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建筑论文范文

古建筑论文范文

古建筑论文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1.1节点模型建立文献[1]试验柱架尺寸:柱径210mm,梁截面120mm×180mm,燕尾榫榫头端部宽60mm,榫头根部宽50mm。由于模型对称,为节约计算资源,可取半结构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柱底和梁端分别通过与相应参考点耦合建立铰支座约束,以梁端榫头为从面,以柱端卯口为主面建立接触对,接触属性设为法向硬接触、切向库伦摩擦,摩擦系数取0.2。计算单元采用计算精度较高的三维八节点六面体线性非协调单元C3D8I,运用结构化网格划分技术,通过切分模型,在接触区域附近细化网格。模型网格划分如图1所示。

1.2材料本构关系木材通常被认作正交各项异性材料,试验采用的东北红松[1]的材性试验结果见表1,其中下标1、2、3分别代表木材的径向、弦向和纵向。通过在Abaqus中赋予单元材料方向可以定义材料的正交各项异性。在弹性阶段,木材的本构关系可以由表1中E1~G239个工程常数来决定。木材的塑性特性采用Hill准则模拟,参考屈服强度取木材顺纹受压强度34.76MPa,塑性发展考虑为理想弹塑性模型,根据木材各强度大小比值关系,计算出Hill准则的6个屈服应力比R11~R23,见表1。

1.3加载制度为考虑P-Δ效应的影响,采用柱端加载方案。通过建立在柱顶并与柱顶截面耦合的参考点施加水平和竖向荷载。竖向设计荷载为10kN,先于水平荷载施加在柱端,使榫卯接触关系平稳建立起来。水平加载采用变幅值位移加载,初始值10mm,每级位移增量10mm,循环加载至最大位移幅值200mm,加载过程如图2所示。计算过程中通过设置软件中的Nlgeom开关为On来考虑几何非线性。

2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2.1破坏模式分析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榫头逐渐从卯口中拔出,榫头端部和卯口边缘应力增大,相继进入塑性发展。图3为加载至最大位移幅值时卯口和榫头的塑性发展分布,此时榫头从卯口中拔出约20mm,节点承载力下降,可认定连接已经失效。

2.2刚度和延性分析通过梁端支座反力计算节点弯矩,通过分别柱端转角和梁端转角计算节点相对转角,得到燕尾榫节点的弯矩-转角(M-θ)滞回曲线如图4所示。可见燕尾榫节点滞回曲线呈反Z形,表现出大量的滑移特征,滞回环面积逐渐扩大,反映出燕尾榫较强的耗能能力。连接燕尾榫节点M-θ滞回曲线每次加载循环的峰值点,得到其骨架曲线如图5所示。从骨架曲线可以看出,燕尾榫节点经历弹性阶段、强化阶段和屈服阶段,弹性阶段的初始刚度约为40kNgn/rad,可见燕尾榫节点相对铰接节点而言,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

将骨架曲线上从弹性阶段进入强化阶段的临界点作为屈服点,从强化阶段到曲线进入下降段的临界点作为极限点,得到节点主要特征参数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由于在有限元计算中将木材简化为理想弹塑性材料,且试验时榫卯之间的间隙没有在有限元模型中考虑,导致有限元结果较试验值偏大,但二者在节点转角的结果上吻合较好,说明利用有限元进行榫卯节点模拟试验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而为获取更精确的数值分析结果则需考虑榫卯间的间隙并准确模拟木材的塑性发展和破坏准则。燕尾榫节点的极限转角和延性系数分别达0.1rad和1.69,说明其具有较大的转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延性。节点的极限弯矩为1.86kNgn,而榫头的抵抗弯矩fmW=67.27×27000=18.16kNgn。可见燕尾榫节点是一种“弱节点”,其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只有约构件截面抵抗弯矩的1/10。

3结论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中原封建王朝对西部边疆各民族采用怀柔、羁縻政策,鼓励倡兴宗教,促使西北地区宗教繁荣,宗教建筑日益繁多,样式丰富多彩。元以后,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且大量回族集中于西北,因此,大量兴修清真寺和佛教寺院。其次,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杂居,导致战争不断。战争中各种建筑首当其冲受到破坏,频繁出现建了毁、毁了建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状况致使白塔木匠的修建工程从未间断。同时,由于当时宽松政策,民族聚居地客观上摆脱了中原“营造法式”的束缚,匠人可以尽情发挥艺术想象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出自己对古建风格的感受,这为他们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舞台。发展到现在,白塔掌尺们已能熟练修建宫式、藏式、回式、回汉结合式、藏汉结合式等风格的古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他们的智慧进行独特的风格创造,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而且以独一无二的显著特色,在西北乃至华夏建筑史上闪耀着炫目的光芒。

