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日本建筑设计领先的原因范文

日本建筑设计领先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2-11-10 11:15:42

日本建筑设计领先的原因

1背景介绍

众所周知,普利策建筑奖是表彰建筑师在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奖项,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已经有7位日本建筑师获此殊荣。获奖人数居于世界第二。除此之外,在日本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如黑川纪章、矶崎新、隈研吾等,他们也都是世界级的著名建筑大师。特别是42岁的藤本壮介,2013年被指名设计了英国伦敦肯辛顿公园蛇形画廊临时展馆,是迄今为止设计过此展馆的最年轻的的建筑师。虽然这些日本建筑师未获得普利策建筑奖,但他们的名声及作品却名扬海外。那么,为什么在日本却有如此众多的世界级建筑师大师和获奖建筑师?日本成为建筑强国的秘密何在?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建筑界讨论的并不是很多。中国的华夏文明对日本有着及其深刻影响,不管是文字、哲学思想,美学等,当然,建筑也不例外。由于日本古代建筑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大致可以说它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但是,日本古代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重视并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此外,到我国明代中后期日本出现类似西方抽象艺术的浮世绘和枯山水。总而言之,日本古代建筑可以归结为:洗练简约,优雅洒脱注重表现自然材料气氛。到了近代,这种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中国和日本得到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是受百年欺压,现在还在完成着先进国家早已实现的工业化任务的中国;而另一个则是全盘西化,在短短三十几年就完成了基本的工业革命,并走向海外扩张的日本。二战之后,日本更是成为与欧美平齐的发达国家,建筑方面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现代建筑史学的角度,其次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对日本众多建筑师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根源进行详细的分析。

2从建筑史学的角度

关于日本为什么能首先完成基本的工业化,而同属亚洲的其他国家工业化速度却非常迟缓的讨论由来已久,虽然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讨论或能够讨论的,但是它与以后的建筑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日本成为当今建筑文化强国可以从以下4个阶段分别论述。

2.1学习阶段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日本的江户幕府就开始主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到了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工业革命更是得到新政府的大力推动。钢铁、玻璃等新兴建筑材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欧化就意味着现代化,建筑也不例外,西方的建筑形式与技术的引进和普及就成为当时建筑的首要目标。日本最早出现的西方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开放口岸。由外国建筑师或工程师设计,日本的工匠建造。因此,有些建筑不免参入了本土氛围,这一点同中国19世纪的建筑没什么区别。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大量聘请欧美建筑师及工程师,并且凡政府出资项目必采用西方建筑形式。1875年,工部省(建设部)下属的工学寮①开办造家学科②,并聘请英国建筑师JosiahConder执教。他本人在日本设计了许多建筑,同时也培养了日本的第一代本土建筑师,其中就有设计日本银行本店的辰野金吾,以及设计赤坂离宫的片山东熊。而我国的近代建筑教育始于1923年,晚了近半个世纪。

2.2思考阶段1891年10月28日,日本美浓尾张发生了7.9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那些貌似坚固的西式建筑几乎都被摧毁,这对西方建筑体系全盘接受的日本本土建筑师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从那时起,日本的建筑师开始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西方建筑形式的抗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由于采用当时先进的抗震结构和材料,使建筑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建筑形式方面来讲,在欧洲兴起的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等被逐步引进到日本。1920年东京帝国大学③建筑系即将毕业的学生成立了日本分离派建筑会,发表宣言并举办了作品展。其目的是要与明治初期传入日本的西方建筑形式彻底决裂,创造真正实际意义的新建筑。当这些学生会员毕业之后不久,正好赶上了平和博览会(1922)以及关东大地震(1923)后的灾后重建,于是就产生了诸如:东京中央电信局④、东京新闻社⑤等一批现代味道很浓的建筑形式。随着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学派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日本建筑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27年在关西⑥成立了“日本国际建筑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现代建筑派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国际风格的建筑在日本建筑界成为主流,并得到很大发展。其产生了包括:东京中央邮电局⑦、十合百货商店⑧、递信病院⑨等一批著名的建筑作品。自从明治维新以来,为了赶超欧美先进国家,日本基本实施了全盘西化,建筑也不例外。对于那些传统建筑形式基本上不予理睬,并认为与现代化方向相悖,是一些无价值的东西。直到20世纪初,伊东忠太、关野桢等一批日本建筑学者采用西方的科学体系,使日本古代建筑的历史研究体系化并受到重视。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国家意识、国粹主义开始兴起,建筑方面也不满足对西方的学习和模仿,希望加入一定的民族性,于是就出现一些类似中国那种钢筋混凝土大屋顶形式,在当时被称之为“帝冠式”,如1937年建成的东京帝室博物馆⑩,1938年的爱知县县厅等。但与中国相反的是:这种建筑形式并未长久,且也没成为当时日本建筑的主流。

