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范文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范文

时间:2022-06-02 08:52:45

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

摘要:

中国古建筑实体之中的汉字装饰部分是一种兼容体现华夏建筑特色与古国风雅韵致的独特鲜明的文化现象,是建筑实体与文字文化彼此辉映、水乳交融的典范。在中国汉语文化席卷全球以及现代建筑实体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集中考量古代建筑之中装饰性汉语语言的符号特征表现,全面解构其具体用途与主要效用,继而将其有益成份科学融入并适配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进而有力完成三者的交互共赢,无疑是传承古代建筑优良传统、释放汉语语言独特魅力以及更新现代建筑实体架构的肯綮之策。

关键词:

古代建筑;汉字文化;现代建筑;价值

汉字作为独一无二的象形符号,一直是颇能彰显中华文化博大内涵的代表载体之一,通过撷取汉字的文化表意来装饰凸显物质实体的审美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1],这在古代建筑群落细部构件中的融合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古代建筑群落历来注重艺术情趣性与起居实用性的协调融合,常将汉字直接镌刻雕画在建筑实体的主要构件之中,采取饰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进行二次修饰,依托既有建筑实体的特征进行灵活巧妙的借物互衬点缀,从而有效满足了建筑修建者群体趋吉避凶、祈福庇佑、彰显地位、突出身份、寄情托韵、抒怀言志等的综合需求。[2]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在古代建筑实体的设计建造之中添加融入装饰性的形式多样的汉字,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语言审美索求的凸显、生活品味层次的表露等的主要效用便更为鲜明独特。到了现代,社会群体对于人居建筑的综合要求也渐次提升,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的人居建筑成为引领时代需求潮流的代表。而立足建筑实体的基本属性,撷取汉字的有益成份,着力提升镌刻雕画的基本打磨,拓展饰物粘合的二次修饰,增添多样借物的互衬点缀,现代建筑实体价值与中华汉字文化内涵的汇合交互也自然水乳交融。

一、古建筑中普遍蕴含着汉字文化

(一)古建筑中汉字文化的表现方式一是通过直接镌刻雕画的形式在建筑实体主要构件部分进行基本打磨。我国古人历来注重人居环境的“怡情养心”之效用,通过对承载日常生活起居活动的建筑实体主要构件进行文字形式的基本打磨来实现“家居之乐”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3]早在西周之初,在一般民众的茅屋横梁、屋柱上,都已经开始使用粗朴的花纹状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单修饰。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篆文成为主流使用语言,上至王胄诸侯,下至布衣万民,都偏爱将印有大篆、小篆等金文的各式青铜器皿饰物钉嵌其居室的主门、房门、影墙等处以增韵趣。及至两汉,隶书风行海内,通过在各式扇门上镌刻名家隶书作品、使用漆染之法在围墙之上进行隶书描画则即成一景。而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淡逸幽隐的社会风气,到了隋唐时期,行书、楷书大行其道,诗学激荡宇内,市井民众普遍以在自家门楣、影壁、立柱等建筑构件上镌刻嵌衬行书楷书式的名家诗句为风尚。而在民族融合逐渐加强的宋辽金元时代,汉字也开始吸收其他各族文字特色,诸多建筑实体的主门、墙壁以及梁柱之上都出现了装饰性的汉字,这些文字不仅颜色多样,而且形态各异,颇具观赏性。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顶峰时期,尤其是私家园林的建造潮流浩荡流染数百年,建筑实体已经逐步成为具备多重功效的艺术品,从而不断细化了汉字作为基本打磨工具的适配性,成熟精巧地将汉字融入更多的建筑主体构件之中,或镌刻,或填染,或镶嵌,几乎囊括了扇门、角檐、门幅、圈墙、覆顶、立柱等所有主体构件。

