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

封面设计论文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书脊

书脊是期刊封面的一部分,是期刊厚度的显示,虽为方寸之地,但有着封一的功用。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期刊的单册和合订本,其书脊厚度大于等于5mm时,应按照GB/T11668的规定,在书脊上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1]笔者调查发现,书脊名称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1)书脊名称标注问题。一些科技期刊在书脊名称标注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规定。有的书脊厚而无字,有的薄而有字,还有的时标时不标。如《分子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88页)、《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5期(192页),其书脊厚度都超过5mm,但未标书脊名称;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年第1期(52页)、《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1期(62页),书脊厚度都小于5mm却标有书脊名称。又如《中国果菜》2012年2~12期都有书脊名称,只有第1期未标注。这种设计,不仅影响期刊的美感,而且给查阅带来不便。2)书脊字样设置问题。一些科技期刊的书脊名称字体、字号既不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观,也不便认读。例如:《中国果树》2013年各期,书脊字大小随期刊厚薄而变,最厚的第5期比最薄的第3期的书脊字大好多,放在一起不协调,也不美观;《中国食品工业》2014年、《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年书脊字小而笔画粗,字间距小,不易辨认;《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第1期、《病毒学报》2014年第1期,书脊字太小,与书脊宽度不协调,既影响美感也不好认读;《通讯技术》2013年各期书脊的字体、字号2期一变,格式大不一样,严重影响识别和归类。3)书脊色彩问题。书脊颜色方面有2个问题:一是同种期刊书脊颜色不一致,例如:《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第4、5、11期,书脊为白色,其他书脊为淡蓝色;《无线电通信技术》2013年一期一色。这样的期刊放在一起不仅不美观,而且影响辨认。二是书脊颜色与书脊字之间色差小。例如:《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年各期,书脊为深红,字是黑字,不能突显;《世界林业研究》2013年各期,书脊为绿色,字为黑色,不易辨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第1、2期,书脊为蓝色,字为黑色,也不易识别。4)边缘名称标注问题。边缘名称虽然不类属书脊名称,但期刊立放刊盒时,起着书脊名称的作用,所以在此一叙。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笔者注)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1]笔者统计发现,无书脊名称的期刊大多也无边缘名称。在无书脊名称的期刊中,有边缘名称的期刊只占29.4%,但标注规范者只有17.6%。如《微型计算机》边缘名称写在封底右上角,字小,间距也小,刊名不醒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建议

1)色彩运用要恰当。封一、书脊浓墨重彩,虽能撩人眼目,但不是读者、馆员所需,只有方便阅读、便于管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封一、书脊设计不要企求以色装扮,要注重实用、方便:一是若封一色彩浓重,要设有突显印章、分类号的色块,以便管理;二是同种期刊的书脊色彩要一致,便于查找归类;三是字与底色差要大,切忌黑红、黑蓝、白黄、灰绿色相搭配,否则难以识别。2)图片使用要得当。封一图片不宜占据整个版面,应只占封一的一部分,这样,无论图片的色彩、图案怎么变化,也掩盖不了封一前景标志,使期刊易于辨别和归类。若图片过大,其图案不要太花、太乱,要突出期刊前景标志,以便辨认。封一色彩格调要一致,期刊一期一色、一期一个面孔的设计样式不可取。3)文字标注要直观。文字、数字是期刊封一和书脊名称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期刊类别、性质和内涵的体现[6]。虽然重要,但不能过于粉饰。因为科技期刊的读者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艺术欣赏家,他们对文字、数字没有过多审美需求和爱好,只需易读、醒目。所以文字、数字标注要规范大气、简明,居于期刊醒目位置;字体、字号要根据空间大小、醒目程度而定,要便于认读;书脊大于5mm时必须标明书脊名称,小于5mm时要标明边缘书脊名称;英文刊封一要有中文刊名注释,英文刊名缩写字母不要太大。

