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物流管理论文6篇范文

高职物流管理论文6篇范文

时间:2022-06-27 03:18:23

高职物流管理论文6篇

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的实训课程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实训课程开发思路与原则

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新型模式,基于工作进程的专业实训课程开发是通过对能提供物流专业毕业生岗位的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根据要求的这些知识和技能构建物流实训课程,然后将物流岗位和物流课程的实训相连接构建课程。这样实训课程或课程实训环节会围绕企业所要求的岗位能力来开展,在链接课程和企业所要求的职位能力的同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一)完善开发思路

将物流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的实质,这样以个体为具体任务并获使其获得任务成果,从而进行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作为实训综合系统,实训课程的实施是应对企业需要而变动的。所以,追求学科架构的系统化不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特点,而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则是其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中体现的工作流程来源于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岗位,这类课程强调学习项目中的主体是学生。将学生放在学习情境中依据企业岗位要求而自我调节,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将工作任务整合从而形成课程。这种实训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学科型教师讲、学生听甚至闭门造车的课程模式,更能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复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开发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物流实训课程严格遵循企业要求,以期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所以这种课程是高职教育针对企业适应行业要求和发展的有力体现。这样,在开发课程中力求做到课程实训之间的环节协调,不会出现实训之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具体而言,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要先确定物流整体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前导后续关系,同时明确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然后根据企业和行业的要求通盘考虑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实训课程开发为例,在设置仓储作业、配送实训课程中通过模拟物流配送中心订单处理、进货作业、分拣作业、流通加工作业、补货作业、出货作业、车辆配装配载到线路优化作业、退货调货作业这一完整企业运作流程,以配送中心常规作业流程为依据设计配送各环节实训项目,和连贯实训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实践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自2007年开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2009年起,在物流专业推进构建根据工作进程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并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制定专业课程标准。2011年起物流管理专业逐步完善根据工作过程系统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教学标准,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效果。所谓物流专业的工作进程系统化,即在一个生产运作实践中的物流企业,各工作岗位(群)所需完成的常规工作任务。物流专业“职业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课程开发的流程体系包括了物流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五个步骤。

(一)企业调研确定物流岗位群

依据工作课程开发实训课程的前提是企业调研,根据调研中反映出的企业要求确定物流岗位群,并罗列清楚岗位群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和责任义务,然后以企业物流业务流程为主线,归纳出物流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详细分析职位能力。所以,企业调研室该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了解社会需求的有力途径。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通过调研得出物流岗位群的分析结果为:企业物流管理相关岗位包括生产企业、连锁经营企业、销售企业的物流作业与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相关岗位包括运输作业与管理、配送作业与管理、仓储作业与管理,采购与库存控制等。

(二)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调研的岗位要求和专业发展状态来分解大多数企业中较常见的工作任务,通常被称之为典型工作任务,分解的过程便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了解物流行业具体工作内容的过程,这样在设计专业课程中便可将行业中典型职业能力和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相融合。这一过程中,院校可以和企业一线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采用诸如头脑风暴等方法将物流所涉及的岗位活动进行分解,使之形成多个独立的工作项目,最后确定每个具体工作项目的任务,提炼出物流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从而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三)行动领域归纳

根据物流专业整合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形成综合行动领域。如图所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整合的部分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出具体的行动领域。

(四)学习领域转换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实训环节或实训方式,进而转换成课程。然后进行课程设置。根据物流专业的专业要求和技能指标,依据企业职业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分析与设计,可以归纳出职位的关键能力和学生走向企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课程的主次关系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形成“能力对接课程,课程培养能力”的对应关系图,依据从易到难的逻辑联系,排列课程内容的顺序。如图所示。

(五)进行学习情境的规划和设计

归纳出的每一课程为一种学习情境,在情景实施过程中是以项目、产品、服务、功能为载体,真是反应物流工作过程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规划是根据物流领域职业特征所分解的学习主题通过实训课程的教与练习所完成的。

三、结语

综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欲以工作过程开发实训课程必须以企业调研为基础,针对调研结果分解物流职位的核心能力,再与专业课程相对接,建立课程过程中,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方法、考核评价都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而重新构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向学生展现不同情境下的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课程改革形势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连接,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转变能力的培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王慧盟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法的运用

