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人才培养探析(4篇)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探析(4篇)范文

时间:2022-10-17 11:13:56

高校人才培养探析(4篇)

第一篇: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呼吁着我国高校教育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高校必须加快完善能力导向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出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协同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国家对创业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也是当下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动画人才培养;动画教学改革

当下我国处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已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影视动画产业作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逐年攀升。作为我国动画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输送机构,高校动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国内动漫市场而言,一方面动漫产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当下动漫产业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动画人才缺口问题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遵循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行改革,而创业创新人才必须是应用型人才,简单说应用型人才即能动手、能上手、能快速适应企业的人才。动画专业是以实践创作为主的专业学科,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愚见。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应用型的师资培养与引进、合格的生源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应用型的动画师资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动画人才,目前众多院校动画专业教学中,大多高校教师仅是一名讲授者,以理论解说者居多,虽然不乏高学历者,但实际的应用和创作经验欠缺。可想而知,自己不能动手创作的教师,如何教育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所以高校动画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出自己的应用型、实践型教师。在此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现有动画专业教师实战实训能力的培训,加强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队伍,论文和学历不应该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标准,而应注重引进教师是否具有创作优秀作品的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高校应以此作为引进动画师资人才的首要标准。高校在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应强调优先加强应用型、实践型教师发展的导向,加大实践型和应用型教师的扶持力度,加强现有教师的再教育和应用能力培训,切实做到教师的知识更新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一致。应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鼓励教师到相关的动画公司学习或任职。总之,学校对培养教师和引进教师的最低标准应该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优质的生源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障,虽然学生没有优差之分,但优质的生源更有机率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动画专业学生大多是通过艺术生的考试模式而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全国每年有几十万的艺术高考美术生,大多艺考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选择参加艺术高考,多则通过一年艺术考前培训,少则三两个月的艺术培训,通过这种艺术高考培训模式进入高校,学生基础弱、底子差,进入高校很难迅速融入专业课的学习。在此培训模式下,我们即使不考虑培训时间的长短问题,而艺术考试模式的全国统一化,导致了所有考生技艺水平千篇一律,使学生失去了个性化的发展,如此这般很难培养出艺术创新人才,很难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的,所以在艺术高考的招生与考前艺术培训方面应予以重视和改革。

二、高校开放的管理体系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保障

(一)动画专业的教学形式应更加灵活机动

动画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充分结合,它有别于其它艺术门类,我们对动画教育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功底,还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知识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手段。基于本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不应按照普通理工类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当下我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有300多所,绝大部分是在普通文理科高校中开设,普通文理科高校的动画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是按照文理科的教学模式进行,主要以课堂说教和理论讲解为主,完全不符合艺术生教学和学习的特点。动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室内可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很难完成实践部分的教学,不能动手锻炼应用能力,何谈创新创业。“走出去”是动画教育改革之关键。学校应大力扶持动画专业,促进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企业合作的全面开展,以此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早日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动画课程的教学应以基本理论和技能训练为主,加强技能训练和实践项目的学习,强调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是目前高校教育发展之关键;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只有共同完成动画各课程的教学任务,方能培养出应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的教学道路上需要各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和企业三方沟通无误、灵活机动,各部门应达到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方能成功完成教学改革。

(二)动画专业的教学应紧密结合当下科技的发展态势

众所周知,动画学科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科技,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近些年,我国高校动画专业发展迅猛,已达到了盲目扩招的境地,大部分高校缺少对专业软硬件和动画仪器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远远不足。没有先进的软硬件条件,动画的创作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和学习中,若不熟悉当下市场流行的软硬件应用技能,何谈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高校应该加强专业软硬件的更新和完善。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

当下国内高校教学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极少数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执行,大多高校的课程都是教师自行设置,由于师资的欠缺,也有少数高校因人设课,即使培养目标明确,但在实际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大的不符,特别是文理类高校,大多存在着这种问题。虽然很多院校也注意到了自身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动画综合人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课程设置都大同小异,很难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合理的动画课程设置是培养动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在动画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各高校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文环境和地方性行业的特色,来制定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应有所侧重和变化。例如各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优秀学科和专业,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地方行业的需求,培养出既能服务于自身优秀学科的动画从业人员,又能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的动画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才是当下各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动画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动画人才,是当下动画教育工作者和动画教育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不变则退。但在求变中也应缜密思虑,改变不是目的,呈良性发展才是王道,动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从业者、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努力。面对当下国内动画市场现状,动画艺术教育积极改革对于动画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校方尽最大努力给予教学最大支持,只有各尽其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动画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戎宁.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J].电影评介,2007.4.

