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人才培养研究(3篇)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研究(3篇)范文

时间:2022-01-19 05:40:43

高校人才培养研究(3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挑剔,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在思想政治方面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效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创新人才思想教育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高校;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将社会各种规范要求通过不同内容的呈现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只是让其获得专业知识能力,而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拥有创新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形成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不仅能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导向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1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社会价值方面: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去。同时,加强高校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其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攻坚克难的坚强信念,特别是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大学生容易在生活、工作、学习上遇见各种困难,此时他们正需要一股“正能量”,以激励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行。此外,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学风的校园氛围。

1.2个人价值方面: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精神。从社会各界的精英可以看出,这些成功人士不仅仅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都极具创新精神。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而精神层面的创新意识不仅需要这些专业课程,还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积极引发其思考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将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真正做一个品行合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3客观现实需要方面: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社会文化也变得愈加复杂。对于90后这一代的年轻大学生来说,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不缺乏创新意识,但是涉世未深的这一代容易受各种复杂社会文化的影响,面临的困惑与疑虑常常也让这些大学生难以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其在选择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思想引导,充分发挥出90后这一代新青年的创新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2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的创新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在一过程中也变得越加明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应该顺应社会的变化潮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人的社会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尊重人的精神性发展,这不仅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

2.2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专业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相连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改进并完善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去,以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2.3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改革高校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去除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结合现代社会科技、文化、价值观等发展的特点,增添新的专业知识及思想政治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的教学关系,避免出现“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地位,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在学校课程方面,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或者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特色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应该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汤晓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2]王晓棠.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3]李志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作者:杨莉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物联网专业校企联合人才的培养,分析其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运用“互联网+”提供有效的合作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便利,推动了物联网高职教育的创新改革发展。

关键词:

物联网;校企合作;互联网+

一、引言

物联网作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地推进物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推进物联网的开环应用。物联网正与农业、工业、家居、交通、电网、医疗等行业深度融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职院校也通过开设物联网专业,并开展物联网方向的校企合作,培养大批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物联网行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互联网+”正深度渗透到各行各业,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向。本文探讨通过“互联网+”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物联网专业的共建和合作,促进资源的配置优化,优化物联网的人才培养。

二、职业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1.物联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高职人才的培养进入了机遇期。由于物联网是集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综合、交叉的技术,其专业涵盖面广、辐射行业多,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须结合企业对物联网产业人才的需求来明确物联网的专业建设方向,设置相关的实训内容。根据调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相关岗位主要有:产品检测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络管理、硬件工程师、售前/售后工程师、销售人员等。核心的知识点包括电路基础、网络配置与管理、软件测试、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传感器安装与应用等。物联网是新兴专业,高校在专业的建设上缺乏经验,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师资紧张、实训课程缺乏的实际案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职业教育方式,它依托行业背景,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满足社会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校企合作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实时把握市场动态,针对需要培养人才。物联网的技术更新快,只有随时了解企业需求,把握人才需求动态,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与人才市场脱节。企业还可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培养办法,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②加强实践环节。物联网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后,还要有实际的工程项目经验。加强校企合作,可促进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将工程实践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训当中,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③融入实际工作环境。高校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实际项目开发和案例相对较少。为了使毕业生能够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与实际工作相适应。校企合作可提供给学生机会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当中进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校企合作所遇到的问题。尽管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受经济成本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①当前校企合作大多表现为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相对被动的浅层次合作。企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指导学生的时间少,并且很难长期维持;②校企双方“双师”素质需提高。企业人员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交流,没有形成合力,达不到预期效果;③企业实习机会少:由于受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日常运行的客观影响,企业无法安排所有学生都进入一线实习,这与学生大量的实习需求形成了矛盾。综上所述,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健全合作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互联网+”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一词也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通过“互联网+”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将“互联网+”与校企培养物联网人才相融合,将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如何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快速、分享、透明的特质,有效地解决目前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帮助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是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的问题。基于物联网专业特点和上述提到的校企合作所遇到的问题,结合“互联网+”平台,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搭建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学资源的共享。作为信息技术大类的专业之一,物联网技术的知识面广、更新快,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积累。因此,光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通过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的教学服务,以“互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具体来说,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状况,侧重点不同。学校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及教学材料的编写,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视频。企业可根据实际项目分享经典案例的操作与工程问题分析等,根据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课程可建立各自的学习资源库。学校和企业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微课程、慕课等网上课堂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如此,学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很方便地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设备进行学习。这种新的教学资源获取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学校和企业的人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有益补充。

