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范文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16 10:13:45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问题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降本增效”,这就增加了对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广泛社会需求。我国经济逐渐步入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的“新常态”阶段。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要求企业经营管理更加注重内部管理潜力的发掘,增强企业自我价值创造力,转变发展方式。为此,财政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强调要着力抓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1]去年初财政部楼继伟部长就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明确要求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出一批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师。大学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担负着培养出“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过硬的管理会计人才的使命。而大学自上世纪末以来面临逐步大众化教育,竞争局面越演越烈,大学的发展也逐步转向核心竞争力,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的竞争。大学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纷纷就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改革。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了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工作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治理结构普遍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各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文就大学治理结构完善探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大学治理与大学治理结构1.大学治理“大学”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联合组织。《世界教育词典》中对“大学”的解释是“高等院校中以学术为媒介培养人和进行高等专业教育的机构”。我国各级各类高校,主要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其功能和意义均起源于西欧中世纪的大学演变发展而来,一般是泛指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随着治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推广应用,治理的理念引入到了大学管理领域,大学治理便产生。最早研究大学治理的著作是1960年美国学者约翰•科森的《大学和学院治理》。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1973)公布《大学的治理》报告,指出大学治理与行政和管理不同,它是大学如何进行决策的过程和结构。罗伯特•伯恩鲍姆(2004)从内部董事会法定的权力和教师专业权力的角度对大学治理的概念作出了解释。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学会认为: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即为大学治理。[2]在我国,张维迎(2004)从大学的利益相关方、制约与平衡等多角度提出大学的逻辑。国内外学者目前对大学治理的研究角度大都集中在制度变迁、组织理论、利益相关者和融资结构等方面。“治理”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意思是引导、操纵和控制。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该词主要应用于国家公共事务方面。治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在西方开始,研究过程中,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者们赋予了其多种多样的含义。直到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才给出了“治理”的权威概念界定:它是个人或公共机构管理其公共事物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是协调冲突和利益并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它由必须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以及自愿服从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两部分组成。[3]2.大学治理结构威廉姆森(1975)最早提出了“治理结构”的概念,认为治理结构是推动组织成长与发展的制度核心。治理结构在狭义上是指各利益主体权力关系的安排。治理结构在广义上是指协调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达到组织目标的一整套体制安排。国外对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集中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两方面。Jones(1985)和Erik(2000)分别从大学角度和院系角度研究大学内部治理结构。Kennedy(2003)研究外部环境如何影响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张维迎(2004)认为大学治理结构就是为实现大学目标和理念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综上所述,凡涉及大学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配置决策权的问题属于大学治理研究的范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凡涉及其间的决策权配置模式问题则属于大学治理结构的范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静态模式。大学是一个多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大学内部有董事会、校系领导层、师生员工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大学外部则有政府、社会、市场、家长和一些认证机构、基金会、学术性协会、外部评估机构等。因此,大学治理结构可以分为用于协调外部关系的外部治理结构和用于协调内部关系的内部治理结构。由此看来,包括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用人单位、大学与投资者、大学与学生及家庭等等与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责任义务均属外部治理结构范畴;而由代表政治权力的党委、代表学术权力的教授、代表行政权力的校长等大学内部各利益群之间的权力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均属内部治理结构的范畴。

(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在辞海中的定义为“可以作为范本、模本的式样”。一般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在国外很少使用,没有明确的概念,系统研究较少,主要针对大学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研究。国内真正开始研究其培养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原国家教委制定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199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指出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部1998年指出“学校的一系列教育学生的方式体系和为实现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等教学目的的各种途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4]。其组成部分有培养目标、培育内容、培养方法或手段、师资保障等。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可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规范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含了对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设计和管理及具体运作过程的整体框架。