二、区域环境

(一)自然环境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东与兰州市接壤,南邻刘家峡水库,素称“河州北乡”。永靖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温度5~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00多毫米。过去,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有“十种九不收,过完春节就出走”的民谚。而现在,时代变迁,永靖县交通四通八达,水利便给,特产丰饶。

(二)人文环境永靖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有17个乡(镇),人口23万人,县境有汉、藏、东乡、撒拉、回、土、保安等11个民族。黄河由南而北贯穿全县,其间有洮水、夏河、湟水注入,水利资源丰富。永靖县处于黄河古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黄河古文化。此地还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要冲,古生物的伊甸园,彩陶之乡。优秀历史文化对当地古建筑技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永靖白塔乡古建筑技艺的发展。白塔乡,因在刘家峡库区内有一座白塔而得名。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里兴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刘家峡水库。原白塔寺川百姓被迁至现今的三塬、岘塬、盐锅峡、西河等乡(镇)。

三、种类特征

(一)建筑种类及特征白塔木匠所营建的古建筑经历了时代变迁,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为九大类别:宫式类、藏式类、藏汉结合类、回式类、回汉结合类、雕刻类、交通运输类、生产生活类、风格创造类。官式类为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汉族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藏式类有红教建筑、黄教建筑两种。藏汉结合类是藏式风格和汉式风格的有机结合,如《妙因寺》。回式类分拱北型、多脊型、狼尾脊型等。回汉结合类分攒尖式的唤醒楼、拱北、多脊前卷式大殿。雕刻类有深雕、浮雕、镂雕、悬雕。交通运输类有飞桥、廊桥、弓桥、渡槽、浮桥、棧桥、木船、轿车。生活用具类分水车、船磨、渠磨、净粮风车、鼓风箱。风格创造类又分斗拱和结构两种。斗拱又分七小类;结构又分十六类,生活工具型有:黄河船磨、净粮风车、渠磨。永靖白塔古建技艺具有起源和发展的历史长久性、建筑营造技艺辐射地域的广阔性、流派兴起地域的唯一性、家族式的传承性、建筑类型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以及多民族融和性等特点。

(二)营建工具种类白塔木匠的建筑别致新颖,技艺精湛,创造出许多美轮美奂的作品,更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据永靖县存档中记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加工用具类:锯、凿、刨、锛、斧;雕刻用具类:刀、铲、锥;其他用具:尺、墨盒、墨斗、木马、放线锤、刮刀、钻子、撒钻、吊线锤、碰头、大锉、中锉、小锉。

四、传承与保护

(一)传承方式永靖白塔乡古建技艺是家族世代相传。受传统观念影响,有条件的白塔木匠首先考虑还是送子孙去上学,学而优则仕。而继承人大多为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无法完成学业被迫回家的孩子,或是学业不精通而被迫学艺。由于生长在建筑技艺世家,他们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辈接触、学习古建营造技艺。这种古建技艺传承方式为“言传身教”,并没有文字记载;古建技艺传承者大多学历较低或目不识丁,也有一些掌尺学习技艺时会自学一些文化知识。目前,由于世代相传的局限性和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考虑,有少数掌尺开设拜师学艺的方式,广纳贤才、弟子,传授自己古建营造技艺。然而,出现的问题是学习古建筑营造技艺非一日之功,学习周期长,出师慢;再加上木匠本是苦力性劳动,出力多、收入低。因此,迫于经济压力,纳入的徒弟大多半路出门,自立门户。艺无止境,永靖白塔寺川的古建营造技艺也是如此。事实上,目前的传承人都是在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练就的技能,即使是年近80的传承人肖怀贤老人至今仍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

