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范文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范文

时间:2022-04-28 09:33:50

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

[摘要]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内涵广博,彰显着挂匾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品位。匾额文化质朴精深,其短小精湛的内容中囊括了文学、书法、艺术、美术、雕刻等文化,在古建筑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匾额的历史发展、制作手法、文化内涵以及在古建筑中的地位、传承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匾额文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匾额文化;古建筑;传统文化

一、匾额文化概说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深邃,其脉络纷繁复杂。古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匾额是其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悬挂于厅堂、楼阁、门面之上,与人们的生活工作联系不断。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文化载体,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挖掘研究,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探索出有关匾额的发展历程。匾额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已无法确切考证,现有历史典籍、文史资料中均没有对匾额出现时间的确切记载。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说法较多、较被认可的观点是根据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所提,萧何在两关之上题写的匾额“苍龙”、“白虎”,①意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最早出现的。汉代出现匾额的题写是有文字记载的。据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②“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③以上文字描述了王宫贵族请韦诞、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家题写匾额的事宜。由此可知,早在汉代,人们已开始将匾额悬挂于宫殿城楼之上。匾额的出现相当于为建筑贴上了标签。随着匾额运用的日益广泛,发展成为集书法、篆刻、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载体,并不断发展延伸,凝聚了文人雅客与雕刻匠师的智慧,从皇朝殿堂延续到了民宅商铺,各式建筑中都开始出现匾额的身影,它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

唐宋时期,匾额的发展步入了高峰。唐代的吏部尚书、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论述了匾额书法的要点。④他作为高官和书法家的代表所提出的观点更加证明了匾额在朝野之上的重视程度;在当时,达官显贵们为了彰显身份品位,邀请书法家在自家的房屋亭台上题写匾额。到了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建筑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匾额的使用逐渐扩展到了商铺,商业用匾是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从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上就可看出,在大街小巷的各类商铺中已不乏看到匾额的身影。店铺的资质、名号统统体现在匾额之中。明清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阶段。建筑的造型、雕刻、纹饰、构件在这一时期鼎盛发展,匾额文化也一度达到了顶峰。匾额的运用已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朝廷赐匾,友人赠匾,文人题匾,匾额以各种形式悬挂于门额、厅堂之上。时至今日,依旧可以看见历史留存下来的匾额高高凝视着我们。

《说文解字》记载了有关匾的本义:“扁(匾),署也,从户册,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则指镶嵌于家宅门额上的匾,现在通称为匾额。匾额是古建筑的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中的“眼睛”。宋代之前,由于建筑屋顶檐部伸出较多,匾额以竖向为主。宋代之后,屋顶檐部收缩,匾额形制多为横向。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为匾,竖着为额。匾额一般挂在门框上方,屋檐下方,内容不同,大多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制作匾额的材质一般分为木质和石质,随着金属器材的使用,也会出现金属质地的匾额。但运用较多、较为广泛的还属木匾。一块成熟的木匾制作工序复杂考究,确定选材后再配以文字,聘请专业的匠师前来制作。需通过放样、雕刻、面层装饰、清理等工序。每一个步骤必须精心细致,犹如一件工艺美术品,考验匠师们的手艺与耐心。

二、匾额的文化内涵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每一块匾额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建筑中熠熠生辉。以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中的匾额为例。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是明代中宪大夫、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南宅子院内,共悬挂匾额26块,按性质来划分,可分为牌坊类匾额、祝寿庆喜类匾额、感恩颂德类匾额、座右铭式匾额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律己、庇佑桂馥院前正厅门额上悬挂着匾额“淑恬令教”,字体圆润,阳刻手法。清代匾额,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所题。是胡氏第十二代传人、东林党人胡镐所题写。上款署“甲午秋月”,下款署“东林后人胡镐拜题”。阳刻。淑,义为温和、善良,多指女性。恬义为安然、坦然,表示心境的平和。令,即命令、号令。《说文》:“令,发号也。”教义即指导、传授。指心怀善良,用淡然、柔和的态度教导后人。凌霄院门额上悬挂“慈竹芳兰”匾额,为清咸丰年间所题。慈竹,竹名,又称义竹﹑慈孝竹﹑子母竹。丛生,一丛或多至数十百竿,根窠盘结。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好比老少相依,因此得名。唐王勃《慈竹赋》“广汉山谷,有竹名慈……”,歌颂了慈竹的诸多优良品性。芳兰,即香草。赞扬受匾人以慈爱的心灵,熏陶教育子女。通过匾额中的文字,不知不觉透出了古人教育后代的思想方向,“德育”教育理念贯穿其中。

(二)重德、感恩前正厅内中堂上方悬挂着匾额“寿与德齐”,此匾为清道光年间所提写。匾上为沙金行楷大字,笔锋圆润有力。匾额所表达的深意主要体现在“德”字上,德即品行、品质,指人的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匾额意为人的年龄高,品德也很高尚,是一个有名望、很受人尊敬的人。这块匾额体现了古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与应用。悬挂于后正大厅上的匾额是“槐荫蔽芾”,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胡氏第十二代后人胡镐所题。槐,乔木,即国槐,俗称面槐。荫,树荫。《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象息焉。”引申为庇护。庇护人及受托于人,皆称荫。《楚辞•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蔽芾,幼小貌。《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又《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字面意思说,是老槐树庇护幼小的树苗。其实是赞扬祖先深厚的阴德庇护后代。万事以“德”为先,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一思想是在当今文化背景下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怀揣的行为准则。

(三)“孝”字为先“家政孝友”匾,悬挂于银杏院北房门额上。家政现解为家庭关系及其事物统称,涉及面很广,包括家业、家风、教育、人与人的关系等。在我国古代,家政被理解为家庭人伦秩序的家庭管理活动。孝友,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诗经》中提到,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指家有法则,便赡养父母,善待兄弟。用简短的四个字概括了治家的法则为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家庭的和谐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孝弟力田”,清代匾额,悬挂于银杏院北房,阴刻楷书,匾体四周铲低,中心长方形凸起,四边阴刻连续回纹。“孝弟力田”亦作“孝悌力田”。孝,指对父母的孝顺关爱;弟(悌),即对兄长的敬爱。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力田,指致力于田地。孝道是古人的立人之本,《围炉夜话》中提到的“百善孝为先”,一直是我们现代人遵循孝道的座右铭。综上,南宅子院内匾额大多体现了古人谦虚、博爱、重德、孝道等思想文化,通过匾额的标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一座建筑庭院中,其中蕴含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三、结语

古建筑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匾额是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其表现手法与文字运用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透露出的文化思想一直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操守。直至今日,一块古朴的匾额,其文字给予我们的是古人以谦虚、礼让、孝道、重德等行为对待人生的态度。面对现今人们奔波不停的脚步,愈发浮躁的生活状态,更加需要将传统文化予以发扬,透过匾额内涵的启示,引以修身、自省。如今,匾额的使用逐渐淡化,等待我们的是将这种古典文化传承下去。守护文化遗产,传承悠远文明,是我们不可懈怠的责任。

作者:邹丹婷 单位:天水市博物馆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jzlw/69253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