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分析范文

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分析范文

时间:2022-04-06 09:17:06

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分析

摘要: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和企业作为两大主要培养主体,承担着主要职责。全面理解卓越内涵和卓越工程师标准,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关于企业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阐述了企业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的意义,通过课题调研分析了企业维度的卓越工程师评价标准,并对高校如何深化卓越工程师标准认识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企业维度;评价标准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做了大量深入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文献出现了飞速增长的现象。[1]但是,梳理有关研究发现,基于企业维度的卓越工程师标准的研究还很欠缺,企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关注和参与还不足。这一问题势必影响“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引起各界特别是工科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卓越”评价与企业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的意义

何为卓越?新华词典的定义是:杰出;超出一般。可见,卓越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比较对照物或置于一定参照体系后得出的一种关系状态。据此,以“卓越计划”实施为时空背景,可以认为该计划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杰出,超出一般,即通过评价和比较,证明比传统培养模式培养的工程师出众。对“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师的评价活动,涉及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三个要素。简言之,评价主体可分为学校和企业,评价标准可分为学理标准和实践标准,而评价方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方式。另外,如果按照工程师成长的轨迹进一步拓展,可分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阶段的评价。三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评价实践中,三要素中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评价结果。往往是评价主体因素主导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学校作为评价主体,因学科思维、相对封闭办学和高效方便等,习惯于按照学理标准,实施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习效果为主要内容的静态方式。而企业则习惯于按照实践标准,实施以思想道德素质、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长历程与工作作风等为主要内容的动态方式。学校维度的评价和企业维度的评价,均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作为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的高校,致力于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发展后劲。而企业作为用人主体,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希望毕业生能立刻上手,具有企业相关职位方面的扎实技能和素质要求。但是,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学校阶段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只是尚未完工的工程师“毛坯”。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才有可能实现工程师身份的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乃至卓越工程师。从工程教育目的和人才成长规律看,企业对卓越工程师的评价,具有更为显著的现实性、客观性、导向性。同时,企业对于工程师评价标准的意见,在工程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照和指导价值,不仅有利于学校制定和实施适切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更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上下环节联动,促进企业在学校教育阶段的主体力量的发挥。学校不是企业,无法全方位真切感知企业的需求,因此,作为在校工程教育阶段的主导力量,需要时刻站在企业需求和工程师成长历程的高度思考和分析工程教育,高度重视企业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的研究。

二、企业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的调研与分析

2014年7~8月,浙江省软科学重点课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企业参与动力机制研究课题组,对浙江省内11家企业、1家政府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这11家企业为,浙江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叉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生辉照明有限公司、新涛华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杭州四达电炉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宁波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政府机构为宁波北仑区人才办。实地访谈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技术、人事部门负责人。同时,课题组还选择浙江省内101家企业进行了现有工程师培养质量评价、校企合作有效模式、企业参与动力因素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9份。被调查企业覆盖机械、电气、化工、建筑等工程师分布较为典型的行业,覆盖国有、民营、合资、股份制等性质企业,覆盖传统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覆盖中小及以上规模企业,具体情况见表1。经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被调查企业对工科毕业生存在问题的评价意见见图1。根据实地访谈获得的信息,结合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课题组认为,企业维度对卓越工程师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热爱工程,忠于工程师职业。在社会公众图1被调查企业对工科毕业生存在问题的评价心目中,有一种工程地位逊于科学,工程师地位低于科学家的认识。由于工程活动现场性和约束性高,工程师职业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负担也较一般专业重,因此,工科学生热爱专业的比例并不高,毕业后即使从事工程师职业,安心的也不多。四达电炉认为,企业最头疼的一件事是如何发现、吸引热爱行业和工程师职业的毕业生,如何留住优秀工程师。杭叉集团介绍,集团2013年有意招聘18名合适的实习生,但最终实际签约的仅1人。新涛华宇认为,工程师职业源于工匠,尽管当今时代工程师的要求和工作条件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工匠精神这一点要求没有变;德国的工业产品质量之所以世界一流,这与他们工程师的工匠精神紧密相关。

2.对企业忠诚,融入企业文化。工程师加入企业成为企业集体的一员,也就成为了企业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就要切实承担对企业的责任,主动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将自己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本课题调查问卷中“工科毕业生具有的优势”项目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9.3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关心企业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吉利汽车介绍,公司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员工的企业文化熏陶,毕业生进入公司后首先开展的是对企业文化的融入。景兴纸业、宁波海伯认为,工程师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同并实践企业价值观,以企业价值观塑造个人事业观。新和成认为,工程师要以公司利益为重,有强烈的安全和保密意识。万丰奥特认为,工程师要稳定性好,对企业有强烈的责任感,能承受技术工作中的高压力。

3.扎根基层,勤于实践和学习。工程师职业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特别是一线的生产和技术工作经历,是工程师成长的基础资源。景兴纸业认为,工科毕业生只有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二到三年,才能为工程师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今后也才有可能转型为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生辉照明认为,工科毕业生至少要三年稳定于一线的生产和技术岗位。四达电炉、万丰奥特认为,优秀工程师应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而现在的一些工科毕业生实践能力偏弱,更突出的问题是求知欲和进取心比较低。新涛华宇认为,工程师要踏实安心,扎根一线,热爱专业。