而将汉字添加融入上述主体构件部分之中,通过形式各样的雕画涂染以提升人居建筑的艺术观赏性,也逐步成为了我国古代建筑在基本打磨层面文字艺术化的主要表现。[4]二是采取饰物粘合手法在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进行二次修饰。勤勉务实的生活理念与精益求精的行事态度熏养了我国古代醇厚朴逸的社会风气,而这种优秀品性反映表现在古代建筑的雕琢细化上,则是创造出了精巧实用而又韵意无尽的人居实体与文字艺术的结合形式。在完成对于扇门、墙壁、梁柱等建筑主体构件部分的文字化添加打磨之后,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者群体也在探索汉字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在门框、屋楣、窗架等建筑细部组件上的融合呈现,继而释放其点缀装饰的独特价值。而在长期的演化以及反复的探索中,汉字与我国古代建筑的细化结合也逐渐固定乃至成熟,那就是通过附带有汉字的外部饰物在建筑实体的细部组件上进行粘合修饰,譬如在门楣、屋门、窗棂上悬挂张贴楹联、匾额、字幅等等。作为一种民族性的文字文化现象,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民众都喜爱将带有汉字的纸绢抑或布帛饰物张贴悬挂于自家起居建筑的各个组件单元之上。譬如南方的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普通民居,普遍都有数量众多的镶边装裱的取自名家诗文的精致楹联张贴于自家正门的门头与门墙两侧,其字体书法形式相对多样,有行书、篆书、隶书、草书诸种,文字内容的涉及面也相对广泛,星象、地理、自然、风物、农桑、敬神、祈福、辟业、庇佑无所不包。而在主厅的正壁天花板一侧、厅内立柱之上,也都会悬挂或者镶嵌诸多带有装饰性文字的别致精巧的匾额、字幅;而在北方地区,建筑实体多为复合式的屋舍庭院,在正门张贴纸质的重色楹联则颇为流行,对于主要屋舍正厅影壁、吊顶、门柱等部分的文字化修饰则普遍较少,只有少数殷富商贾的私家庄园的屋舍之内有相对精致的以木框装裱的匾额与字幅,而其文字书法则多为楷书,内容也局限于生财兴家、得官耀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特定门类。而即使存在地域性的文化差异,楹联、匾额、字幅等文字形式在古代建筑实体细部组件上的适配镶嵌的装饰手法依旧被长期保留,流存至今[5],这也使得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性更显持久绵远。三是依托既有建筑实体细节部件的特征进行灵活巧妙的借物互衬点缀。我国古人对于人居建筑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可谓举世闻名,古代建筑,尤其是一些大型建筑体,其构造复杂、部件繁多,彼此相连而又相互独立,视觉观赏性极高。而一般民居也大都讲究门墙屋舍的高度一体化结合,或飞檐高顶曲折相连,或园屋栏廊可通,着实花费了一番巧思。精益求精的行事态度又使得建造者群体同时也极为注重附带性部件的兼顾琢磨,譬如对于屋顶的飞檐、门头的翘角以及横梁的垂拱等等细节部件的细致修饰都被划入建筑实体的修建改进步骤之中,以求通过这些细节的增益变化来强化建筑实体的综合观赏性。而通过对既有建筑实体细节部件与汉字的结合融汇,进而再出新意,无疑是与主要构件雕画打磨、细部组件张贴楹联横幅等互补映衬的可行之策,这也就使得其促使中国古代建筑在文化层面上的韵致风格更为精妙绝伦。关于汉字在建筑实体细节部件上的借物衬托,在明清之前并不流行,也很不成熟。而到了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建造风潮的激荡开来,尤其是建造工艺的日趋精进,在屋顶飞檐、门头翘角、横梁垂拱等建筑实体内外细节上的精细改良也得以迅速实现。譬如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我国江南地区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之中,将屋顶飞檐的木质细长檐角雕刻为类矩形的“福禄寿”等形状、将门头翘角的球形切面雕琢为圆形的“兴礼平”等字形以及将横梁垂拱交叉曲折构成“和德仁”等轮廓的借物手法都随处可见,这不仅使得以上建筑实体细节部件的自有属性特色得以被充分利用,而且也使得汉字的文化内涵被彰显释放得精巧绝妙。

