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高级工程师论文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为高校工程审计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源、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和高度整合优化的信息平台,拓展工程审计的视角和职能。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持续分析和深入挖掘,使高校内部审计能够从更高层面为建设工程管理和造价控制提供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审计建议,有效提高工程审计质量及运作效率。

(一)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有助工程审计流程顺畅及时,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灵活、便捷的特点,使得工程审计流程顺畅及时,有助于高校内部审计与建设参与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和移动办公技术等手段,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管理信息,减少了信息沟通障碍,促进审批流程顺畅及时。如在对工程的进度款实施审计时,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快速核对资料、准确计算款项和查阅支付历史,加快进度款审批手续。其次,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测功能,及时了解工程管理情况,实时汇总、分析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审计监控任务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效率。最后,充分发挥审计业务重组后的流程规范化优势,固化了审计业务执行标准和审计质量标准。审计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标准也更符合新时期工程审计的要求。

(二)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能拓宽审计信息来源渠道,解决高校工程审计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具有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多、工程管理复杂的特点,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在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设参与各方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审计信息缺失或信息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高校工程审计质量和建设投资效益。而构建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得高校工程项目管理内部的原有信息流扩展到与审计层的交互沟通,进而消除工程审计的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可靠的信息沟通平台,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等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与建设参与各方有效及时的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拓宽审计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数据统一性、准确性、及时性得到了保证,降低了高校工程审计风险,也为内部审计人员创建审计信息数据库提供可靠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工程审计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三)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完善高校工程审计模式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质就是工程审计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充分结合,通过电子技术来执行工程审计的各项工作职能。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高校工程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首先,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为审计数据的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作流程的电子化和各类审计数据的整合,利用数据库和分析系统对工程审计各方面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及分析预测,同时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对工程审计工作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工程审计目标。其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在系统中的角色化,分工权限划分明确,用信息化强化工作职责。同时,系统具备汇总各个审计人员完成子项目的成果形成完整审计文档的功能,将工程审计工作由个体操作模式转变成为群体协作模式,使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工程审计环境时依然能够有序地协同操作、密切配合、互相制约,完善高校工程审计模式。

(四)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开展持续性审计,实现高校工程审计对建设过程的动态管理

持续性审计的概念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中由来已久,但由于受技术与信息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在实践内部工程审计时一直未能切实实现持续性审计,目前实施的多为点断式跟踪审计,而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持续性审计模式运用变成现实。一方面,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了审计领域的局限,使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常态开展对校内工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监测、专项分析、持续跟踪等活动,动态掌握建设项目造价、质量、进度控制状况及风险变化态势等整体情况,有效识别和实时分析预测高校工程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对整个建设过程和各类风险的“持续、全面、深层”的有效审计覆盖,并以此为主线形成对建设过程的主要风险问题的持续关注与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储存功能强大的特点,解决了高校工程持续性跟踪审计的信息数据存档问题,使持续性审计再无后顾之忧。

二、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保证条件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要符合时代对新兴技术的要求和工程审计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信息化机制建设、硬件和软件设施、信息化制度的不断完善,拓展工程审计信息化新思路,持续创新出实用高效的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一)完善工程审计信息化机制建设,保证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构建

工程审计信息化机制建设的完善是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保证。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机制的完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要求改变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增加信息技术部门,完善信息化保障机制,在机构设置方面为实践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构建提供稳定的环境。二是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设置,不仅使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不受外来干扰,也保证了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职能设置科学合理。三是实现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监督机制。首先,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审计工作透明化,通过广泛的监督来促进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其次,建立工程审计信息化监管机制,确保审计信息化的规范化,保证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构建。

(二)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满足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资源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审计手段的不断革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只有顺应时展不断完善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才能满足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需求和适应高校工程审计的长远发展。硬件设施是指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构建需要的硬件设备,如配置良好的计算机、联网所需的设备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辅助设施。软件设施是指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具有审计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配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不断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系统培养工程审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验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为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以确保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三)健全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制度,预防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风险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信息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信息操作不规范和信息泄露,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工程审计信息化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健全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制度,主要是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高校内部工程审计工作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要将现有的工程审计制度中不适应信息化的条款进行更新,将目前工程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列入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中。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这项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控制、资料储存、网络运行安全、信息保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督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化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风险。