(二)保护现状及措施目前,白塔寺川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木材的缺乏,导致古建筑的修建数量跟从前相比已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古建筑营建人力投入大,工期长,且木工培养周期长,出师慢,收入低等原因,导致白塔木匠数量已大为减少。同时,由于急功近利,许多木匠做工粗糙,艺术水平已无法与前辈相比。随着一些能工巧匠相继谢世,白塔寺川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据永靖县调查显示1954年,白塔工匠1686人,2013年仅有520余人。针对目前的传承危机,永靖县政府已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抢救,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成立永靖县古典建筑公司;开展普查工作,包括对辖区内古建筑艺术的人员分布范围、传承人谱系、作品分布区域等情况进行普查,以及对陕、青、宁等省内主要精品建筑进行普查;每年举办四期培训班,请老掌尺传授经验并到现场指导;利用媒体进行宣传等。此外,政府还根据木匠的技能掌握程度,对其颁发古建技艺荣誉证书,共分为初级、高级、副高级及高级四个等级,有效促进白塔木匠在外承包古建筑工程。

五、结语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重庆古建筑历史文化的形式可以区分为民用、宗教、军事等建筑文化形式。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建筑文化形式。由于中国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的局限,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难以保存,目前保存较多的是明清建筑,大多存在于各大古镇老街。除此之外市区繁华都市中还隐藏着许多具有宗教军事意义的古建筑,如重庆天主教堂、解放碑能仁寺等。

(一)重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形式

1.民用建筑文化形式重庆的民用建筑文化分为民居和商铺。民居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带有那个时期文化的影响,如安徽移民的迁移给重庆带来了安徽建筑的特点,湖广移民带来了湖广建筑模式的影响等。商铺的建筑结构和居居的房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门,商铺为了便于营业,门开得大,形成了重庆独特的梭板门。

2.宗教建筑文化形式重庆的宗教建筑有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等。遍布于重庆的各大区县,尤其是集中在人口中心地带,建筑所展现的是宗教的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母体相结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如佛教给建筑带来的是佛像石刻雕塑;伊斯兰斯给中国建筑带来的是他们的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上丰富多样的伊斯兰装饰风格;基督教带来的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廷式的建筑原素融入到重庆建筑之中。

3.军事建筑文化形式重庆的军事建筑有市区的古城门、合川钓鱼城、丰盛古镇的碉楼、云阳的磐石城等。这些军事建筑大都依地势而建,用于防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峭壁,采用当地石材建古城门、城墙,又利用嘉陵江、涪江、渠江、长江等天然屏障构建防御措施。

4.其它建筑文化形式重庆除了上述提到的建筑文化形式之外,还有园林建筑、窑址和盐泉等。这些建筑文化形式都离不开重庆的地理资源,成为依托当地环境而形成并且与其它聚居建筑整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具有生活功能的建筑。

(二)重庆古建筑的现状

通过作者调查走访,查看文献资料,重庆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虽然有唐宋及更早的建筑,但大都在明清时期重修重建了。古镇老街的居民因其商业价值,或地理位置偏远而保存得最好,其次军事建筑的保存较好,原于它的石材的运用,除了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拆除了部分城墙,大多的古城门、古军事遗址保存较好。其余的建筑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正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消失,多数改拆建,失去原有的味道。正在消失的古建筑区域有很多,包括十八梯、石板坡居民、江北古城、两路口老街等。

二、重庆古建筑历史文化内涵

重庆古建筑历史文化内涵与吊脚楼、移民潮、风水论、本地人方言性格等密不分开。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吊脚楼与巴渝文化的关系,吊脚楼是巴渝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反映了巴渝人民居安思危、就地取材、巧妙利用地形的心态,体现了巴渝人民不向自然环境屈服的顽强意志。可以说没有巴渝文化就没有吊脚楼,他们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次是移民潮,引入其原地区建筑文化。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国家,重庆受到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建筑元素相互结合,各地区历史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如祠堂、各地会馆等。这些移民文化代表的是中国儒家思想及宗族制度,这些文化有力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建筑上,高墙深宅大院,这是建筑典范。再次,我们要谈到的是宗教建筑为何由洞开始。由于重庆地理地形的原因,地势起伏大,山多平地少,用来建设建筑物的地方有限,蛮夷之地经济不发达,宗教机构受到的捐善较少,宗教传播者利用山多洞多的地貌来开展宗教传播不外乎是很好一个选择。如早期的华岩寺、老君洞等都是如此。