2.3创新阶段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是战败国,但是凭借其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水平,进入了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建筑也不例外。日本到40年代初期已经基本继承了欧美先进国家的现代建筑成就,并开始有一些探索。如建筑师板仓准三在1937年设计的巴黎世博会日本馆,用钢结构来表现日本传统的木构造建筑,自由开放的空间与周边庭院巧妙的融合,凭借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受到世人的注目。同时期诞生了国际级的建筑大师丹下健三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建筑师,如设计东京文化纪念馆(1961年)的前川国男@,设计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的大谷幸夫,以及设计国立剧场的岩本博行、西泽文隆、东孝光等。他们虽然都深受勒•柯布西耶的影响,但在体现日本传统和地方特色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如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外露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及各层阳台板的形式比例,使人联想起日本传统建筑的外缘、护板以及木材分割比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建筑奠基人中的两位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一个是莱特在1910年设计的帝国饭店;另一个是1959年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他们对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2.4引领阶段50年代末,“如何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这样一个问题,使一批日本年轻建筑师和学者提出了新锐的观点或理论。其中有黑川纪章的“东京规划1961Helix规划”,桢文彦等人的“造型群”,菊竹清训的“海上城市”等。1960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设计大会上,以他们为引领开创了以后被称之为“新陈代谢派”的国际建筑思潮。他们借用生物学里“新陈代谢”这一词汇,以表达城市和建筑这种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理念,即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应当给予其动态变化的可能性。丹下健三以后也参与了这一建筑思潮。其代表作品有:黑川纪章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展出的一栋称之为“TakaraBeautilion”实验性房屋,丹下健三1967年设计的山梨文化会馆等。正如京畿大学建筑学专业教授Jong-gunLee所说:“日本建筑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处在世界现代建筑的主流之中,并进行积极的国际交流合作,已经理解了现代建筑文化的价值性”。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开始的经济衰退、石油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对工业革命这种模式产生了疑问,各种学术领域也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在建筑学领域,1966年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罗伯特•文丘里的一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吹响了批判现代主义建筑的号角。而这时日本的建筑大师矶崎新则以一部“建筑的解体”一书予以相应,并以其闻名一时的建筑作品筑波中心大厦(1983)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急先锋。与他同时代参与这一浪潮的日本建筑家还有石山修武,其代表建筑作品是“伊豆的长八美术馆”(1984)和毛纲毅旷的钏路市立博物馆(1983)等,一时间日本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舞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虽然诞生于欧美,但就像千年之前,日本学习华夏建筑并将其发扬光大,最后独树一帜一样。对于现代建筑日本已经远远地走到亚洲的前列,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令世界刮目相看。同样的现代建筑材料,近似的功能需求,却创造了新颖的和式风味。80年代后期的日本,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到来,那种教条主义、不考虑社会价值观的建筑越来越没有立锥之地。相反那些考虑人们的文化情感、更具地域个性、体现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筑备受关注。从这一点上讲,日本当代建筑所代表的以及体现的正是目前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潮流。