1完善案例库的建设

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自然离不开案例。然而,案例教学一直被案例缺乏的现状所困扰。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好的案例,一直都难以开展案例教学。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案例库很有必要。案例库的建设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由于案例本身比较复杂,加上一些学校资源有限,一般的教师很少有动力去编写案例。各大院校需要加强合作与支持,把案例库的建设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管理。同时,高校也应该在财力上给予支持,让高职教师在案例库建设中没有后顾之忧。

2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2.1案例准备

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案例准备工作。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对于教学来说格外重要。寻找合适的案例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这个任务比较艰巨。国内物流管理教材中,相当一部分案例无法讨论,对教学帮助不大。有的案例篇幅太短,数据资料有限,直接影响学生的分析与判断;有的案例只是单纯地罗列事实,事件中没有合理的问题,难以让学生产生思考;还有的案例不够典型,缺乏借鉴的价值,学生学习这样的案例没有多大效果。因此,找到一个有价值的案例并不容易。教师要广泛搜集案例材料,查阅参考书、报刊杂志,定期参加物流管理的研讨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完善现有案例。另外,教师要经常与企业结合,开展社会调查,将一些企业的成功实例转化为案例。

2.2案例讨论

案例需要得到充分的讨论才能发挥其价值。案例讨论需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决策的制定需要什么要的标准?那个决策最合适?如何实施制定好了的决策?如何评价案例的效果,等等。案例讨论环节,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讨论环境,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越活跃,讨论就更充分,发言的学生也就能积极。因此,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不应该随意参与讨论,也最好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以免影响学生的表现。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言。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能及时纠正。

2.3案例点评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有利于讨论的持续进行。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点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不够深入,也可能会有一些遗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有效结合案例的环境和事件。如果学生表现很积极,教师可以给予表扬,这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案例点评不仅包括教师的点评,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点评,因为学生点评更容易让大家把精力投入到案例中。每次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首先要分析本次的讨论是否充分,涉及到的问题分析得是否透彻,并把学生的观点或结论进行归纳,让整个讨论更加一目了然。

2.4考核评价

物流管理教学需要合理的考核评价。让学生的成绩与其在教学中的表现挂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力。每次案例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准备、发言成果与报告进行详细的评价。案例教学实践性较强,因此,考评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例如,平时成绩可以占学生整体成绩的40%左右,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案例教学。考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尤其的对于案例讨论的考核,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通过自评,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及时反思自己,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自评和互评能为教师的考评提供重要依据,教师考评后将结果直接计入平时成绩。

3总结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材为中心,讲述的方式以灌输知识为主,从书本到概念,教学环境只关注教师向学生灌输了什么知识点,不会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案例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推导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重的每一个环节,从案例准备、案例讨沦、案例点评到考核评价,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作者:刘敏单位: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模式

1顶岗实习的特点

1.1顶岗实习的工作地点较为分散

一个企业一次能吸收的顶岗实习学生数量有限,故顶岗实习的工作地点会比较分散。物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一线操作员工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在需求旺季时),所以一个物流公司一次能接收的实习生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的物流公司一次能接收上百个实习生。但是由于物流公司辐射范围大,就算许多学生同时进入一家物流公司实习,也会在集中培训后被分散到各个实习点。

1.2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相对复杂

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一是由于学生比较分散,信息传递不够集中;二是有空间距离,不能跟学生面对面交流;三是管理内容增加,涉及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实习问题的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劳动纪律、职业素养、实习态度的管理等。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与各种货物、设备打交道,因此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尽量避免出现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或自我保护不到位而受伤的情况。

2顶岗实习的实施条件

2.1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纲领,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其中。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与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从知道物流、认识物流到了解物流、会做物流。

2.2学校具备相应的校内实训条件

顶岗实习的关键在于“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职业性,这要求学生在进入这个教学环节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否则很难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这些必备的专业技能仅靠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有实际动手的学习机会。因此,对学校的校内实训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院有一个省级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学生从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进行校内实训,这为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学习场所,企业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学校建立一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我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与许多大型的物流企业有合作关系,如远成物流、荣庆物流、宅急送、顺丰速运等。每年学院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将所有学生送到合作的物流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3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

3.1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顶岗实习不同于校内实训,学生具有职业劳动者的身份,因此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实习指导老师的指派。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必须为每位实习生指派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实习指导老师在接到实习任务后,要制定相应的实习指导大纲、实习指导计划和实习指导书。第二,做好思想教育。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学校必须做好相关的思想教育。物流行业是服务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同时,由于物流的特殊性,一般的物流工作场所都会远离市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吃苦耐劳。这些职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起,就要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物流简而言之就是物的流通,因此不可避免与货物打交道,不管是运输、包装、装卸搬运还是仓储,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作业规范,不违章作业,保护货物安全和人身安全。

