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3篇)范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3篇)范文

时间:2022-10-17 11:11:59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研究

摘要:

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自身功能和发挥效用作为切入点,从而引申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分析进行展开分析,以此来提出如何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具体路径,从而不断优化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也是为了使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履行质量管理的职责。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据采集;采集平台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受到职业院校的广泛关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进一步要求“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基础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如何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当前我国素质化教育目标的推动下,高等职业院校为了促进自身教育体制改革更加彻底和优质化,因此从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入手,致力于不断完善和优化属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要想促进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实现优质化和高效化发展,需要把握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尺度和力度,这样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才能实现采集工作的科学发展。基于此,下面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进行展开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优化,来发挥对整体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推动作用,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集约化和系统化发展。

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和效用

(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主要功能

第一,数据统计和信息汇总的功能,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当前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培养的状态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从基本性质上来说,数据统计和信息汇总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础性功能。第二,信息监控和动态性管理的功能。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通过发挥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动态性管理,能够促进该平台整体运作的规范性,在更加有秩序的环境下实现信息的采集、整理、分配、识别以及输出等一系列流程。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功能,发挥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引导性功能,使高职院校内部提升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达到有效引导学校全面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并保障教学工作和人才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1]。第三,信息分析和数据开发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信息分析和数据开发功能的推动下,其能够为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规划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涵盖了当前学校内部的总体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状态、人才培养数据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为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的行政主体实行社会教育职能奠定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具备了重要的战略发展作用。

(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发挥的效用

首先,能够发挥优化评估工作、为评估工作服务的效用。高职院校内部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作为集聚众多人才信息的平台,其对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环节发挥了有效的引导性效用,可以对评估环节提供更为全面、细化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以此来促进评估工作与培养工作二合一,实现双重审核和监督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通过自身提供的客观、准确无误、科学和全面的信息,形成了日后学校内部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分析环节。其次,能够为高职院校的研究和决策工作提供服务,从而达到科学引领高职院校实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效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当前高职院校内部的人才数据进行有序采集和分析,在现有记录成果基础上,能够及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漏洞,从而促进学校自身进行反思和教育工作的思考,在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化发展[2]。最后,能够发挥规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效用,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自身更加落实和贯彻素质化教育的发展方针,更加为培育出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发展并极具创新性的人才发挥推动性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内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下面站在现状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在采集工作和采集平台构建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不全面

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状态来说,大部分学校的采集工作较不全面,存在很多漏洞。首先,由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涉及到的个人信息非常繁多,这些信息覆盖的领域也非常宽泛,那么在这样信息过于重复和重叠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更为全面和坚实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作为后续保障,高职院校很难开展正常的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实现高效率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由于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采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其信息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并且全国范围内的通用程度也较为低下,从根本上便限制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效率和功能。

(二)缺乏对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科学认知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准确的认清采集平台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积极效用。这样主观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下大力度建设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也缺少采集平台管理工作环节。从总体上来看,便是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工作脱离了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和监控工作体系之外。与此同时,更多的高职院校尽管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但是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采集平台的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需求,不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建设的目标[3]。

(三)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开展和采集平台的建设需要一个全面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才能保障采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采集平台的正常运转。然而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关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中缺乏支持力度,使得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构建的不全面、不完整,无法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不利于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三、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具体路径

下面本文站在对策性的角度,来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优化的具体路径:

(一)提升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采集机构

我国众多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对校内人才的培养工作的优质化发展,首当其冲应该提升自身对的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更为科学和客观的工作理念。基于此,高职院校内部的领导层以及教师,作为学校内部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形成更为科学和健康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理念,对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科学的对待态度,这样才能保障后续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工作实现流畅化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机构,对各方面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收集、考察、审核和分析。在专门的采集机构工作状态下,要更加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针对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责任分配制度,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定期考核和测评,以此来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内部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二)完善采集平台,大力建设平台的全面性采集平台

作为系统整合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信息的集聚地,该平台的工作规范性、效率以及成效性都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集约化、全面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作用上来说,要想促进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实现优质化和高效化发展,需要把握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尺度和力度,这样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此来实现采集工作的科学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信息科技时代的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采集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也同时提升采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整体效率[4]。

(三)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与学校发展相融合

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根本目标便是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职能的全面性。在这种工作目的下,高职院校自身要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与学校自身实际发展状况联系起来,实现二者的统一,这样才能保障数据的采集工作符合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涵盖了当前学校内部的总体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状态、人才培养数据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为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的行政主体实行社会教育职能奠定了充足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上通过站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角度,来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优化路径,以此来实现对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高效优化,从而发挥对整体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推动作用,提高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效率和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路径分析———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3,20:199.