[2]王正友.中国动画教育现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9.

[3]胡惠林.文化产业管理概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贾涛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篇: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由于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需求差异及市场细分等现象的明显化,促使管理类人才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种选择,培养管理类创业型人才也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需求。文章根据管理类学科独有的专业特征,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分析,结合管理类人才的就业形势及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设计了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高等院校;创业型人才;人才培养;管理类

一、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概念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端人才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争相追逐的对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也是当今高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创业型人才。创业不仅需要创业者拥有非凡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也需要创业者拥有丰富的相关创业知识,并且有敢于拼搏、勇担风险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阅历。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才能等特征,能够在不同行业领域靠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二)管理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对学生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创业型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之一,创业型经济着重于创新、创造,而传统型经济则更为重视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经济学着重于利益的高低、成本的估算,而管理学更为重视机会的把握、变化的感知,管理类专业更能体现出创业教育的重要程度。基于以上思考分析,管理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是: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才能、实践才能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启发管理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于位置中心;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创业意识,放于位置前提;提高管理类学生的创业才能,尤其是在形势莫测的经济发展中寻找商机的才能,放于后续位置,使学生成为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二、管理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管理类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其他专业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课程时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进行模拟方式以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到企业内实习,了解现实企业的经营模式及管理企业的相关经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对原创造的科技成果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兴办新的产业链,促使新创办的企业更快更强地立足于社会。提高创业能力、兴办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本身的工作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因此,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但企业亦要依靠市场而存在。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和引导。管理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式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市场竞争观念,善于利用市场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以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基准,逐渐地开拓市场,占有市场份额,促使企业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市场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管理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业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从各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都拥有不同的专业且每个专业所拥有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亦不尽相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就各有不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应用型、实验型、实战型、开放式四类。

(一)应用型

“应用型”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目前,多数学生进入工作岗位,难以将在校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一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程度,二是动手操作、创业创新能力水平。

(二)实验型

“实验型”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自身所做的实验研究,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实现模拟强化学生创业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业能力快速融合,适应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实战型

“实战型”指注重研讨式、模拟式等具有实战性的教学方法。通过邀请商业精英、创业成功人士来校演讲,传授其创业经验、经营理念等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实习并让有经验的教师对其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开放式

“开放式”指学校实行课外实践学分制。学生除按规定完成学校要求的课时,获得学分,还可以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以获得额外学分。如挑战杯大赛、科技创新活动、乒乓球大赛、社会兼职等活动。对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可适当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

四、管理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拟创业实战的教育模式

目前有些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对其重视程度仍须要加强,高校不仅要更新理念、创造知识,也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创业理论知识。同时举办创业模拟大赛等具有实战性的活动,通过创业计划方案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估,对特别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二是聘用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述创业流程,了解模拟创办企业与现实创办企业的区别等问题,增加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度,进而提高创业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将创业知识“化散为整”促使创业计划方案与现实的创业流程更好的融合,培养综合能力。学校可以和企业相互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人才。

(二)创办管理类创业实验班,设计团队创业计划

将管理类专业具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集中一起,创办创业实验班,进行重点培养对象,实行“总体管理、分项实施”的原则,改进培养方法,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全方位传授,培养综合型人才。一方面,在教学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实践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有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管理体系,并对其他专业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目前,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现代教育中普遍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而创新成果的产生常常出现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互动中。因此,计划团队创业模拟方案,以4~6人为一组的合作团队、教师为指导的前提下,团体围绕着某一行业领域进行研究,设计一份实际的、可行的创业计划书。期间可邀请专业创业辅导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团队,进行团队创业计划设计方案。

(三)建立创业型和研究型实验平台

创业型实验是指通过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模拟等形成创业计划;研究型实验是指学生自主地选择或参与一项和应用性较强的项目并将其完成。创业型、研究型实验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模拟实践基地,学生可自主的选择项目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得到的实验数据制定创业计划方案。实验性教学中,多数以理工科为主,管理类作为偏文的一门学科,实验相对较少。在创业型、研究型实验平台的创新、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实验链”。如研讨型实验的“探索链”,创新型实验的“创新链”等。通过创业型、研究型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创业内涵的深刻理解。

(四)利用科研资源的优势,开展科研训练计划

科研训练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关键途径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够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以更为系统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以巩固,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加以培训。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研究某一事物的能力。科研训练是以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同时由教师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方向发展。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优势,了解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利用科技成果创办企业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了学生能够将创新的科技成果实施到生活中、运行到生产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蔡莉,单标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13,(12):160-167.

