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物流业困惑范文

物流业困惑范文

物流业困惑

近几年来,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具体运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有的值得反思、回味,有的需认真斟酌、探讨。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物流概念、市场开发、物流利润、物流风险、物流信息。

一、物流概念应有所更新

“物流”这一术语,是人们根据“物的流动”的意思概括出来的。最早是由于战争需求而出现链索化、一贯化乃至一体化趋势的后勤(供应)系统的概念,所以,物流常用英文logistics(后勤工作或后勤学)表述。战后,西方经济学术界把logistics称作“企业后勤”,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目标是把原材料和制成品以最低的成本,按照要求和服务标准,适时地送到用户指定的地点。这就是物流的定义。

近几年来,国内外都把物流称作新兴产业,其实物流的内涵、整个流程的某些环节是与传统产业(农业、工业、手工业、服务业)同步诞生的,传统习惯称为储(包括包装)、运(包括装卸)行业。随着产业革命(规模化、专业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物流的理解、认识不能“新瓶装旧酒”,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的概念上,更不能给传统的储、运行业,简单的戴上“物流”的帽子。而应该在思想认识上进行一次全面更新,在实践操作上实施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脱胎换骨”后的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一是完善、可靠的信息管理(Internet/Intranet)系统;二是完善的国际(内)化、专业化、集约化的供应链管理(货源网络、运力网络)体系;三是以现代化的运、储设施(包括自有或整合)为基础的配置(分拔、配送)中心;四是有一支高水平(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管理队伍;五是具有为客户筹划、运作完整可行的物流工程的能力。

二、市场开发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如何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物流物流,有物才流”。谁(物流业)有货源,谁就能“得天下”。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上,有些企业因为手中有“物”,就敢“横刀立马”。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这些“物”,是靠什么关系建立起来的?很多是靠多年积累建立起来的老关系,即大部分属感性关系,极少部分属理性关系。这种关系,犹如大树与依附在大树上的爬藤。一旦“大树”倒了,关系断了,这些企业也就“凉”了、“惨”了。

2、如何处理好企业实力与“唯价格论”的关系?

目前,物流企业在新客户开发或老客户招标中,经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严,甚至很苛刻;二是客户不注重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而是“唯价格论”,以低运价作为选择物流公司的唯一依据。

(1)条件苛刻不等于保障货主利益

物流运作质量受合作双方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条件影响,不是凭单方面主观想象所能达到的。条件越“多”越“细”越“严”,到了苛刻程度,不仅不能保障货主利益,还会起反作用:有悖于《经济合同法》中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为自己日后输官司埋下隐患;导致优秀物流企业望而却步,达不到招标目的;因苛刻条款无法做到,经办人随意性大,容易滋生腐败温床。这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2)唯价格论不等于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总成本(包括招标价格),同其它商品价格一样,有一个“度”,突破了这个“度”,就是违背科学的恶性竞争。企业物流的最低成本是有界限的,招标价格也只是物流总成本的一部分,物流运价不可能年年降,不能认为今年降明年还能降。企业不是通过供应链集成,而是通过单纯的降低物流成本来增加利润,这与物流的优化相违背。中国物流业现在物流成本比较高,是总的成本,并不是某一环节的成本高。单看运输、仓储等环节,成本已经很低,甚至比国外发达物流企业的成本还要低。如果只从运输、仓储单个环节降低,并不能解决总的物流成本问题。要降低物流总成本,需从优化物流整体环节上考虑。招标中唯价格论,使优秀物流企业因其理性报价而无法合作,一些“游击队型”物流企业虽通过恶性竞争抢到机会,由于先天不足,最多只能提供一种“缩水”服务,更谈不上降低物流成本。

其实,企业厂家与物流企业同属物流供应链,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共同体。在这同一理念下,企业厂家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给物流企业一个宽松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使物流企业能更好地展现集约化管理的专业优势,发挥信息化平台的网络效应,切实提高物流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使双方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一目标下,共同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三、应理性对待物流业的“第三利润”

物流热使物流行业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但随之而来的是诸多对物流理解上的偏颇。许多人认为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物流的潜力很大,于是各行各业一拥而上,全民争先恐后,哄抢“第三利润”。

物流“第三利润”是一个总的效果,是把整个供应链进行系统优化,使传统储、运行业升级到现代物流,即从低层次的系统优化,上升到高层次的系统优化,这样,才显示出它的总效果、总利润是增加的,而不是说参与的每一方或每一环节都会增加利润。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整个物流链中的某一环节,利润越来越薄,“僧多粥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本文前面阐述的“价格战”引发恶性竞争,以及客观上道路运输法制管理越来越严,“三超”(超载超重超宽)已经行不通,物流企业的“运”、“储”环节开创利润的空间越来越窄。

面对物流业的困境,作为物流企业,如何求生存、求发展?