[2]刘启良,王婷婷,等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网络版的应用前景分析———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102-104.

[3]李果,赵鹏飞,等人.知识管理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3,08:55-57.

作者:蔡品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各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加强机电一体化学生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水平前进的步伐已经跟上了世界发展的频率,但是跟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因为无论是高精密的数控机床还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晶。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就要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当然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关键是人才。

(二)具体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机电一体化各项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和机电液控制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机电设备的实际操作、维修和实践管理等能力,能够适应各种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专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用、维修与检修工作,也可从事与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

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工学交融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高职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大力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建立突出高等职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课程,使学生手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即可走上工作岗位。

(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按照企业的需求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全新课程体系[1]。专业设置还需具有好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面,必修课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工程素质、创新和动手的能力、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及维护能力以及加工工艺设计、设备操作使用及调试维修能力,同时又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增强了学生去选择未来工作方向的灵活性。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基础、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工电子、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PLC、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PS、铁路机电设备、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三、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突出机电专业综合应用、加强工程实践的特点。加强了现场教学、实验室演示教学、模块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针对机械制造、机加设备、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实践性强,综合知识要求高,内容抽象等特点,教学方法从纯课堂理论讲解转变成课堂理论讲解与车间现场讲解相结合。使学生从枯糙乏味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零距离”接触机床、机构等实体设备,使老师的教学更简单,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二)教学手段改革。机电专业教学手段改革,主要体现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上。一是有条件的专业课,把学生带进实训室进行教学,教师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练,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现场教学,实验室演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三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增加实验项目的内容,及时更新实验的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要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发展相结合,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培训等,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职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优势,为学生去接触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模式,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因此,建立高职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一个改革举措方法,也是我们加大素质教育方式的一种体现。为了把职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和社会能力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有效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贯彻执行。

四、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学院里教师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每年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骨干为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更加合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五、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以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学生的各项专业实践活动顺利圆满地完成,要不断加强校内和校外实验及实训环境建设。要完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购置实训实验设备时要注重设备的综合应用性、先进性、灵活组合性和可拆装性。满足学生在校综合运用液压与气动、检测与传感器、可编程控制、步进电动机、交直流伺服电动机、数控机床操作、通讯技术和机械装配等实训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实验室包括: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机电控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PLC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等。除此之外,还有为该专业学生实训提供硬件保障的专业实训基地,包括电工实训中心,电子实训中心,机加工、钳工实训中心,机床电气设备训练中心,数控训练中心等。实训基地还可为该专业学生的技能考证进行培训,并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技能鉴定考试,以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完善校内实训场地,同时也要增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学生工学交替及校外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0,1:36

作者:牛晓玲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工匠精神视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

摘要:

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高职院校生源压力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缺少的原因,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视角,从政府、行业、高职院校等层面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古到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精神,古有庖丁解牛、鲁班工匠、赵州桥等等让中国制造独具东方风韵,今有“军工绣娘”潘玉华、“錾刻人生”孟剑锋、“用榔头对话飞机”的李世峰等。2016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工匠精神”尚没有统一概念,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指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的欲望。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内涵主要是高职学生具备专注学习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欲望,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理念”。

(二)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1.对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意义。2016年3月29日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批示中指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要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总理多次呼唤“工匠精神”的背后,实际是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深深关切。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我国的生产工艺、质量、品牌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的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而生产圆珠笔的圆珠却需要通过进口解决;我国消费者海外抢购日本的电饭煲和马桶盖、瑞士的手表等等,国内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却滞销。这都说明我国产品供给端出了问题,产品质量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国内有效供给跟不上消费需求升级,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在此背景下,培养“工匠精神”高职人才,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品质,打造品牌战略,对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对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包含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种,往往被高职院校所忽视,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而德国、日本、瑞士等制造业强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是其制造业国际领先的原因。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内供给侧改革的需要,难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这需要加快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更多地从人才培养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型。此外,在满足一部分学生向更高层次学历教育迈进的同时,更加坚守自身的职能定位,以“工匠精神”提高培育学生的质量,让学生走出校门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让更多的学生乐于成为高精尖技能型人才,避免仅仅成为人才培养流水上的一个环节。