(三)关于大学治理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不同的治理结构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治理结构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以党委为领导核心的校长负责制,既有横向上的行政、学术、监督三种权力主体,又有纵向上的校、院、系三级层次管理模式。其中,党委领导起到贯彻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作用,决定着学校事关全局的重大事件;校长处理学校的日常行政事务;学术治理机构主要由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是校长领导下的学术性评议咨询机构,它对学校的具体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起着咨询和建议的作用;大学的监督机构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等。校务委员会代表着行政权力一方,其人员组成有大部分行政人员、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其主要任务是审议学校的办学方针、改革方案、系科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术委员会代表着学术权力一方,其人员组成是以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的大学教师,其主要任务是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与科研计划和成果等学术事项。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学术组织声音微弱。而公办大学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以中央和地方党政主管部门为权力主导,立法、司法权力及社会权力参与大学治理程度很弱。笔者认为,行政权力在大学中居于主导,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是代表学术权力的教师,他们处在教学一线,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和师资保障最具发言权。大学应该增加教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治理,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最终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能为社会做贡献,社会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应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以咨询委员会的方式参与大学外部治理,参与到实训教学中,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三、在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基础上对优化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应该主要从培养目标、内容方式、师资保障三个方面进行:

(一)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财政部于2014年10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人才建设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关键。为解决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以及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应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抓紧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人才,重点是提升管理会计实务能力。因此,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确定,例如财政部出台的《指导意见》,就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的宏观治理。另一方面,要结合市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来制定,这就体现了社会通过市场机制参与大学的科学治理。当前形势,国际经济气候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企业经营困难较多,依法治国的“新常态”下创建新型国家,这些都对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定位在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传统财务会计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够较好地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性支持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评方法,既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德才兼备的管理会计专门人才。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管理会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1.开设管理会计专业一方面,学术委员会应该作为权力主体负责审议学科的专业设置问题,教授、副教授等专业教师能通过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提出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的相关意见。另一方面,大学所开何种专业还取决于国家的宏观导向以及深入社会调研和考察市场需求状况。从宏观导向看,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原秘书长丁平准在2011年时就已指出全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高达300万人之多,时至今日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如何从人才培养的摇篮里补上这个缺口,首先要在高校会计学科中增设管理会计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从市场的需求看,我国企业面临剧烈的全球性竞争环境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壮大就必须走精益化的内部管理道路,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因而管理会计的作用更加彰显。鉴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渴求程度强烈,在高校中开设管理会计专业已迫在眉睫。2.整合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除应主要以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外,还应吸纳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证券事务所和银行等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咨询委员会的意见。他们拥有实际工作中的理论应用经验,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课程的知识,以及知识的要求深度,有助于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为达到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会计专业课堂课程应该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和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为适应当前管理会计职业化、国际化的趋势,建议专业必修课中加入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内容的相关课程;管理会计专业非课堂课程应由课外教学、课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组成,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需加大课外实践的课时。3.优化管理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上述设置的所有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除以院系授课教师的参与为主导外,还应积极咨询和吸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来参与。因为他们身处基层第一线最了解目前管理会计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和最新的变化动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及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所教所学更接近实际应用,更有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相关各方社会力量的参与还可以充实和优化管理会计各实训课程,使之更为丰富,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通过与教师一起开发实训课程案例或担负实训案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实训水平,更好地实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4.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行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既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还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大力协助,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方面,应更多地重视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尽可能使管理会计人才从实务当中得到提高。总之,通过与校外企业的管理会计专家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平台以及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校外实习,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走出去”的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务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大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储备深厚,学术层次较高,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多种措施并举,下大力狠抓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对于学生求学成才过程中的授业、释疑、解惑至关重要,首先在保证理论“充电”和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优势,尽可能多安排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师“走出去”到不同类型的企业、银行和会计事务所等单位参与管理会计应用的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的实务操作能力。其次精心选择适合管理会计应用实践的单位和部门建立较为固定的教师实践基地,并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到学校给教师们举办专题讲座,“请进来”面对面座谈,帮助教师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汲取更多书本以外的营养。最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校际学术交流,尽可能地安排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及时掌握本专业前沿学术成果,还可聘请外籍管理会计专业教师来校任教或举办学术报告会,促进师资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提高以教师为主的学术权力参与大学治理便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其更加主动热情地投身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另外,增加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发挥咨询和指导的作用,对于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管理会计人才,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是非常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如此,方能更好的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高樱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lkjlw/68038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