4.知识技能结构合理,实践应用能力强。工程师工作内容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强,对知识、能力、素质和三者之间的结构要求很高。图1显示,63.6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工科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44.44%的企业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42.42%的企业认为技术知识不扎实,40.40%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业背景知识。杭叉集团、景兴纸业、新和成均认为工程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包括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复合,管理和技术的复合,比如机械行业的工程师应该是机电一体化人才,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也要掌握金属材料的知识。四达电炉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工程师应该以工程型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各有专长,而不是一个模子浇铸出来的。吉利汽车认为,工程师应该基层经验丰富,熟悉一线工作,熟悉质量标准和管理。浙江金固认为,当今很多企业技术、设备和销售都是国际化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是工程师的重要素质。新和成认为,卓越工程师应热爱行业,有不怕失败、迎难而上、争创一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有务实、严谨、细致、合作的思维特质;能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熟悉技术、工艺和设备。

5.具有团队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企业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集合体,具有天然的团队性。处于当今时代的企业,其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决定了要依靠团队才能完成。以项目和问题为纽带的团队合作,是工程师工作的常态。新和成认为,企业要获得一流人才很难,个人英雄主义在企业很难行得通,但有可能也非常有必要打造英雄团队,工程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四达电炉认为,作为企业工程师,必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善于人际沟通。吉利汽车认为,具有团队精神,认同企业文化,是招聘工程师的必要条件。宁波海伯认为,一些年轻人个性过强,团队和集体意识较为淡漠,与企业的技术开发要求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工程师成长。

6.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勇于攻坚克难。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对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而言,创新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技术和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程师在扎根基层、忠于企业、善于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迎难而上,才能成为企业欢迎的卓越工程师。受访的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研发和创新工作,研发创新需求很旺盛,也开展了大量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研发。新和成认为,工程师应有较好的科技创新精神、能力和潜质,有单独或合作开发创新的能力,并通过科技创新成为企业与院校之间合作关系的纽带。新涛华宇认为,让年轻工程师来开发年轻人使用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把握消费者心理和产品需求,是保证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成效的重要途径。宁波海伯认为,科技创新和开发中失败案例肯定比成功案例多,工程师要执着坚持,不怕失败,敢于创新。

三、启示

由于行业和企业选择、调查方法、样本数量、企业管理人员感悟能力等差异,以及课题组人员认知、总结、表述的局限,类似调查形成的结论可能不尽相同。从本次调查来看,上述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课题组对卓越工程师标准和高校如何制定卓越工程师学校标准等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认识,并有以下三点重要启示。

1.辩证分析企业维度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局限性和不可替代性。合理性方面,企业不敏感、不纠缠于所谓卓越的词汇表述,而是注重工程师的实践表现,采用的是实践思维,是置于企业具体真实的任务和环境之中进行考察,如与企业的需求、价值观相匹配,以业绩为导向等,标准来自于用人实践。同时,企业较高校更为全面深入了解行业技术、设备、工艺、标准等,更了解工程师在企业的能力、实践表现,以及业绩和存在的问题。从本课题调研结论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出的标准基本上都是合格标准的要求。局限性方面,主要是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选人和用人的功利性较强。同时,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个体,是基于企业自身较为局限的领域和视角而提出要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涉及到工程师的保密和安全素养,新和成和景兴纸业的认识差异是非常大的。不可替代性方面,主要表现为工程师的使用主体为企业而不是高校,尽管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调研工程师标准,但企业维度的信息居于主导地位,是高校获取毕业生工程实践信息的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性。

2.充分认识卓越工程师标准中各项内容的层次、权重和生成顺序差异。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学者们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通用标准的论文。高校、政府部门、学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一般包括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10个方面。[2]从全面、系统的学理标准看,无疑是科学的。而课题组在调研中的感受却与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分析原因,这既有通用标准是静态结构的原因,也有对通用标准的静态认识的原因,更是由于各项子标准具有权重差异和层次差异所造成的。比如,每个受访企业都强调了工程素养和职业观、价值观的相似要求。这一条标准可视为工程师标准的“皮”,而其他标准可视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这个基础和前提,提出其他再多再好的标准,也无异于缘木求鱼。另外,正是因为当前高校工科毕业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受访企业的注意力过多地被吸引到这个软肋上,导致访谈中一些企业对工程师素质能力技能要求的思考显得不够深入全面。这也启示我们,卓越标准是以合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的,要首先重视合格标准的调研和思考。同时,无论是合格标准还是卓越标准,其各项子标准之间是有层次、权重差异的。另外,从工程师成长的动态过程看,标准中的一些要求在形成上也是有一定的顺序差异的。

3.联合企业在职业性和学术性标准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国家在设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中考虑了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个层面。通过调研,课题组加深了国家设置三个层面标准特别是学校自主设置学校标准必要性的认识。课题组认为,可以形象地将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看成应然标准,而企业提出的要求为实然标准。作为高校,对于工程师的应然标准和实然标准,均应给予同等重视,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矛盾,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认清并尊重行业差异、企业差异,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评价的动力,找到职业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合适平衡点,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制定并实施好学校标准。企业维度对卓越的理解和卓越工程师的标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抓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由于行业、企业差异,以及调研技术和成本等制约,要全面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标准十分困难,课题组的本次调研成果还比较粗糙。另外,课题组对于卓越工程师标准中各项内容的层次、权重和生成顺序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希望能引起高校和企业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2008~2012)》,《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作者:陶永建 冯军 龚胜意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 浙江科技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维度卓越工程师标准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cslw/69039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