最后,风水对重庆古建筑的影响。中国是重视风水论的国家,风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我们现在所讲的环境科学。从风水上来讲,在哪里修建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关系到活着的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子孙后代将来的生活。因此中国人把风水看得非常的重要。重庆地区也不例外,庙宇城镇都需要选择一个便于生活的好地方。依山傍水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重庆多山多水的先天地理优势正好符合风水理论,如古镇村落等都选择靠水的地方,寺庙选择在山顶等,这些反映了重庆先民建造建筑的选址文化特点。码头文化对重庆建筑的影响。重庆靠两江,码头在重庆交通运输物质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码头附近建房,是方便广大群众的必要设施,所以沿江的吊脚楼为码头文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重庆古建筑非常简单,建筑布局结构的随意性,不光是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也是受到重庆人直爽、热情的性格形成的;方言音调平顺体现了重庆人向往更多平地的愿望。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仿古建筑钢结构构架验收→现场复测→与专业加工厂确定钢椽装饰方案→二次深化设计→翼角部位做1∶1实样→制作胎具→工厂加工(翼角椽编号加工)→成品验收→测量放线定位→正身椽铝单板安装→正身椽补档安装→翼角铝单板编号组装→檐口、构件接口、接缝处细部处理→封檐板密封处理→清理验收。

2关键技术实施

1)钢椽装饰方案及二次深化设计。钢椽包装选用强度、耐久性好的铝单板为装饰材料,经过裁剪、折边、弯弧、焊接、打磨等工序,由工厂化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最后在构件上进行符合古建筑风格特征的氟碳面漆喷涂。在构件制作前先对现场已安装完成的钢椽构件及椽档间距进行复测,按实测结果应用计算机对钢椽之间的档距进行统筹调整、均分和排版设计,对正身椽及翼角部位等装饰椽分块编号,然后绘制铝板加工图。正身椽、正面、侧面大样图见图1,图2。2)钢正身椽包装固定。铝单板装饰构件制作成型后,先在椽头以椽的出挑和起翘确定钢连檐(传统仿古建筑中连檐是指固定檐椽头和飞椽头的连接横木)的位置,保证连檐的空间曲线自然、顺畅、优美,本工程由于构造要求钢连檐采用50×50×5的角钢,底面与钢椽、屋架顶面焊接牢固,位置距椽头80mm;后用小线翻出第一根正身椽以及翼角椽的位置再进行安装。安装时采用单个安装,先根据放线位置安正身椽,整块板通过四周铝角码采用3.2钻尾丝及铝板固定件与钢椽上的木望板连接固定,铝角码型材统一,严格按设计间距安装;正身椽安装完毕后椽档采用宽度为120mm的铝单板平板补档,并通过四周铝角码与上部木望板连接固定。铝单板包椽反折边固定节点图见图3。3)翼角部位的特殊控制。a.传统建筑中翼角部分从立面上看是檐口的一条由飞身椽子开始,逐渐向上翘的曲线;从平面上看,又是一条向45°斜角方向逐渐伸出的自然和缓的曲线,似展翅的鸟翼,从而形象称之为翼角。在本工程翼角部分的铝单板制作是个难点,此部分钢椽从正身椽到老角梁是每隔一椽设置,间距较大,中间用铝单板均匀填补并要反映出仿古建筑翼角的曲线。这就使铝单板装饰的断面形式为变截面矩形,所设铝单板椽头和椽尾尺寸差异较大,与此同时,椽身和椽尾的长度也在变化。为解决这些复杂的变化,此部分测尺时先在现场用三合板做1∶1木质节点实体模型,排列出翼角椽的次序位置,椽身断面由正方形变为菱形,由椽头的菱形直接过渡成椽尾处薄厚不等的楔形,并呈散射状排列,以此确定翼角部位的空间曲线;然后按照模型的尺寸试样进行加工,以保证成型后角度及尺寸位置的准确,体现仿古翼角的曲线和造型。b.本工程四个庑殿顶,每个庑殿顶有四个翼角,必须要求同一屋面的四个翼角椽断面形状、尺寸应统一,长度均按照实体模型尺寸,椽身斜形、翘曲部分应逐根加大至实际需要尺度。需要注意的是翼角处铝单板尾部与钢结构柱子连接不采用角码安装,而是对与钢柱结合处的铝单板进行反折边,然后打孔用钻尾丝上于木基层底面,反折边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柱子使之安装时不变形,另一方面起角码固定作用。此处钻尾丝固定时严禁扭曲、变形、碰伤,严格控制安装精度,确保立面垂直度2mm;表面平整度2mm;接缝平直0.5mm。翼角钢椽外包铝单板效果图见图4。4)构件连接接口、接缝的细部处理。a.铝单板安装时,铝角码固定处留有15mm的分隔缝,为保证仿古建筑檐椽的整体效果衔接自然、统一,采用泡沫棒填缝,硅酮耐候胶密封的方式进行衔接处理;正身椽、翼角铝单板包椽安装完成后,椽头雀台处与钢连檐、瓦口木连接处的20mm接缝处,必须用耐候胶嵌缝予以密封,防止气体渗透和雨水渗漏。b.接缝处理除考虑立面的装饰效果外,更要考虑受热膨胀后的热伸缩量,嵌缝耐候胶注胶时应注意:第一,充分清洁板间缝隙,保证粘结面清洁,并加以干燥;第二,为调整缝的深度,先在缝内填充聚氯乙烯发泡材料(泡沫棒)再注胶;第三,注胶后应将胶缝表面抹平,去掉多余的胶;第四,注意注胶后应养护,胶在未完全硬化前,不要沾染灰尘和划伤。c.铝单板安装完工后,从上到下逐层将铝单板表面的保护胶纸撕掉,同时逐层同步拆架,拆架时应注意保护铝单板,不要碰伤、划伤,最后完成整个铝单板包椽工程的施工。正身椽外包铝单板装饰效果见图5。