(二)古建筑中汉字文化的具体用途一是用于趋吉避凶,祈福庇佑。我国古人认为起居建筑不仅是“栖身之所”,而且也是“聚利避害、纳祥受福之地”。通过将具备文化表意性的汉字添加融合入建筑实体之中,借以表达趋利避害、祈福庇佑的意愿,也就成为华夏民族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现象之一。譬如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山陕地区的清朝建筑群落之中,无论是一方巨富的深宅重院,还是一般民众的居家小舍,诸如“福禄双全”“兴家立业”“和乐睦邻”“吉祥如意”等具备鲜活热烈的安居理念的对联、匾额、字幅等文字修饰物在以上建筑实体的门楣、厅壁以及立柱等细部组件上都俯拾即是。而通过这种带有寓意意味的文字形式的修饰衬托,在充分表达建筑实体居住者美好愿景的同时,也有效营造了醇厚浓烈的气息氛围,人居建筑也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淳深动人的精神皈依。二是用于彰显地位,突出身份。建筑群落作为诸多石质、木质材料堆积构建而成的综合性物质实体,其规模大小、质量优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造者的经济条件与地位身份。在经历了隋唐建筑奢华糜丽的建造风气之后,到了宋代,地主文人群体成为政治主导,对于建筑群落的艺术观赏性以及文学审美性等文化层面上的质量要求则渐成趋势,这就促使汉字这种带有绝对文化内涵性的独特资源开始融入古代建筑的设计建造流程之中。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地主文人群体都钟情于营造私园,对于楹联、匾额、字幅的张贴悬挂以及自身带有雕画性汉字的各式门墙、檐角、垂拱的打磨细化都达到极盛。而在当时,即使普通民众,也会通过积攒钱财、修缮完备各种带有装饰性汉字的主门、影墙、厅壁来表明家境虽不殷实、然而诗书礼仪毕具的“士人家族”的身份地位性。而通过装饰性汉字与建筑实体的融合交互来彰显地位身份也逐渐成为华夏文化之中特有的一种传统意识形态。三是用于寄情托韵,抒怀言志。我国古人素来讲求“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建筑实体,尤其是起居之所,不仅是保障生活所需的基本场所,而且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园地。通过在自身起居之所随时观赏、体悟文化蕴涵深厚的汉字,耳濡目染而身心陶冶,无疑是寄托意趣韵致、抒发情怀志向的不二之选。明清之际,地主阶层出身的江南文人群体为了凸显自身不愿与官场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雅逸的志趣操行,纷纷通过建造极具艺术观赏性的私家园林来集中表达,而这些私家园林也无一例外地将汉字作为修饰点缀木石建筑的主要对象。在现存的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之中,雕画精美的带有多种书法形式化的汉字修饰的正门、梁拱令人眼花缭乱,以汉字为主的镶挂于门楣、厅壁以及立柱之上的楹联与字幅令人不可计数,而与汉字进行巧妙比借融合的形状各异的飞檐、翘角以及垂拱则教人目不暇接。而以文字入建筑来寄情托韵、抒怀言志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宣示神州文化广博底蕴的特殊方式。

二、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效用

(一)传统文化意趣的承续拓展我国历史古远悠久、文化底蕴醇厚,勤劳朴实、和睦知礼的传统意识深刻影响了华夏民众的精神理念与行为方式。而到了现代,建筑实体依旧是实现日常起居的重要场所,承载了社会群体大部分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富有文化内涵气息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文化素养的熏陶培养,是无可替代的。而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韵致可谓浓厚深醇,加之将其进行装饰化地融入建筑实体的各个细部,也就更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居住者的精神情操,从而也就传承延续了这一民族性的文化财富。所以在我国现当代,建筑群落也同样被赋予了“承延宗法,教化苗裔”的深层含义。譬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域众多的城市之中,二层乃至三层的仿古独立式楼房的正门之上的“姓氏”的宅第说明,悬挂于主门的大理石横梁之上的“祈福”匾额,镶贴于厅堂红木橱窗之上的“明志”字幅等等,无一不是依托汉字文义、传续文化的集中体现。[6]而通过这种装饰性的汉字与现代建筑实体的交融汇合,神州传统文化内涵也被以这种独特鲜明的形式进行了传承、光大。

