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程硕士培养方式创新范文

工程硕士培养方式创新范文

时间:2022-08-16 08:34:55

工程硕士培养方式创新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调整优化研究生人才结构比例,2009年起国家开始招收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生比例,扩大招生领域;2011年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已占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30%[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高端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如何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概述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涵义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指以全日制教学方式为主培养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工程实际,侧重工程实践,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高层次人才。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比较两者都以全日制教学方式培养工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毕业时符合条件者都可同时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即学术理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工学硕士则强调“科学”,即理论实际分析能力的培养。前者主要面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后者主要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培养高级科学理论研究人员。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比较两者都按工程领域招生,以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不同点在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学位教育,招收有一定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在职人员,以半脱产或不脱产的方式进行培养,并对满足相应条件的学生授予学位;而全日制工程硕士不限定报考者的工作年限和经验,实行学历教育,即以全日制教学方式进行培养,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研究生学历证书(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研究生“培养链”分析

研究生是国家重要的高级人力资源。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类别,调整研究生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链”,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培养链”概念的引入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过程,同企业生产一样,必须有一定的步骤、程序以及在此基础和交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培养链”就是所有这些程序、步骤、活动的有序集合。

2.“培养链”的基本框架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色,参照教育部、相关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条件和现状,“培养链”基本框架可概括为图1所示。

3.“培养链”框架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三年来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普遍遇冷,生源不足,导致录取分数线较低,甚至绝大多数要靠学术型硕士生源调剂。导致考生及其家长误以为专业硕士入学门槛低,认知度差,愿意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考生愈来愈少,以致招生形成恶性循环[2]。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课程培养环节,基本上走学术型道路,应用型课程与实践比较少;实践培养环节尚不完善,实践设置、项目研究等过程比较盲目,专业应用针对性不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环节被忙于求职所取代。总体而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各环节还没有形成良性链接,监督机制还未发挥作用,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体系亟需改进和完善。

三、基于“培养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进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来源主要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其中相当部分是调剂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但是这部分应届生仍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硕士特色”,他们定位清晰,职业性相对明确;虽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但工程实践意识较为强烈;面对就业形势,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3]。应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循序培养,提高其在知识结构、道德文化以及创新、研究、管理、工程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培养目标应坚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1)坚持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不变。要坚持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目标原则。我国现在处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探索阶段,培养效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定目标出现偏差,但要时刻认识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性。实现这一原则性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求急。(2)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切合实际,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领域,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实际现状随时调整目标定位,凸显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结合特定的专业领域和实际条件背景,使工程硕士成为不仅具有专业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集技术、管理和设计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

2.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招生模式(1)加强招生宣传力度,锁定目标生源。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目前招生的生源不太理想,奖学金比例低、学费高,很大程度上把勇于充当“试验品”而无经济来源的应届生拒之门外。尽管201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大幅度提高奖学金比例,部分高校甚至全“公费”培养,但起初几届考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待观察等原因,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招生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的宣传工作势在必行,使有志于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师的学生能够提前明确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2)招生模式多样化。应届生与在职人员一起上课能够相互补缺基础理论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取长补短,因此招生时应积极鼓励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和应届生同时报考;在录取时可根据生源不同区别对待,协调各自的录取比例。要积极推行定向招生,“订单式”培养。允许应届生先签约,实行校企联合培养;面试时邀请专业领域的企业人事部门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面试团,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等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

3.强化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相结合(1)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专业硕士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对管理、人文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习来培养一名合格工程师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目前在多数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仍然采用工学硕士的教材,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不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将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性。第一,增加实践课程,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交叉设置,保证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同时进行。以东华大学为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英语类课程同时设置了视听说与语言实践两门课程,着重实用性和口语训练。第二,强化参与式教育。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校企联手共同设立课程,邀请企业内部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对学生联合授课。目前知名的优秀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企业大学,如服装行业有:美特斯邦威大学、红豆学院、七匹狼内部管理学院、柒牌管理学院、鸿星尔克学院、劲霸夹克学院等。高校应积极与这些企业培训机构联手,从专业知识、理论实践、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这对高校教育、对学生自己、对弥补企业高级人才不足等都大有裨益。(2)课程实践与考核体现多样性。课程实践与考核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做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课程实践,也可以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对课程进行考核。课程实践与考核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考核专业应用能力。