3.对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意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对从业人员尤其重要,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工匠精神”和职业发展紧密相连,而职业发展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工匠精神”能推动职业生涯的完善,获得更高的薪水和社会地位,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使“工匠精神”得不到应有重视。儒家思想向来是知识分子的信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里的“读书”并非是指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也不是指学习一门技能技术,而是指熟读儒家经典便日后可以修齐治平,“学而优则仕”。中国历史上“士农工商”,从事手工业的人社会地位一直较低。受中国这种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骨子里觉得学习一门技术不太好,相比读本科乃至考取研究生后进入体制,他们更多地会选择后者。[2]因此,绝大多数家长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全力支持孩子通过读高中后考本科进入“985”或“211”类的大学,只有那些家庭条件不好、成绩平平的孩子才选择初中毕业后进入中职学校,或读职业高中后进入高职院校。从起跑线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就比普通高等学校的差,毕业后走入社会,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就业机会、薪水、社会地位等方面比普通高等学校处于更弱地位,这更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时,一直以来,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职业院校本身办学质量不高,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这些都造成了“工匠精神”得不到较好的培育和弘扬。

(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企业对品质重视不够。建国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内物质一直处于短缺状态,配给制决定了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能销售出去,供求关系上一直是供方市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一下子被激活,各种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企业乃至社会各界都很浮躁,企业为抢占市场,获取利润,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不注重技术含量,不注重研发投入,只关注产品规模和销量,粗制滥造的产品与服务比比皆是,“中国制造”产品曾经以规模化、价格低廉化占领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企业能够做到不靠提高产品质量仍能占领市场和盈利的关键有二,一是中国企业有低成本的优势,二是在改革开放早中期,中国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大多仍不太注重产品质量,也不需要在产品生产中发挥“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要求慢工出细活,不符合企业短平快的要求,此类人才无用武之地。此外,中国法治环境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挫伤了企业精益求精提高产品品质的动力。

(三)高职教育的“生存压力”影响了“工匠精神”培育。近年来,中国参加高考的总人数逐年下降,给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院校带来了不小的生源压力。以2016年江苏省高考情况为例,参加高考人数同比上年减少约6万人,而本一本二等批次招收江苏学生的计划规模均不减少,高职院校势必生源减少,高职院校进入“最冷寒冬”。近年来,高职院校多迫于生源压力,一方面招生是来者不拒,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热衷于升格和转型,来提高招生吸引力。一些传统老牌专业性高职院校向综合性高职转型,在此过程中原有的特色专业得到弱化,新开设的专业实力也不强;另外一部分高职急于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被本科院校合并;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热衷于短期培训,注重眼前的“短快高”(短期、快速、高回报)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应对生存压力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冲击下,高职院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传统和培养方式一再被干扰。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一)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可以通过增强从业人员的敬业感和荣誉感,使他们不仅将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还作为一种事业追求、工作荣耀和生命守望,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理念。既能给社会提供更加精细的产品和服务,也能使从业者从中获得职业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工匠精神篇幅部分、人民网文章《教师需要“工匠精神”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大国工匠》纪录片(共18个典型)引起社会全体同胞的积极关注,更令一线的工匠们振奋人心,荣耀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应该在全社会大力解释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宣扬“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推进中国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意义。应大力宣扬“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和个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转变传统的就学和就业观念。应采取倡导引导与价值激励相结合,利用体现职业价值、社会荣誉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永不放弃、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

(二)营造支撑“工匠精神”的经济环境。要运用制度手段创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体制与机制,应通过产业经济政策等,不仅鼓励技术自主创新、注重产品质量、培育高端人才、塑造制造品牌,还需制定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加大支持奖励措施。应维护全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打击侵权,让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企业更有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利润。在行业层面,需发挥行业联盟、协会等载体桥梁作用,采取提高质量标准、增强行业自律、提升精品价值等手段,努力形成中国制造技术精湛化、社会精品化、质量价值化的行业环境。比如为培育“工匠精神”人才,2016年6月8日山东省政府出台18项举措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如推动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推动100所职业院校与1,000家企业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培训、教师进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落实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带徒”培养新模式,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试点的单位由财政按规定给予补贴。

(三)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推动现代职教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是解决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办学压力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不能满足需求侧,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近两年国家空前重视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自身办学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导向,不断调整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坚守自身办学定位,全力推动人才培养改革,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产业转型升级源源不断提供优质技能型人才。应对生源压力的根本还在于“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坚持培育“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毕业生在社会上会有更好的就业和薪水,这是最好的招生宣传。

参考文献:

[1]周如俊.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2016,5:32

[2]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

[3]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11:20~22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作者:张娟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rcpylw/69888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