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及相关性范文

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及相关性范文

时间:2022-08-22 10:49:05

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及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脾虚湿蕴;气血亏虚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大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以炎症和溃疡为主要病理表现,范围多累及远段结肠,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1-2]。本病分为活动期与缓解期;缓解期以慢性复发性为主,病情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病程长,中医辨证复杂,本研究意在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出合理方案。

1病例资料

1.1病例来源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病例收集时间为2013年1月-2016年12月。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广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制定[3]。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诊断标准参照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制定[4]。

1.3纳入标准

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缓解期患者。

1.4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患者,具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其他严重的原发性疾病。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中医证型与性别关系

60例中男31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1.07:1。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分布与性别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中医证型与年龄关系

本研究中,平均发病年龄为(42.10±14.854)岁,其中<20岁者2例(3.3%),20~40岁者30例(50%),41~60岁者20例(33.3%),>60岁者8例(13.4%)。各证型发病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组间两两比较,阴血亏虚型发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气血亏虚型发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5),见表2。

2.3中医证型与病变范围关系

中医证型与病变范围关系经χ2检验P=0.918,提示中医证型与病变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中医证型与病程关系

本研究中,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的病程从2月~20年,其中小于1年者3例(5%),1~5年者35例(58.3%),5~10年者15例(25%),>10年者7例(11.7%)。各证型与病程的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血亏虚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见表4。

2.5中医证型与缓解率关系

本研究中,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证候与缓解率的关系经χ2检验,P=0.567,提示各证候之间比较,复发与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5。其中,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6。

3讨论

本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这可能与中青年患者容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有关。本病病程短,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为主,60例患者中直肠型、直乙状结肠型及左半结肠型共占约73.3%,其中直肠型占35%,直乙状结肠型占8.3%,左半结肠占30%。这与江学良等[5]研究一致。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所表现的中医证型较为繁杂,本研究中共分为7型,其依次排序为脾虚湿蕴型、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大肠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其中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6]。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病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伤气耗血,正虚邪恋,形成虚实夹杂证,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肠腑之疴当从脾胃论治。李东垣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脾胃同居中焦,共主运化;外感湿邪、饮食劳倦、久病耗伤皆可损伤脾气,脾运化失常,水聚生湿,困阻中焦,阻滞气机升降协调、妨害运化,亦可加重脾胃损伤,同时湿注于肠,发为此病[7]。因此,脾虚在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其发病特点[8-9]。朱立[10]认为,情绪紧张是本病复发的病因,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职,气血瘀滞,肉腐血败而成内疡。韩柯等[11]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合理、适时地配合运用行气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显著。胡某[12]用升阳除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升提脾胃阳气,使得清气得升,湿浊得降,郁阳舒展,湿气得化,进而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值得指出的事,本研究中共分为7型,与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4]比较,多列出了气血亏虚型。其原因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有脾胃损伤,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不及,不能荣养肠腑,同时湿蕴大肠,酿湿生热,湿热胶结,阻碍气机,伤及血络,使血气不足以发挥荣养作用,又以“脾主肌肉”,肠腑之肌肉,不得水谷气之充养,气日以衰,血脉不利,肌肉不能生长、壮实,以御邪气侵袭,日久而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证型分布以正虚为主,大肠湿热型占15.0%,提示对于大部分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在注重健脾益气的同时,亦需注重不可过用清热祛湿之品,以免损伤正气。其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脾肾阳虚型也占有一定比例。肾寓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但肾阳又赖脾阳运化水谷之精微以资其源,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如《景岳全书•泄泻》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如李乾构[13]通过长期临床经验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功能不健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多为脾肾俱虚,湿滞大肠证,治以健脾补肾,除湿导滞。王新月等[14]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积为标;发作期为气血壅滞,肠中有滞而不通;缓解期为脾肾亏虚,余邪未净。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本病的首要治法。经健脾补肾治疗后,患者脾气健旺,肾阳旺盛,气血充盛,肠黏膜得以再生[15]。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兼有湿热之邪稽留,是溃疡性结肠炎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健脾补肾、调和气血同时兼清肠化湿,使湿去而热孤。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清热祛湿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广洲: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2]延卫东,何琰,陈延.余绍源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河南中医,2006,26(6):17.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0):818-831.

[4]中华中医药学分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5]江学良,崔慧斐.溃疡性结肠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0.

[6]延卫东,何琰,陈延,等.余绍源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河南中医,2006(6):17.

[7]陈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演变特点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197.

[8]许清华,郝会莲,毛艳从虚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西部中医药,2011:12-15.

[9]张伦.周福生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3(3):344-345.

[10]朱立,王新月.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理论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0,30(1):10-11.

[11]韩柯,王茂男.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吉林中医药,2007,27(12):16-18.

[12]张婉君,孙博云,胡鸿毅.升阳除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依据和机制[J].吉林中医药,2018,38(3):262.

[13]李乾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J].北京中医,2004,23(3):149.

[14]王新月,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6,56(1):10-11.

[15]贺海辉,沈洪,顾培青.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防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280-286.

作者:李玉玲 杜念龙 黄穗平 时昭红 单位: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及相关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zyyxlw/73967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