3结语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城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比较广泛,一般都理解为人口城镇化就是城镇的人口密度不断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数量不断扩大的过程。事实上,城镇化的含义是指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农业生产活动向非农业生产活动方向转变的过程,乡村的人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向城镇聚集,转变生活生产方式,生活的质量有质和量的改变。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水平是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可以解决大量的待业以及无业人员。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想要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必须依靠稳定的工作,城镇化的建设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工厂以及企业的入驻,第三产业的增加会使得当地无业以及待业人员有更多的选择。

2)劳动力的转移。

之前去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不再需要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背井离乡的去挣钱,他们在自己的城镇里面就可以找到令他们满意的工作,挣得薪酬可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有了这样的机会,外出的人员减少了,对大都市的压力也减轻了,劳动力开始向农村转移。

3)带动城镇周边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城市的影响,周边是繁华的地带,必然会带动自己的发展。同样城镇化的建设中,城镇的发展会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

2城镇化过程中古建筑文物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筑物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建设,确实在我们面前一亮,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从原来的破旧建筑,拥挤的住房以及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转化到现在干净的道路,小区的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绿地比以前更多了、更干净了,同时有了更加完善的娱乐设施,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开发商愈加贪婪的挣取利润,不起眼的古建筑就被一座一座的推倒了。现代化的高楼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为了追逐城市化的标志,原有的文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都市感,失去了原有架构所要呈现的的古朴和纯真。所有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恢复原来该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中中国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中就有关于拥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保护方案。

3城镇化建设中古建筑的保护

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古建筑的保护,注重传统文化,防止文物的流失。中国在世界上被列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有很多的古城,在古城的基础上进行城镇化建设中,不要只顾经济利益而放弃文化,一定要两手抓。位于江苏的徐州市,之前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古城,其中不乏一些历史名人,如李蟠,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间的拔贡。今徐州丰县梁寨镇黄楼村李蟠祖居地有状元碑亭、李蟠纪念馆,为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最初的城镇化建设中,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破坏的程度比较严重,甚至有些古建筑已经不见了当年的样子,最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并重的前提下,该建筑群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经过大量修复兴建,现在成了观光旅游欣赏的去处,即徐州民俗馆。古建筑的开发和保护应该尊重原始建筑,不宜进行过度的商业化,保持开发有度的原则进行,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古建筑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对于很多古建筑学者来说,古建筑是他们一生的研究对象。山西的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平遥古城作为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城内外各类遗址以及古建筑不计其数。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对已保护的建筑物周围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时候,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这样更有层次感和协调感,使得城镇的建设呈现一体化。

4古建筑保护措施

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一旦被破坏,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就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保护古建筑其实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文化,不至于古中国的文化断代。因此保护古建筑势在必行,但是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需要共同来维护。

1)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古建筑进行保护。

现有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各个省份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也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可查,但是他们是针对大部分的古建筑来说的,并没有细化到某个地点的古建筑,还有就是执法部门的权利的落实没有得到保证,对于破坏文物的人来说只能警告而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使得很多人都有恃无恐,认为那些文物保护的法规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可执行性。其次对不利于保护古建筑的相关法规进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一条法律为了保护耕地,农民住户只能有一处住宅基地,这就导致了农民为了改善住房,只好将古人留下来的建筑拆掉进行重建,此条法律就忽视了古建筑的保护,使得留存几千年的古建筑被农民强制拆除。