(四)持续开拓工程审计信息化的新思路,实现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实践中如何运用新的技术和理念实现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创新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就目前来看,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自身工程审计信息化发展状况做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从业务思路和数据信息技术两方面出发,创新审计分析技术,增强审计的增值服务能力。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工程审计信息化最新理念和技术作为参考,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就工程审计信息化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持续开拓工程审计信息化的新思路。总之,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实现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三、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统一工程审计工作标准和流程后,开放审计信息门户,搭建审计协同工作平台,整合并积累工程审计信息,在审计信息达到一定的存量后开始建设审计信息数据库,同时开展网络在线审计,对工程信息实时监测,对建设活动全方位覆盖,实时对审计数据与审计结果智能分析、比对预测,有效保证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性和操作性。

(一)搭建审计协同工作平台

随着工程审计信息化发展,各参与方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工作交流将成为高校工程审计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编制建设参与各方统一标准的信息目录,构建与建设参与各方的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的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开放性、扩展性较好的审计协同工作平台。审计协同工作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极具效率地获得工程信息,通过及时分析和判断,提高工程审计效率和质量。这种审计协同工作平台是建立在合作伙伴之间良好的分工协作基础之上,提供包括在线服务、远程通信、信息共享、实时数据传输、协同办公等技术支持,并加强对工程的合同和招投标资料、往来信函、质量资料、安全环保资料、进度资料、技术资料、造价资料、各类签证的信息化管理。为了实现以上功能,审计协同工作平台设计时要考虑以下技术要点。

1.基于统一界面的高度数据融合。

审计协同工作平台使用统一系统界面有助于实现质量、进度、造价各方面数据的融合,使系统中的信息可以直观便捷的方式查询或利用。同时,也要保证审计协同工作平台的信息资源使用和共享权限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各类信息的查阅和使用权限应列入信息系统设计文档在相关程序文件中给予明确。

2.符合信息标准化要求。

信息标准化是实现各信息系统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的基础。审计协同工作平台设计中应结合高校工程审计实践采用适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形成信息标准体系。

3.提高信息共享度的职责设计。

在审计协同工作平台程序文件中规定建设参与各方提供信息的职责,使建设参与各方有义务、有渠道将自己掌握的建设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内部审计机构传递。

(二)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

工程审计数据是高校工程审计发挥监督和评价职能的根本依据。因此,建立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以满足高校工程审计对数据整合使用的要求,成为构建工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工作。审计信息数据库是高校工程审计数据存贮和管理的集中地,存储的数据类型包括工程审计领域所涉及的法规资料、工程管理信息和工程审计信息。审计信息数据库应按照“规范归整、分类存储、动态管理”的原则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审计数据的补充和规整。

紧跟高校工程审计工作进展,不断扩充工程数据信息资源,通过将协同工作平台获得的非结构化信息数据标准化,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补充。

2.对工程审计数据的处理和分类存储。

从风险性、有效性视角,对工程审计信息进行筛选、清洗和分类存储,使整个审计信息数据库结构清晰、调用顺畅,能为各类工程审计作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3.对数据库信息动态管理,实施失效信息的及时退出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考虑工程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结合工程审计数据时效要求,通过对信息的替换、覆盖、删除,及时清除失效信息,避免失效信息对工程审计工作的干扰。

(三)建立审计动态监控系统

结合审计协同工作平台和信息数据库,打造内部审计专属的动态监控系统,为实现高校工程持续性审计提供技术工具和系统支持。

高校工程审计动态监控系统以高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为审计监测和控制对象,实施立项评估审计一招投标审计一项目动态跟踪审计一单项工程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的工作流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运用审计动态监控系统可以进行建设过程及时跟踪并全面记录、数据的汇总分析与深度挖掘、风险的动态把握、问题整改情况定期督查,实现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建立审计动态监测系统要考虑以下四个技术要点。

