国家当前财会人员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一项势在必行的项目。

参考文献

[1]王丹舟,曾怡.拔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13(22).

[2]王京芳.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路径选择——基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与协同效应[J].大学教育,2013(01).

[3]韦可欣,白冰.会计本科生创新人才能力素质现状分析——基于江苏高校的调研[J].中国商论,2017(02).

[4]张倩,霍影.社会网络视阈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4(25).

[5]姚正海,王珊珊.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5(18).

作者:郝爽 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复合型人才培养下高校俄语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各大高校教育教学的使命。高校俄语教学要想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结合社会发展形势进行教学,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俄语人才    的需要。本文就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俄语教学改革路径进行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高校俄语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就当前高校俄语教学来看,重教轻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所教导出来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俄语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既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还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复合型人才就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高校俄语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就当前高校俄语教学来看,教学过程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积累,轻实践,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与复合型人才不相符。面对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俄语教学必须加大教学改革,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立足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改革路径

1.完善专业俄语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俄语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俄语能力得不到提升。面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要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必须结合我国当前俄语教学工作,不断完善专业俄语教学体系,明确各阶段的俄语教学目标,规定授课内容和进度,必须表明课程间的匹配,使教学内容和目的更为明确与细化,从而全面开展俄语教学,使学生会用俄语。

2.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观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学生由于自己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会失去学习兴趣,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高校俄语教学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彻底摆脱传统的说教形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俄语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3.加强教学实践

俄语的应用型较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取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俄语应用能力就得不到提升。面对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在高校俄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化专业知识教育,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俄语应用能力。高校应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一方面在校内成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俄语操作应用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俄语教学要求,和合作企业,实行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校企联盟平台,学生了解俄语的用途,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俄语教学中,专业教师十分重要。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俄语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俄语教学培养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强化教师能力的培养,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加强教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断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俄语专业知识水平。其次,高校要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俄语,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俄语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运用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俄语水平和能力。同时,高校要注重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俄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卓萌.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俄语教学改革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5

[2]蔡 薇,伊力米热•伊力亚斯.新疆高校俄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中亚因素[J].黑河学刊,2010.08

[3]宁悦彤.俄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研究[J].学理论,2013

[4]佟 颖.“一带一路”形势下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沈阳师范大学俄语专业为例[J].中国俄语教学,2016.03

作者:侯山 单位: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

第五篇: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途径

摘要:我国跨境物流尚属稚嫩,相关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严重阻碍了跨境电商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分析,提出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初步方案,主要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上进行深度改革。

关键词: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

1跨境电商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的跨境电商近几年发展迅速,据预测,2017年可能会是跨境电商变革的元年。商务部发言人称我国将从2018年1月1日起,在杭州、天津、上海、重庆等15个城市实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新政,在此之前继续执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有关部门将根据职能分工,尽快研究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持续健康发展。与国际物流服务商相比,我国的跨境物流还处于探索阶段,物流服务效率低,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境电商的发展。而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对其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等方面的要求逐渐提升,需求层次化趋势日益明显。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市场的细分程度在加剧变化,对行业内的人才需求也由原来的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际业务中,很多企业表示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人才,既能懂国际物流、报关业务、支付方式、税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最新的贸易和法律政策,对市场要有敏感度;另外还要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市场策划能力。目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语言类等相关专业。从专业发展角度来看,现在全国高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点约有700多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专科学校有728所。显然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学生很多。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较强。虽然学校每年向企业输送大量的毕业生。但是单一的专业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企业都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

2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2.1专业性不强与实战经验欠缺并存

国内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是2000年以后才陆续开设,从师资结构上来看,系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较少,相当多的教师是经济、贸易、管理等其他专业通过进修学习,然后再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的缺乏和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认知的不完整,对专业发展的把握可能有所欠缺;而另一方面,新进教师的专业性虽然明显增强,但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样相当匮乏,很多新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2.2课程内容老旧,缺乏特色

跨境电商是近年来随经济发展而起的新兴行业,而高等教育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教材开发方面存在很多弊端,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本科院校缺乏这一领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多是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课程的开发与试验。而高职教学设计存在缺陷,很多内容已不合时宜,有些实训软件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和时代接轨。经常出现学院花了大批经费购置实训软件,但效果一般,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