3.2做好顶岗实习中的管理工作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和学校要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并不一定能跟随学生一起到实习单位进行指导,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一是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与老师交流,因此要注重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不能经常到现场指导学生,还可以加强与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三是找机会看望实习生。虽然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不能经常到现场指导学生,但是也应该抽出时间到实习单位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四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考核工作。要求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服从公司领导的安排,认真学习物流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掌握工作岗位的工作方法,完成公司安排的工作任务,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个人的职业素养。

3.3做好顶岗实习后的考核工作

实习指导老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考核监控外,在实习快结束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手册填写、实习报告撰写和毕业答辩。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利用实习手册认真记录每天的实习内容、重要实习环节的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事由等)、实习体会、收获和教训等;实习的后期学生需要按实习指导书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顶岗实习报告;最后进行毕业答辩。学生与至少两名实习指导老师(包括一名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老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考察学生通过实习取得的进步。

4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顶岗实习才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之中将其提升,同时在工作中了解物流业务的作业流程、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对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特殊问题处理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李海英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很多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物流管理”专业,更多的是被“管理”两个字所吸引,他们觉得毕业以后会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一开始就对专业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也存在很多带“管理”的课程,如仓储管理、生产运作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上述课程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误导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物流行业中的管理人才固然重要,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是作为培养一线操作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一线操作和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

2.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够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短时间兴起并快速发展,很多学校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的培养认证就开始设立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多是抄袭其他学校。由于学校所在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教育水平与资源、经济发展和结构等都不相同,统一标准化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不能体现对地区经济服务的专一性。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高职教育要培养地区经济发展中急需的应用技能性人才,积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很多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物流行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无法服务区域经济。

3.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很多学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时候,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都相对滞后,很多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要么是刚毕业不久的高校硕士毕业生,要么是其他相近专业的教师转行充实而来,基于以上两点主要突出的原因,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很多理论课照搬本科学校的课程,对于本身理论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晦涩难懂,与实际工作也相距较远,没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如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的生产安排、配送管理课程中的线路的设计和优化等。

4.学生课外活动脱离专业需求

大学生活除了课程的学习、书本的学习外,课外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活动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外活动并没有体现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活动开展雷同,如歌手比赛、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等其他方面的能力意义重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意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在定制活动的时候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性。

5.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前高职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双师型”师资,但是目前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双师素质比例不高,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的讲台,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中国高校招生目录中设置的时间较晚,很多教师本身就专业不对口,根据调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很多都是从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专业转型而来。

6.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的通行标准是“双证毕业”,同时拥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很多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是停留在唯一试卷评价,通过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不科学的。就职业资格证方面,对口物流管理专业的证书主要是初级物流师和中级物流师,而这两个证书的考核依旧是试卷的书面评价,通过背诵考试参考书中的重点就可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拥有高级职业证书,而这个高级物流师却不能解决物流行业中的实践问题,因此国家亟须出台一个贴合实际的物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系。

二、解决人才错位培养的对策

1.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属性

高职教育是应用型教育,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必须要体现职业的属性,为了体现职业属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分成技能模块进行展开。职业属性分三个模块,分别是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基本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英语运用能力、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核心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物流企业商务核算能力、物流采购能力、物流仓储能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职业拓展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推销与谈判技巧能力等。

2.专业发展与所在地区积极互动

为了进一步贴合专业人才服务所在地区,首先要对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与水平、物流企业类型、物流企业人才所需的规格等进行一次彻底和详细的调研,通过教师的走访、企业专家的座谈,为专业服务地区经济提供相关的建议。一般说来专业主动服务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通过市场的调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和培养方向进一步细分,如沿海地区的专业可以细分为港口物流、航运物流,内地汽车制造为主的城市可以发展汽车整车和零配件物流及快递物流等;其次可以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订单培养模式,通过订单模式的个性化教学,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并且可以在用工的高峰期尝试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缓解订单企业在用工高峰时候的人力短缺问题;最后建立企业经理大讲堂机制,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定时到学校与学生见面,举办讲座,通过多渠道的联系和互动,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坚定积极投入地区物流事业发展的决心。

