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范文

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2-09-30 02:59:21

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近十年以来,关于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较少有学者将“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作为一个单独对象开展历史研究。这些历史资料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正在快速流失,老旧废弃的华侨工厂也面临拆除的危机。因此,以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产生背景、影响因素、发展阶段的梳理、总结和对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普查、统计,从而推进和完善闽南侨乡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同时为当代的闽南地区侨乡工业建筑转型优化提供参考,为当代工业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发展阶段

1引言

近代工业建筑加速了先进建筑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的同时,推动了西方当时先进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结构美学在中国的推广与传播。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在近代建筑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闽南地区也是如此。与其它地区比较,侨资和侨汇作为资本对闽南近代工业来说非常重要,城市工业大多为海外华侨投资创办或参与投资经营。这是闽南近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特征之一。闽南近代工业发展受华侨影响很大,投资额主要集中在厦门地区。近代最早出现的市政工业建筑,如电灯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大多为侨资工业建筑。建筑规模较大、设备较当时为先进、股金较为雄厚者如淘化大同罐头公司等大多也是华侨投资创办的。因此,论及闽南工业建筑就不得不涉及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角度切入论述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形成背景与发展阶段。

2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背景

2.1厦门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背景

自古以来,厦门港自然环境优越,大小金门等岛屿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岸线蜿蜒曲折,总线154km,是地理条件优越的避风良港。宋元时期,厦门港作为泉州海商来往广州中途停泊的处所而得到初步发展。清末明初时期,在郑成功海上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下,厦门港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东南亚、日本航运贸易的中转港口。19世纪初,自英国禁止黑奴贸易后,南洋各殖民国逐步加大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除普通华工外,契约华工出现。每年有大量华工从厦门出国。厦门港成为当时华工出国主要运输口岸之一。据《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四辑》中记载,1886年至1917年从厦门出国的移民人数共计99.4万人,移民地主要包括新加坡、马尼拉、台湾、香港等,移民人数在1912年达到顶峰,其中新加坡移民人数占每年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图1)。1840年鸦片战争后,《江宁条约》规定厦门与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一并列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在此阶段,不少华侨开始利用机会投资航运等事业。侨汇资金开始大量回流,促进了侨乡的贸易经济市场发展,从大批华侨开始回到祖籍地进行投资,为之后厦门近代华侨工业建筑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厦门华侨工业建筑在此环境下逐步孕育而生。

2.2泉州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商最先在福州、厦门设厂建设,逐步将近代工业带到了泉州等周边地区。1875年由旅日华侨周起谦投资兴建的纺织手工业工场是目前史料记载最早的泉州华侨纺织工业,位于泉州城里南岳街家中,规模不大共有木纺织机10余台。

2.3漳州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背景

由于漳州地理条件的优势和海上交通的便利,漳州人民自唐宋时期开始就“以海为生”,唐宋时期开始就有人出海经商来谋生。宋元时期,漳州与泉州、福州、兴化并列为福建四大造船点,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逐渐有更多的漳州人出海移民,移民主要在南洋地区,以爪哇人数为最多,直到鸦片战争以前,漳州仍有许多华侨在南洋各国经商。鸦片战争爆发后,外国资本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导致大批城市或农村手工业者失业,被迫出海谋生。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开发也使得大量华人以劳工的形式出海打工。1893年清政府由于财政极度困难,为了吸引华侨投资,颁布法令解除海禁。从此,华侨在国内外的权利和地位得到法律正式承认,漳州侨乡社会开始形成,华侨工业建筑在此背景下逐渐萌生。

3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阶段

3.1初步发展阶段(1840-1907)

3.1.1厦门华侨工业建筑的初步发展厦门近代华侨工业建筑初步发展期为1840年厦门开埠起至1907年。早期厦门工业大多为华侨创办的,1893年銮裕纱厂是厦门第一家纺织工厂,为厦门侨商杜四端创办。1904年,由华侨陈日翔、林景商等人创办了华宝制瓷公司,资本12万,建筑规模不大。1907年之前的厦门华侨工业建筑资本不多、规模较小,但为早期厦门工业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3.1.2泉州华侨工业建筑的初步发展在19世纪90年代实业兴国的号召下,泉州出现兴办工业的热潮,民族工业发展起来,近代工业建筑也是在这一阶段的到发展,1905年,泉州开展抵制洋货运动,大量泉属侨商开办的机器面粉厂和作坊共计130余家。但从截止到目前所收集到的史料来看,这一阶段没有找到华侨工业建筑的实例。