2)制定保护古建筑的政策。

保护古建筑一定要从思想上入手,在宏观的政策上,出台有利于保护古建筑的措施。强调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对古建筑的重要等级进行分级保护,明确规定的古建筑以及周边的环境一定要进行原封不动的保存,防止文化的流失。对于农民自住古建筑提供一定的补偿,将古建筑腾出来不允许他们进行商业用途以及自盖房而随意进行拆除,同时让古建筑的产权归国家所有。

3)对于古建筑的利用要合理。

合理利用就是强调保护为主,在尽量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利用,同时在利用中促进保护,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古建筑的存在传承着历史的文化,若是只让它单独的存在没有其他用途也是不合理的,因而可以引入旅游业的发展,古建筑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当地以保护古建筑为名,建立旅游景点,一方面促进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人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就像现在北京故宫一样。

4)保护资金力度加大。

现存的古建筑一部分归私人所有,属于私人产权,为了保护古建筑,国家可以增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将其买下,纳入国家产权,这样保护起来更容易,更方便,同时还可以进行整体的补修,尽量还原其原始面貌。维修方面的力度也要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问题越来愈严重,酸雨等会侵蚀古建筑的外墙体,使得古建筑不完整。

5结语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1.1消防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1.1.1古镇自身条件不足带来的先天消防隐患碛口古镇由于时代久远、地理条件特殊等原因,造成了建筑密集大、防火间距不足、耐火极限不足等先天性消防隐患,影响了消防安全。

1.1.2消防水源匮乏市政消火栓数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均,供水能力较弱,不能满足灭火救援需要。

1.2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差

1.2.1古镇内商业店铺交替布置,功能布局混乱古镇内不规则地布置经营着旅馆、餐厅、特产销售等商业店铺,增加了火灾危险性。餐饮场所耗时长,导致人流聚集,引起道路阻塞。

1.2.2古镇外来人口较多,流动性较强,自防自救能力较差由于古镇内“三合一”、“多合一”现象普遍存在,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1.2.3维修施工用火不慎由于古镇内建筑经时间流逝,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急待抢救、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可能使用木材、油漆、燃料等可燃材料,也可能使用电焊等明火工具,极易造成火灾事故。

1.3消防队伍力量不健全

1.3.1消防专职队伍力量薄弱古镇虽组建了消防专职队伍,但是人员不稳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体系,对初期火灾进行控制能力不强。

1.3.2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居住在古镇内的居民绝大多数是留守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文化素养差异较大,日常生活中存在私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违章使用明火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古镇内建筑的消防安全。

2提高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对策

通过对临县碛口古镇防火现状及火灾原因的分析,不难看出类似的古建筑存在同样的火灾防范困境。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首要的目的不是有效扑灭火灾,而是要预防和防止古建筑火灾事故,尽最大能力减少古建筑火灾的发生。因此,要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从严管理,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切实做好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级管理体制

2.1.1坚持政府主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成立由文化、民宗、旅游、建设、消防、乡镇或街办、景区管委会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古建筑火灾防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消防工作职责,建立消防工作制度,完善消防工作台账,强化对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2.1.2坚持网格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化消防安全组织的作用,由古建筑所在的乡镇或街道办牵头,调动农村或社区二级网格、村组、楼院三级网格的作用,明确网格管理的工作流程,明确网格长的职责任务,每月对辖区古建筑开展一次消防安全排查整治。

2.1.3坚持单位自管古建筑要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应建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或防火委员会,制定行之有效的各项防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员工和观光游客开展消防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细化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烟花爆竹燃放和建筑内部装修的管控措施,认真落实常态化消防巡查、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不断提高古建筑自防自控能力。

2.2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提升火灾防控能力

2.2.1适当增设消防设施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完整性和功能性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古建筑可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室内消火栓、消防水池等消防基础设施,切实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2.2.2提高耐火极限将建筑物的普通外墙改造为实体防火墙或增加相邻建筑耐火等级。

2.2.3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加强河流、湖泊、堰塘的消防应急取水码头和取水点建设,扩充消防水池容量,增设消防供水管网和消火栓,对供水能力不足的消防管网进行改造,提高应急供水能力。

2.2.4拓宽消防车道结合古建筑整体规划,拆除部分保护价值不高的建筑,尽可能形成环形消防车道,最大限度保证紧急情况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等消防救援车辆通行。

