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市古建筑旅游文化评析范文

城市古建筑旅游文化评析范文

时间:2022-12-26 11:28:35

城市古建筑旅游文化评析

作者:李晓莉丁一单位: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历代城市建设

唐朝时,桂林城由子城、夹城、外城及护城河组成.《桂林郡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在桂林筑子城,“在漓江之西浒,周三里十又八步,高一丈二尺.”[7]由此可知,唐代桂林子城约400m见方,城内无居民,为军事和行政用地,规划比较谨严.唐代的桂林城出现了行政军事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的功能分区,子城行政区、夹城商业区的格局也是前朝后市规划思想的反映.宋朝时,桂林子城演变为静江府府治所在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防御的需要,在至和(公元1054年)年间、乾道(公元1165年)年间、淳熙(公元1174年)年间、绍熙(公元1190年)年间和南宋末年,先后5次对桂林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淳熙八年(公元1272年)刻于鹦鹉山的《静江府修筑城池图》(图2)是我国仅存的两幅南宋城池地图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桂林城市地图.

图中可见朝宗渠跨于独秀峰前,连接城市南北道路.宋朝时桂林的城市规划虽然沿袭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的礼制秩序,但也因地制宜有所变通,所以城市空间有秩序而不呆板,富于变化而不凌乱.树形分支的道路结构在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对桂林城市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时,桂林城的格局变化不大.

如图3所示,值得注意的有三处.其一,北宋时开凿的朝宗渠已荒没不存———这是由于其战略意义不复重要,而城市内急需用地造成的.其二,行政区(元帅府、都督府、总管府、临桂县等)仍位于其原址上,但城东的府治,除东墙保留局部外,其余都拆除了,独秀峰前出现了顺帝潜邸———说明城市新政治中心的形成正处于酝酿之中.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太子妥懽帖睦尔移于广西之静江,居于独秀峰下铁牛寺;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妥懽帖睦尔登基成为元顺帝,遂将旧邸改为万寿殿,便留下了顺帝潜邸.从地理位置上看,独秀峰是桂林城的中心,按照封建礼制思想,在这里建设的府邸具有最高的统治地位,因而独秀峰前的顺帝潜邸便发展成为桂林城的新政治中心.其三,城内兴建了许多寺庙———说明当时城市建设十分繁荣.明朝时,桂林已成为全国重要城市之一,商业极为繁荣.文教区在城西,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散使得东西向的出城道路彻底开放.沿此街出东江门,过浮桥,即可跨过漓江.如图4所示,十字街作为商业中心和市民活动中心的地位也逐步显现,靖江王府在城中的地位尤为显赫.

从城市形态上可以发现,在桂林城原有的斜向肌理上,王城是唯一沿着正南北方向的明确轴线修建的.王城继承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礼制.东西南北各开一门.王城东面和北面分别建有广储库和广盈库,是藩王的专用仓库.这种严整、向心的布局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反映,王府的中心地位得以突出.清朝时,桂林城基本沿袭明朝的格局,如图5所示.清代的许多官衙重地,现在仍然是城市中的重要场所:桂林府府治现在是桂林市公安局,布政司现在成了工人文化宫,清贡院(明王府)现在是广西师范大学总部所在地.自宋以来就有的东跨漓江的要道———桂林浮桥(宋名东江桥),现在建成了解放桥,是连接漓江东西岸的交通枢纽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桂林由最初的军事城镇成长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的意义越发趋向多样性.而近代城市的变革,使得城市形态由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必然.值得庆幸的是,建国以来,桂林城的规划都是在国内著名专家的指导下谨慎、细致地展开的,因而许多精细的城市肌理都被保留了下来.

古建筑旅游资源

桂林的历代城市建设符合一般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生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选择.桂林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旅游名城,既离不开其自然山水景观资源也离不开其古建筑资源.桂林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以及地理位置形成了桂林城山水景观日趋成熟的客观条件.从唐朝开始,桂林的山水风光就已经闻名全国了.南宋时,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将城池向西、北分别进行了扩展,形成了的南北长东西窄的依山傍水的不规整带形城市形态.

街道布局虽然保留十字形态,但更多的是随地形灵活多变,从而使城池与山水的结合更为紧密,也更为和谐.宋代除了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缮和扩大原有的风景区外,还新开辟了清秀山、回龙山、鹦鹉山、穿山等7个景区,建亭堂楼阁40余座、寺观庙宇20多处,并修建了朝宗渠,又将城西低洼地辟为西湖.宋代以后,这种专门的、有组织的景点开发活动时有发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桂林城为中心的大风景区.建筑直接反映民族、地域及文明的发展程度等特征.桂林的古建筑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类型多样,包括民居、寺庙以及市政建筑等,如古南门、开元寺舍利塔、明靖江王府等,其中明靖江王府最具代表性.

古南门,也称榕树楼,位于桂林市榕湖北岸.据记载,建于公元621年,是唐朝时桂林的南大门,先后经历了多次修建.明朝时,桂林城池向南扩展,与南门相连的城墙已不复存在,独存此门,以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是抗战后所建,门楼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砖木结构、四柱单开间,建筑面积130m2.开元寺舍利塔,位于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开元寺是桂林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隋朝,后毁于抗日战争,但舍利塔至今保存完好.舍利塔始建于唐代,原为七级砖塔.现存塔是明朝重建喇嘛式三级砖塔,塔基四方,四面有券门贯通,第二层呈八角形须弥座,第三层为宝瓶形,东面开有舍利入口,塔顶五圈相轮、冠以宝珠顶,整体造型独特、古朴端庄,具有西藏建筑风格.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独秀峰下,是在元顺帝潜邸原址上修建的明靖江藩王的府邸.明代太祖朱元璋的侄孙靖江王就藩桂林,并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建靖江王府,建筑规制特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几百年来,靖江王府的主要建筑既没有受到雷电和火灾的破坏,也没有遭到战争等人为破坏,保留相对完整,成为研究明藩王府的重要资料.靖江王府虽是按明藩王府的规制建造,布局严谨,但却没有为了显示尊严而采用过大的建筑体量,从而使桂林城的城市空间尺度与桂林的山水空间尺度相互呼应,如图6所示.随着时代变迁,市区扩张后,老城区内的许多设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如何利用这些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积淀,已成为新时代桂林规划的重点.“两江四湖”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如表1所示,该工程融汇了山水、古建筑或历史建筑、园林等景观,使原先一大批如唐舍利塔、宋城墙等被湮没、遗忘的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了修缮、保护和挖掘,在形成“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同时,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

结语

桂林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和城市建设实践说明,建筑与自然环境、文化相交融是推动桂林由军事城镇演变为旅游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也是桂林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对我国同类城市的建设而言也颇有借鉴意义.

被举报文档标题:城市古建筑旅游文化评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lyzypxlw/61392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