1.重视审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审计动态监控系统要能有效规范审计业务操作流程、审计文书格式及审计内容要素,实现对审计业务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和全过程监控。

2.建立图形界面和预警指标。

利用数据属性结合高校各类审计业务性质形成图形界面,通过对工程审计数据图形趋势和异常点的分析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和发生问题的可能性。配合图形界面设置相应工程审计监测指标,实现指标的因素分析和综合判定,逐步建立在线工程审计预警指标体系。

3.发挥意外审计流程快速处理功能。

审计动态监控系统设计上要具有对意外审计流程快速处理的功能,使未按照现有标准要求流转的审计业务也能够及时进入系统监控中,同时流程各环节一目了然,各要素内容和执行情况清晰可查,历史资料追溯快捷。

4.建立智能数据分析子系统。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工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高校工科在读生700多万人,远远超过美国、英国,但我国合格工程师的世界排名一直靠后。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成倍增长,工程科技人才的层次和类型更趋于对多样化。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首推的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F)制定了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具体要求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六大素质:(1)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多面手;(2)具有更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3)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性的技术系统;(4)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5)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6)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从六条标准可以鲜明看到当前工程师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纵观中国工程教育,现有的注重科研的教学模式让大部分工科生丧失了最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使中国的工程师缺乏国际竞争力,动手能力弱是中国工程教育的首要弊病。下面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谈谈几点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

1重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很多学校在本科工科课程设置中仍然强调把教学计划排得更满,让学生学得更多,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过于强调课程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完整性,课程单科自成体系,割裂课程间的联系。所谓课程体系优化还只是把相关的课程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并未真正的建立起课程间的联系,更谈不上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旧的课程,所以现行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无法真正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的新观念。反映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做的多为书本上的课题,集中在基础理论、仿真设计等,对工程环境和需求极不熟悉,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工科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现象。上海海洋大学于2006年正式实施了新的培养计划,在保证打好专业基础之上,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学时挖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参加国际性的学生专业比赛,定期进行各类学生创意和比赛活动,并承担国内外企业在高校中开展的创新项目,全方面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作了如下改革:(1)压缩每门课程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2)大量增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课程综合化,以跨学科的视角来进行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合理的交叉融合。(4)加强课程内的实践课时,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2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工程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创造一种原本不存在物件或工艺。创新的实现动手能力是关键,动手能力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下企业,到生产一线。纵观一般院校的工科学生的实践,工程训练趋于形式。目前接纳本科学生实习的企业越来越少,企业的根本任务是生产经营,安全保障压力也大,不太愿意接受工科生进入企业学习,学生的实习只限于参观,根本没有动手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缺乏企业工作背景。教育部推动高等工程设备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实习,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增加实践经验。它的总体思路是: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师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养高素质工程师后备人才。期中五项重点任务第一点就是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和企业携手,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实习难的困难。我校06培养计划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教育理念,在保证基础理论外增加实践环节学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企业,有了机制保障这项改革才能得到推进。

3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的调研显示,尽管企业有大量就业岗位,但大学培养的工科生却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科生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知识面单一,动手能力弱和创新意识差,毕业生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反观执教工程专业的教师,其本身没有企业背景,缺乏工程经验与能力。特别是现在国内高校引进的都是博士,教育背景只是在校园,这对提高本科工程教育质量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具体为:(1)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积极到企业去实习,与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合作机制.(2)夏季学期优先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来学校“兼课”,全面加强工程师师资力量。(3)积极鼓励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重视教学中的工程实践.(4)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走向企业,学校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让学生能够直接体会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及模式。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近几年结合上海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服装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钻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已颇有成效,整体组织运行合理有序,目前在校的4届18个班级近500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参与卓越计划,先后共有20余家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1政策措施