作者:陈玉红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文字是封面设计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准确传达书籍意境和格调的元素。封面设计中一般包括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这些文字不能随意设置、摆放,而是需要设计者运筹帷幄,将所有文字的字形、字号、字距、排列方向、组合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设计者要通过阅读、了解书籍的整体内容,并通过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对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形象的设计。例如,书名的设计并非只能运用某一种字体、色彩或字号来表现,如果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体、色彩、字号加以组合会让人耳目一新。在封面有限的展示空间里,书名文字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手法和组合方式,都应该突出书名的主体地位,在这里主要从字体的选择方面对书名所用文字的设计作详细的介绍,一般用于书名的字体包括书法体、美术体和印刷体三大类。其中,书法体一笔一画间显示出无穷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外,书法体字迹很多都出自社会名流之手,因而赋予其名人效应,深得读者的喜爱。美术体可分为两种: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规则美术体作为美术体的主流,强调点变化统一,且外形要求规整,具有易于阅读、设计起来比较简单的特点,但其形式缺乏变化,比较呆板。不规则美术体则与之有所区别。它强调变形自由、随意,不管是从点划的处理或是字体的外形方面都要求体现出不规则的变化,具有形式丰富、个性明显、设计感强、装饰性突出等特点。不规则美术体较之规则美术体和书法体而言,具有更鲜明的个性,且更具有适应性,所以被许多书刊优先选用。印刷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早期的印刷体与规则美术体有些类似,比较呆板、僵硬,现在的印刷体则有所改进,融合了不规则美术体的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印刷体的表现形式,弥补了其形式感上的不足。不同种类的书籍对文字设计也有不同的要求,少儿读物类书籍使用的文字要求生动活泼,具有稚拙感和趣味性;工具类书籍使用的文字要求工整、严谨,具有较强的秩序感,等等。在书籍设计中,将文字进行变形和组合设计,可以形象地传达书籍的内容信息,并让读者体会到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

2封面的图形设计

图形具有丰富的内在含义,在书籍封面设计中是强化主题的重要元素,也是封面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画面中往往占有很大的面积,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图形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书籍出版的整体效果。优秀的封面图形设计应该是在具有美感的同时让读者过目不忘、为之震撼。如果想让封面图形设计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就必须使设计出的图形与书籍内容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一般的休闲类书刊。例如,时尚杂志、女性杂志,其标准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要求与时尚接轨,所以会选用当红影星、歌星等的图片做封面;科普读物选择封面图片的标准是具有科技性、知识性。因此,通常选用与先进科技成果相关的各种图片;新闻杂志常选择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作为杂志封面,其标准不是时尚,也不是饱含科技性,而是具有新闻价值;美术、摄影类刊物通常选用有代表性的、优秀的艺术和摄影作品作为封面,其标准是具有艺术价值;而体育杂志则会选用体坛风云人物的图片作为封面。优秀的封面图形设计不仅仅是图案元素的华丽拼接,而是书籍内容形象化地再现,可以提高书籍的整体格调。

3封面的色彩设计

封面的色彩设计是封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拿捏有度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能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目光。色彩的运用要做到与内容相适应,要善于通过不同的色彩对比效果来表达出内容和思想的不同。同时也应注重在对比中求协调、统一,这就需要用间色互相配置,使对比色统一于和谐的整体之中。书名色彩的运用在封面上应略微突出,必须具有一定的纯度,这样才能显著夺目,让读者一目了然。此外,在封面设计中既可以运用绘画色彩,也可以运用装饰性的色彩来表现。在封面色彩设计中还需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书籍,其色彩的运用应有所差别。例如,儿童读物的封面色彩就不适合用于教科书。色彩,不需要明确的轮廓勾画,却极富情感表现力。色彩元素地融入,可以引导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书籍之美,但只有与书籍主题内容相协调的色彩设计,才能获得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认可并接受。

4小结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1.1整体指挥协调责任

责任编辑作为一本图书的总责任人,承担整个图书的出版流程控制与质量责任,封面设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责任编辑在封面设计中应确定图书封面的总体风格和控制封面设计的流程环节。图书封面设计的流程控制如下。

(1)责任编辑充分了解图书内容、找准图书定位和读者对象,这是做好封面设计的前提。我社科技图书的封面设计一般安排在二校阶段进行,也可能应作者要求或其他原因提早到与书稿编辑加工同步进行,这个时候责任编辑应该说是对书稿的内容和定位已有非常清楚的认识,由责任编辑来确定图书的开本、装帧形式、封面的整体设计风格,协助美术编辑进行封面设计是非常合适的安排。封面的设计要求包括:①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②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提供相关图书信息,如知名专家点评、简练的宣传语、作者信息等;③对读者的使用和保管加以考虑,根据读者对象选择开本和材料,尽可能节约材料,减低成本和定价,适应读者的购买力。

(2)责任编辑应与作者沟通封面的设计思路,请作者提出要求和建议,有的作者对封面没有特别要求,一般委托出版社全权负责,也有的作者对封面设计非常重视。责任编辑提前与作者进行沟通,可以充分了解作者的需求,少走弯路。

(3)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进行充分沟通,提供相关设计素材。责任编辑可以通过下达封面设计单来进行封面设计的工作安排,封面设计单中应列出封面设计的相关信息,如图书名称、作者署名方式、指派进行设计的美术编辑、图书的开本、装帧方式、读者对象、设计素材等,并明确封面设计的风格及时间进度要求。

