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培育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范文

培育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范文

时间:2022-06-14 08:13:31

培育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适应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东华大学开展了新一轮发展定位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优化办学结构,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东华大学作为一所纺织学科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大学,始终坚持把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根本途径。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支持,以特色求地位,不断巩固和强化优势学科,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团队,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1.本科生教育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抓手,人才和成果为落脚点”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推进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学校有部级教学团队8个,上海市教学团队7个,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精品课程1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1门,部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7人。在“纺织之光”200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有20个项目获奖。推进“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共有150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80个项目入选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共获得国际竞赛奖14项、国家奖69项、省市奖74项。

2.研究生教育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和国际化”三大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近几年,学校举办了国际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纺织学科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国际、国内学术论坛。迄今,学校共有7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在三大检索上发表的源刊论文大幅度增加,对科研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已建成校级13个、院级45个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践基地。近年来,累计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录取124名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包括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北卡州立大学等30余所世界名校开展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

二、加快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建设创新型纺织强国的进程中,东华大学将进一步面向纺织行业,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特别是在纺织工程教育改革中,将突出实践,强调应用,注重服务。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大力提升纺织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引导学生在纺织技术领域、纺织生产一线自觉奉献并实现个人价值。

1.确立工程教育改革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从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工程教育,工程教育肩负着“富国强民”的使命。东华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工程教育中积累了经验。但目前与国家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东华大学将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满足工程界和企业界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为导向,通过对人才培养标准、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培养机制,构建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应从国家发展需求出发,立足校情,整合学校、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平台,为人才培养构筑一个开放式大系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2.明晰工程教育改革重点

工程教育改革重点是培养体系的重新梳理和调整,为此学校将根据学科、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准确把握规律,组织全体教师在认真调查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专业方向,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标准,并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要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学校将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等。

3.把握工程教育改革要求

一个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将专业知识和理论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应知应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恪守本专业的做人、做事“规矩”,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工程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要求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这涉及到培养机制改革和教育模式改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学术和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结构上具有不同特点,学校将按照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基本要求。知识教育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和满足工程实际的需求。具备的知识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能力对于工程教育至关重要,不仅要会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应该包括终身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发现及分析问题能力、通用技能和现场工作能力等。素质培养应以改善、提高大学生立足社会、自我发展的良好素质为目的,使大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发展所必需的素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身心、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学校将把这三项基本要求变成三个基本任务,即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导向,制定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据此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通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建立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平台,科学构建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激励政策,来实现这三项基本任务。

三、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和核心功能。学校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五项具体措施。

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十二五”发展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要关注师资队伍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围绕重点建设的学科和方向,集聚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创新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大对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力度,培养学科后备人才,创造条件支持潜心学术、品德优良、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要研究探索专兼职队伍组成、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建立健全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学术和应用方面的不同评价标准,吸引来自实践领域、既具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担任教师,加快形成“双师型”师资结构,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还需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魄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全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3)进一步增强学校各级的自筹经费能力,加快推进绩效工资改革,逐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收入。

2.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学校将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实践,大力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将纺织、轻化、机械、软件等特色优势学科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力度建设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提高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以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载体,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一步开展综合的改革研究和实践。加强本科“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学生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科普志愿者服务等各类创新活动,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将试点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阶段培养,以及根据学生毕业后不同去向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学校将通过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进一步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大力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建立贯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由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个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行一名学生、两位导师、两种经历的“122”培养模式。逐年提高应用型人才招生比例,集中教学投入、人员经费和学科科研资源,支持实现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转变。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创新与改革。以纺织工程、材料工程、艺术设计等优势专业学位种类或领域为试点,研究和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明确质量标准,改革管理与考核办法;推进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纺织教育2011年盟和人才培养双基地建设及共建实验室的试点工作;推进与国外高校合作,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和设计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精英人才。

4.进一步强化国际办学

工程教育改革需要加速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应用型和研发型工程师,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对创新型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将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潜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纺织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国际地位与声誉。配合“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探索建立“国际时尚创意设计平台”,与国际一流相关院校合作,培养国际化时尚创意设计人才。学校还将以优势学科为重点,积极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的实施,借鉴国(境)外工程教育领域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价方法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进先进教材,加强师生交流学习,聘请外籍教授、专家来校授课,派遣学生到海外留学,到海外企业实习,推进工程类专业教育国际化。

5.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力争使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具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宽阔的视野。学校将实施《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弘扬“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东华精神;建设环境优雅、功能齐全的校园物质文化,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营造追求科学、崇尚真理、求是创新、严谨务实的大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营造敢于质疑、鼓励竞争、宽容失败、开放合作的包容文化;营造尊重人格、尊重人才、尊重学生、尊重个性的人文文化;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自由、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形成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核心,教师有学术追求,学生有学习兴趣,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心的舆论导向。将全校教职工思想统一到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上来,逐步形成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要靠改革创新、实践探索。我们将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适应国家对纺织工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的定位及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科学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被举报文档标题:培育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gcjylw/6030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