1.1依托产业支撑,建立“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依托服装专业特色,主动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学科链、专业链密切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拓展和深化产学研战略联盟平台。两年来,学校先后与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服装研究所、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联合创建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这些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主要教学环节。为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服装学院领导率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师前往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纺织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就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共商发展大计。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等各项改革举措,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努力做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工程师技能要求的培养与教学质量相结合、技术改造革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即企业与学校、车间与课堂、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三结合,在课题研究、部级工程实践中心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得到纺织集团的大力支持,致力于共同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懂艺术、有技术、会管理、知市场”的卓越人才。

1.2以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院方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以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在智能车间与智能工厂、服装创意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将现有技术与当前需求紧密结合,共同走协同创新的道路,为社会提供智力与技术的支持。

1.3不断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卓越计划”培养目标

院方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对试点工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规划和指导。通过设立院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和专业系,实现三层次的管理框架,为实现学校、专业、企业分层与协同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以“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卓越计划”保障

学校从学历、职称、企业挂职、科研能力等方面遴选专任教师,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以及中级职称。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任教师应具有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才能入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授课师资行列。同时,学校依据不同的指导要求遴选企业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求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为主;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求具有较为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中高层领导,全面、系统地掌握工程实践环节。

2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2.1设置递进式实习环节,充实“卓越计划”内涵

本科工程型学制为3+1年,其中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两类工程师都必须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1)以学校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2)以企业培养为主,通过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平台进入企业顶岗实训;(3)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选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论文答辩。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毕业生,将被授予学士或者硕士学位。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相关国家或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的实验,接受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训练。课程实验和独立实验中,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毕业设计选题必须完全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更侧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程课题。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行三学期制,其中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工作”,从而让学生对企业生产第一线有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2.2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本专业近年来加大了实验设施和手段的建设力度,新增教学仪器设备150多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近万元,建设了面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室,开设出《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等一批独立设课的实习课内实验。专业实验室现有实验管理人员共2人,能保证实验教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目前本专业在校外有1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

2.3卓越培养计划与教学团队机制相结合,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1.1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1.1明确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一本、二本院校不同,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除了学习生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应接受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及工程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工程工艺、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技术,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发酵、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工作的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1.2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复合型”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了多次讨论,建立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化核心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工程类课程比例,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并聘请有实践经验或有工程设计经历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专家来校授课、讲学、讲座,以期达到强化学生工程总体感官效果和提高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1.1.3学生的课程学习安排学生在3年内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一、二年级修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二、三年级修完专业必修课,在第五、六学期完成选修课程学习,第四年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流,大部分学生大三暑假即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校考研复习后再进入企业实习。

1.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来说,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非常重要,因此,要围绕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由实验课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及设计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以上。

1.2.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时,逐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比例基本达到1誜1,开设针对性强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重点突出课程内容的特色,如开设生物工程制药技术和酶工程技术课。该技术课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给出大致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在规定的学时内进行实验,最后每人完成论文撰写,是专业实验与毕业论文(设计)之间的衔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也熟悉了论文撰写要求,这对学生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1.2.2强化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环节,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中去直观了解生物工程相关行业的现状、前景和有待解决的实际生产问题,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2.3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工作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参加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省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等,通过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

1.3巩固现有实习基地,新建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外实习基地的多元化

以武汉家事易农业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武汉人福医药用品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武汉)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涉及生物工程、发酵、制药、农业等多方面的实习基地。加强与实习基地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使现有实习基地的运作规范化、稳定化、长期化,并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

1.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教研室为主体,结合教学搞教研,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坚持听课制度,聘请知名专家讲学及外出进行专业考察调研和参加全国专业会议。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3+1”培养模式实行的效果评价

目前,我校已有两届“3+1”试点学生顺利毕业,为全面了解“3+1”培养模式的效果,我们采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对毕业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进行了调研。

2.1有利于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试点学生由于实习时间比常规学制的学生长,因此试点学生的工作经验较之丰富,更受企业的欢迎,在找工作时选择余地大,收入也相对高。同时学生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易于融入企业中,进入企业后更容易取得成绩。同时,通过与用人企业的交流,也明确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已毕业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加强,这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意义。