3从建筑文化的角度

3.1现代文化的融合众所周知,建筑是人类文化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建筑文化在美学与艺术体系中始终是个跟进者而不是排头兵。从近代开始,西方美学与艺术更加趋向抽象化表现,而且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与艺术有一定的偏差。而恰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表现较为抽象化,所以西方近现代美学与艺术的抽象化表现大大地推动了现代建筑形式美学的发展。抽象艺术所采用的理性主义方式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其目标就是要从纷繁杂乱的世界表象中提炼出统领一切的最根本的内在本质。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从1910年康定斯基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画》开始到约瑟夫•艾伯斯的极简主义绘画的产生,是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是一个对世界本质不断挖掘的过程。抽象艺术的本质是“理”,而不是“意”。抽象艺术表现的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客观的本质,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揭示。而中国传统写意画最多只能算是“写意性的抽象绘画”,而不是理性的抽象绘画。无独有偶,日本的文化艺术基因中天然地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知名艺术学者鲁力曾全面地阐述过“抽象”在日本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抽象性’、‘精神性’是日本美术的重要因素,这种抽象手法使造型更加具有表现性。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唯美主义生活意趣进一步催生了日本美术的本土样式。体现在造型艺术上就是以鲜艳饱满的平涂色彩和洒脱流畅的线条构成的图形设计和器物装饰。最典型的就是以金银箔和金银泥为材料,绘制各种抄写假名书法的‘色纸’,风景、花草等抽象图案与自由散落的文字相呼应,音乐般的节奏跃然纸上。如果对这些作品投以当代观照,不难看到典型的抽象构成手法。”日本在现代经历了两次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一个是19世纪末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而另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美术馆就经常举办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洋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会,令西洋的抽象画元素纷纷进入日本民众视野。而与此同时,当时日本也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出国求学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此有大批日本学子前往欧美深造,得以学习到诸如印象派等富于传奇色彩的近现代绘画艺术,并对欧美各国作品进行参考、比照,从中吸取精华,自成一体,使日本抽象绘画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日本现代美术的旺盛期,它以1986年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前卫艺术的日本1910~1970》为标志,后来在欧洲各国连续举办的《再构成:日本的前卫1945~1965》、《重归自然》和《原始的灵魂》等展览,既展示了日本战后对美术发展的研究和总结,也确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势头。同时,日本的现代美术家也广泛地为国际所知,在1988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就出现了多位日本艺术家的身影。而正是日本在现代美学与艺术的抽象化表现的探索大大地推动了日本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使之最终走到了世界的前端。

