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平基准面地震勘探论文范文

水平基准面地震勘探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30 03:40:07

水平基准面地震勘探论文

1水平基准面的不同选取方法对静校正结果的影响

水平基准面是地震数据处理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准面选择方式,用该基准面校正得到的剖面通常能正确反映地下特征,且使用该基准面进行静校正原理简单易于操作,但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勘探区域,基准面的合理选择比较复杂。在模型中,水平基准面的选择有三种方案:一是选择高程稍大于所有炮检点的高程20m的基准面作为静校正的固定基准面;二是为了使全局的静校正尽量小,从而选择高程位于地表高程最小值与最大值中间的基准面作为参考基准面;三是选择高程稍小于所有炮检点的基准面作为静校正的固定基准面。替换速度仍选择模型理论速度2600m/s,得到各方案的静校正结果如下所述。

1.1参考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上的静校正结果固定基准面与地表高程及根据初至估算出的高速层顶界面关系如图3所示。在此静校正基础上,对该模型数据进行动校正、叠加及偏移等处理,得到了模型时间剖面如图4所示。

1.2基准面取地表中间值水平面的静校正结果同样在采用该基准面进行静校正的过程中,固定基准面与地表高程及根据初至估算出的高速层顶界面关系如图5所示。在该静校正方案下,无论从单炮还是从共偏移距道集上分析,模型资料的静校正效果都与基准面为最大处的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效果相同,只是该方案下的静校正量比上一种方案中的静校正量大115.4ms。同样对静校正后的模型数据进行叠加偏移,得到如图6所示的剖面。

1.3基准面取最低点处水平面的静校正结果与其他静校正方案相同,固定基准面与地表高程及根据初至估算出的高速层顶界面关系如图7所示。同样该方案下的静校正量比第1种方案中的静校正量大203.8ms。根据方案3进行静校正后的模型数据进行速度分析及叠加偏移,得到如图8所示的叠加剖面。

2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在参考基准面为水平基准面静校正过程中,根据3个静校正方案得到如图4、图6及图8所示的叠加剖面,可得到以下结论:(1)因为3个静校正方案中的基准面不同,故3个叠加剖面中目标层出现的时刻存在整体的偏差;此外,受地形影响,X坐标从900~1400m之间正演的单炮记录上在浅层时绕射波场与反射波场相互重叠和干涉,从而影响该区域的速度分析及叠加剖面的质量,3个剖面在该区域的剖面从浅层到深层,无论从目标层的形状还是其能量上讲都存在微小的校正效果不佳的问题。(2)从细节及数据处理过程分析,在基准面为水平基准面时,经过对方案3静校正后的模型数据进行速度分析、叠加及偏移处理时常规参数就可得到如图8所示的剖面。但对经过方案1与方案2校正后的模型数据进行相应处理时,在多次测试拾取速度及参数的基础上,得到相对较好的叠加剖面。可见方案三的静校正结果更有利于速度分析等后续处理。(3)虽然在上述中提到,基准面选择得低会更有利于地震数据的进一步处理,但是在处理过程中,由于低速带较薄、目标层较浅,且地表高程变化可达500m,在通过该方案静校正后,大部分单炮记录上目标层出现在负时刻上,这又会影响后续CMP道集上的速度分析。基于此,地震数据处理工作者通常会选择方案1中的基准面作为参考基准面,即满足“多添少挖”的原则。

3地震资料处理及其效果分析

由于本勘探区为黄土塬、次生黄土塬区,地表及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典型的梁、卯状黄土丘陵地貌,地表切割剧烈,沟谷多呈“V”字型,高程变化剧烈,静校正问题是该区地震数据处理工作的关键。根据以往该区地震数据处理经验及数据分析得到的静校正参数为:勘探区低速带速度为950m/s,替换速度为3000m/s,校正的基准面取高程稍大于每束所有炮检点高程的水平面。单炮的折射静校正前后对比效果如图9所示,折射静校正后的单炮,初至和反射双曲线光滑、连续,比处理前得到明显的改善。

4结语

针对西部地区复杂地表条件的特征,采用了不同水平基准面选取技术的对比,从所获得的资料来看,效果较好。采取该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静校正的精度,改善资料的信噪比和连续性,突出有效波,更利于资料的解释和提高成果质量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类似地区提高处理精度和解释精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唐汉平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水平基准面地震勘探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dzktlw/6711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