2.2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实训基地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所需专业学生来企业实训,有机会培养和挑选符合自己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教师也参与管理,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教师能从生产实践第一线中寻求科学研究的方向,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化。

2.3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现有的青年教师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少或没有,实施“3+1”后,要求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这就促使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的运行、管理、生产及技术更新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整体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应注重的问题

3.1如何建立学生满意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实习单位的选择很重要。我们要尽量选择学生愿意去的实习单位,并与学生的就业相联系。在调研中,有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未达到实习时间即重新选择了其他单位。所以学校应调动各种资源,在尊重企业意愿的前提下,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方式多联系效益较好、能认真管理实习学生的企业,以免影响“3+1”培养模式中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效果。

3.2如何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和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后续管理也非常重要。学生最后一年是在实习单位,在校外,学生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目前我们的做法是除了辅导员外,每个教师都固定与2-4名学生每周保持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同时,我们也不定期指派老师到实习单位走访,检查学生实习情况。但如何评价学生的实习质量,怎么对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这都还缺乏详细的规定。

3.3如何评价“3+1”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建设;课程实践;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生

《现代轮机工程导论》是一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开设的一门学位专业课,是轮机工程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也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海洋工程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等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展了与本课程相似或关联度较大的课程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王克[1]、张本[2]、吴晓光[3]、郭军武[4]、李文华[5]、张兴彪[6]等专家学者出版了《轮机概论》教材,该教材主要适用于航海类专业中航海技术(或船舶驾驶)专业的本科生,系统讲授了轮机管理基础、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船舶推进装置等内容。张存有[7]、李海艳[8]、隋江华[9]等专家学者出版了《轮机业务概论》、《轮机工程导论》等教材,该教材主要适用于航海类专业中轮机工程(或轮机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讲授了轮机工程概要、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推进装置等船舶各类系统的基本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轮机工程的感性认识,提升轮机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丁国柱等[10]指出了现有《轮机概论》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恰当、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不合理、纯理论式教学理念较陈旧等问题或不足,从课程改革理念、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意见。温格知等[11]根据多年的《轮机概论》课程教学经验,从不同专业对轮机知识有不同要求、教学方法优化、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上述专家学者所做研究都是基于航海技术或轮机工程本科生的,而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研究则少有报道。本文以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基本情况为基础,总结出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分析了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及仍然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后续的改进措施或意见。

1《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简介

1.1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概述

浙江海洋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是部级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浙江省特色优势专业。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等,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自身实力,于2011年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学术型),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依托众多的部级、省部级教学、实践及科研平台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质素的研究型人才。目前,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下设了4个二级学科(二级硕士学位点),分别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及海洋工程。这4个二级学科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轮机工程二级学科(二级硕士学位点)又分为船舶动力工程及配套设备、船舶电气及其自动化、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共3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液货船、江海联运船、LNG动力船等船舶的安全营运、节能减排、风险评估,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2《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简介

《现代轮机工程导论》(IntroductionofModernMarineEngineering)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专业课。本课程主要包括轮机工程基础、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船舶推进装置、船用泵、船舶甲板机械、船舶辅助系统、现代船舶轮机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等模板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现代轮机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或方法,为后续学位专业课、科研与实践活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为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2学期的第1~16周进行,每周一次课2学时。其先修课程是《高等工程热力学》,后续课程有《动力装置控制与仿真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分析》、《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载荷与动力响应》等。