4.实践培养强调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1)实践过程体现灵活性和系统化。实践培养作为课程培养的补充和完善,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十分重要。实践方式除了课程实践外,还包括企业实习、专业课题攻坚、自主创业等。但是后者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要求数月,因此不同的实践方式要求安排不同的时间长短。另外,实践培养要与课程培养协调,如根据专业领域和实践方式的不同将实践培养环节放在最后一学年或每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攻坚课题项目研究中,学生要完成规定的任务,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知识应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的综合。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在温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2)实践考核体现阶段性和综合性。实践培养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不仅要对学生作出最终综合考核评价,还要通过指导教师或评核小组对学生做好阶段性评价,赞其长处继续发扬,指出不足进行弥补,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学位论文体现实用性和灵活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工程专业背景要明确。论文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作为重要的评审标准。学位论文的实用性决定其论文形式和完成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位论文可以是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或科技发明等,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可放宽学位论文的提交年限,毕业证与学位证分离发放,先发毕业证,等论文答辩及评审通过后再授予学位。

6.加强质量管理监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关系到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并直接影响其就业和发展。因此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把好出口关显得至关重要。(1)加强全过程各环节管理。政府、学校、企业要相互协调,通过建立并严格贯彻招生准入、课程考核、实践考核、毕业论文考核等制度对学生进行客观考核和评价,不断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如为防止在考核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考评人员(一般为企业指导教师)存在个人因素出现较大考评偏差,可建立考评小组,也可对学生、学校、教师、企业考评人员等建立相互考核体系[4]。(2)建立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各级质量监督委员会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质量监督委员会可以组织学科专家、企业专家、学校领导及学生代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同时欢迎第三方社会监督机构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

7.多种方式推进就业工作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目前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多持怀疑态度,加之首届研究生就业情况还不明朗,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工作,并建立就业反馈机制至关重要。(1)政府部门推行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刚刚起步,国家顺势推行就业扶持政策,将更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应用型工程管理技术人才,国家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事招考上除了科研理论岗位之外,其他岗位可以侧重并优先录用全日制工程硕士;同时推出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企业从事有关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2)校企协调,创新就业方式。校企联合,探索全日制专业硕士新的就业方式。目前各高校实行的“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等方式,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些就业方式以前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生的,大部分研究生对就业期望较高,而“订单”培养限定了就业选择,对部分研究生不适用。而就业见习基地则存在选择面广,但录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行业共同定向培养机制,毕业生和行业内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双向选择。(3)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求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应用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在其工作之后才能得到检验和反馈。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要联手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及时反馈毕业生就业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调整培养、监督、管理体系,改变培养方式,有助于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使就业工作良性运行。

四、总结与思考

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完善的培养模式体系,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体系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本文根据我国研究生“培养链”基本框架对各个培养环节和过程,提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意见,期望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有所帮助。同时提出两个思考性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问题目前工学硕士单一导师制,以及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双导师制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研究生扩招以来,学校一个导师同时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的情况十分普遍,而让其同时再带全日制工程硕士生,不仅力不从心,而且大多会把他们如同学术型硕士生一样带,背离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双导师制也面临着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导师沟通不畅等各方面的弊端。既然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培养某工程领域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要对各个方面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不妨尝试实行多导师制,形成导师小组。在这个导师小组中有企业工程师、人事部门人员及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同时明确分工,对学生工作、专业、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政府、学校、企业的相互协调问题全日制工程硕士仅靠学校的培养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之间有效地协调才能完成。而三者之间如何协调沟通,共同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成“全能专业型”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被举报文档标题:工程硕士培养方式创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csslw/60905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