(4)让美术编辑独立进行封面设计,充分发挥美术编辑的创造性。

(5)责任编辑审核封面设计方案。审核封面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元素是否齐全,诸如书名、作者姓名及其署名方式、出版社名称、定价、条形码等必备元素必须逐一检查;②图文是否正确;③避免重复、雷同现象;④底图版权问题。

(6)修改完善,编辑签字确认。

1.2后勤保障责任

美术编辑进行封面设计时会利用各种图形元素(如封面采用的底图)和应责任编辑要求在封面设计中展现的各种图书信息及宣传资料,例如作者简介、图书内容的简要介绍或者宣传语、业内专家对图书的评价等。这些内容都应该由责任编辑提供,并且负责提供材料的正确性。责任编辑要特别注意提供的底图是否合适,与图书内容是否贴切,例如电力专业图书,介绍电力线路的图书,就应该选用电力线路的图片,而不能采用变电站的设备图片作为底图。同时,责任编辑在提供底图时要保证图片来源的合法性,不侵犯他人著作权,图片内容不存在政治问题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的问题。

1.3总把关责任

责任编辑的总把关责任是指美术编辑设计的封面方案必须经过责任编辑的审核认可,并最终由责任编辑来负责封面的正确性。责任编辑审核封面时要审核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整体方案与图书内容是否相符以及是否美观,后者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统一标准。然而审核封面的正确性,却是编辑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封面包括文字和图形图案两个方面,文字包括图书名称(要特别留意美术编辑设计时添加的英文译名和中文拼音是否正确)、作者姓名及署名方式、图书的宣传文字等。责任编辑应该进行仔细审核和校对,必要时请校对人员帮忙进行校对。有的封面设计看起来一个错别字也没有,却隐藏着严重的错误。编辑在审核封面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较长图书名称的断句问题。对于一个较长的图书名称,美术编辑在设计时往往会把文字分成两段,责任编辑一定要审核断句是否正确恰当。如《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技术手册》,设备检修显然是书名中的关键词,而且是一个联系相对紧密的词组,如果把它割裂开就有点不伦不类了。②美术编辑从设计角度出发,书名的字体、字号会不同,责任编辑要注意关键词应比非关键词的字体、字号要突出,不能反其道而行之。③注意主书名与副书名,丛书与分册书名的字体、字号设计,副书名的字号应该小于主书名;丛书书名小于分册书名,丛书的整体设计风格要一致。④要注意审核美术编辑自己使用的底图的正确性。

2责任编辑在封面设计环节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2.1角色意识

在封面设计过程中,责任编辑应明确与美术编辑的分工问题,切忌在封面设计时对美术编辑进行过多的干涉与限制,影响美术编辑的创意发挥,毕竟大家的分工不同,美术编辑负责封面设计的美观艺术性,而责任编辑只需要尽到应尽的责任就可以了。

2.2营销宣传意识

图书出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销售,所以责任编辑的脑子里时时刻刻都要有营销宣传意识,而图书的封面恰恰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营销载体。一本图书在第一时间能否抓住读者的眼球是判断封面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封面设计应使读者能从图书的装帧方式和开本就能判断这本书的定位,比如,高端的精品科技著作可以采用稍大的开本,如特16开或者16开,采用精装或者假精装的装帧方式,封面设计时可以加一些UV或者镀金、镀银等特殊工艺,使图书看上去比较高端;而一本面向现场施工工人查阅的作者指导书或者技术手册,以及面向普通群众的科普图书,如科学用电的小技巧,宜采用小开本便携式的装帧方式,同时覆膜设计使图书更结实耐用。责任编辑在进行封面设计安排时,一定要考虑图书的营销宣传卖点,封面设计要能够体现图书的特点。图书的宣传可以借助三个方面:①图书本身。编辑可以根据图书的特点在封面或护封附加简短宣传语,或者直接在书名上做文章,突出显示书名中的关键词,如果有社会知名人士或者业内专家的关注或认可推荐,可以在护封或者封底附加该知名人士或专家对图书的评价。②作者。如果图书的作者名气比较大,可以将作者本人作为宣传图书的一个点,将作者名字放大些并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③编辑。一本好的图书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不仅能增加作者的知名度,还会使读者对编辑和出版社产生好的印象,编辑可以在封底上附上自己的名字和工作电话或者工作邮箱,一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反馈图书信息的渠道,二是给潜在作者提供一个投稿的渠道。