2《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建设方案制定

2.1《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自《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设立以来,深受轮机工程及其他学科方向研究生的偏爱,一直开课至今。经过课程教学团队多年以来的不懈努力,《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资源丰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师生互动氛围浓烈,教学效果良好。不过本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具体如下:1)课程学时(或课时)少,且分配不合理。《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块内容很多,专业实践性也很强,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及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目前《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为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或实验0学时。仅仅依靠纯理论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课程内容多,授课难度大。《现代轮机工程导论》主要包括轮机工程发展概述、轮机工程基础、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船舶推进装置、船用泵、船舶甲板机械、船舶辅助系统等模板内容。每个模板内容很多,且相互独立,可自成体系。在只有32课时的情况下,其授课难度很大。3)教学资源零散,未有效整合到课程教学网站平台。《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已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集、部分教学案例、部分教学视频及部分设备拆装视频等。我校已有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近海海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装置拆装实验室、船舶动力装置操作实验室、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电子电气实验室等部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实验室,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各类船舶机电设备,基本可以满足本课程的实践或实验教学。我校已有浙海科1号和浙渔科2号共2艘科考船,分别于2013年及2017年交付及使用,可开展部分实船实践或实验项目。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不过较零散,也未有效整合到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爱课程、智慧树或超星等教学网站平台。没有功能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平台,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4)授课教师安排不合理,未形成有效的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模块及其内容很多。由于每个任课教师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及归属的课程组不同,大多数老师只精通本课程的一个或几个教学模块。自本课程开设以来,有3位教师承担过该课程,且每次都是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本课程所有教学模块内容,其授课难度很大。因此,本课程授课教师的安排是不合理的。由于课程学时少,教学工作量也少,课程授课及建设也是由单个教师完成,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很少,本课程也未形成有效的教学团队。5)已有的《轮机概论》等教材不太满足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生教学的要求。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轮机概论》适用对象主要是航海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轮机工程导论》适用对象主要是轮机工程(轮机管理方向)专业的本科生。而本课程适用对象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硕士生,面上研究生的课程除包含有基础的船舶机电设备的典型结构、工作原理等外,还应该包含的是科研思维的锻炼与启发,所以已有的《轮机概论》等教材不太满足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生教学的要求。

2.2《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建设方案制定

2.2.1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调整在教学大纲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技术革新及产业需求等因素,及时调整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调整后的本课程学时安排及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本课程学时(或课时)应调整为40+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与实验教学8学时。理论教学包含6个教学模块,总共40学时。根据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课程教学模块及内容可以自由选择,一般要求选择同一教学模块的研究生数不少于3人,这个教学模块才可以开设。如研究生没有选择所有教学模块,只选择教学模块1、2和6,则这3个教学模块学时可以适当增加,但是不能超过40学时。另外,教学模块6可以采用讲座形式进行,让研究生及时掌握最新的船舶节能减排、新能源以及污染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实践与实验教学为8学时,一般可分为5个教学模块、3个层次及3种类型实验,具体如图1所示。3个层次实验:1)基础训练实验是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侧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2)综合设计实验是将知识、技术实验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训练,掌握基本的学科专业研究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新实验是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训练,侧重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种类型实验:1)传授型实验为船舶机电设备的操作与拆装,主要目的是突出研究生对船舶机电设备的掌握、实验技能的训练,促进实验能力培养。2)开放自主型实验是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倡导学生自主实验,突出研究生的个性培养,为拔尖人才创造成长成才条件。3)研究型实验是依托现有的船舶机电设备和教师研究课题特色,通过科研训练,进行选题调研、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和成果总结等训练,突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一般地,研究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以上实验的1种、2种或3种,可以设计3~4个实验项目,但是总学时不超过8学时。2.2.2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总共分为7个教学模块,依据教师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及所属课程组的不同,将教师和实验员归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每个教学模块至少要有2名教师,不同教学模块允许有部分相同的教师。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应尽可能只归入到一个教学模块。除了理论教学教师和实验员外,教学团队还应该配有若干名技术开发人员和企业工程师,其中技术开发人员主要承担教学网站平台开发、维护及教学互动等。企业技术人员或工程师主要承担课程授课、实践与实验教学、项目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提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各教学模块教师、实验员、技术开发人员、企业工程师相结合,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人数为9~14名。2.2.3自主学习课程教学网站平台建设综合比较各类教学网站平台,选择一个页面友好、操作简单、互动方便等功能强大的教学网站平台,严格按照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将已有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日历、教学课件及习题集等资料上传到该网站平台里。将已有的教学视频剪辑成知识点碎片化短视频,录制缺少的教学视频,形成一门完整课程的教学知识点短视频,并上传到网站平台里。2.2.4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本课程教学可以采用理论教学、实践与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选定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理论教学时,可以采用PPT、教学视频、教学模型、FLASH动画等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掌握船舶机电设备的典型结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与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实验室/实船现场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及虚实结合实验等方式,既保证了实践实验教学效果,又降低了实验成本,保障实验安全。