2.“线上指导+线下实践”的校企合作。基于线上的教学资源整合,在线下校企双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加大沟通程度和合作力度。学生进入企业生产实习,在进行技能实训期间,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工作生产中,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完成工作中所分配的任务,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另外,线上进行与生产实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补充,可通过在网上建立实训论坛方式,将线下实训的技术资源共享在论坛上,也可将遇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与解决。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最为广泛的交流平台,不仅拓宽了学生寻求资源的渠道,而且提升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待生产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还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跟进项目的进度,继续学习。此外,除了面对面的教学外,企业和学校双方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通过网络平台的助推,校企双方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项目导向进行学习,能大大提高实战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三方互动模式。教学由传统的一对多的交流形式,向一对一、多对多进行转变。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制订自己的学习安排,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请教问题、提交作业、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学校和企业可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查看教学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同时,学校和企业形成教育共同体,参与人才的评价标准,根据共同制定的人才评价标准进行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课程知识学习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综合评分,这样更注重学生的多方位考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行业所需。

4.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享人才资源库。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为紧跟产业发展,需充分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网上征集企业的人才需求,获得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物联网人才资源库,企业可从中挑选适合的人才。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也能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提供便利,有利于实现共赢。四、结论作为实践能力要求强、技术知识更新快的物联网专业,采用校企多元化合作是为了能培养出满足企业专业水平要求、促进产业发展、服务于社会的新一代高职人才。而通过“互联网+”高职教育,加强了校企交流和互补,整合了校企优质的教学资源,拓展了合作的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便利,推动了物联网高职教育事业的创新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究[J].荷泽学院学报,2013,35(5):88-91.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作者:邹承俊 李雪 谢忠敏 向模军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分院

第三篇:高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

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上都有进一步合作。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不仅为中俄边境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全面服务,还是中俄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深入研究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包括以专业特色为突破点,增强创新意识;以专业文化培训为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社会市场需求为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量学生创新能力;以全新的理念为依据,明确科学定位;整合高校各专业优势资源,培养文化创新人才,从而促进中俄边境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创新成为增强国力的一部分。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依托地缘优势,结合本校专业优势和办学条件,将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地服务于中俄边境整体建设。

一、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为中俄边境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全面服务

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可以为中俄边境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全面服务。大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引领的文化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中俄边境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中俄边境的全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中俄边境各高校的学生或者教师都与社会联系紧密,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相关科研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质量,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全面的服务,所以在中俄边境高校中进行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中俄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

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俄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更为密切。在中俄边境这个区域中,高校将办学特色与区域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服务于社会经济。

二、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以专业特色为突破点,增强创新意识

高校的专业特色是打响高校招牌的源泉,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有效的帮助高校人才的培养。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全面分析区域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色,将该专业特色与边境城市文化产业部门的相关产业结合,进而发展中俄边境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例如,俄罗斯的套娃闻名于世界,在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套娃广场是一个重要的观光景点,中俄边境的高校可以将绘画专业与套娃产业相结合,创新绘画意识,打造符合本地区的旅游文化相关产品。

(二)以专业文化培训为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俄边境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文化的培训,因材施教,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制定培养方案,促进文化创新人才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文化的培训,发挥学生的长处。

(三)以社会市场需求为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中俄边境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在美国出口的商品中,文化产品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电影、书籍、公仔等出口较多,这些东西也让美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加了许多消费者。美国文化产品的热卖在于其对市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了解到受众的需求。中俄边境高校文化创新需要联系实际,以市场需求的中长期预测目标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满足市场对文化创新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培养目标。

(四)综合考量学生创新能力

中俄边境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适当增加文化创新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化创新包括科研项目的创新、实践课题的创新、学术论文的创新等,这些方面的创新考核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工系。第一,企业应当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建立健全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风险评估机制,跳出企业自身财务报表的限制,对客户资金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合理有效的审查,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减少风险的出现。第二,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了小微企业具有投资金小、资金流动灵活等特点,因此为了适应相关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信贷产品,借助于保险公司或其他形式来提升企业自身的信用额度。

(三)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银行首先应当对人才进行相应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培训,在确保专业人员不会出差错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帮助,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现状、贷款使用情况进行连续有效的跟踪审核,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处理,来提前对小微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规避,最大程度上减少银行的损失,对于贷款之后的跟踪过程,银行应当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将相关工作具体化,解决小微企业在贷款后出现的经营问题而出现的还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的损失。

(四)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企业内部信贷风险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企业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首先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的完善,对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改革,有利于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贷款的过程中大大降低风险的出现,在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前对小微企业的审查工作中,全面的风险管理机构能够提前发现企业经营问题,在贷款后对小微企业的检查监督也能有效的降低信贷风险的出现。最后,在对银行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银行需要对相关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来确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贷款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的规避风险。

三、结束语

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众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同时小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的非常显著,经营方式的不规范、抗压能力低下的特点使小微企业在信贷融资的过程中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对此商业银行只有建立健全合适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水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风险,解决小微企业的供需缺口。

参考文献:

[1]陈华清.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8(15):89-90

[2]梁彩红.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4,13(5):132-133

[3]柳承志.L银行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8(2):78-79

作者:齐黎丽 单位: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人才培养研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rcpylw/70181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