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论文范文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2 04:35:01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论文

一、统计结果的分析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研究方法方面,表1显示2008—2013这五年期间,采用规范方法进行研究的占大多数,达到了58.11%;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也较多,占到了35.13%:其中经验研究占29.73%、调查研究占2.70%、案例研究占2.70%,因为随着对公允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对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也加强了规定,实证研究数据采集条件逐渐成熟;最后还有6.76%的学术研讨会综述。在文献研究侧重方面,表1显示2008—2013这五年间,侧重于理论研究的占大多数,占到56.76%,因为对于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还处于理论完善阶段,对于公允价值三个级次的划分,以及估值技术的应用等,都需要先从理论上解决其存在的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配合着实践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实务研究逐渐深入,达到了24.32%,其中还有12.16%的文章是对IASB、FASB或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评述。另外,从作者任职单位的总体分布方面,第一作者为高校的研究者发表52篇,占样本数74篇的70.27%,这说明高校是公允价值研究方面的主要力量;其他研究机构中,科研机构发表11篇,占比14.86%,行政事业单位发表7篇,占比9.46%,相关企业的研究4篇,占比5.41%。由此可见国家在公允价值研究问题上的投入力度也较大。表2表明,公允价值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关键主题词出现在74—27这个范围内,出现频数较高;如金融危机出现了58次,金融工具48次,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可靠性、估值和级次共101次。说明公允价值会计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在经历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后,如何更好的改进和应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使其更加真实有效的反映企业相关资产的内在价值。

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研究主题

依据表2,围绕12个主题词中的六个相关研究主题深入评析。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准则制定机构,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主流的定义主要有3个:第一,我国2006年2月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相关计量属性中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属性,对其定义如下[2]: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的定义,基本上借鉴了IASB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体系中,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要求分散于多个准则中,无法更清晰的达到计量和披露的目标,因此为了更有效、统一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进一步与国际准则趋同,在IASB于2011年5月12日IFRS13号之后,我国财政部也于2014年1月26日了修订的CAS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统一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3]: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该定义规范了公允价值实为一种“脱手价格”,而非“入账价格”。该定义基本与IFRS13号准则相趋同。第二,IASB在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4]: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三点概念: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交换的金额。葛家澍[5](2010)从中总结出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3个特点:第一,该定义由于分散于若干个会计准则中,因此缺乏统一性;第二,该定义是以具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为前提,强调了市场价格是对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第三,该定义隐含了“持续经营”假设条件,将公允价值与清算价格相区别。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11年5月12日,IASB了IFRS13号准则,该准则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6]: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由该定义可知,所谓的公允价值应以市场交易原则为基础,而不应强调特定主体的主观计量。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相关计量主体应当考虑在当前市场交易下,相关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者负债进行评估时可能会采用的假设,因此,相关计量主体持有资产或结算负债的主观意图在计量公允价值是不相关的。第三,美国FASB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中,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7]: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综上所述,虽然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有所差别,但从实质上看却是相同的。周明春等[8](2009)将各个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是“公平交易”、第二是“动态时态观”、第三是“持续经营”,并且强调,公允价值最根本的要点就是从公平市场交易中考虑交易双方对资产或者负债进行评估时所确定的相关价格,然后计量。因为公允价值是基于交易双方信息对称情况下,理性的双方自愿达成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交易价格,所以公允价值的确定并不在于交易是否真实发生,而是在于相关交易双方对某一交易内在价值的合理预计,并且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7年下半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并已席卷全球,至今仍在蔓延与扩大。这是自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投资部门,因为他们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和其他价格飘忽不定的投资,如房地产。这次危机导致了银行、金融机构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大量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狂泻,因而招致“经营失败”,致使这些金融机构将愤怒的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从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存废的大讨论。在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性与金融危机时期市场经济的衰退、市场不活跃、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的价格不正常产生碰撞,公允价值迅速戳破“经济泡沫”,使得金融机构被迫承认“经营失败”,因此遭到了金融界及其利益集团的猛烈抨击,但是葛家澍[9](2010)、胡庭清[10](2011)等学者一致认为,批评者夸大了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所起的“放大”作用,其目的是为其“经营失败”寻找“替罪羊”。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述的,主要有:王守海[11](2009)、黄世忠[12](2010)、葛家澍[13](2011)等人,他们认为,金融危机并非起源于会计,其原因正如SEC所分析的:一是银行糟糕的信贷政策;二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不严格;三是市场监管不力,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将这一切用会计的术语反应了出来而已,如果取消透明度很高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无疑会掩盖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和流动性不足的事实。但是由于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本身就会产生很强的经济后果,公允价值计量确实对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市场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为:(1)在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中对资产进行估价难度较高;(2)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产生的金融市场波动,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其中黄世忠还系统的总结了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8个理由,以及支持公允价值会计的8个论点,客观辩证的从正反两方面的视角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8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三)公允价值中三级估值技术的应用在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一种估计价格,并把估计分为三个层次[7]:第一级估计,主要依据在活跃市场中可观察到的相同资产或相同负债的公开标价,这其实不属于估价,而是公允的市场定价,即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第二级估计,是在同类资产和负债公开标价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后的价格,而调整时难免会带有主观估计的成分,但是如果调整的假设、方法与步骤都比较合理,并且可以验证,则这种调整是必要的,由此产生的价格是以市场的公开标价为基础,仍可视为公允,也不是估计价格。主要的问题集中于第三级估计,它允许主体自行输入变量来确定价格,如按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价值或用估价模型进行估价,这个评估过程显然脱离了市场参与者这个重要的定价方,脱离了公平、公正的市场基础,这样形成的价格显然与公允价值的真正含义相去甚远,所作出的估计也必是带有主观性、不可稽核性和不可比性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三级估值技术的探讨,李红霞[14](2008)、许新霞[15](2011)等学者研究后一致认为:对于在活跃市场中不存在同样或类似的资产或负债,采用第三级次的估价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就会涉及较多的主体判断,并需要考虑选用合适的估价模型来计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考虑,这一级次所得出的公允价值,与定义中所阐述的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相关、更有用的信息的初衷相去甚远;葛家澍[16](2011)甚至直接指出,为了使公允价值名副其实的“公允”,最好应在FAS157中直接取消第三级估计,也不必把公允价值说成是估计价格。如果市场是正常的、可观察的、公开、公正的,同种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标价随时可以取得,第三级估计完全没有必要,财务会计应当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价值,而主观程度较高的预期和估计只能作为财务会计必要的补充,而不应当把财务会计变成财务估计,因此,他认为无论有无金融危机,都应当停止应用公允价值第三级次估计。在最新的CAS39号准则中,并未取消第三级估计,而是要求企业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尽可能少地使用估值技术,并且估值技术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