3《现代轮机工程导论》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3.1选修人数稳中有升

选修占比是指课程选修的研究生人数除以同届研究生总人数。根据学院提供的数据,2012级到2019级本课程选修占比统计数据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本课程选修占比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到2019级达到最高,约占60.9%。说明本课程逐渐受到众多研究生的追捧。

3.2师生评价效果良好

通过多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课程的教学良好。尤其是采用模块教学后,实行多位老师按照不同教学模块授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近3年学生的评教分均在96分以上,具体如图3所示。采用小论文考核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科研思维也得到明显提高。

3.3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效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人员引进和在职深造及培养等多种途径,目前本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效果显著,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人员14名。1)职称方面。教授2名,包括外聘客座教授1名;副教授7名,包括校内的高级实验师1名和校外的企业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5名,包括技术开发人员1名。2)学历方面。博士6名;硕士6名,学士2名。3)实践或实验指导人员总共有7名,其中,校内高级实验师1名和兼职实验师5名,校外的高级工程师1名。4)讲座或报告人要求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总共有8名,其中,校内的教授1名,副教授5名,校外的客座教授1名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1名。

4结论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7篇

制定合适的理论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4个模块。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特点,新增了两门企业学习阶段理论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程相关标准等。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本专业的双聘教师,企业学习阶段理论课程共计2学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计1学分,以国内某大型钢铁企业典型冶金机械装备实际设计、制造、生产、测试、运行和维护中的项目管理为教学案例。机械工程标准概论课程学习计1学分,以国内某重型设备公司实际设计制造工艺及设备为背景,系统学习机械工程相关标准,包括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检测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实践教学凸显工程特色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实验、设计论文、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等。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将工程实践和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根据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培养需要,构建“三个层次,五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3个层次如表1所示。实践教学以机械工程技术为基础,以机械系统工程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为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置了如表2所示的5种形式实践教学模块及其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了设施先进的实验平台,丰富了具有冶金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系统化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设计内容。

(一)设施先进的实验平台

已建成机械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重视现有资源的调整和优化,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对各类实验资源不断进行优化、改造,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研制了一批实用性强的实验设备,如轧机力能参数测试设备、起重机主梁疲劳试验装置以及基于组态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等。同时,建设了集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验平台,优化资源,节约成本,改善实验条件,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项目

以学科内在规律为主线,打破学科和课程间界限,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测控与仿真”等三大实验主题构建“分主题分层次矩阵式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立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机械原理、液压传动实验单独开课。更新和充实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质量。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实验中,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占40%以上。创建与冶金机械密切联系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项目,如高压静电喷涂控制、金属结构疲劳可靠性、轧机力能参数测试、受控机构仿真与控制等。针对冶金设备大型、复杂等特点,将冶金设备系统CAE仿真、控制系统仿真成果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对大型机电液系统进行自我设计和综合实验设计,进而完善个性化训练,与实体实验形成优势互补。

(三)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将已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设计进行整合,再增加机械测绘和冶金机械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的多课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分阶段完成设计实践任务。整个课程设计主体对象是源于工程实际的装备,同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如冶金机械飞剪机、轧机等,强调以系统观点构思满足设计要求的解决方案。另外,结合教师科研工作不断丰富课程设计对象和内容,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具有运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除加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外,重视推进与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较好地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实习场所问题。将与教师科研密切相关的企业作为重点实习基地建设单位,以科研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如部分专业教师科研课题来源于武钢、鄂钢及冶钢等大型冶金生产企业,教师对现场设备及人员熟悉,通过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既为厂方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服务,又加强了学校同企业的联系,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也是稳定实习教学秩序与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实施企业均是国内外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点,拥有部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非常良好的工程实践条件,为“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软环境和硬件条件。四、教师选拔及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因此,加强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培养和选拔至关重要。