2.3成本控制意识

严格成本控制,使产品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生产经营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图书生产也应如此,责任编辑就是图书的生产经营者,要时刻怀有成本控制意识。降低图书的生产成本,在保证图书生产成本回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图书定价是为读者考虑,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物美价廉会有效促进图书的销售。封面的生产成本在一本图书的直接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责任编辑在进行封面设计安排时,一定要根据读者对象分门别类地进行考虑,以此对生产成本进行综合考量。

3结语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传统绘画主张“作画贵在立意”,封面设计同样需要重视立意。立意的高峻、深远、奇巧,往往直接决定了封面整体形象的品位与格调。绝妙的立意不仅能体现出书刊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还能展现出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美感。封面设计的立意来自书刊内容,反映着书刊的主题精神,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熟悉书刊的内容、主题、性质、特色和风格,认真寻找故事和情节之中同封面设计相关的主要信息,精心概括和凝练书刊的主题,按照自身的创作方式,将其进行萃取和升华。设计者越是对书刊内容、主题理解透彻、深入,就越有自由、丰富的创作空间去设计封面。这就是所谓的“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封面设计的立意还需要以情动人,寄情写意。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看来,艺术形象是“无情物”,实际上无一不包含着艺术家感情的因子。一个封面设计者,只有在书刊中找到能够激发和唤醒自身情感的形象,才能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进而完成艺术创作。所以说,正是基于设计者对书刊内容描绘形象的情感共鸣,封面表现出的艺术形象才拥有感人的魅力。

二、封面设计的构图

如果说立意是为了给封面设计确定主题思想,创造美妙、深邃的意境,那么构图就是将这些思想和意境落实在一张或大或小的纸的平面空间内,使其以形象化的符号展现出来。通俗地讲,构图就像是建筑物中由钢筋和水泥搭建的主体结构。好的构图,必须如实而充分地体现封面设计者的艺术情感和意境空间。在封面设计中,如何实现成功的构图,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规律:

1.解决平面空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

在封面设计的构图中,将组成平面的各个部分有机分配,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分散和呼应”、“比例与权衡”的方法使其形成整体效果,产生整体效果大于局部效果的作用。

2.形象组合力求删繁就简,讲究疏密得当。

在构图时,对于形象和元素的选取和运用,务必做到删繁就简。封面构图的形象和元素越精炼越好,要以简练的艺术语言达到准确表达立意的目的,所谓“妙语者不必多言”。但需注意,若将删繁就简当作简单粗暴地做减法,就会使构图失之空洞无物。在整体布局的规划中,还需要注意将形象和元素安排得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疏处要“一马平川”,密处能“间不容发”。

3.打破有限空间,构建无穷意境。

封面的平面空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间内体现设计者无限的艺术境界,正是封面设计中构图工作的要义所在。封面设计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往往要到封面形象和元素之外去寻找,那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独特意境,突破了封面构图的有限空间,带给人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三、封面设计的形式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1.1第一个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出版社相继成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文化建设的高潮,《红楼梦》的封面设计也迎来了第二个高潮。创建于1951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社之初就着手于中国古籍的整理工作。1953年该社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标点整理的《红楼梦》[2]。遗憾的是,此版书由于时间紧迫,出版仓促,因此在封面设计上较为中正平和,以素色纸加红色书名的形式出现,因此看上去略显粗糙。但是,该版《红楼梦》却确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沿用的书籍封面设计元素——书法字体,题字之人为书法家沈尹默先生。1957年该社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第2版《红楼梦》校点、注释本(见图3)。该版的封面设计在保留沈尹默的书法题名之外,又添加了清人改琦的《红楼梦图咏》作为底图。整体封面看上去则较前一版典雅许多。1957年以后的《红楼梦》的封面设计中出现不少采用装饰纹样的手法进行设计的作品,这些版次的书籍将书中代表性图案进行高度概括,提炼成为基本元素,排列成为几何暗纹衬于书名之下,使得整个封面疏朗飘逸、端庄大气。这里仍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例,该社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封面最具装饰纹样特色的是1959年版本(见图4)。该版封面简洁朴素、层次分明,到了1964年,人民文学社出版新一版整《红楼梦》时,依然采用了这一封面。只是在插图上将1959版的白描插图改为程十发先生的彩色插图,之后的1974年等版本的封面,也都采用了类似的装饰方法。第二个高潮整体保持着低调典雅的调性,封面设计基本简单分为书名和底图两个层次,而在底图上,大多为线性的装饰纹样或装饰图画。这些版次的封面低调淡雅,但单一的色彩和线性的表达手法却不可避免的减弱了视觉冲击力。