[2]孙伟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7-60.

[3]魏丽红,陈忠卫.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创业型人才培养[J].教学研究,2009,32,(2):39-43.

[4]胡旭微.经管类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6):942-945.

[5]张白.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就业与保障,2009,(5):26-27.

作者:张宝生 卜文斌 张燕牟 向阳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

以武昌首义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及生物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在开放型实践教学的模式下,建立“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企深度结合教学路径教学模式。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开放型;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开放型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创造学习技术、技能的新环境,建设“真实生产技术和流程式”的实践教学平台,走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校企深度合作路线,为实行“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提供支持。

1构建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1.1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建立五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巡司河水质监测站、校内大气观测站、海绵校园示范点、水质工程实践基地、建筑给排水实践基地)实行开放型教学,以带动完成转型发展的任务之一: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践环境(如图1)。所谓“开放型”有四个开放:时间开放、地点开放、实践项目开放、教学模式开放。

(1)时间开放即是不再局限在课内实验、实习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指导老师的时间安排。

(2)地点开放即是把实验室“从室内搬到室外,从课堂到现场”。

(3)实践项目开放即是不指定试验内容、方法及思路,鼓励大胆创新,不追求成果,但要有结论。可帮助教师做创新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也可验证相关理论、机理,解除心中疑惑;也可天马行空、头脑风暴……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设计绿色环保的相关产品等等。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提交申请表,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研究(设计)思路。相关成果可以申报创新学分也可作为毕业设计成果。

(4)教学模式开放即是将课堂理论教学、教师、学生、开放实践项目四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倡导“带着问题学理论”“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支撑下构成相互支撑的开放体系。这四者之间知识的更新、交换、支持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让知识始终保持着更新的动力。开放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保障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1.2实训教学模式

促进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另一重点任务是探索校地、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客观上要求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产教融合关键是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并有相应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支撑。比如我院的海绵校园示范基地是跟合作企业共同设计而成。既为我们提供了雨水监测、回收利用项目的实训基地,又成为合作企业的示范工程,带动了经济效益;水质工程实践基地在完成合作企业的科研研究项目同时,又提高了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校外建设实训基地,企业起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参与、支持。比如通过项目合作模式,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合作企业培训技术人才,共同探讨新技术、新难点。以此教师获得很多第一线的资料,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有了很多申报纵向课题的资源及思路,促进了教学,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圈”,而不是单线联系。通过学校这个核心,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校际合作。比如我院已与两个企业、一部属高校一起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探讨行业新课题,在工程设计项目、科研项目上共同探索和发展。通过这个平台,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教师梯队建设创立了良好基础。

2开放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2.1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理实一体化”进行构建。以我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城市给水处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两门课程为例。根据转型发展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城市给水处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非常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贯彻于课程始终,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空间和时间上的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课堂实践、集中实践、开放实训项目四部分组成。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课堂实践,理论教学结束后开展集中实践、开放实训项目环节。其中,课堂实践包括实物演示、实景讲解、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软件现场模拟等形式;集中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实践操作、验证实验等形式;开放实训项目可基于理论知识点开展、创新能力开展、科研课题开展等形式。同时,教师非常注重工具书、参考资料的应用,强调工程设计实际操作性和前言知识的拓展性。通过以上几种实践方式,让理论与实践融合,增强可视性、可操作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以此方式,构建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2课程体系构建

在转型发展改革过程,明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我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专业知识体系包含6个核心知识领域,18个知识点(如表1)。通过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的是要使学生具备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及职业牵引的能力。因此,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按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三个阶段展开。知识储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机理)知识;技术能力培养则按实际工程要求,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具备工程应用技术;综合素质提升主要通过综合性的创新项目实现。