3.建立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比理论教学更重要,所以教育部在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中,要求实践的学时要大于理论学时或者是一比一,对于物流管理这样实践较强的专业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说来,理论教学可以从四个层次入手:第一层次为理论课程中参透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市场调研;第二层次为实训技能模块,如仓储模块、国际货代流程模块;第三层次为顶岗实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工学交替模式;第四层次为毕业实习,落实单位后进行半年的毕业实习。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层次递增,形成一套科学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4.课外活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展开

为了让课外活动积极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设计富有职业特点的课外活动意义重大,以课外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外活动可以依照以下思路去设计。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各类的基层体验活动,如为城市清洁打扫、交通维护、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服务等工作;还可以举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节,如物流营销与演讲比赛、仓储设计大赛、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比赛等。

5.打造“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

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保障因素,为了在短时间内改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现状,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手段来丰富师资结构。一方面是积极培养自有的师资资源,健全自由师资顶岗实习制度,通过顶岗实习,掌握实践技能,满足“双师素质”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为了缓解自由师资实践能力的欠缺,可以把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请进课堂,尤其在实践教学中,企业师傅的讲授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教师还要与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沟通,相互学习合作,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为本地区的物流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6.建立完善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结构体系是考核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基本依据,要改变单一的课程试卷评价的单一模式,多方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进一步降低试卷考核的比例,把实践教学放到人才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位置,建立分技能模块考核的模式,只有每个技能模块考核合格才能拿到毕业证。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要积极建议当地教育部门或者是协会组织,推出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的职业资格证书,让证书的考核内容更贴合实际工作情景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中国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重要依托,既给专业发展带来机会,也对人才培养规格规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祝丽杰黄晶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创新

从2008年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获批省级重点专业开始,我们即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到2011年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效果突出、务实易行的“一岗双轨三段四合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为:一岗:指设定一个“虚拟企业工作岗位”作为专业人才成长平台,借助“教师与学生、经理与员工”的“双重身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通过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教学中设立相对应的某一虚拟企业,进行适当的“职业情境”设计,然后以该虚拟企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步骤作为教学实施的主线,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置身于某一“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角色之中,自觉地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要求锻炼自己,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满足“职业需求”的目标。双轨:指通过“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轨道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三段:指上述两个人才培养轨道的体系结构。即课程教学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个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承接的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三个递进式的实训阶段构成。四合格:系指学生正常毕业的基本标准。即“课程学习、实践训练、综合能力考评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四个必备项目的考核成绩必须全部为合格及以上。以此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最终具备近期的就业优势和远期的发展潜力。“一岗双轨三段四合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置身于未来工作岗位,经过课堂教学学习,专项、综合实训培养和顶岗实习锻炼,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指导下“学中做,做中学”,形成专业认知,具备岗位能力,胜任岗位工作,最终实现优质就业。

二、新模式推动引导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1.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随着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成形,从2011级起,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在经过充分调研讨论之后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在课程的取舍、归属模块划分和开课学期安排等方面变得更加合理,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岗位设置与能力需求结合更加紧密。具体安排为:第1~2学期学习职业素质课程,第2~3学期学习职业能力课程,第3~4学期学习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第5~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同时,我们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特别强调采用“项目化学习,企业化运作”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将班级(或小组)企业化、小组(或个人)部门化的基础上,把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分解安排于若干个具体的项目任务之中,然后以某一虚拟企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步骤作为教学实施的步骤,利用校内多媒体教室、仿真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组织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教学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情境下“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在新模式的引导下,几年来我们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逐步形成了目前主要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三个层次阶段构建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也安排了入学军训、社会实践和不定期的专业教育、间歇性的短期实习等其他形式的实训作为补充。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体’结合,分段逐阶递进”。其主要内涵是:通过适当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在对所属行业和企业有了一定程度、感性认知之后,由局部“点”的具体岗位操作训练开始,在具体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对完成该任务的全流程进行“线”的模拟设计和实施,其后对整个任务完成过程当中所有涉及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并最终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机会使学生得以把自己在校内掌握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和社会的“立体”环境中去进一步检验和锤炼,从而使学生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该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中心,以“技能‘点’、流程‘线’、关联‘面’和社会‘体’”为基本结构要素;其构建过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从独立到综合的循序渐进性原则,与真实工作任务、作业流程和环境条件尽可能接近的实际吻合性原则,以及在校内外教学组织中能够顺利实施的简便易行性原则;其建设成效标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能力等方面收获成长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同步性。

