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因范文

浅析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因范文

时间:2022-05-31 04:14:06

浅析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因

摘要:云南勐腊地区位于兰坪—思茅陆块,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南部,为我国西南地区多金属重要成矿带。通过对其区域地质、物化探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该地区矿床主要地质特征及成因。该地区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中统小红桥组泥岩、粉砂岩和长石石英细砂岩里,偏侏罗系中统小红桥组一测的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中。

关键词:铜矿;地质特征;成因

1.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兰坪—思茅陆块,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南部,区域内地层出露较欠完整,已知最老地层是出露墨江—绿春一带、阿墨江以东的志留系,为一套厚5000m的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属过渡型—活动型浅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此类沉积向上一直延续至早泥盆世;中、上泥盆统残缺不全,在景洪东南为富含火山凝灰质的滨海—陆相砂、页岩;石炭—二叠系出露稍较广泛,各地变化颇大,总体情况是:东、西两侧靠近深断裂部位,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属活动型沉积,中部碳酸盐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少见,属稳定型、局部为过渡型沉积;晚华力西—早印支期的澜沧运动,使古生代地槽封闭,并缺失下三叠统;中三叠世起,已经封闭的古特提斯地槽再次裂陷,形成中至新生代上叠坳陷;中上三叠统,坳陷两侧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中—上部火山岩发育;晚三叠世晚期,海水基本退出全区,盆地转为湖泊,进入以陆相红色碎屑建造为主的发展时期;从侏罗纪起至早第三纪始新世,大体上组成三个大的沉积旋回:侏罗纪旋回,以湖相为主,中侏罗世早期湖盆达最大范围,继之并有海陆交替相夹层,白垩纪旋回,为河湖交替相,盆地逐渐向中间收缩,早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期旋回,形成含盐建造,盆地进一步沿轴部断裂带往中部收缩,成为狭长的堑沟。区域内岩浆岩以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最为引人注目,中—酸性侵入岩也有较为广泛的出露。火山喷发作用自泥盆纪中、晚期始,石炭—二叠纪至中—晚三叠世最盛,侏罗—白垩纪—第三纪为停歇期,第四纪局部有所活动。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从岩石类型看,华力西早期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晚期和印支期以熔岩为主,其中,华力西期火山岩一般为海相环境的喷发产物,富钠,属细碧岩—角斑岩类之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属亚碱性—钙碱性岩系;印支期火山岩以酸性岩为主,景洪一线上部中基性火山岩比较发育,一般为陆相或海陆交替环境下的裂隙型喷发,高钾而低钠,属亚碱性系列。但也有部分地区出现富钠质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类。区域内构造格架清晰、稳定,虽经过较长的活动历史,但始终受到两则深断裂带的控制,构造线方向亦与之一致。变质作用与区域性大断裂紧密相伴,因此,变质岩亦作带状延伸,构成若干构造—变质带。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泥岩、凝灰岩、砂岩、粉砂岩,侏罗系和白垩系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构造线呈近南北向展布,断裂发育,区内酸性岩浆岩不发育,主要为晚三叠纪的中基性火山岩及少量三叠系、侏罗系凝灰岩,此外见少量基性辉长辉绿岩脉及花岗岩脉分布。

2.研究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地球物理特征云南省航磁△T磁场平面图上,矿区位于滇中南楚雄—墨江—景洪高正磁场异常区南部,区内异常强度为5nT~15nT左右。在云南省地壳界面等深度图上,滇南属幔坡带,地壳厚度为39km~45km,在云南省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滇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全为负值,区内出现多个负异常中心,从岩性判断异常应由区内多隐伏花岗体引起,矿区位于瑶区东负异常边部,成矿重力地质条件非常有利,重力值约-115×10-5m/s2左右。

2.2地球化学特征根据云南省地球化学图(1∶50万),矿区位于新山铜、铅锌异常的南部,区内异常强度为40ppb~60ppb。1∶20万勐腊—尚勇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在矿区北部圈定了较好的铅锌银铜铁锰组合异常,但区内未有异常分布,与目前国内、外发现并认可的铅锌银异常与矿化关系较密,但铜铁锰如果矿化体出露地表较差或矿体规模较小时,一般无异常或异常偏移相吻合。

3.遥感特征

遥感地质影像资料显示,矿区及在TM图像上NE、NNE、NW、NWW及近EW向线性构造发育,龙巴河铜矿区位于新山影像构造带内,这里有一个南北长8km,东西宽7km的热异常环,内套3个小异常环,并发育有近EW向及近SN向两组断裂;已有矿化信息表明,大型、富铁、铅锌、铜矿体往往产于NE—NNE、SN向与NW、NWW向线性构造带及其交汇部位,大型矿床及旁侧总有“热环”构造分布。表明龙巴河—新山尚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4.典型矿床