3.1.3漳州华侨工业建筑的初步发展漳州华侨工业建筑发展较闽南其它地区晚,直达20世纪初才开始有华侨投资家乡兴办实业。根据《漳州华侨志》中统计,截至1949年前,华侨在漳州各行各业的投资总计仅18家,投资金额950万元,在龙溪投资有20家,投资金额298万元。在此阶段,漳州华侨工业建筑主要典型代表是漳厦铁路公司,是1905年陈宝琛向华侨筹集股金170万银元创办的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原计划共修建漳州到厦门、泉州至东石、福州至马尾三条铁路。漳厦铁路从1907年6月破土动工,至1910年才修成江东桥至嵩屿的一段,全长只有28km,1910年通车,是福建近代第一条铁路(图2)。

3.2快速增长阶段(1908-1936)

3.2.1厦门华侨工业建筑的快速增长阶段1908年,厦门华侨杨格非创办的淘化罐头食品厂是厦门第一家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1928年与陈嘉庚等人于1913年创办的大同罐头公司合并,更名为“淘化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淘化大同制造厂位于厦门虎头山脚鼓浪屿康泰垵路,动力设备均购自美国。因淘化大同在厦门近代工业发展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将淘化大同公司创办年份作为闽南地区近代华侨工业建筑发展阶段的转折点。1912年民国成立后,华侨纷纷参与到家乡建设中,侨汇金额和侨资企业快速增长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由于厦门工业基础薄弱、侨汇转化为投资比例较小和市场辐射范围较小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类型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化工、小型机械设备等轻工业和城市公共事业等方面,工业建筑规模均不大。1927年由南洋各属华侨和国内实业同志集资创立了兆和罐头公司,购置新式机器,延聘专门技术人员,制造酱油、鱼肉、蔬菜等各类罐头。厂址在鼓浪屿康泰垵,面积50亩,制造机械设备30余部,均由美国引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厂区破坏严重,厂屋大半被夷为平地,仅存货仓一栋和一半工场。投资兴办公共事业在厦门近代华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华侨投资的厦门近代重要市政企业按照创办时间的先后,整理如表1所示。厦门电灯电力公司设发电厂在厦港沙坡尾,办事处在厦门木屐街。1947年,用表制电灯用户达到6098户,荧光灯145户,电力户数98户,由于电表缺乏,从国外定购电表手续繁琐等因素影响,用户量收到一定限制。鼓浪屿中华电气公司发电厂原建于鼓浪屿龙头街,因遭遇火灾,改建发电厂在鼓浪屿区康泰垵海滨山地上,土地面积共计345方丈12方尺。电灯业务主要为鼓浪屿服务,分为用表制、包灯制、路灯(图3)。

3.2.2泉州华侨工业建筑的快速增长阶段1913年华侨吴资深筹集华侨侨汇资金组织创办福建永安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在安溪、永春、德化设有煤矿山,并测绘了铁路及矿区明细图。1916年由庄杰赶、庄杰茂兄弟创办的源和堂蜜饯厂是泉州有名的百年老字号蜜饯企业。早期原厂设立在泉州市晋江县青阳镇(又名“五店市”),并在漳州石码区设有分厂,1956年迁入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610号,公私合营,在华侨投资和国家拨款扩建基础上扩建,改名为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泉州源和堂蜜饯厂(图4)。据工业遗产名录汇总表中数据统计,厂区现有2639m2四层框架结构的冰糖车间1座、1604m2三层框架结构草制车间一座。如今,位于泉州鲤城区的老厂区改为文创园。在此阶段,泉州工业基础较薄弱,华侨工业建筑在类型上以轻工业为主,规模上以中小企业为主。

3.2.3漳州华侨工业建筑的快速增长阶段在此阶段,华侨开始在漳州发展公共事业,1911年由荷印华侨李雙辉在家乡海澄城关创办了发电厂并从海外购置了全套火力发电设备,结束了家乡松香照明、油脂电灯的历史,抗战爆发后,发电设备被转移到南靖山区。1917年,新加坡华侨林秉祥等人合资20万元创办了华泰电灯公司,厂区位于石码,首批在石码安装了16烛光电灯800盏。华侨电灯公司的创立推动了石码地区碾米业发展,此后碾米业利用电力为动力,新建碾米厂数十家,漳州一带的粮食都运到石码加工。1925年,荷印侨商黄奕住投资10万元分别在漳州、石码创办“商办漳州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和“商办石码通敏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至1930年分线经鼓浪屿通到厦门。由于路线扩展,需求量较大,用户量达200多户,公司在1953年初实行公私合营。此阶段在漳州创办的华侨工厂还有建祥纱线厂、石码创建的酒厂、龙溪宝业豐米厂、龙溪宏昌碾米厂、华兴肥皂厂、良友针织厂等。

3.3式微阶段(1937-1945)

自1937年抗战爆发后,厦门沦陷,华侨对厦门的投资活动中断,许多华侨工业企业受到冲击纷纷停业或外迁,大量华侨工业建筑遭到破坏,例如厦门自来水公司和厦门电灯电力公司,在此期间大量设备、配件和线路被变卖、销毁,损失惨重。泉州和漳州在该时期同样受到抗战影响,华侨工业基本没有发展。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闽南地区华侨工业建筑逐渐再次发展起来。