2.3教学方式单一,以授为主现阶段很多高职教师的授课形式主要是依靠PPT,以老师为中心,这种以“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看似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但容易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也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实训环节,但实训课时偏少,不能对整个实训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企业间的合作往往不够深入,由于缺乏真实场景中跨境电商交易的实战经验,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2.4校企合作虽形式多样,但实际效果一般

国内近几年快递业务、零担运输业务发展较快,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联系也逐步加深。在培养方案中,通常会有深入到企业内部的参观实习、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从各方面反应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一方面学生由于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强度较大等原因,毕业后的离职率或者换岗率非常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也导致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不够。

3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很多学者对跨境电商或物流人才培养做了相关研究。但就跨境电商下物流专业人才该如何培养的文献较少。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孙敬宜提出建议:“在原有传统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电商仓储、跨境电商物流以及电商供应链金融等3个专业实训项目群,以实训项目为导向,设置3个专业方向课程群,从3个层次构建跨境电商物流课程群,期望达到培养复合型跨境电商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可以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上进行深度改革,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实践拓展课程为提高,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的提炼,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

3.1鼓励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健全师资体系

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很多新入职的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战经验。高校可以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让教师“走出去”,比如通过“访问工程师”制度,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战练习,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重视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3.2分析跨境电商物流人才需求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设计

目前院校里单独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还不多,物流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对跨境电商典型物流岗位分析,结合自身学院特色,补充课程内容开发。如跨境物流市场专员,物流单证员,货代专员,物流客服专员,这些职位比以往更注重英语甚至小语种的运用能力,以及网店的运营开发,尤其是网络营销方面,可加设相关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增加跨境物流与海外仓操作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训练中,主要是以海运方式为主的托运、投保和装船手续的办理及相关单据处理的业务训练,而跨境电商的服务对象已经由最初的ToB模式逐渐变为ToC的模式,因而跨境电商的物流形式以邮政小包、邮政大包、商业快递以及专线物流的模式。这当中又以邮政小包和跨境电商专线物流为主,以时效和价格比取胜,区别于主要以成本价格取胜传统海运;建立海外仓储基地不仅让电商提升运输速度满足客户体验,而且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使得电商更具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和熟悉跨境物流各方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跨境物流成本核算和比较,针对不同的跨境电商服务模式选择适合的物流方式。教学中要增加价格构成和支付方式内容的变化。跨境电商业务下,出口成本核算要考虑跨境平台运营等费用,学生需要识别不同价格构成,并了解运输和保险费用核算的变化。很多跨境电商规模不大,支付时往往采用信用卡、PayPal、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因此,学生要了解各种支付方式的特点。关于跨境电商进口方面,经过一年的过渡期后,下一年也要实行跨境电商进口清单及关税调整等,进口监管将更加规范,因而学生还要学会关注新政策。

3.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入互联网+课程

(1)引入互联网概念,改进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趋势下,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进行。比如利用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式教学。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良好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比如学院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观看视频、PPT等数字材料完成线上自主学习,明确知识要点和关键问题。在课堂中,师生共同探讨之前遇到的问题,以学生提出知识点为主,教师补充问题为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课后,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并进行同伴互评。而教师可以在整个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

(2)以赛促学,激励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快速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技能。高校可以利用各项大赛机会,与跨境电商企业深度合作,解决供需双方矛盾。比如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高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环节

从目前我国跨境电商的实践来看,它基本是领先于学校的课程建设。因此,最好是能引进企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操作,鼓励优秀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激发学生进行跨境电商创业。比如可以通过在阿里巴巴速卖通、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开店运营,让学生获取真实的项目经验。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深度合作,而不是浮于表面工作。高校可以多请跨境电商企业骨干人员进课堂,向学生传授行业最新信息和跨境电商技能,通过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操训练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跨境电商平台的基本操作和运营、跨境网络营销技巧、客户服务等,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无缝接轨。

4结语

在跨境电商新需求下,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要从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同时结合学校特色,逐步转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服务地区经济,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华.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的现代物流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2).

[2]吕宏晶.跨境电商新常态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通讯,2016(30).

[3]孙从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4]孙敬宜,刘巧云.构建物流管理实训项目群的建议——基于电商物流管理人才需求[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6(2).

[5]贾妍.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

作者:潘悦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rcpylw/70482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