(二)综合审美索求的融汇释放汉字与中国建筑的交互融合是华夏民族博大文化的影响延伸使然,而中华文化又带有鲜明的对象审美化的价值索求。现代建筑实体本身作为多种形态的水泥、钢筋、木石质材料的结合体,其具备的构造美、观感美不言而喻。而汉字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备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观字多能知其意,很有一番玩味之趣。所以,汉字与现代建筑实体的交互融汇无疑是两种艺术载体的结晶,二者所共同营造的艺术观感性是极为卓然别致的,这也有效实现了建筑者群体对于综合艺术审美的预期索求。譬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诗礼繁盛”的江南,其现代化的洋楼式的建筑实体也同样极为注重“书香家礼”与“养身宜居”的协调融合,力求通过对花岗岩的不规则形态的影壁进行题字书文、对石英匾额进行装裱镶衬以及对不锈钢窗梁进行文字雕画等多种修饰来构建一种“现代礼仪之家”的氛围环境[7],继而实现其对于“文礼传家、雅居佳所”的审美之索求。而这种烘衬凸显综合审美索求也逐渐使得现代建筑与汉字的交互融合更为紧密协调。

(三)生活品味层次的表露彰显现代建筑群落除了宣示威仪权力、彰显社会地位等特殊功能之外,更多地还是充当了“怡情养心”的主要角色,为节奏更加快速的现代日常生活起居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则是其作为“养身修性之所”的重要功效。而现代建筑实体的构造特征之精巧、设计装饰之别致以及艺术底蕴之深浅,无疑都体现了建造居住者对于其重视、打磨的程度,进而也表露、凸显了其生活品味层次的高低优劣。而通过将汉字进行修饰改变现代建筑群落细部构件的属性特征,然后来强化建筑实体的文化内涵性,则无疑又是培育、凸显雅致的生活品味的重要手段。所以,无论是南方文礼繁盛之地,抑或是北方粗浑旷僻之域,其现代化的建筑也都极为注重修饰性汉字在既有建筑实体细节部件上的添加融合。譬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地区的融合中国古代私家园林风韵与欧式舒适实用特征的海景洋房建筑之中,都在正门、围墙、影壁、正厅、吊顶、立柱等主要构件上进行门幅、楹联、匾额等修饰化的汉字的添加点缀,借以彰显温文精雅的悠逸生活层次;而在北方地区,庄园类的高级民居建筑群也在悄然兴起,注重窗花化的汉字在檐栏、翘角、垂拱等细部组件上的雕饰烘衬,力求表露一种安土宜居的鲜活热烈的生活品味、气息。

三、以古建筑汉字文化适配增益现代建筑审美艺术性的路径

(一)精细提升镌刻雕画的基本打磨现代建筑的科技属性使得对于建筑实体主体构件的精益改良愈发细致全面,这也在技术层面极大提升了现代建筑艺术观感的整体质量,为汉字更高难度的添加再造创设了有力要件。鉴于汉字在建筑实体上的显性文化符号特征,精细提升现代建筑在主要构件层面上镌刻雕画的基本打磨,自然是首先要考虑的合理选择。无论商用化的现代建筑抑或是民用化的现代建筑,都将单元集合性作为建筑设计建造的基本原则,这就使得诸多相同规格的单元建筑实体被叠加放置,而统一同步的镌刻雕画也就显得更为方便快捷。这就要求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者群体能够依照建筑实体的同类特性进行分异化的镌刻雕刻,做到整体趋同一致而又局部各具特色。譬如可以先采取标准规范、颜色各异、形态多样的艺术化汉语字体进行单号单元建筑的表体瓷砖、玻璃窗、防盗门、楼梯扶手、内墙等主要部件具体环节的镌刻雕画,力求所呈现的汉字化的图案图形与标语格言的简练淡雅、醒目突出,力求将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性合理有效的释放出来,让出入单元建筑的人群都能随时感受到汉字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继而潜移默化地调节其情绪状态。而在双号单元建筑上,则需要使用与单号单元建筑所呼应对照的规格、颜色、形态进行汉字的修饰改良,在上述主要建筑构件的打磨上也需要进行对应的微调变化,譬如表体瓷砖上汉语字体的大小、汉字指示语栏的方位位置、房门门面雕花汉字的颜色深浅等等具体要素,都可以适当加以改变,力求真正让现代建筑实体去充分吸纳汉字的文化养分,继而协调构筑精致灵动、醇厚鲜明的饱含文化艺术性的建筑群落。