1.2第二个高潮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中国迎来了经济、政治、文化深刻变革的三十年。红楼梦封面设计的第三个高潮就此开始。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以及印刷技艺的进步,这一时期《红楼梦》的设计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如图5为1988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戴敦邦先生作封面画:双玉读书。笔墨抒情,色调淡雅。受益于印刷工艺的进步,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批量的《红楼梦》精装本。如图6所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的《红楼梦》。此版封面是画家刘旦宅先生的国画作品《黛玉葬花》。画面中的林黛玉居于黄金分割点,人物线条流畅灵动,与背景中树木粗犷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情景交融,令人动容。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三个高潮的最大特点,就是插画艺术的运用。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都以“黛玉葬花”的插图作为封面。“文学叙述故事,有开始,有发展,有结局”,而“艺术家表现的是故事的一部分”[3]。《红楼梦》文本内容的起承转合是其封面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封面应该典型地概括书的本质内容,而黛玉葬花是诸艳入住大观园后的第一个重要情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4]人即花,花即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黛玉葬花”就是微缩版之《红楼梦》,以其作封面画,可以充分体现文本的核心思想。建国以来的设计大家们有意识地从《红楼梦》的文本中发现核心内容和美学要素,提炼出美学符号,然后通过插画的手法做出不同的封面设计作品,可谓是《红楼梦》封面设计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1.3第三个高潮进入21世纪,随着国外新潮的书籍装帧设计思想的影响,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随着设计师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红楼梦》封面设计翻开了新的篇章。图7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插图本《红楼梦》,封面也是黛玉葬花。该书一函十册,函套采用了扬州漆器工艺,吝用色彩、笔墨单纯,从颜色到材料再到工艺,都较为考究。图8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红楼梦》。该版《红楼梦》用由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师速泰熙先生设计。封面上创造性地采用了纯文字设计的手法,烫金书名上下分别是“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释诗歌,概括了红楼梦全书从“好”到“了”的故事情节。腰封在封面和封底的垂直对应位置分别画了一块玉和一块石,很好地解释了补天石变贾宝玉的故事,同时也暗喻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21世纪以来制书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为《红楼梦》封面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红楼梦》封面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新材料新工艺。同时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红楼梦》文本主旨的提炼,力求让文本与封面更完美的呼应。然而先进的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丰富了设计的工艺和形式却也衍生出了一批印着大字、装饰的花花绿绿的《红楼梦》。这些书虽然起到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是却没有体现人文气质和文化内涵,反而使读者产生了视觉疲劳和烦躁感。近年来的《红楼梦》封面设计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为了适应“眼球经济”,一些封面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导致封面十分艳俗;又如一些封面插图的选取不具有代表性甚至与文本内容、作者立意脱节;再比如一些设计师过分依赖于软件,使得封面看上去缺少书卷气缺少民族性。

2《红楼梦》封面设计变迁的启示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1.1我国音乐书籍封面设计的传统形式

从最初用竹简记录诗歌的《诗经》到现今琳琅满目的各类音乐书籍,音乐书籍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依笔者之见,传统的音乐书籍封面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纯色加书名”形式。即用较为厚实的纸张为书籍做一个封面,偶尔有一些简单的构图,但没有深层次的设计理念。这种装帧形式在雕版印刷术运用之后便开始普及,通常是用深色的纸或者织物做封面,用贴在左边的签条书写书名。民国以后,各种优秀的西方音乐书籍相继翻译出版,但基本还是采用这种形式,在红色、黄色、蓝色等原色纸封面上打印书名和作者名。如民国时期吕骥编、新中国书局出版社发行的《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图1)。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形式依然是音乐书籍封面设计的主流,比如丰子恺著、新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入门》(图2),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提琴初级教程》、由于这种封面设计形式非常经典,因此在设计意识多样化的当代依然存在。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钢琴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钢琴教程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音乐书籍的封面,都是运用的纯色纸张加书名的设计形式。第二种是“图片加文字”形式。即设计者通过在封面运用图片(或照片)、色调等设计元素形象化地表现书籍内容的形式。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专辑丛书,选用音乐家的照片或画像为封面主要构图要素(图8);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乐器“跟我学系列”教程,以乐器照片加背景色彩为封面(图9)。这种形式对第一种形式的最大突破在于图片或照片要素的运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工艺性,但由于追求的是直观形象,想象空间太小,无法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再加上照片或画像的组合过于呆板,艺术性不强。

1.2音乐书籍封面设计进入造境美时代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从20世纪末开始,一些书籍装帧设计者开始追求设计艺术的神韵与境界,各种传达作品精神内涵和意境的装帧设计涌现出来。受此影响,音乐书籍封面设计进入追求意境的时代。设计者开始舍弃照片图画直接拼接的封面模式,转而在理解作品的内容、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经过内省,将作品内涵上升到高度精神境界,再将这种精神境界以艺术的形态展现出来,创造出能够完美诠释作品神韵和意境的封面设计。音乐本就是艺术的分支,艺术分支之间在美的标准上是相通的,因此造境于音乐书籍的封面设计显然顺理成章,同时从宏观上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民族风味。

