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通识教育理论的公共管理专业培育范文

通识教育理论的公共管理专业培育范文

时间:2022-07-20 09:30:50

通识教育理论的公共管理专业培育

一、公共管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几个阶段,直到1997年我国将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加入管理学科中,公共管理专业开始取得长足的发展,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公共管理专业。同时,伴随着非营利性组织的日益壮大,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必然日益增多。但过快的专业发展速度导致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目标不合理

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院校都有公共管理专业,且每个院校的培养目标都不同,有的学校以培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才为目标;有的学校则培养适应各种领域的泛管理人才。绝大多数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并未结合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进行目标定位。

(二)培养理念不科学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以来对于人才培养都存在着通才和专才之争,注重通才培养的高校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能力局限的现象,以宽口径、厚基础为目标培养通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即“无所不能”的人才;而注重专才培养的高校认为这样只会培养出一无所长的人,所以应偏重专业知识的灌输,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类课程多于通识类课程。

(三)教学内容不完善

教学内容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健全。一方面课程过于理论化、专业化,不注重对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培养。2003年全国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公共管理类课程体系的四门平台课(即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但大部分高校按此设置的课程都是纯粹理论性的课程,尽管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实践性、案例性的课程,但仍未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很多高校将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混淆,没有明确核心课程,也没有将各课程相互有机配置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过于松散、过于随意、综合性学科课程过少。由于公共管理是涉及多学科的领域,需要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再进行多学科的融合,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甚至连一些核心课程都没有开设,这必然会导致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专业素养。

(四)实践教学薄弱

长期以来,公共管理学过于强调政治职能,而忽视了社会管理职能,使得很多高校偏重基本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实践单位必须是政府组织、事业单位或者非营利性组织,这些机构的稀缺性和封闭性,导致不少院校缺乏实践单位;同时,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的高级人才极少,教师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存在不足;另外,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以上各原因综合起来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十分薄弱。

(五)师资水平不高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高学历人才稀少,不少公共管理的老师都是其他专业例如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半路出家而来,因此教师专业性有待提高;同时,在公共管理领域由于我国与国际的学术交流较少,对国际学科前沿的研究并不是很了解,再加上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大部分高水平的老师宁可多申请科研课题,也不愿意开设专业课程。而这些教学工作就交由一些学历不高、水平有限的教师承担,其教学效果较差。

二、构建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做出改变,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水平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其中最根本的是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采取分科式专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近年来有所调整,但并未做出根本性的转变。通识教育则为目前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通识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在于方法和视角,它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做出结论之前养成搜集和处理证据的习惯。

(一)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需要转变目标不合理的问题。公共管理人才具体说来应具备表1中的三大类素质,认知能力、情商和技能都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各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人才相区别。如师范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可以主要培养教育管理人才,艺术类高校可以培养文体类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以主要培养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等等,这种立足本校自身特色所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具专业性和竞争性。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以通识教育为理念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识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发掘其存在的专业潜质,而专业教育则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专业性学习、研究。因此,学校应该推行通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专业的培养。如图1所示,公共管理课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对人才进行各方向的深入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立体式的教学。课程主要分为三块: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实践教学。三大模块分别贯穿于大学四年中,相互交叉共同形成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但却最被忽视的一块。有的高校简单地把通识教育看作是让学生学习非专业课程,即工科学生学习文科课程,文科学生学习工科课程,片面地认为将专业课程简单化就可以作为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中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性、综合性教育,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思考、从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取宽泛的知识。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前者是所有学生必须修读的,以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的课程,后者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指导老师的建议进行有选择性的修读。如表2中,必修课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等;选修课主要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和交叉的综合学科。自然科学类主要有数学类、人类生物学、物理学、现代化学、科学史、环境工程等等课程;人文社科类主要有大学语文、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类、艺术类等等课程;交叉学科是两门不同学科的融合,例如管理学与心理学交叉成为管理心理学,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交叉成为社会调查与统计、天文学和物理学交叉成为天体物理学等等。这些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打破过去的思维定势,从而找出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应该积极选修一些管理领域之外的课程,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构造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尤其应该修读交叉综合类的课程,因为公共管理本身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而通过交叉综合类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提供指导,从而打破专业思维定势。

2.专业理论教育

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教育主要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方向性课程。基础课程是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主干课程是区别公共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专业的课程,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学、政府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等。方向性课程是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修读的知识深化、细化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需要修读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课程;信息管理方向需要修读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理论、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等相关课程。方向性课程是根据不同学校开设的不同专业方向而定的,同时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课程。例如师范类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可以开设中学教育管理类课程,医学类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可以开设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类课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将自身专业特色融合进去,使其成为真正的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验、亲身实践、科学调研三种方法进行。模拟实验是通过虚拟事件训练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比例,让学生以模拟场景管理的方式进行仿真训练,也可以在管理实验室中进行沙盘演练和计算机模拟等;亲身实践是将学生安排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去,直接参与公共管理;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通过科学调研,用数据和实际案例来学习。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各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活动为辅。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不仅效果不佳,同时由于其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也让其他教学方法无施展的余地。因此,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图2中是理想的公共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座、交流会、实践活动、案例教学、名著阅读、导师指导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培养人才。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以邀请知名教授、学者进行讲座,为学生做专题性的演讲,高质量的讲座可以比课堂更让学生受益匪浅。还可以举办师生交流会、研究生本科生交流会、校际交流会、院际交流会等参与对象不同的交流会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与老师交流可以接触学术前沿,和其他学校同学交流可以了解不同学校之间的知识重点和教学差异,和其他专业同学交流可以开拓思维、分享知识。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实习、实验,还包括参与校内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被称为“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另外,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是名著阅读。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专业领域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这些积累就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因此,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经典著作的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能通过导师的适当指引激发他们对于该领域的探索。

(四)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师资水平薄弱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研讨会,选派教师出访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学习深造,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班,引入高级人才等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如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校际间的交流,各高校老师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教学经验,探讨学术问题。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为教师参与实际工作提供机会,同时可以邀请政府部门、事业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做客学校进行讲座等;各高校还应该转变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点,激励高水平的教师开设专业课程,为学生讲课。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反馈制度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而言是重要的,它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的评价,从而综合考察学校的教育体系。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可以淘汰或改进过时的课程,与时俱进地增设一些前沿课程;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评估各方法的效果,了解师生对于各方法的看法,并根据师生的意见进行改进;此外,还应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职能,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品质,因此将质量好的课程保留,将质量差的课程予以改进或淘汰,能促进课程的进步;最后,师资水平的评价能根据学校师资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提高,只有硬件上去了,学校才能切实地获得长远的进步。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合理、培养理念不科学、教学内容不完善、实践教学薄弱、师资水平不高等,其解决需要各院校结合实际情况,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建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

作者:黄梓晴郑旭辉单位:福州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通识教育理论的公共管理专业培育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gglzylw/62324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