龙巴河铜矿区位于研究区内主要铜矿床,侏罗系中统小红桥组上段(J2x2)是矿区主要含矿层。矿区圈定铜矿化体两个,矿体赋存于侏罗系中统小红桥组泥岩、粉砂岩与三叠系上统良子寨组泥岩夹灰岩、凝灰岩接触界线附近,偏侏罗系中统小红桥组一测的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中,矿体编号为V1、V2矿体。其中为主要矿体。V1矿体:产于侏罗系中统小红桥组上段(J2x2),沿F1断裂破碎带产出。矿体顶底板大多长石石英细砂岩少量为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含矿岩石为铅锌矿化辉铜矿化碎裂构造角砾岩,矿体与围岩呈断裂关系。矿体总体走向90°~270°,倾向北0°~10°,倾角较陡78°~87°,平均倾角80°。矿体出露于8线~15线,控制矿体长698m,倾斜延深77m,标高927m~1066m;单工程矿体真厚度1.17m~19.90m,平均4.67m;单工程矿体品位Cu0.26%~6.45%,平均品位Cu1.97%,单样品位0.24%~11.46%。矿石结构构造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隐晶结构;构造为碎裂状、块状、星点状、条带状构造、细脉浸染状、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及角砾状构造。

5.成矿机理及找矿标志

5.1成矿机理(1)成矿的物质来源。①来自盆地周边的火山岛弧及火山岩系、变质岩系,经风化剥蚀及淋滤,使一些金属从岩石中解脱出来,由河流及地下径流搬运,或以悬浮粒子吸附状态和有机结合物形式搬运及以Fe、Mn质作为截体的形式搬运至沉积盆地。②在沉积—成岩期间,通过循环地下热卤水活动及同生断裂活动,深部物质被深源热卤水萃取,沿同生断裂进入沉积盆地。③海底火山喷发带来的金属物质在盆地中沉积。为本区铜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上述各种来源的铜金属元素,通过泥质及铁质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在沉积—成岩期间初始富集。(2)后期改造富集成矿。在沉积—成岩以后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通过海陆碰撞、陆陆碰撞,特别是到喜马拉雅构造期运动,构造作用产生的动能高效转换成热能,大大增加了地热场的地下水对围岩成矿物质的溶解,促进了地下含矿热卤水及富含金属组分和CO2、H2S气体的高盐度混溶流体的循环,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充填交代成矿。(3)成矿模式.三叠系上统良子寨组泥岩夹灰岩、凝灰岩层沉积时带有大量铜元素(特别是凝灰岩中),形成了含矿地层。随后由于区域应力在侏罗纪中统小红桥组长石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岩层中形成多条行的破碎带(近东西向),并沿断层产生了宽窄不一的长石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的碎裂岩、断层角砾岩带,为含矿热液(卤)水的运移、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伴随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富硅热液(卤水)使地层中的铜元素活化迁移到有利场所富集成矿。所以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是地下热水溶滤铜矿床。

5.2找矿标志(1)矿体露头、民采矿坑是找矿的直接标志。(2)硅化、碳酸盐化、黄色蚀变、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炭化及褪色蚀变叠加地段在附近可能存在工业矿体。(3)铁帽及老硐。(4)物、化探异常区,当多种异常相叠加时找到矿的可能性大。(5)矿石转块、重砂异常。(6)三叠系上统良子寨组和侏罗系中统小红桥组接触界线附近的构造破碎带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矿局物化探队.1∶20万建水幅区域地球化学图说明书,1988.

[2]刘家远.隐伏矿床预测的理论和方法[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MischPeter.云南西北部地质调查[R].1939-1947

[4]陈柏林.构造形变类型与金矿化类型的关系[J].世界地质,2000,19(3):217-223.

[5]潘桂棠,等.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M].地质出版社,2003.

[6]吴言昌.论岩浆矽卡岩——一种新类型矽卡岩[J].安徽地质,1992(1):12-26.

[7]邓晋福.岩石物理化学[M].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0.

[8]吴才来.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懈体岩石学研究[J].地球学报,1997,18(2):182-191.

[9]郑泽军,杜杨松,鲁颖淮,etal.安徽铜陵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过程[J].矿床地质,2015,34(4):692-710.

作者:陈雷 单位: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地区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因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yqdzxlw/73416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