2音乐书籍封面设计造境的基本手法

音乐书籍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如音乐史、音乐技法、音乐曲集、音乐理论、音乐评论、音乐感想等。各类音乐书籍的内容不尽相同,艺术形象和风格特色各有千秋,封面设计造境的手法千变万化。但总体而言,音乐书籍封面设计造境的手法可以归纳为四类。

2.1以音乐元素造境

音乐元素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是音乐的任何组成部分,如单独的音乐作品片段、某一类作品的曲风、音乐符号(高音谱号、低音谱号、音符、休止符、各类音乐术语等)等。由于音乐作品片段是声响性质的,音乐曲风是无形的,因此在封面设计时一般只能运用音乐符号造境。以音乐元素造境的封面设计常见于阐述综合性音乐知识的音乐书籍。这类书内容丰富多样且主题不固定,很难将其内化成某种特定的情景,因此比较适宜用音乐元素进行表达。音乐符号是音乐的代表元素,它的出现可以直接让读者产生与音乐相关的联想,如果再加上一点旋律律动线条,则能立刻引导读者将视觉效果幻化成为无声的旋律,带领其进入音乐的境界,创造出被美妙音乐包围的温暖氛围。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图10),封面设计由各种音乐符号组成,包括高低音谱号、变音记号、还原记号、调号、装饰音记号。这些符号以叠影的方式串在一条曲线状的五线谱上,曲线的形状像两只反向倒影的耳朵,寓意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也是对音乐旋律起伏变化的形象反映。这个设计能让读者迅速产生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联想。运用音乐符号营造意境在音乐书籍封面设计中所占比例很大。此外,乐谱原型、五线谱及其变形等音乐元素的运用也较多(图11—14)。这类设计总体来说旨在创造一种音乐氛围,引领读者进行音乐体验。

2.2以音乐内容造境

音乐内容主要指音乐反映的社会生活风情和表达的主要情感。以音乐内容造境一般是通过营造物镜,以实物渲染让读者流连忘返的情境。它需要设计者在充分理解音乐书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设计出能揭示音乐内容且富有情趣的封面,使读者能通过封面轻松愉快地了解书籍内容。比如《儿童古典音乐绘本》系列中的《胡桃夹子》(图15),封面以音乐故事中的老鼠与国王两个相互冲突的矛盾体为设计核心,再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音乐内容场景展开设计,使读者在看到封面的时候就对音乐内容有了大概了解,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音乐的情感体验。

2.3以音乐形象造境

音乐形象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述。从客观上说,音乐形象是一种“音响形象”,是用声音来塑造感官形象。从主观上说,音乐形象是一种“听象”“视象”,当听众听音乐时,他不仅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听觉形象,而且会根据这种听觉产生一定的联想,将听觉转换成视觉形象,形成“视象”。这种“视象”可以是根据音乐内容产生的场景联想,也可以是根据音乐产生的有关音乐演奏形象的联想。音乐书籍封面设计以音乐形象造境就是因为音乐形象具有“视象”特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具备鲜明的音乐形象。音乐有标题性音乐与非标题性音乐两种。非标题性音乐内容比较抽象,抒发感情较多,不利于具体的内在视象描写,也不易引起联想;标题音乐一般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描写性较强,而且描写的主要是现象,能轻易引起相关的视象联想。因此,以标题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更易选择以音乐形象造境。比如,《黄河钢琴协奏曲》(图16)采用该协奏曲的核心形象黄河作为封面主体形象,《中国陕北民歌》(图17)以最具陕北特色的风景面貌作为设计重点,《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图18)选用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形象作为设计主题(图16—18)。有些音乐书籍选用音乐表演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内容。如图19—22四本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书籍的封面,都以古代音乐演奏的画像或者陶俑代表古代音乐形象。还有一种比较隐喻的音乐形象造境,即以其他艺术形象来表现音乐形象,其中最常见的是以“梅兰竹菊”作为与音乐相通的艺术形象。如《笛子技巧系统练十九课》(图23)、《笛子曲选集》(图24)分别选用“兰”和“竹”作为设计主题。“兰”代表幽静的气质,“竹”代表超群脱俗的气节,两个设计都运用艺术相通的特性来表现书籍内容所要体现的主体音乐形象。