2.3加大检查力度,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2.3.1突出消防主查进一步明确消防部门对文物古建筑的监督管理职责,要在检查古建筑的基础上,扩大至周边宾馆、饭店等场所,重点对岗位职责情况、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档案建立情况以及消防设施使用、火灾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加大火灾隐患与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古建筑消防安全。

2.3.2突出部门协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旅游、安监、住建、文化等部门抽调专人成立检查组,突出检查古建筑集中区域。各乡镇或街道办应牵头组织当地相关部门和村民委员会(社区),对辖区内的古建筑及周边区域进行排查整治。

2.3.3突出单位自查组织古建筑管理委员会、消防安全责任人及消防志愿者等,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填写检查记录表,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立即整改消除,不能及时消除的由古建筑管理委员会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限时整改火患。

2.4注重防火技术,全面提升建筑防火能力对已建的柱、梁、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在木材的表面涂刷防火涂料,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阻滞火灾迅速蔓延。

2.5创新宣传形式,切实提升消防安全意识

2.5.1拓宽宣传渠道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阵地跟踪报道古建筑防火宣传知识,设置与古建筑相符的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消防警示牌等,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广大群众对文物古建筑的防火意识。

2.5.2开展消防志愿服务以文物管理者、僧侣和游客为主要对象,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为内容,组建多种形式的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挥其贴近现场、贴近一线的优势,开展消防安全常识和自救逃生知识宣传,提高消防宣传覆盖面和实效性。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不加区分,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既无谓自我加压,压力过大,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真正的文物古建筑,必须重点保护,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必须认真加以区分,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经专家技术论证,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统筹高效,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此外,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分片分区分级设防,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2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能够存在到今天,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其建筑高低错落,实体土墙相接相对,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且户户分割,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十分有效,如图1所示。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取材千差万别,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密度非常高,质地异常坚硬,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很难受热分解,且扶手直径达15cm,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亦无其他任何火源,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人为增加了火源,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变无火源为有火源,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3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融入古建筑群,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火灾危险性极高,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降低原住居民密度,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建设专业消防站,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改建、修缮古建筑,应加强地方立法,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4“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殿内严禁使用明火,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不设电气照明,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5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惨痛,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消防水源缺乏,不能使用或不出水,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贻误灭火战机,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坡陡路窄,水源奇缺,冬季气候寒冷,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难以控制时,几乎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6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古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传统方式下古建筑营造技艺主要通过家族式、师徒式两种方式传承,但都存在局限性。家族式的传承一般只传内不传外,限制了传承的范围,并且通过家族式传承至今的传承人也已经不多,如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属于家族式传承,其传承人只剩下屏南县的黄春财家族、寿宁县的郑多金家族、周宁县的张必珍家族和泰顺县的董直机师傅。第二种师徒式传承要求师徒“一对一”,许多老工匠文化水平不高,传承过程靠手把手教,口口相传,培养人才的效率很低,而且师傅数量也有限,所以通过师带徒也就受到了限制。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及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命题,需要我们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培养新的传承人,从而促进中国传统建筑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2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

建筑是有形的,而建筑技艺却是无形的。怎样让建筑技艺实现有形化,让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去?

2.1建造传承实训基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艺技术必须经过实践和实训才能得以掌握,而建造实训基地可以提供很好的实践保障,其中最完善的实训基地是建造“1∶1”古建筑模型。建造模型本身就是技艺的再现过程,就是在建造“1∶1”模型时集中组织大木、小木、瓦作、石作、土作、水作、砖细砌筑、油漆彩绘、雕刻装饰等老工匠,按照传统方法,使各大技艺工艺进行集中运用,以再现中国古建筑的工艺精髓。而且,可以在建造过程中,把每一个施工环节都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记录与保存,形成完整的科教片。制作完成的模型不但可以提供给新的传承人进行认识实习,还可以利用古建筑可拆解的特点,在必要时对“1∶1”模型进行拆解和重新建造,从而使技术得到充分传承。如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示范基地已经进行了探索。他们历时近1年时间,集中了18位部级和省、市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完全按照传统施工流程和营造技艺建造了“承香堂”。并将在每20年后由新的香山古建技艺传承人全部拆解后,再一砖一瓦重新建造起来,以再度进行传承。因此,“承香堂”被誉为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活字典”[1]。