(二)多样拓展饰物粘合的二次修饰现代建筑的多功能性促使设计建造者群体越来越注重第三方装饰性实物在建筑组件上的烘衬点缀,普遍在吸收汲取中外建筑优势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高难度、高强度以及高质量的装扮修饰,尤其是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使得形式各样的高级现代化建筑纷纷涌现,对于具备文化性艺术品质的精良建筑的追求也渐成风尚。鉴于此,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者群体应当立足建筑产业的发展实际,把握消费群体的导向态势,努力将汉字这一具备高度文化艺术内涵性的资源融入现代建筑的细节部件的装饰优化之中,继而针对性设计开发兼具中华传统文化熏染性与现代宜居建筑功能性的建筑饰物。例如在民用化的现代建筑群落之中,电子类的动态文字修饰物可谓大行其道,其虽然方便快捷,然而却缺乏文化艺术性,消耗的电力成本也不容忽视。而相关设计建造者群体就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先将部分能被取代的电子动态类文字修饰物一一拆卸,譬如楼梯间的方向指示灯屏幕、安全通道类指示框、门牌号等,然后换上由木质或石质框架构成、艺术化汉语指示的新式饰物,并可以适当在以上新式饰物周围再进行相关联的标语、格言导读,同样也需要以木质抑或石质的框架进行围护。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饰物之中的汉字的形状、颜色都要尽量清晰醒目,要统一使用能够在强弱光下同样明亮可见的荧光粉类的油彩进行涂染,要真正实现其指示引导的关键效用。而在民用建筑的内部的橱窗、墙体、吊顶之上,也都完全可以使用文化性更为深厚的汉字来替代之前简单乏味的花纹图案,进而也让建筑实体从内到外散发出一种人文艺术气息。

(三)灵活增添多样借物的互衬点缀现代建筑的量产规模性让原本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的单体建筑实体得以被压缩合并在相对有限的立体空间之内,而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进行无限的借物成景、增加建筑本身的艺术观感也就成为了考量检验现代建筑设计建造者智慧的重要参照。我国古代建筑历来有借助建筑实体本身的既有特性而去巧妙营造新景的习惯特色,其中将汉字的形态与建筑部件的构造布局彼此结合的创造手法令人拍案叫绝。而在现代建筑的整体设计与综合呈现上,借鉴汲取这一先辈智慧而进行新式建筑的个性展示,无疑也是传承民族优秀建筑文化、更新现代建筑演绎的可行之策。鉴于此,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者应当更为灵活的增添多样借物的互衬点缀。譬如在一些大型的、群聚化的商用建筑区之内,可以在俯瞰视角上采取整体依照或模仿“人字形”“之字形”“大字形”等等汉语字形来进行建筑群落的宏观设计;而在仰视视角上,则又可以借助高低不一的既有地形进行“山字形”“闪字形”“回字形”等汉语字体的模仿放置,要将不同建筑风格的单体建筑在同一平面之内进行前后左右立体空间的透视构图。至于各个建筑实体内部的构造设计,也可以比照上述的俯瞰视角以及仰视视角进行微调移植,譬如一些商务会议厅就可以采取“回字形”的形式,以纵横一线上大房间套小房间的手法来分置,继而增加相连房间的层次感;而在偏重娱乐休闲性的商场,又可以借鉴“合字形”这一汉字字形来叠加放置各个建筑片区的相连通道,进而营造一种纵深回环的别样观感,从而让消费人群更能在愉悦购物的同时,也切身感受汉字文化艺术与现代建筑融合而呈现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杨英法.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2.

〔2〕黄锐.文化、宗教类建筑[J].建筑知识,2009(10):45-47.

〔3〕孙湘明.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汉字文化因素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1):22-28.

〔4〕吴莉华.关于汉字及汉字文化研究例析[J].文学教育,2011(3):8-10.

〔5〕王雨.试论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经验[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148-149.

〔6〕赵兴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更新中的传承及借鉴[J].山西建筑,2012(8):22-28.

〔7〕张姚姚.从汉字看古代建筑文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6-21.

作者:杨英法 聂雅 焦彦臣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社会科学部 石家庄经济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石家庄经济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建筑中的汉字文化及价值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jzlw/69456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