1、识大局。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合理布局物流资源的大气候,求是创新,纵横捭阖,参与社会物流资源(物流信息、货源、运力、仓储中转)的整合,将其纳入自身物流网络,消化利用,避免物流供需布局的不合理和严重失衡,切忌不顾实际需求盲目上项目、扩规模、增设施,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上档次。要“脱胎换骨”,全面提升公司现代化物流档次,使整个物流供应链高标准地实现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集约化,切实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为与世界物流业接轨及合作创建条件。

3、精配置。要在集约化运作、配置、调度上狠下功夫,杜绝粗放式的传统操作模式,启用集约化的现代物流操作模式。根据客户(包括多点生产)产品销售链、物料供应链的不同走向,通过不同配置方案,在货源与车源、线路与方向、容量与容积、成本与运价上,进行集约化配置(“零库存”、“零空箱”、“零回空”),降低货运成本。

4、重安全。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利润。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杜绝、降低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对客户实现“零风险”的承诺。e="2">

四、增强物流风险意识,强化防范风险能力

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例如转移或分摊、避免或降低。

1、风险转移。找信誉好、赔偿能力强、赔付条件优惠的保险公司,成为货运保险的合作伙伴;客户直接投保的,要慎防“代位追偿”。

2、风险分摊。启用社会运力车辆,要有足额的保险。

3、风险降低或避免。货交给了司机(包括物流公司自身的、外协车队的、协作单位的等),不等于安全责任也交给了司机。因为司机每一次踩刹车、每一个方向动作、每一个车辆部件故障,时刻都会成为危及安全的隐患。所以,安全责任、防范措施丝毫不能放松。根据事故的必然性、偶然性、多发性的规律,采取相关措施,特别要加强司机安全意识、安全系数的教育,这样,降低或避免风险才能落到实处。

4、风险处理。为降低风险损失,必须建立一整套风险(案件、事故)处理机制(机构,办案程序):协同公安加大案件侦破、事故处理力度;选择案件侦破与事故施救的方案、措施;索取齐全案件与事故的相关单证材料。

五、正确定位和合理利用物流信息

1、信息化不可缺少但是信息化不可夸大

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发展,信息化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物流重要要素之一,就是物流信息。2002年《中国航务周刊》组织承办的中国货运业大奖——货运质量跟踪调查活动中,最佳物流公司的推荐标准之一便是拥有完善、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有些软件公司的宣传,似乎没有信息化,企业就要完;有了信息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这就言过其实了。物流信息化,不可能点一下“鼠标”,货物就能从广州“信息”到北京了。在实际操作中,货物还得一件件装车,一丝不苟地做好防雨、防盗、车辆检验、货物跟踪、回单收集等工作,这些步骤一步也不能少,一点也不能马虎。信息系统是人机系统,不是所有业务工作都能用电脑替代。有些工作让电脑做比较合适,有些工作让人去做比较合适。有效区分,才能充分发挥人和电脑各自的特长。

2、信息化如何建设

(1)准确定位——明确三个阶

信息化程度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提高效率——手工作业机械化;及时转化价值——管理控制;寻找机会——决策参考。

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处于哪个阶段?由于中国物流业发展才两三年,与美、日、欧有四五十年的现代物流业比,与现代化、信息化已成熟的其它行业比,还处于“小门小户”的起步阶段,物流企业信息化也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水平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提高效率,步伐快一点的才涉足第二阶段

(2)理清思路——理顺三个关系

第一,标准化与个性。正因为处于“起步阶段”,不能以标准化的框架或其它行业的经验来约束,更不能套用国外先进的案例。

第二,超前意识与现时应用。所谓“起步阶段”,就是刚会“走”就不能“跑”。企业不需要不适用的最先进的技术,只需要用得上的最合适的技术。

第三,客户管理目标与企业信息化基础。正因为刚刚起步,信息化基础薄弱,若盲从客户需求,不管自身实际,往往会使系统悬在半空,实际操作够不着,用不上。

3、把握方向——注意三个切忌

(1)需求为先,切忌盲目上马。信息化不能赶时髦,要根据物流的实际操作需求,依需而行,量力而上,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避免资源浪费。

(2)逐步见效,切忌贪大求全。信息化建设必须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才能防止贪大求全、顾此失彼,保证信息系统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

(3)整合提高,切忌一步登天。物流企业信息化是一条漫长之路,非一日之功。通过逐步的整合提高,随企业的发展而持续提高,随信息化的“一日千里”而更新换代。

目前中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更没有完整的成功先河。不管是“投石问路”,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让我们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信息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