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学质量工程与创新性人才培育研讨范文

教学质量工程与创新性人才培育研讨范文

时间:2022-08-28 08:40:18

教学质量工程与创新性人才培育研讨

一、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要求使然

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有其强烈的时代特征。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创新型国家”。在这样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因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谁就能占领高科技的制高点,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故而,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方向。

奥斯本在其名著《创造性想象》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正是由人们依靠创造力实现的辉煌成就构成的。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作为动物,人类之所以继续生存,毫无疑问是依存想象力。作为人类,人们也正是依赖想象力才能征服世界。”P•伊顿指出:“这就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挑战,看我们是否获得发展创造性、积极性和智力的源泉。我们深信,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在不远的将来主要依赖我国人民的创造才智,而不是我们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教授也指出:“中学和大学应该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创造性火花恢复生机。因为创造性火花是各级教育之间的纽带,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应该毫无拖延地完成的一项使命。”

虽然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最根本的竞争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但是我们与其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根据现在的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当中位于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因为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三成企业有研发活动,而高新技术的研发经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我们现在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全国上下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奋斗。也就是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且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如果没有多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没有体制和机制的健全,没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将不会有创新型国家的建成。从战略眼光来看待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真正确立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生命线的观念,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如何在现有体制和条件下,尽快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培养创新性人才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是高等学校及其广大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巨大压力。

二、是开发大学生潜能的要求使然

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还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充分的理论依据。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以挖掘和发展人自身的潜在创造力来实现的。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是少数天才的行为,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高等学校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不可能的。那么,人的创造力能否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环境改变等措施而得到发展呢?回答是肯定的。国际上,许多国家将创造力研究的理论运用于教育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创造力开发的专门活动。创造力开发,又叫创新性培养,是以下述理论为依据的。

1.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与传统的看法不同,不少心理学研究者根据调查得出结论说,创造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创造力很强和很差的人均属少数,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创造力。

2.创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范畴。大量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品质,智商低的人其创造力也同样低,但是智商高的人创造力则有高有低。因此,开发智力不能完全代替创造性的形成。

3.创新性虽说不是靠教育得到,但是通过提供恰当的环境和教育是可以提高的。创造力的高低,先天素质一般只决定了一半,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有时更重要。如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创造性教学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即使教学内容相同,创造性学习也能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创造性学习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研究表明,具有创造的意识和精神,是创造活动的主要动力。

4.创新性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创造性人格。作为高等学校,要在有限的教育期限内完成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使命,必须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笔者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最根本的特征。众多研究创造力的专家认为,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创造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创造力是创造主体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的统一。创造力的外在表征包括创造行为和创造性产品;创造主体的内在特征主要指创造人格。其他潜在的创造力特征,如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创造技能都需要通过人格特征的表现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尽管人格理论纷繁复杂,但总体上,人格是由人生态度、自我意识、动机倾向、认知风格、情感气质等特质所构成的。创造性人格则表现为进步的人生态度、肯定的自我意识、强烈的内在动机、独特的认知风格和丰富的情感智慧。创新性培养的活动,不能满足于教授创造技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要进行深层次的人格培养。

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学创新的使命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基础,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以创新性的发展为核心。从我国《高等教育法》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这是我国教育目标的重大突破,我们应把这一目标具体化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教育创新的途径。教育创新包括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和教师自身等全方位的创新。本文仅就高等学校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谈谈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由人们自觉提炼的,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调整和建构师生关系和活动的范式。教育必须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培养,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要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善于恰如其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必须将启发式教学作为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启发”,即充分考虑和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启发性因素,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这个前提下,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主题性教学。主题性教学是针对目前教育教学中的工具化、形式化倾向提出来的。主题性教学强调学习者围绕对某个主题的探索来进行,即将学生的学看作学生自己凭借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性结构,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和重组,建立和构成新的信息组合系统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对信息再造的、创造性的能动过程。主题性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总的主题目标将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具体的主题,然后针对这些具体的主题展开深入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围绕某个主题,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某个问题情境,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利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和解释这些内容;能自己组织有关的资料对现象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能综合有关知识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和办法;并能将该问题解决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灵活地迁移到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中去。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在过程中主动地进行学习,以形成学生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统一的经验体系。

2.自主性监控教学。由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因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是被动的,学习的反馈和监控也总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监控的方向是:校长———教师———学生。自主性监控教学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监控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监控的方向转变成为:学生———教师———校长。学生的自主性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任务和课题,把任务或课题进行分解,自己设计出相关的子任务或子课题,明确达到各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如对一个研究型课题,如何收集资料、阅读、提取观点、分类整理、假设论点、确定研究方法和途径,对研究中得到的新信息材料的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都应有自己独立的设计,体现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水平。

第二,能比较有效地判断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确认自己的进展情况和与目标的差距,并根据这种判断作出适当的信息反馈,以采取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

第三,学生还要善于接受外界对问题解决发出的信息,判断这些信息的合理性,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包含错误、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相吻合、是否有更经济的策略和方法等,以便形成自己的更合理的经验体系。