3.进一步规范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考核工作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从2012届毕业生起开始严格执行包括了课程学业考核、顶岗实习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生综合能力考核等四项主要内容的毕业资格审查工作。其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要求,后两项是标志性成绩。比如关于毕业生综合能力考核,系指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对其进行的一次总结性的评价检查,目的在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在理性思考、独立意识、协作交流等方面的成长加以最后的培养,并尽可能给出中肯、恰当、客观、具体的鉴定评价。考核一般采取方案策划、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不同的形式,考查学生在信息处理、创新协作、理解表达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能力。毕业资格审查工作落实执行以来每年均有1-2%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如期毕业的实际情况,加上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不断强化、细化的诸如课程考试资格审核、补考重修规定重申等制度措施,共同形成对校风、学风强大的正向引导和约束作用,正在逐步改变一些学校毕业把关放任自流的松散状况,使其重新成为体现高等学校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

4.推动了教学条件建设,促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首先,新模式推动了实训条件建设。在学院政策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院校内目前已拥有集多种现代化物流设备和先进物流系统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训室”,投资300余万元,面积1100多平方米,能够面向五个专业同时满足100多名学生的实训需要,其中超市模块由学生轮流组队通过竞标自主经营管理,进行全真实战锻炼。其次,新模式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中倡导的关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技能竞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和毕业综合能力考核等工作都对教师能力水平提出很高要求,自然会在这些过程中推动教师成长。第三,新模式促进了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否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与其所处的政策机制环境关系密切。近年来,我院随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推进,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这些创新实践都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大环境和总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很明显这个背景、环境的内容和质量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年我们在对外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对内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几方面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1.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是企业近于饥渴状态的需求,让人产生“人才稀缺”的感觉,另一方面却是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实现快速就业或优质就业,给人以“人才过剩”的感觉。企业对于求职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适应环境的时间较长、安心工作的稳定性较差等,而学生对企业的不满则大都集中于岗位不理想、工作太辛苦、环境条件差、待遇收入低等。由此可见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实际仍然脱节较远,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且预期导向一致呢?这些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倡导和追求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工作需求、课程评价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深度对接,但实际效果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核心仍然集中在因价值观差异而导致的认识错位上。因此需要我们在注重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职业心态、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礼仪以及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比如通过校内开发的创业实践项目和校外企业以“订单班”等形式的早期介入,增加学生的职业理解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2.校企深度合作方式与途径的创新性问题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学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寻求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而企业却由于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校企合作还普遍停留在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互相挂牌、专家讲座、认知实习、推荐就业等浅层次合作,模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双方合作的共赢点和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企业的关注点和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可行性。因此我们不妨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分析和常见的合作障碍分析入手,给予针对性的应对解决措施。具体如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运营成本、市场空间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进企办校,建设“厂中校”,让工学结合的思想理念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真正的现实可行性,同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可预期的便利性。此外,学制安排与课程体系的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重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教学管理模式的合理调整等,都是深化和稳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3.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保障性问题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基本的教育规律,尤其对于高职教育更是如此。而实践教学作为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理念最重要的体现形式,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参与程度更充分才行。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方法等存在不足,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主动创新精神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现有教学模式下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心理需求,如何在小组化教学中激发引导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团队位置等,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实际困难。对此,设法提高实践教学项目的职业情境设计水平或许是一个短期内快速有效的技术性措施,具体如加强项目内容的针对性与真实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性与适宜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效果考评的客观性与灵活性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及学分制管理模式等长效措施从根本上加以保障和推进。