3.2本土文化的创新如上所述,多数中国人对西方诞生的现代美学艺术的认知与接收程度较低,当中国的绝大多数艺术家包括设计师在谈到发扬传统时,往往局限于对传统形式简单的模仿程度。殊不知创新才是对传统的最好的继承,我们的先人正是不断地创新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的华夏文明,这也是任何一个本土文化延绵不断的根本所在。日本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很好借鉴。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提出了“superflat”(译作“超级扁平”、“超级平面”、“超平”等)的概念,作为这一美学概念首先反映在他的绘画上的特征是:基本上不采用透视法的二维表现,并且有很多的留白。画面不强调立体感,表现出一种平面的装饰性的夸张效果。他的作品大多都表现了日本消费文化或者说是次文化的内容,形象可爱,但却乖张、离奇,经常表现出成人世界的黑色幻想气质。村上隆用这些卡通动漫来展现他的“超平面”理念,不但因为卡通动漫本身对透视感的弱化和中心性的消解,还因观者对这种多视角的艺术形态的容纳和接受。经哲学家东浩纪的介入与进一步解读,这一概念的影响范围与哲学意义迅速扩大,指向日本当代的社会道德状态,同时也对设计界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反映在建筑设计领域,犬吠工作室^在《东京制造》一书中列举了众多“会被熟视无睹的所谓B级建筑”,打破各种类型或美学上的区别,将它们视作无等级、无差别的,同样正面看待SANAA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也在单个建筑中规避了外观方向上的差异,并在内部以管状空间并列布置了各种功能。西泽立卫的“周末住宅”项目中,也取消了传统的对结构主材、二次结构材料以及装饰材料之间的区分,体现了去等级化的态度。“超级扁平”作为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界无法回避的哲学背景悄然存在,在藤本壮介的设计中也以这样几个层次显现:第一层是类型的扁平:在藤本壮介的设计中,对家与城市的界限与关联的思考一直在持续,家、街道、城市都被视作一种可居住的景观,尽管它们外观看起来是那么不同;与此同时,他也一直在反思建筑类型之间的差别——什么是住宅?医院作为单独被区分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否真的那么特别?最终他将那些为人所用的建筑形式都归结为居住的场所,关于类型的扁平化思辨也十分显著地影响了他的设计作品。第二层是组织的扁平:这主要体现在其设计作品的逻辑结构与空间组织上。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场所、集合住宅还是艺术论坛,随处可见空间的并置、对界限有意地模糊与消除、对层级的颠覆重整,这样一种无差别与去等级化的空间组织方式源自于不同以往的对空间与身体体验的理解。最后是形式的扁平:建筑表面化的处理、消除厚度与质量的体验、结构简约轻盈。藤本壮介的作品中这些特点十分有代表性,这在当代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中也较为多见,例如妹岛和世的作品便被伊东丰雄评价为“立面完全是没有厚度的建筑”。由此可以看到,在日本像藤本壮介这样的建筑师,他的设计思想以及由之生发的设计作品,是建立在日本当代特有的文化与亚文化关系的基础之上的。除此之外,还有两点我们必须看到,一是“重视职业精神”的文化。韩国延世大学(YonseiUniversity)建筑系崔文植教授说:“建筑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职业。设计固然重要,正是全社会有一个希望创造一个好的建筑的共同意识时,一个好的建筑才能诞生。设计不用说,对细节的重视程度这一施工者的背景之下,对从事建造这一职业人尊重的文化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在接受日本中央日报采访时曾经说过:“在日本,建筑师与建造者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两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第二是全方位的文化交流。韩国艺术综合学校禹东善教授曾经总结道:“日本不仅仅是建筑,从很早就开始把全方位文化交往作为一个大的战略向世界推广。”政府部门对于一些重大的建筑工程项目,很愿意把本国建筑师推向前端。日本有世界一流的建筑杂志,如《a+u》《GA》,同时在海外举办建筑展等,极力将日本的建筑推向世界。专门研究日本建筑的DanaBuntrock教授曾经指出:日本建筑师能够登上世界舞台的秘诀与国家支持的文化交流和活跃的出版活动是分不开的。京都大学毕业的任太熙博士也说过“日本有着对超越时空设计的追求和对独创世界进行构筑的建筑师,还有包括政府企业美术团体等各种组织不断的支持,这两方面共同努力是日本成为建筑强国的根本原因。”

4结语

建筑是社会历史与其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历史与其文化的表征。从建筑本身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解释建筑的现象,而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运动及社会所处地域特征才是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作者想要指出的是:首先,虽然古代日本从中国那里学习和继承了大量的文化,但是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中国有不同之处。在日本古代,天皇长期处于一个名义上的象征,国家也并非向中国那样长期处于严格的中央集权体质之下。其次,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岛国,山地占国土的70%以上,这两项对于这个社会群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非保守,不愿固步自封,以及强烈的进取性。第三,从日本的古代建筑中的“茶室”以及“数寄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很早就把建筑作为一种像书法、音乐、绘画等同的一种美学文化。而中国更多的把它当作权利、社会地位及财富的象征。

作者:吴农 舒莹 申玉洁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日本建筑设计领先的原因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jzsjlw/68188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