第四,进行“反省的思维”。这是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训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对错误事实的麻木不仁的反应,从而在根本上失去自主性监控的内在动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引起思维的事实情境。比如,法律基础课讲到闯红灯违法,学生听了可能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和无动于衷,但如果到马路上去体验和去展览现场参观,这种情境本身必然会引起其思考,促使他们进行“反省的思维”。“反省的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因此,制造“疑难情境”可以引起新的思维。但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制造”,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正视这种情境”。只有正视这种情境,才能如实地应付它们。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运用“暗示”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当疑难消除,就是一种经过“反省”后的情境,结果是一种制胜、满足和愉快的直接经验。所以,自觉的“反省的思维”是自主性监控的内在机制,教学中应当予以很好的注意。学习的自主性监控并不只是学生个人的事情,需要教师对学习进程的引导和调节,也需要学生的共同设计和控制。其中,教师一般不是直接命令学生去如何如何做,而是在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价、反思,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

3.沟通性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沟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交往和交流,而且这种沟通也很不充分。教学中最主要的沟通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基本上是一种机械思维支配下的填空式的简短回答。迫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之间很难形成持续的、深入的沟通和讨论。以学生为核心的多渠道沟通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自然是一条重要渠道,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区的沟通也必须充分开展起来。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开通和发展,学生与校外学友、学者、专家的沟通也将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沟通渠道,如小组讨论、辩论、参与社会活动等,以便通过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要学会清理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不断对他人和自己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意见,组织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地参与交流和探索,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不要轻易说“对”或“不对”。

4.情境性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任何新内容,都以注意为前提。但传统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情境往往不能引起学生有效的注意,因而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持久性都较差。这使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现代社会信息传输的多样性更使传统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情境相形见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连续的情境中,还能使学习动机不断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情境性探索的要点如下。

第一,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具体的任务情境中。比如环保问题的学习,把学生带到某个污染源,通过具体的测试和比较,以及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的体验,学生不仅很具体地了解了有关污染方面的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励了他们防治污染的动机,从感情上、行为上都能予以认同。这与在课堂上讲环保,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二,设计恰当的模拟化情境。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习任务不可能都置于真实的具体情境中,但恰当地模拟真实的情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特别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给教学情境的模拟带来了方便。

第三,把实验手段引入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实验不仅包括教材中规定的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像科学家探索新事物那样去进行实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去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再通过一定的实验去检验假设,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

第四,无意识情境设计。无意识情境是指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地为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自然地习得各种知识和经验而设计的情境。教育的内容是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在所设计的情境中呈现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特定方式安排布置的非直接教授的实物、挂图,校园内外的环境,以及教师自己的言行举止等,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情境化探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从而达到一种自由而且自然的教学艺术境界。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目的的指导下,由人的自觉的教学活动构建的。有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再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把教学活动中的若干要素有机联结起来,就成为一定的教学模式。把握教学模式,有助于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人们的教学活动常常与课程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课程类型往往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不同的活动形式,因而也需要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

1.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而言,其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它们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必要的工具,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各教学要素间的基本联结方式是同化而顺应式的结构,即“同化+顺应”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是:信息刺激+同化反应+问题思考+顺应平衡+反馈巩固。在具体实施“同化+顺应”教学模式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教学模式,如选择复习+答疑+问题+讲授+练习的模式;或者选择问题+提示+比较+总结+应用的模式;还可以选择质疑+思索+讨论+练习+评价的模式。

2.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公共课程,如人文综合、自然综合、道德教育等,其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公共课程是整个大学课程内容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此类课程的教学适合应用“情境+感悟”的教学模式。情境化的特征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主动与其他成员共同合作、积极交流;感悟的实质是要有“心”的参与,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主动识别并达到目标。这一模式要求教师做好课程内容智慧化的处理。所以,在问题背景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感悟,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情境+感悟”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情境设计+提炼主题+启发感悟+应用创新+反馈评价。在以上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具体选择背景+问题+研讨+迁移+评价的模式;或者选择问题+假设+论证+答辩+反馈的模式;或者选择启发+分析+探索+创新+评价的模式。这些具体应用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既强调在—定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过程”进行学习,又应注意从具体情境问题中解脱出来,将经验向其他情境迁移,从而在教学的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3.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课程提倡“教、学、做合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包含广泛意义上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悟创新、体验成功,同时也在“做”的过程中提炼创新的意义与方法,所以适宜采用“感悟+创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心”的参与,使学生在“悟”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其教学过程体现为问题背景+资料收集+感悟整理+论证创新+反馈评价。在以上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具体选择问题+阅读+加工+创新+评价的模式;或者选择质疑+思考+实验+创新+答辩的模式;或者选择实践+问题+研讨+加工+创新的模式。

4.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主题是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教学的核心是在参与中学习。所以适宜采用“范型+参与”教学模式。教师选择一定范型进行讲评,启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重在参与,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示范、模仿、指导、评价,着重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增强自我负责、勇于实践的能力。其教学过程为策划主题+范型讲评+实践参与+交流合作+总结评价的模式。在以上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具体选择主题+示范+实践+交流+评价的模式;或者选择策划+实践+指导+合作+总结的模式;或者选择示范+实践+反思+实践+评价的模式。

四、结语

《质量工程》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因此,《质量工程》的实施为探索教学创新提供了依据和条件,而将创新性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将使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功能更充分地彰显出来,也使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作者:刘长新张慧欣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沈阳建筑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学质量工程与创新性人才培育研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zlgclw/62572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