2.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我院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已经先后与啤酒公司、环保公司、工程设计公司等签订了“3+1培养模式”。前三年主要完成理论知识储备,进行技术能力培养;最后一年结合合作企业的特色及要求,可在校内或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性素质培养。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始终围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一核心,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共同逐渐完成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目标。我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除了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外,校内建设了一大型的巡司河水质监测站、水质工程实践基地。利用这两个基地,学生通过参与“监测水质+分析水质污染程度+分析主要污染指标和原因+设计‘降低污染负荷’的工艺方案+实验佐证+方案修改+实验佐证+方案修改+……”实训模式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胆想象、交流,将学生分散的专业知识点碎片式地整合起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达到系统训练跨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之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结语

开放型实训教学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它具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系统改革。目前我院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1)毕业设计(论文)样式多元化。目前我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及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以工程设计为主,兼顾试验研究、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软件制作等类型。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提高。从2010年至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及生物工程这三个专业共获得湖北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二十余项。

(3)在进行一系列的技术能力培养之后,基于学科发展及产教融合,凝练专业核心,进行技能测试,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努力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4)科学研究能力初步培养。在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建设厅及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并申请部级专利一项。我院将在实训教学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思路、不断完善建设要素,不断构建评价方式,使开放型实训教学模式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真正促进校企合作,完成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莫文婷.《城市给水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结合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3,6:246-247.

[2]李慎瑰.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一体化模式研究——《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例,中国建筑科学,2015,11:7-8.

作者:莫文婷 单位:武昌首义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

第四篇: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之一,是建筑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IM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建筑业未来的方向。本文介绍了BIM的概念、国家推进BIM的相关政策以及今后BIM的发展趋势,最后针对性提出了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加快民办建筑类高校对BIM应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人才培养

目前随着建设主管部门推进BIM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BIM已经被逐步应用到现代建筑业中,人才紧缺也日益突出,制约BIM的发展,从民办建筑类高校的角度来看,现在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把BIM引进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响应了国家实现建筑业信息化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BIM概念

BIM(建筑信息模型),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实施、使用阶段全部应用或其中某个阶段应用5D(三维实体+时间+造价)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BIM技术可以提前预知可能延误工期和造价浪费的设计隐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造价浪费和避免工期延误,应用BIM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精细信息化管理,为建筑业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

二、推进BIM的相关政策

2011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其中BIM技术被列为“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总承包、运营维护单位方面布置了推进BIM技术的工作重点,并制定了发展目标,即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新立项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新立项公共建筑和新立项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其中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方面,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须达到90%。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也结合实际,积极制定BIM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2014年10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在上海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北京、陕西、天津、黑龙江、辽宁、重庆、浙江、山东、福建、深圳市、广东也相继出台了BIM技术应用推广政策与标准。BIM将继建筑行业甩图板应用CAD制图后又一次革命性生产力技术改革,将成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将成为建筑业企业项目精细化、集约化、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实现BIM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建筑行业确立的信息化发展方向,民办建筑类高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已不能适应建筑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BIM应用技术人才,需要民办建筑类高校积极调研分析,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BIM技术纳入人才培养大纲,使之进入教学课程体系内。BIM技术系统庞大,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即基本概念与软件操作、专业应用、综合应用。在对民办建筑类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修订时,建议基本概念与软件操作可以归属于基础教学部门,BIM专业应用归属于各相关学院,BIM综合应用归属于校级BIM中心。在教学课程学时方面,由于高校教学课程总学时有限,再加上BIM技术系统庞大,建议在校课程与视频、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BIM应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为了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BIM应用人才,建议民办建筑类高校发展BIM应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将BIM应用于课程、毕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课程要素,而毕业设计又是大学阶段教学过程的最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将BIM技术与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相融合,通过BIM技术,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基本能力,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四)加强BIM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起着突出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加强BIM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更有助于民办高校对BIM应用人才的培养。

(五)企业定制化BIM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是新形势、新政策下民办高校培养行业紧缺的应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方向。校企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在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情况下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民办建筑类高校针对企业性质,培养BIM应用人才,如针对建设、施工单位培养人才,从BIM5D方向来把控,而针对设计单位从BIM3D方向来把控。

(六)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好的教学改革构想,须有好的教师来实现。民办建筑类高校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BIM相关培训、讲座,与此同时,也要扩大师资队伍储备。

四、结语

目前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BIM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BIM的概念、国家推进BIM的相关政策、BIM的发展趋势以及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BIM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吉林省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吉林省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邱兰.BIM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

[2]武斌.BIM技术导向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

[3]何关培.“BIM”究竟是什么?[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3

作者:聂红鑫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人才培养探析(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rcpylw/6988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