(一)校内教师队伍选用标准及培养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需加强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一种制度进行,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每年至少须3个月的企业工程实践。工程实践可以是承担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现场挂职锻炼、带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质[7]。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指导青年教师,养成“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要求年轻教师具有新的教学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工程背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培养青年教师: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加强工程教育研究能力培养;重点实验室基金等优先资助;加强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提升其英语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开展说课、公开课等活动,早日通过教学关。

(二)企业教师聘用标准及培养

“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中,武钢等企业拥有一大批承担国家重大机械装备设计制造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协调小组,挑选责任心强、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企业推荐教师在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之前,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明确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并进行相应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聘书。定期安排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校外教师和校内教师均参加学期末的教学评估,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信息,以达到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将承担部分课程讲授、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

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8篇

一、默默奉献于勘察测绘事业的岗位标兵

“在劳动中奉献,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升华”,这是对该同志长期奋斗在勘察测绘事业上的评价,也是他身上所拥有的十分宝贵的财富。二十多年来,该同志一直坚持“要站在改革发展的前列,就要战斗在事业的最前沿”的理念,始终工作在第一线,贪黑起早,默默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从事具体的勘察测绘工作。期间,即便当了组长、室主任,他也亲历亲为,几乎没有休息日,总是冲在工作的最前面。在沈阳市地铁建设工程中,一号线、二号线的管线调查任务十分繁重,面对几十公里的地铁线,排列着的几百公里的管网,上万个设备井,为了确保调查准确无误,提供翔实的数据,他带领同志们,亲自下井逐个实测实量,逐个机构查询,逐个用户走访。特别是城区管线建设,通常在夜间施工,该同志始终坚持跟随在施工现场,随时施测,常常从晚上干到天亮。在沈阳地铁工程等城市建设重大项目中,表现突出,解决了很多突出问题,克服了诸多困难,保障了地铁等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具有强烈开拓进取意识的创新标兵

“在开拓中进取,在进取中求实,在求实中创新”,这是对该同志追求开拓,善于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评价。长期以来,该同志刻苦钻研学习,强化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推动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提升了勘察测绘工作水平。他身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每年有多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他主持了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管网勘测、沈阳市二等水准网改扩建工程、沈阳市张士开发区管线普查等多个项目课题,结合实践,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保质保量保时出色地完成了各级交办的工程测量任务,获得国家、省、市多项奖励,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在世博园建设工程中,由于山高林密,PGS信号受阻,无法正常接收,该同志带领管网室全体同志,冒风雪战严寒,日夜反复试验,通过增加接收杆高度,加长导线长度,及时有效解决了信号接收问题。植物园里有很多珍贵树种,在世博园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有损,要一棵棵地标测,提供给设计部门。为了抢时间,赶任务,不能按部就班推进,他提出“扯旗插杆”施测的新方法,世博会筹建总指挥长扬亚洲同志当场给予表扬,并以世博园组委会名义致函主管局领导予以充分肯定。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路子、新方法,取得了显著成绩。如RD-PCM仪器本是用于查找管道阴极保护故障的设备,该同志通过反复实验,把RD-PCM应用于长途输油管线,这种探测方法使管线探查由原来的百米左右,延伸到十几公里,解决了原有管线探测仪探测距离短的问题。该同志不断深入研究,把很多新技术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GPS作为测绘新技术新仪器,在管线测量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过去每个班组要8个人,通过采用PGS-RTK配合管线仪进行管网探测工作,现在用4个人就完成了过去8个人的工作量。

三、凝结着良好职业道德的敬业标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