(四)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有黄世忠[17](2009)、葛家澍[13]等(2010)、胡庭清[10]等(2011)以及韩俊华[18](2012)等共27篇文章。所谓的顺周期效应,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将其定义为:其会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加剧金融系统不稳定性的一种具有正反馈效应的机制。即,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按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会使得金融机构在账面上确认其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从而诱使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股票,进而又迫使金融机构降低次债和其他金融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结果导致金融市场几近崩溃的边缘,金融机构只得在账上进一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最终引发金融产品价格狂泻,即所谓的“羊群效应”。因此,公允价值显示出的“顺周期”效应,表现为凡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投资都会因市场繁荣或衰退而升值或贬值。在会计学界,众多学者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或多或少地对金融危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黄世忠(2009)为了论述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将两类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计量目标和要求相互对比,提出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3个传导机制:资本监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和心理反应机制;李文泓[19](2009)也认真分析了如何缓解金融资本的顺周期效应,以及引入逆周期资本的要求,从而减少金融失衡,缓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韩俊华(2012)采用了公允价值目标资产贴现模型和可转债估价Black-Shoes模型,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可靠的原因;并通过运用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金融监管的相关指标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文章最后给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态减值准备模型,该模型具有逆周期机制,能实现金融稳定,克服公允价值顺周期缺陷。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顺周期效应”与公允价值会计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于永生[20](2009)通过论述顺周期效应的根源,指出“顺周期效应”产生的原因,即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金融产品的复杂性,文章揭露了金融机构意欲停止公允价值会计,恢复历史成本计量的动机,论述了应当将公允价值会计确定为计量金融工具方法的正确性。郑鸣、倪玉娟和刘林[21](2009)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是否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这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功能锁定的程度和不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若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则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和利用相关信息来评估证券价值,不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则不同的会计制度在被投资者充分理解后也就不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公允价值会计就不会产生顺周期效应。