2.4以音乐文字造境

文字是一种形式抽象却极具内涵的符号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音乐文字是具有音乐意义与内涵的文字,一般以用书法字体书写与音乐相关的文字为主要表现手段。比如,《泉州南音》(图25)以乐曲的文字谱(一种用文字记录乐谱演奏位置的记谱法)为设计背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图26)运用古代音乐文献记载为设计背景。音乐文字的出现给书籍营造了一种古香古韵的氛围,为书籍增添了不少艺术表现力,从而使音乐书籍更富生命力。由于中国文字的地域特殊性,这类以音乐文字造境的书籍,内容一般以介绍中国古代音乐为主。

3音乐书籍装帧的造境之美

“造境”作为书籍装帧的最高境界也是音乐书籍装帧设计的最高追求,不仅封面设计应追求造境之美,整体设计都应追求造境之美。笔者认为,音乐书籍的造境美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3.1追求和谐的美学观

音乐书籍装帧造境首先要遵循追求和谐的美学观。“和谐”是美学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谐观强调整体、静态的和谐,“整体”表示事物不能是单一的,因为单一只能称为“同”而非“和”。“和”要求不同性质的事物或因素之间的配合,“谐”要求众多不同质事物之间的相互融合、排列有序。因此,音乐书籍的装帧造境设计要避免设计材料单一,色彩和设计素材应尽量多样化;设计元素的排列要避免并排出现,应将素材错开,主次分明,这样才能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在纸张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具有护眼功能的浅色纸,这种颜色既能防止长时间看书给读者带来的眼睛疲劳,而且能给读者古典的感觉(古代欧洲乐谱的抄写多用浅黄色牛皮纸)。在开本设计上,乐谱集之类的书尽量用8开,这样乐谱才比较清晰,看起来不吃力,非乐谱书籍可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在色彩搭配上要均衡、协调,实现对立统一。

3.2寻求色彩美与意境美的统一

色彩的搭配与意境的营造有很大关系,色彩的巧妙组合能够增强书籍装帧设计的意境美,反之,用错色彩将无法达到造境的要求。比如前述《黄河钢琴协奏曲》《中国陕北民歌》《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这三本书,就很好地运用了色彩美与意境美的统一。黄河,因其水中大量含沙导致河水变黄而得名,因此在营造黄河波澜壮阔的意境时,一定要运用相应的黄色为主调,同时黄河又是中国的母亲河,所以可以选择中国红的字体来搭配黄河背景。陕北风情最显著的风土特征是黄土高坡,所以《中国陕北民歌》的色彩也是以黄色为主。江南多烟雨,雾蒙蒙,雨蒙蒙,《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的色调刚好适合这种江南情调,设计者用巧妙的色彩组合营造出诗一样优美的意境。

3.3塑造形与态的完美结合

这里的“形”与“态”分别指代“形象”与“神态”。形象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在脑海中形成的对该物体的整体印象,它不是物体本身,而是一种人们对事物的感受,会因人而异。“神态”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只有在深刻理解以后才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它会因听的人不同而各异,也会因为听的心情不一样而截然不同,因此音乐的“神态”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把握它的神态,才能更好地体现形象。音乐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实质就是抓住书籍“神态”,将其用图像、版式等“形象”地表现出来。造境美就是形与态的完美结合,只有当两者高度统一的时候,音乐书籍的装帧设计才能够神形兼备,引人入胜。

3.4引导多层次审美体验

日本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大师杉浦康平曾提出著名的“书籍五感”理论[3],他指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起始”。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以在进行音乐书籍装帧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让读者从视觉转换到听觉。《声乐教程》(图27)运用音乐元素为创造主题,流动的线条寓意快速的音乐运动,给读者一种如听音乐的听觉感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图28),封面采用两个演奏者的音乐形象为创造核心,两个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似乎听到古乐徐徐飘来。《国乐飘香》(图29)重在“飘”和“香”,立即将视觉图像转化为听觉、味觉等。所以,音乐书籍的装帧设计同样要重视五感,在选材和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理念,传递音乐蕴含的思想情感,提升书籍的文化韵味和艺术美感,满足读者五感的需要,创造出更加合适的意境[4]。

4结语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所谓意味深长,是指以设计的文字、图形和色彩为基础,利用比喻、联想和想象等方式,体现出来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而中国艺术创作素来有寓意的传统,很多创作者都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体现出了这种寓意特点,从而获得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联想是指从一个事物推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其能够给欣赏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使设计的深意得到突出表达。如夏衍话剧《赛金花》的封面设计选用了一座大炮对着老北京城墙的图案。赛金花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为保护北京城和北京市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此处用一门大炮来代表八国联军,用古老的北京城楼代表赛金花和她的生活环境,使人不禁联想到了当时环境的复杂和危险,设计者以此来体现对赛金花所做贡献的肯定。

