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产业市场化范文

文化产业市场化范文

文化产业市场化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文化产业逐渐走上了快车道并且不断提速,已成起飞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逐步市场化。

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宗旨就在于推动文化产业更加面向市场,以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实力的提升。实际上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在市场化这条道路上做出了不少探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如集团化的改革。特别是集团组建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加强了党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加强了正确舆论的引导,可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产权改革

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结构。这种产权制度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或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是为“人治”留下巨大空间,易于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与贪污腐败案件。二是企业发展内动力严重不足。企业产权的不清晰或虚置最大的害处是责权利的不平衡,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多做事可能无利,还有风险。不做事倒可能有大量的利益。单位要不要发展,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敬业精神与道德操守。三是国际化“制度成本”高昂。所谓制度成本,是特指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因为企业所有制或者产权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同行不同而“额外”付出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歧视。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上立足,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必须实行与国际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或所有制形式。实际上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产权问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可以预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产业单位的主体性质还是国有产权。这些单位的产权改革应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授权经营改革。通过授权经营,将国有资产授给一些新成立或由其选定的机构,使其能够代表国家持有一般企业中的产权和股权,并相应地行使资本投资、营运和管理等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授权经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改制中采用较多和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一种做法。资产授权经营建立起了出资人制度,使产权更加清晰。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出资者明确、到位,产权清晰。对建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赋予其相应的国有资产营运权利和职责,既明确了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地位,又可以使授权经营公司以产权为纽带,与投资对象形成母子关系,持有投资对象的产权或股权,以此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使出资人真实到位,又不直接左右投资对象的机构和具体经营,有利于彻底打破以前文化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责任落实到专门的经营组织和人员身上,有利于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二、产权后续配套改革

通过产权改革,培育市场主体之后,理所当然地要为这些市场主体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脱离党政依附关系的市场主体当然应该自主经营。中央宣传文化部门已经对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具体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尽管出发点是理顺文化市场执法体制,但是对我国文化管理体系的宏观结构将是一次重大调整,对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空间是一次拓展,并将为文化产业的互融互通、加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这种改革的成果能不能进一步扩大,能不能减少行政审批领域,精简审批程序,提升改革层次,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单位的薪酬改革特别是管理者的薪酬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关集团发展的动力机制。既然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单位,就不能沿用国有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酬)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完善而发展起来的,在当时的阶段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并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效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的市场化,分配权利自主化,分配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现实的客观要求。建立和设计出自主灵活、形式多样、

科学、合理、符合文化单位自身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领导班子和干部的积极性是单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领导班子和干部的积极参与,改革与发展往往是一席空话。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单位,可以在党管干部原则下,逐步改变按照党政干部标准,在小范围内民主推荐并任命产生媒体经营者的做法,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在较大范围选聘媒体经营者。领导者的薪酬可以参考国有企业改革的既有经验,多种分配、鼓励方式,激励经营者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而不是“无过即是功”的消极无为。只有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文化产业单位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力量,积极主动地向市场寻求发展机会做大做强,从而壮大整个文化产业的实力。

三、文化资本市场建设与投融资体制改革

文化企业需要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改革,使得我国文化市场将成为文化资本投资高潮兴起的主领域,中国的文化资本市场将进入风起云涌的年代。而各种资本已经逐步加大进入文化市场的步伐。根据有关数据,目前在国家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到2/3。文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上升,这块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将吸引更多资本的介入。多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也在集团化改革取得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股份化改革,积极争取上市。

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还有很大的区别,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仍旧是国有企业控股,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在投资融资上,业务环节和经营环节剥离。民营资本要真正大举进军文化产业领域,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种形势下,最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大胆实验。我们可以考虑主动拆除投融资政策壁垒,在关键性的领域实现关键性的制度创新,以体制性优势夺得经济发展的先机。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文化资源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不能以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判断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有了保障,创意加资本可能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增强文化产业吸纳资本的能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我们应一方面积极探索,广泛吸收各种资本,培育稳定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还可制定政策引导中国文化资本国际化发展,进行国际化融资,扩展国际文化市场,只要主体在我,发展的成果在我,同样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壮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并且可能是相当大的贡献。

总之,文化体制的全面深入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也许已经是共识,在改革的步骤、改革的进度上有分歧,胆魄有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只要统筹全局,辩证把握,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是能够取得成功的,中国文化产业是能够得到应有的巨大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