(五)双重计量模式的选择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众多会计计量属性中最重要的两种,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会计领域。葛家澍[22](2010)指出:历史成本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如实反映取得资产和发生负债的原始价值,其数据最大限度来自于已发生的实际交易和事项,最小限度地来自于估计,因此也由此引出历史成本最主要的缺点:历史成本的计量主要面向于过去,与主体面临的现实和未来脱节,由此可能导致提供的会计数据与信息可能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的关联性较低。尽管历史成本有上述局限性,然而它却可以立足于过去,对现在和未来起到反馈和预测的作用,同时,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可验证性,与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相比更加的客观、可靠,这也是它一直沿用至今的原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主要优点是:它始终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在它金额的确定上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估计价格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公允价值的一个重要局限性就是会损害会计计量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但是,从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与用途角度考虑,公允价值是其最为相关且可靠的计量属性。因此,每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范围,并且伴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的日益繁多,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会保持甚至扩大它的应用领域。在今后财务会计的舞台上,包括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内的双重计量模式将继续同时并存,分别在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两个领域各显风采。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措施———采用双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方法并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势所趋。谢诗芬[23](2010)、葛家澍[13](2010)等学者一致认为,在财务会计中,之所以会持续运用双重计量模式,是因为它兼顾了主体持有资产的不同特点和用途,以及主体的经营目标———对于长期使用而非旨在出售的资产,历史成本计量最符合此类资产的特性;对于虽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但主体的经营目标是在合同到期时取得确定的现金流入,则应按摊余成本计量;而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时出售,则按公允价值计量最具相关性。双重计量模式将有利于报告使用者评估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这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会计计量上采用两分法,即同时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两种计量属性,不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而且增加了会计计量的灵活性,所以双重计量模式应当得到持续的运用。

(六)公允价值审计公允价值审计是从审计角度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合理确信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可靠性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促进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程序相关控制活动的有效运行。金融危机过后,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开始指责审计师,这是由于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广泛运用,会导致会计数字的剧烈波动,加上审计的复杂性,使得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加大,审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提高了审计风险,进而引发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对于审计质量的疑虑。杨书怀[24](2013)采用2003—2010年含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朱松[25](2010)以2001—2007年的审计收费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公允价值与审计收费、审计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均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会导致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可靠性降低,同时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了企业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工具,加大了审计风险,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四大”等声誉较高的事务所对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更高的声誉补偿溢价,但是高审计收费并没有带来期望的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马建威等[26](2012)通过运用2007—2010年沪市A股数据,研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分类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发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分类会对审计收费造成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金融资产之和的比例越大,审计收费越高;金融危机下,审计收费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分类的相关性增强。贾平、陈关亭[27](2010)通过对2006—2008中国A股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审计质量对提高公允价值损益的价值相关性和降低盈余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上有一定贡献。耿建新、朱友干[28](2008)等人则对公允价值会计与政府审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对相关业务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对相关的审计规范进行了探讨。以上研究表明,审计质量的提高能加强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同时,高质量的审计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使其更真实的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因此提高审计质量对提高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降低盈余信息的不对称性有一定贡献。

三、研究趋势分析、不足及展望

(一)趋势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2008—2013年这6年间,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呈下降趋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的2年间,对公允价值的讨论迅速攀升,无论是准则制定机构,还是众多研究学者,都注意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性,因此,在这2年间对于如何从理论上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消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使之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众多学者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其中主流的观点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适应现阶段复杂多样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最相关可靠的计量属性,如果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回归历史成本,将会是历史的倒退,是一种“削足适履”的表现。而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将放大反映资产内在价值的目标,则是发展的快进。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在财务报表中应用“双重计量模式”仍然是最合理的方式,按资产的不同计量特征,同时披露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使之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投资者决策。而在2011—2013年间,金融危机的洪峰已经过去,对于金融危机的探讨也归于平静,因此这3年间,对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研究较之前相比较少。随着金融工具种类的日趋多样化,对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也会日趋增多,研究的重点应围绕着如何更加准确的计量金融工具的内在价值。

(二)不足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研究中,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和金融市场上的负面传染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方法多为规范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的文章较少,并且大多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最优化的模型分析上,这说明学者们还是专注于从理论上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而没有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去调研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说理论研究是基础,但是运用到实务中,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作者来源分布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校,而企业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对金融危机的危害体会最深、最有发言权的却是企业,企业有足够的经验和数据对此进行研究,但是我们看到,企业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不够的。

(三)展望本文通过对相关领域主流期刊所载文献的梳理和述评,简要概括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学者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基本成果,目的是能够为将来的研究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同时,我们也希望我国能够出现更多具有原创性质、更加贴近我国国情的研究成果,为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发展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以及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会计实务中去做出重要的贡献。未来关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问题:1.公允价值“顺周期性”的研究,与阻止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向传导机制研究以及金融创新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研究。2.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固有特点和CAS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实施,深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创性理论和CAS39号准则实施效果的研究。3.公允价值与企业行为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分析CAS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施后企业的异常会计行为,如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扭曲市场定价的行为以及市场监管失灵等,并深入的探讨、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更加真实的反映金融工具的内在价值作出贡献。4.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发展,利率市场化和公允价值计量关系问题将是金融市场公允价值研究重要议题等。

作者:郝玉贵王航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yjzlw/65323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