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程教育的机械类学生培养范文

工程教育的机械类学生培养范文

时间:2022-09-17 03:44:46

工程教育的机械类学生培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机械制造业更被视为重中之重。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机械制造业,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视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关键一环就是培养优秀的机械类人才。面对机械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提出了旨在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机械工程”也是试点专业之一。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方法和模式的完善也是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机械工程学院特色,对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以期能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可借鉴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

一、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专业社会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因此不仅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安排方面,需要作较大的调整,以确保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同时还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卓越能力的培养应具备哪些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应用工程能力的训练等,这些都是卓越工程师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学院共成立了11个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有面向专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等,也有面向专业基础的机械原理与设计教学团队、工程图学、力学等教学团队,着力打造优秀的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带头人要求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特别优秀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至少承担主讲一门完整的本专业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任务的教师,致力于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教学效果良好,能指导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团队建设,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针对卓越工程师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切实将良好的工程素质教育和工程意识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确保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特定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在工程方面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加强相关硬件和教学目的的设计与建设,在课程教学中抓住核心课程,强调主干课程要体现出卓越能力的培养,主次课程要设计分明,以体现出卓越课程的综合特色与特点。教学团队还实行本科学生全程导师制,采取教师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等,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使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机械类“卓越计划”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产学合作教育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单独依靠高校是无法完成的,至少无法培养优秀的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因此,必须要依赖于学校和产业界的联合培养,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初衷。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深入参与培养人才,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验和实践等,更重要的是应当从多个渠道加强彼此之间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化发展。

产学合作教育是我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并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成立了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产学合作基地60余家,在大学生实习实践、产学研项目合作、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就业等多方面达成共识,取得学生、学校、企业多赢发展格局。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培养,贯穿“3+1”整个培养阶段。通过强化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参与创新实践三个层次,体现认识深化和实践能力递进式提高的不同要求,学生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操作,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习,培养动手能力及开发工程实践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工程意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创新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学院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以学校教学创新基地为依托,组织各类创新比赛活动,形成了创新能力课内培养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创新能力课内培养体系由工程基础训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创新实验项目等组成,创新能力课外培养体系由各种创新活动、“挑战杯”、“科创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组成。

为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项目,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注重引导学生针对自身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将问题演变成研究项目。为了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作用,大学生创新项目采取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明确,可根据特长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整个任务,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注重区别指导,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并贯穿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团队中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由团队集体协作,共同面对和解决,通过团队协作,使每个成员获得一定程度的项目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还专门成立了机械创新工作室,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场所。

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和“创新实验项目(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成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逐步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覆盖面,在整个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学习训练的氛围。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学生更大的平台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创新。

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强调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相吻合,而这些也正是培养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说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培养体系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通过积极探索和实施,将会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如何培养合格的机械类人才,是目前工科院校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借助“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本文探讨了机械类专业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教学团队、产学合作、创新训练培养体系的建设,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其他院校机械专业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茅健 张美华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工程教育的机械类学生培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cjylw/67906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