4.顶岗实习管理方式的有效性问题

顶岗实习是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方式之一,也是我院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阶段之一。但是由于教学环境、条件、内容、方式的显著变化,无可避免地会造成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等工作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实习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安全保障等方面表现出松散性、开放性、复杂性与风险性等特点。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此采取的措施要么是粗放式的放羊管理,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其风险隐患和培养效果根本无从控制,只能是听天由命;要么是保姆式的专人陪护,差不多和在校园里边一模一样,学生的大小适宜全部由带队教师操心包办,管理成本极大且学生成长锻炼效果较差,仍然是温室花朵。对此,我们在几年的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先后探索了诸如购买学生实习意外保险、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与QQ群、聘请企业兼职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及考核专业导师、要求提交实习报告企业鉴定材料等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管理办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在学生实习稳定性、成长显著性、就业对口率、各方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存在不足,尚未找到合适有效的应对解决办法,期待未来通过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或管理技术手段的继续进步来逐步解决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尽管我们已充分利用学院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但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内部关系不完善的背景下,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探索、研究、积累和沉淀,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创新来继续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机制、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韩洲雄邵华齐卫军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第六篇:物流管理下的高职课程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培养面向一线物流企业,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熟悉基本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市场开发能力和物流组织、管理能力,能在物流领域从事物流信息服务、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包装、流通加工等方面操作或一线管理工作的人才。因此,高职物流运筹学的教学目标应为:强化传授学生的运筹学知识,注重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利用所学知识将专业或实际问题转化为运筹学模型、利用运筹学软件求解,并依据结果进行评价、决策;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包括创新、科学、文化及非智力因素等,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和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二、创新教学设计的理念

高职学生普遍觉得数学理论、计算枯燥乏味,并且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生活没多大帮助,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但对那些能直接应用到专业及实际的数学内容很感兴趣。通过以上的学情分析,我们创新了教学设计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索中发展。通过有创意的学习,积极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切实构建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理念,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按照“专业所需、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突出职教特点,精简理论,强调实用,注重就业需求、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三者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这个原则,我们从物流管理的各环节出发,选择与物流管理有较强相关性的分支,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整合如下:物流需求预测问题、运输调配问题、工作指派问题、物流中心规划问题、库存问题,货物配载问题、物流决策和物流系统评价等。在教学实施中,以专业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标准选择案例,重点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淡化数理运算方法的学习。运筹学问题的求解通过使用专业的数学软件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从而降低计算难度。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突出案例教学。

新课的导入,选择物流管理专业案例。如导入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时可选择以下案例:设有甲、乙两个产粮区,甲可供粮60万吨,乙可供粮60万吨;现有城市A、B、C需求粮食分别为45万吨、75万吨、40万吨。已知从甲产粮区运往A、B、C市的单位运价分别为10、5、6万元/万吨,从乙产粮区运往A、B、C市的单位运价分别为4、8、15万元/万吨。问如何安排调运可使总运费最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然后提出问题:若运输问题中供需不平衡时数学模型有何变化?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结构有什么特殊性?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图上作业法来处理简单的供需平衡的运输问题。课程讲解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比如讲解整数规划问题时,可讨论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模型;讲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可讨论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讲解储存论时,可探讨各种贮存模型;讲解网络问题时,可分析运输路线最短及运输量最大流模型。各种模型要难易适度,符合高职学生实际和物流专业实际。任课教师要做到:一方面根据专业的实际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学习运筹学知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利用所学运筹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总之,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掌握运筹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方式巧妙结合。

运筹学课程的部分抽象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动画的直观功能,展现给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这里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于: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减少重复、烦琐的板书,专注扩大教学信息量,关注学生的理解。比如讲授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由于计算步骤多,并且涉及较多的重复迭代,所以一块黑板不能呈现全部的解题过程,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计算思路,教师往往费了很大精力也无法让学生掌握单纯形法。而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运筹学课程的其他部分教学内容,比如讲解求网络的最大流、运输问题退化解的处理等,则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展现推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掌握运筹学的解决方法,加深对运筹学知识的理解。因此,运筹学的教学,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方式巧妙结合,则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畅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运筹学模型的求解烦琐、复杂,教学过程耗时、枯燥。如使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迭代步骤多,过程烦琐,且当变量较多时,难以得到准确结果。传统方法求解,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感觉学习单纯性法的作用不大。若借助计算机,运用运筹学软件求解,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又如在课堂讨论、课后复习思考环节,利用QQ群这一网络交流平台,能使教师更方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课堂上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讨论机会。可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愧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第一,将运筹学的求解以信息技术的形式展现,降低了计算上的难度,利于学生理解应用,提高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减少计算时间,进行结果的分析和问题的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深入发展要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和支撑,通过生生协作、师生交流合作方式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从应试教育学习转向素质教育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单一卷面考试,向多元化的考核转变:上机操作占10%、平时作业占10%、期末考试占30%、学期论文占50%。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该课程的考核也可以借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方式,教师给定物流专业相关的案例,或者学生自行选取专业案例,按照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撰写建模论文。

作者:刘明忠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物流管理论文6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qywlgllw/64745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