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

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2-04-21 09:30:53

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摘要】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选择。面对这项重大战略举措,着手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体制创新既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协同创新这个大趋势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创新的需求和特点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探索在协同创新大背景下应对现有的人事制度在各个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人事制度

一、研究背景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求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了关于实施高校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由此,中国高校协同创新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二、高校现行人事制度对于协同创新的阻碍

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抓住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契机,不断提高中国高等大学的教育水平。正如同志所说:“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于高校来说,人力资源是其竞争力的主要资源,是高校争夺的主要对象,因为高校的人力资源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人事管理问题是组织的核心问题”。从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来看,高校的人才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高校人才管理理念落后

高校的人才管理制度理念滞后,人员的聘用机制不灵活,淘汰机制不完善。大部分的高校仅仅把人才视为不可流通的资源,按照国家统一的行政调配,只重视身份管理,不重视岗位管理,使得人员流动不灵活,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用人方式及习惯思维依然存在,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聘用制度也流于形式,仅仅签订了聘用合同,权利和义务、奖惩不清晰,干多干少没有明显区别,这对于高校之间的人才协同创新形成阻碍作用,影响了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严重抑制了高校与高校、企业间相互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人才的协同配置,从而导致高水平人才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协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不能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高校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

考核评价制度是人才管理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完成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单一,导向存在偏差等问题,从而使得高校人事管理难以推行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受到体制制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上仍然论资排辈,或是为了职称评定采取投机行为,拼凑论文完成指标,使得质量低下,基本没有任何科研价值。这样使得学校外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内部缺乏职称晋升后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高校老师在评职称或者提升职务后安于现状,不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科研领域的创新。

(三)高校人才资源共享程度低

在不同的组织间,人才的引进方式只是限于比较高层次、十分紧缺的专业人才。在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下,在学校内部,由于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不同学院、学科之间也存在着资源的竞争。不同的二级学院之间为了提升各自的竞争优势,很多时候是采用排他性策略,校内人力资源的共享很多时候往往局限于科研项目上的一些合作和一些上报上级政府部门参与的竞标项目的相互挂名,这也影响了学科间学院间人力资源的共享程度。这种不同组织主体之间资源共享单一化和共享程度低的特点,势必导致高校与企业研究院合作的问题上,以及学院间学科间难以克服重复建设的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这严重制约了高校协同创新和学校整体发展的能力。

三、探索协同创新的人事制度是时代的召唤

当今时代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是综合国力和各种力量较量日趋激烈的年代,而知识创新力就成了各种竞争的核心力量,它是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机构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承担起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时代重任,这使得探索高校协同创新的人事制度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在现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期,科技的创新能力是各国高度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推进协同创新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高等学校是国家专家学者聚集的地方,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先进的科学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但一直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突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其中人事制度的不合理就是阻碍其协同创新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高等学校面临重大机遇,因此迫切需要以全面开放的姿态,与科研院所、行政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不同体系融合协同发展,努力提高创新再创新的能力。

(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契机

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近些年虽有较大提高发展,但相较世界其他发展国家我们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要实现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这对高等学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等学校要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就必须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协同创新因此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

(三)国外一流大学协同创新的经验导向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最早的国家,早在19世纪就已出了萌芽,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20世纪初期是美国产学研结合兴起的时期,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学习与合作多吃交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就是1906年由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的赫曼施纳德教授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特尔曼教授创建斯坦福大学科学园为标志,美国产学研合作开始进入相对成熟和繁荣的时期。正是因为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才缔造了如今的科技美国,虽然我国也有类似的产业园,但由于人事制度的限制壁垒,使得产业创新的能力受限,还不能形成较大的规模。国外的一流大学给我们构建国际性、创新型大学所提供的启示是要不断把高质量的人才引进来,同时也要不断把能力水平达不到的人请出去,完善奖惩机制、淘汰机制,使得大家有个良性的工作学习制度,真正的实现1+1>2。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

[3]赵丽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国家战略与模式选择[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4.

[5]阎凤娇.大学组织与治理.同心出版社[M].2006:18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7(07).

作者:姚玮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lzdlw/6921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