比喻是把甲比作乙,甲和乙在本质上有着相同的特征,通过这种比喻能够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曹辛之所设计的《九叶集》,其是一部当时九位进步诗人的诗歌合集,曹辛之别出心裁,用略带抽象的手法画出了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干粗壮,枝叶繁茂,而且恰好有九片叶子,而且每片叶子造型各不相同,曹辛之以此来比喻这九位诗人,告诉读者他们的诗歌创作是植根于生活这片热土的,所以才能够枝繁叶茂,而且每个人的诗歌都是独具特色的,各有各的风格。

象征是指用甲表现乙的形式。鲁迅的《坟》创作完成后,很多设计者的封面设计都难以让他满意,原因在于多数设计都过于直白,没有象征意味,不能和杂文本身相配合。最终封面还是选定了陶元庆的设计,此设计的画面使用两个土灰色的三角形作为坟墓,将几个细长的圆锥体作为坟地里的树木,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一个棺材的侧影。单看画面,我们难以看出其描绘的是一座坟墓,但是联系到书籍的名字,就能够体会到设计者的深意:其描绘出来的是一个象征的坟墓,即封建文化的坟墓,令人回味无穷。

2.中西合璧

新文化运动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现代艺术思潮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发生了交融,使得书籍封面设计走进了一个兼容并蓄和多元发展的时期。面对这种形式,鲁迅、丰子恺、陶元庆、郑川谷等都纷纷开始了关注西方现代美术和中国传统设计的融合,并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使作品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面貌,大大扩展了意境的审美表现。

如丰子恺为《护生画集》所设计的封面。其选用了莲花,并将和蜻蜓作为主要的表现素材,将莲花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并将画面底部中央的一朵莲花上的长方形空间作为题写书名处。而该长方形两旁的莲花则是左右对称的,这表现出一种整洁的美感。而且为了防止这种整洁过于规整,设计者又画上了几只蜻蜓穿插在连花丛中。之所以选用莲花,是因为其在日本留学时期,对日本艺术中莲花的含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其正好和画集本身所表达出的意境相一致,体现出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和圣洁唯美的感受。

又如,叶灵凤为《戈壁》所做的封面设计,就明显表现出了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超现实主义倡导将迷惑、错觉、灵感等无意识或下意识用形状表现出来。而这幅作品中充满了各种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多边形等无所不包,让人摸不透其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且耐人寻味的是,戈壁本是寸草不生的荒漠,此处却使用了浅绿色来表现,体现出了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再如,曹辛之于1945年创作的《江之歌》封面设计。其先是用抽象主义的手法画出了一条河流,以三条1厘米宽的波浪线以斜构图的形式描绘出了河水的湍急。而在这湍急的“水流”之上,却是三个纤细的宋体字,即书名“江之歌”。如果说采用表现主义手法表现出的是河流的湍急,给人以震撼之感的话,那么这三个纤细的宋体字则给人以清新和飘逸的美感,两者在变化中呼应、对照,这种构图、色调给人一种明朗、深远、视野宽广的感觉。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并没有在文化的碰撞中走向极端,而是充分挖掘两者的优秀质素,使封面设计呈现出了一种中西合璧之美。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1.1刊物字体在选择的过程中要能够体现刊物的不同精神不同的字体会营造出不同的气氛,比如正楷体现了庄重,而行书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流畅,电脑宋体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规律和严谨等等。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刊物字体的编排和加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不同期刊的特色。

1.2图案的选择要能够体现出期刊本身的一些特色图案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视觉符号语言,因为其所展示的各种不同的个性化的效果而体现着不同期刊的办刊特色。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用比较巧妙的构思来丰富期刊的展示效果,良好的设计不仅仅可以通过丰富的图案深刻的揭示出期刊的主题,同时可以提升期刊本身的审美价值。《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就特别设计出了一种能够表征期刊本身特点的图案凹凸雕刻般的地球,并将这个设计固定在期刊的封面构图之中。这不仅十分清楚的表达了科技期刊所应该具备的个性美,同时还能够将内容和形式、简单和深刻很好的融入到一体,这使得科技期刊的封面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的深刻,也更容易被理解。

1.3不同的色彩能够在期刊封面设计中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不同颜色的应用也会产生不同的封面设计效果。比如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主要体现的是严肃和庄重,而黄色相对红色来讲要更加的跳跃和柔和,会给人一种希望和光明的感觉。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的封面案例采用和改造简单别致的色彩形象来揭示出较为丰富的内涵,这些都打破了创作者自身的思维定式,进而创造出更加生动和独特的艺术形象来。

2结论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