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19 10:16:26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

地方院校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顺应时展、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有利于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有利于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当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难以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社会化与本土化,是地方院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地方院校都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许多地方院校开设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是一个自1998年才开设创办的较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国家层面而言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一般是为促进地方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普遍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创办十余年,但经过这十几年的摸索,目前这一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专业开设的效果与其开办的设想与初衷相去甚远,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实践教学开展不够、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认真探讨这些问题,进一步确立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对促进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注重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各地方院校高度重视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实施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体现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三种类型: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以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而教育部早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从就业的角度指出,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文件都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质量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些对高校学生培养总体目标完整而科学的表述,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能力的综合要求。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些要求,是对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与实施。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领域日益扩大,社会事务日趋繁杂,公共事业已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早已扩展到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社会救助、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公共领域。其服务的对象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公众。这些都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强,就业好,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地方院校乃至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会有较高的评价,从而推动地方院校公共事业专业的发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涵盖科、教、文、卫、体等众多领域,是一个需要众多领域管理知识作支撑的应用性强的专业。而这也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而紧迫。只有运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建设,加大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地方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类别与层次以及所在的地区现状,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需要,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公共事务为中心,开设地方特色课程,为地方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较强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力资源是发展的源动力,人才资源只有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其巨大效应。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不仅给地方带来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推动地方教育、科技、卫生、艺术、体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

二、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无论重点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组织学、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财务管理、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市政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专业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言,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许多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趋同化现象,造成“人有我也有”的局面。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曾经提出公共管理类学科课程体系的四大平台课程为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四小平台课程为公共事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许多地方院校根据这些核心课程来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忽视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涵养了文教、科技、卫生、市政管理、社区管理及社会保障等,如何把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而又不致失去自己的地方院校特色已成为该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内容,这样庞杂的课程设置体系,由于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没有理顺,不利于学生把握专业方向。此外,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也不合理,有的课程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比如目前管理学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行政管理、市政管理、危机管理等等,管理课程设置过多,没有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不同的管理学课程。而有的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方面既有会计学又有财务管理学,对专业的针对性不是很强,毕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不是着重培养财务方面的人才。

(三)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应用型的,是能够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其要求的。因此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并且必须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只看到其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而看不到其实践的部分。理论性课程设置过多,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造成社会不清楚本专业的学生究竟能干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明确自己能做什么,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同时,由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性,会涉及到一些保密工作,也使得一些单位不方便接收实习生。这样就更增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践的难度,即使能够找到实习、实践单位,也只能是“打杂”,达不到实习、实践的目的,无法真正学到相关知识与经验。

三、完善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能否搞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成败。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服务地方,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其专业性、应用性。

(一)课程设置规范化公共事业管理作为教育部规范设置的一个应用型专业,其课程设置要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基础上,遵循规范化原则,各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还要将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联系起来,严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侧重不同的课程,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主干课程与辅修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规范化,进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社会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应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密切联系社会,与社会接轨。教研人员要定期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性课程学习,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地方院校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有学者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包括四大类:公共理论课群(约占总学时的15%)、人文基础课群(约占总学时20%)、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群(约占总学时25%)、能力和方法培养课群(约占总学时40%)。各地方院校要加大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投入力度,包括各种实践实验设备、调研资源、基地建设等的投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实践课程设置上,调整增加模拟教学、沙盘演练、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直接参与实践等环节的内容。

(三)课程设置本土化地方院校最核心的优势资源在于其地方性,地方院校的生命力就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院校主要由地方财政拨款供养的,所以其办学定位通常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地方发展的现状,专业方向设置应紧密与当地的发展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与之相应的课程内容,设置地方特色专业限选课。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积极转变观念,理性分析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地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需要。地方院校应组织力量,加强对本生正规教育。他们的创业教育主讲请个体户或刚毕业不久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他们的经历强调操作性,更有实践意义。总体来看,国外有效的创业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并且这个过程从中学乃至小学就开始了,而不是我们在大学课堂上这样照本宣科。二是他们的老师都有实践经验,课程也有实践性。同时,他们的创业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善于用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而不是自己去创办企业。一个人有了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的创业,成功率就高了许多。无论他创业与否,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极大的好处。相反,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企业家思维方式,即使创办企业也会磕磕碰碰,难以成功。针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课老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通过把企业家请到知名大学讲课,采用MOOC等开放模式,可以更大规模、更广泛的把最好的教育资源进行推广,并通过QQ讨论组等方式进行在线讨论,通过创业课打开学习者的视野,这种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注重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实践相比纯粹理论课程在培养企业家中更实在也更有效。作为大学生,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充分的准备,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些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即使要创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哪一行,也不了解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就纵身跳入商海,这样的创业成功率当然极低,浪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另外,创业课也不是培训所有人都能成为企业家,更多的是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让天生有创业能力的同学更好的认识自己。可以通过先练习,先行动,再听讲,通过行动定义自我,发现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创业,如果确实不适合创业的学生就不要再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自主创业上。比如,准备从事科研创新方面的在校学生,在研究的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科研领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的,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去接受社会教育,比如参与机器人科普教育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太擅长科研、有较强活动和组织能力的同学可能会很适合服务类,这样他们的活力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积累人脉和经验,有了这些前期创业准备,以后走向真正的创业路,其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有鉴于此,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在没有多少资金,也没有多少经验积累的情况下,最后从现有的行业大类中去进行细分,看这些细分后的传统行业中有没有通过适当的创新就能开辟的新领域,这个领域要是自己比较了解并能够驾驭得了。如果有这里就有创业机会,就是自己的优势所在。另外,最好是选择从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做起,慢慢地积累经验,这样更容易成功。如果能去企业实习或打工几年,先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1]李远煦.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2]王左丹,侯永雄.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及其路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谭立章,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4]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作者:刘波 魏景容 单位:广州大学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gsygllw/68598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