2.2开展专业建设1946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自此中国开始建筑学科专业的建设和教育。之后有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相继开设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目前也有近1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出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既具备结构力学等建筑理论,能进行建筑鉴定和测绘,又具有计算机软件计算和设计及现代机械操作技能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但随着人们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政府保护体系的建立[2],古建筑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不断扩大,许多古建园林公司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有的公司负责人只能招收相关建筑专业大学毕业生后,由公司自己组织培养。因此,还需要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开设出古建筑专业。设想在传统建筑修缮和建造人才市场的需求下,古建筑专业将会成为一支独立的学科专业并蓬勃发展。

2.3开展培训和技能鉴定目前,全国还没有专业机构对古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教育培训和认证,使从事仿古建筑建造,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的工人多无等级证书,无合法身份,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鱼目混杂。导致由于修缮人员工艺不过关,新修建的传统建筑只有样子没有灵魂,更甚者还出现“破坏性修缮”。应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工人的社会需求,已有相关部门(如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设出古建营造师培训,颁发技能证书。但技能鉴定的普及化和专业化还有待加强。急需建设部门或文化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出台古建筑工人技能鉴定和培训方案,以提高古建筑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在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过程中,不仅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还面临古建筑一旦毁坏,有些绝技就将不为人知而失传的危机。因此,笔者认为,要传承还要做好保护,研究和保护古建筑营造技艺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3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

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营建历史,独特的建造工艺,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建筑特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观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成熟和感染力。目前,已有许多古建园林公司和高校或相关研究所合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现存的古建筑进行数字化保存;也有一些老工匠将自己的绝活以建造比例模型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过程录制留存;还有许多建筑公司引进现代机电进行技术创新。

3.1通过摄影测量技术保存古建筑原始资料摄影技术一经产生就应用于测量中,并诞生了摄影测量学。其中近景摄影测量用于古建筑测绘已有较长的历史,它是通过摄影(摄像)和随后的图像处理及摄影测量处理以获取被摄目标形状、大小和运动状态的一门技术[4]。随着数码相机和3D软件技术的发展,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建立古建筑三维模型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可以为古建筑保护提供快速、高质量的原始资料。

3.2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数字化立体模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主要由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系统软件组成,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能够快速、方便、准确地获取近距离静态物体的空间精细三维坐标,可以快速建立数字化立体模型。并且较之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测量方式更加灵活方便的优点。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得到的测绘数据真实、准确地保存了古建筑数字化实物,对于日后的维护、修复,以及营造技艺研究都可提供第一手的权威原始资料,为建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三维数据库提供了技术保障。

3.3制作比例模型再现古建筑艺术精髓通过多媒体数字化保存方法确实有较好的效果,但那毕竟是虚拟的,看得见,摸不着。所以,有许多能工巧匠或专家,致力制作微缩古建筑,它是建筑设计、美术设计、雕刻艺术、化工物理以及高科技技术的综合应用。当然,这也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如天津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岳林,1994—2001年,8个人历时7年,投巨资才创作成功了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微缩景观。制作比例模型再现了古建筑艺术精髓。如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一大创新,通过它可以不用一钉一铁就将木构件连接成为整体。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5],并且这种构件可以利用榫卯技术达到很好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时具备“墙倒而屋不塌”的抗震效果。现在许多地方行家也认识到了比例模型在古建筑技艺保护和传承上所能发挥的作用,纷纷开始制作比例模型,如素有“建筑之乡”之称的浙江省东阳市,其古建筑营造法度规整,比例和谐,接近黄金分割;木构架用材经济、美观坚固,符合力学与美学原理;以木雕为主的装饰格调高雅,华而不俗。因此有古典园林公司制作成功了1∶10比例的卢宅肃雍堂模型。

3.4利用现代机电一体化实现技术创新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难,主要是因为手工建造活太累,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也没有现代建筑来得快。如古建木工工具中的锯、斧、刨、凿、锤、尺等,使用时全凭手上功夫,并且大部分工具还要工匠自己制作。而现代机电技术发展迅速,如现在的电脑绣花、模具雕刻等都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原本手工生产转化为机械化生产,也实现了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带来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浙江省东阳市木雕每年产值达近百亿元,约70%出自机雕。一幅浅浮雕花板,如果是人工雕刻,可能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但使用精雕机只要十几个小时。古建筑建造过程中能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木工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通过机械和手工的完美组合,实现古建筑营造技术创新。并且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在古建筑建造或修复过程中实现精确制作或复原。现在常用的木工机械有平刨机、压刨机、手电刨、打眼机、圆盘锯机、带锯、起线机等,给批量的施工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质量保证。

4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