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范文

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2-08-19 10:12:12

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1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生源数量增长稳定,但生源质量有下降风险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大规模扩招至今,地方高校招生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基本趋于稳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大中专学历教育已成为多数年轻人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但高校扩招,也使得大量地方优质生源流向全国重点知名高校,甚至去国外求学也已成为很多东部发达地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这一现象的普遍化自然使得很多国内知名度不高、专业优势不突出的地方高校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巨大压力。

1.2师资水平稳步提升,但工程背景日益淡化近几十年来,国家及地方在教育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得地方高校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教师学历及学术水平明显提升,这为提升专业水平、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背景却在不断淡化,工科专业培养中科学知识传授成为重点,工程思维培养和实践应用锻炼不断弱化,工科研究生做基础研究论文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工科专业教师本身也大多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这种工科培养理科化的倾向,自然造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空有科学理论知识却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工程思维、工程意识淡薄,以致企业对学生工程素养的认可度不断下降。

1.3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却无明显改善高校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加上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中科学知识传授的比重偏高,这些都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未来专业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但仅有科学知识是不够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还需要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能力、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轻应用、重数理而轻人文、重成绩而轻素质、重继承而轻创新,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期望。

1.4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尝试不断涌现,但缺乏系统性指导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应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呼声不断增强,新一轮世界范围的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正逐步扩展。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强调教学中“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并与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克平大学发起CDIO工程教育改革,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开发“以问题为中心”、能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尤其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显然,重视实践性教育重新成为指导理工科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并指导一系列以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为主的课程改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提高,离不开政企学研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既需要宏观战略方面如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保证,又需要微观策略方面如教学方法、培养方式的优化与提高,这样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缺一不可。然而,对于专业培养定位该如何调整,“回归工程”该如何实施,工程实践训练如何才能贴近工程实际,尤其是对于资源条件较为有限的我国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该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改革,尚未有系统性的指导可供参考。

2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适宜的定位和改革发展方向

与知名重点院校相比,我国众多地方高校知名度相对较低,专业学科优势不明显,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生源质量也较差,以重点高校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为模版,用于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对于优势不足的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应如何定位自身,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呢?笔者认为,定位于大众教育,走专才为主、通才为辅、通专结合的专业培养之路,才是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最佳选择。

2.1定位大众教育与其他各类型人才相同,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高低结合,多层次结合,既需要精英教育,更需要大众教育。知名重点院校的优势学科,正适宜发展精英教育;而地方高校的非优势学科,更适合走大众教育的发展路线,脚踏实地,立足国内,服务地方,积极承担高校服务大众、提升全民素质的社会职能。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中本科阶段的教育,更应当充分利用地方及区域优势,更实事求是的接近企业的大众化需求,接近实际应用,开展务实高效的人才培养,而不能以考取研究生为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指引、为培养少数高层次人才而浪费多数人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只有真正满足了地方区域发展的需要,才有资格向更高水平迈进,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知名院校强势专业开展人才竞争。走大众教育之路是地方高校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务实选择。

2.2走“专才”为主、“通才”为辅的发展之路人才培养中关于“专才还是通才”的争论早已有之。专才面向特定的专业领域,重视现场,而通才则更重视培养跨专业、跨职业的多面手,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更适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阶段就是以通识教育为主,致力于培养“工程师毛坯”,以便为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做准备,在硕士、博士层面则趋于更细化的专业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地方高校中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就要参加工作,但“毛坯式”的本科教育培养使得这些“半成品”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岗位,企业不得不花大量资源对这些新手进行再次培训,面对这样的“二次回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企业都对本科教育给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价——让企业去完成本该学校完成的教育培训职能,显然是不合理的;不仅如此,社会对通才的需求也明显低于专才,真正需要多面手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在相对稳定的专才岗位使用通才,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尤其是考虑到未来人才培养必然是终身教育,而真正的通才培养也绝非本科阶段可以完成,必须深入的硕士、博士层次,所以,在地方高校本科教育阶段,一刀切式的大量培养“通才半成品”,其实是脱离实际、培养不到位的表现,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考虑到部分优秀学生的个人选择和长远发展,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应当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发展空间,高层次的通才教育当然不可或缺,但应控制规模和比例,并可利用学制及培养模式等加以区分,严格筛选,保证培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知名重点高校掌握优质生源,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比例较高,故更适合在本科阶段开展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毛坯式”教育,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又为未来各种方向的自由发展留下空间;但地方高校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则应当有重点有方向,以专才培养为主,走“专才”为主、“通才”为辅、专通结合的发展之路。

作者:陈良 张海燕 郭瑞丽 贾鑫 单位: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cjylw/67763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