3.4二次发展(1945-1966)

3.4.1厦门华侨工业建筑的二次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厦门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政府对华侨回国投资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华侨工业建筑的二次发展。1954年,在原淘化大同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重建罐头厂,1957年改名为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厦门罐头厂,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为地方国营厦门罐头厂。厂区原址位于鼓浪屿,由于鼓浪屿四面环海交通、水电供应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厂区在1957年初搬迁至厦门后江埭,此后30年间,不断扩大厂房,增添设备,至2000年左右是全国10大重点罐头企业之一。厂区总面积16.76万m2,厂区建筑面积约9.30万m2,员工共计约5964人。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所属的大型工厂还有同安油厂。从1946年厦鼓地图中统计发现,厦门市区仅鼓浪屿岛及厦门本岛市区共有工厂12家,其中华侨工厂数量达到8家,占比66.7%(图5)。从1959年厦门市规划图中看出,20世纪50-60年代厦门工业区主要集中在杏林工业区和厦禾路一带,图中标明的13家工厂中仅厦门罐头厂一家为侨资工业建筑(图6)。

3.4.2泉州华侨工业建筑的二次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地区在1966年以前,总体上而言工业类型均以和民生相关的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此阶段典型实例是1954年在泉州西郊潘山创办泉州首座现代化机械制糖厂——地方国营泉州糖厂,该厂由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创办,资本额约279万元,是福建省第一家机械制糖厂,厂房采用钢混框架结构。1958年,糖厂建成了造纸车间和酒精车间各一间,每天可处理甘蔗150t,造纸2t、生产酒精300kg。糖厂是从广东正元糖厂拆迁后扩建改造的,主要生产白砂糖,厂区机械设备由泉州电厂供电。如今,旧厂房保留完好,已被改造活化为“糖厂”主题的综合性产业园。1952年至1954年期间,泉州晋江华侨侨眷共筹集资金约4万元,创办了11个手工业社、厂。1958年前后,石狮、永宁等乡镇等创办了华侨抽绣厂,员工规模约200余人。从1959年泉州市规划图中可以看出,泉州工业建筑发展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形成两个主要工业片区,以轻工业为主。从目前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1963年期间,泉州侨资工业共有南安糖厂、安溪电厂、侨友砖瓦厂等13家,厂区建筑均为中小规模(图7)。

3.4.3漳州华侨工业建筑的二次发展1946年,华侨与漳州地方人士合资创办“龙溪宏裕碾米厂”。1949年,新加坡杨协成投资2.5万元在漳州重新开办“杨协成酱油厂”。1952年,福建省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52年至1963年间,省华侨投资公司先后在漳州、龙海、华安、漳浦的9家工厂投资365.11万元,各厂投资金额如表所示(表2)。1955年创办的漳州罐头厂是当时生产规模较大的工厂,引入制罐设备、电焊罐身机,封罐机等设备。此外,漳州华侨还独资或集资兴办了一些小型工厂,1952年至1955年,华侨在漳州创办了华侨竹器工场和羽毛球工场,在海澄创办华侨纸板厂等小企业。1955年至1956年,东山县华侨在城关投资创办了华侨电厂和华侨面粉厂。1957年,诏安县华侨投资在南诏镇创办“华侨机器厂”。1959年,印尼华侨林开德等华侨筹资200万元,购买57台机床,扩充漳州市通用机器厂、漳州内燃机厂设备。从1959年漳州市规划图中工厂名录和工业区规划中可以看出,漳州工业建筑发展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华侨工业建筑占比不大。1959年漳州市规划图中标明的26个工厂中仅漳州罐头厂、纸厂、电厂为侨资工厂(图8)。

4结语

研究表明,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产生得益于19世纪40年代厦门、福州两地通商口岸的形成。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在1908-1936年期间达到高潮,随后受到战争影响发展基本停滞,20世纪50年代进入二次发展。本文通过对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剖析,以期能进一步完善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加深理解华侨在闽南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闽南地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和更新提供信息基础和原始依据。

参考文献:

[1]林金枝.近代福建华侨投资企业的历史及其特点[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03):97-105.

[2]林祥瑞.略论福建华侨史的分期问题[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4):162-169.

[3]林金枝.略论近代福建华侨汇款[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03):40-47.

[4]庄为玑,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福建省档案馆.福建华侨档案史料-上[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6]福建省档案馆.福建华侨档案史料-下[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7]厦门华侨志编委员会.厦门华侨志[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

[8]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华侨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蒋才培,郭瑞明.同安华侨志[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10]晋江县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晋江华侨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漳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漳州华侨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12]泉州市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华侨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作者:王青 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被举报文档标题: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yjzlw/7427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