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究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机理范文

探究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机理范文

时间:2022-04-19 10:54:01

探究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机理

摘要:高脂血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如何有效的治疗高脂血症成为了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中医通过分析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且通过长期的临床及试验研究,证明了中医药对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该文从祖国医学及西医对高脂血症认识、中药降脂机制、中药降脂常用代表性药物及其作用机理这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介绍。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药;降脂;治疗机理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对高脂血症的认知和足够的重视,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西医临床上用“高脂血症”这一概念来反映脂质及脂蛋白的代谢异常。祖国医学中并无“高脂血症”这一病名,将其归于“痰浊”“肥胖”“血浊”等范畴。近年来,大量的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中药能够多部位、多靶点综合治疗高脂血症,且副作用少。因此,中药成为了调脂领域的热点,并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现将相关文献作如下综述。

1西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西医认为高脂血症(Hyperlipoodemia,HLP)是指人体内脂类代谢及转运异常导致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水平升高的疾病[1]。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为脂蛋白代谢异常,其主要发病原因包括:食用高热量、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饮食;随着年龄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减退导致血脂升高的风险增加;雌激素对LDL受体的作用减弱;基因异常;缺乏运动;肾病、代谢性疾病及药物引起继发性高脂血症等几方面[2]。由于血脂含量可以准确的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所以临床上高脂血症主要通过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来进行诊断。经美国心脑血管研究院研究证实,高脂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临床上可以通过降脂药物的合理应用调节血脂并减少非致死性心脏病发病率及心脑疾病病死率[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医调脂药物分为6大类: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其他药物(如抗氧化剂普罗布考)。

2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虽然传统中医理论中并没有“高脂血症”这一概念,但古人对该病早有认识,多把高脂血症归属于“膏梁之疾”[4]。《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对于膏粱的产生,明代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指出:“高粱,即膏粱,肥甘也”。由此可以看出,膏粱源自于饮食水谷。《临证指南•医案二》亦提到:“亦有外不受湿,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因此,膏粱的产生是因过食肥甘厚味引起脾气不健,近而使机体产生过多“痰瘀”“湿浊”。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及治疗有着独到的认识,中医认为膏脂的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脾胃运化失常,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就会导致痰浊凝滞于体内,最终形成脂浊。肾主水,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肾气不足,则气化失司,聚湿成痰,进而导致浊脂的产生。肝主疏泄,肝气条畅,助胆汁分泌从而促进脾胃的消化,使痰浊不生于内。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是依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因病机及常见的临床表现,中医将高脂血症归纳总结为3个主要证型:脾气亏虚型、肝肾两虚型、瘀血内阻型。名老中医杨少山指出,高脂血症归属于气血津液的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肝阴不足、脾肾两虚,标实为气滞、痰阻、血瘀等[5]。

3中药的降脂机制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外源性脂类吸收;抑制内源性脂类合成;影响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提高HDL、降低LDL;抗过氧化5种途径来改善人体内脂质代谢的异常,进而达到降脂的目的[6-7]。

3.1抑制外源性脂类吸收

外源性脂类是指人从食物中获取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经消化吸收后进入到人体内,经过水解、吸收以胆固醇酯形式存在的脂类。抑制外源性脂类吸收的这类中药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对外源性脂类的吸收,减少胆固醇转化物——胆酸在肝肠循环中重吸收的数量从而达到降血脂的目的[8]。此外,某些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中药可加快肠蠕动,减少脂类在肠道内的吸收,又(或)能在肠道形成一层膜起到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进而起到降脂的疗效。

3.2抑制内源性脂类合成

内源性脂类是由人体自身合成而不是从外界获取的,其中胆固醇主要在肝脏合成,甘油三酯主要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合成。因此,部分中药可以通过其有效成分抑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产生,进而实现降脂的目标。

3.3影响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胆盐是胆固醇的转化物,由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成。当胆固醇分泌过多、胆盐合成减少,胆固醇就会沉积。决明子蛋白质、大豆蛋白这类活性蛋白质或植物中的纤维、果胶等,能与胆汁酸相结合,通过阻断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的重吸收,增加胆汁酸及其衍生物的排泄量,胆汁酸一旦耗竭,就会增加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同时还能通过反馈机制增加胆汁酸合成限速酶活性,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就能达到降胆固醇目的[9-10]。

3.4提高HDL,降低LDL

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HDL的颗粒较小、能较自由的运动,可将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运载回肝脏,转化为胆汁酸排出体外[11]。HDL能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竞争血管壁平滑肌胞浆膜上的受体,抑制细胞摄取LDL和积聚LDL的能力;还能与游离的胆固醇结合成酯,并转运至肝脏代谢清除,使多余的胆固醇不易沉积于内皮细胞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9]。现代研究证明,部分中药,如姜黄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能够显著提高血浆中HDL的水平,起到延缓高脂血症的形成及降脂的作用。因此,使用此类中药可以针对性的帮助对症患者达到降脂的目的。

3.5抗过氧化机体

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氧化代谢,产生各种活性氧自由基(ROS)。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会促进脂质过氧化的链式自由基反应,造成膜脂质破坏、脂质代谢紊乱。有些中药能通过清除体内多余自由基、减少脂质化来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4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依据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涉及各种代谢途径,因此单一的降脂方式并不能满足各种类型高脂血症的治疗需求。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文化,药材种类丰富、产量颇丰,使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理论研究上,中医通过分析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对高脂血症进行辨证分型,然后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对证用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这种方式不仅证明了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在临床中具有确切的疗效,并且也简单明了的阐释了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机理[12]。中医通过对高脂血症辨证论治的分析和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功效和不同种类的中药在调节血脂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结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补气健脾类、滋补肝肾类、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在治疗高脂血症的单味中药中居主要地位。下面对这几类中药的代表药物进行简单举例介绍。

4.1补气健脾类

明代张景岳提出:“痰之化无不在脾。”中医认为脾失健运、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津液,津化浊为膏,凝而为脂,痰浊过盛,混于血中,使血液黏度增高,最终形成高脂血症。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脂血症患者多为中老年,而部分此类人群的脾胃功能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弱,加之一些患者恣食肥甘厚味、平时运动较少,导致脾胃运化不及,痰湿内生、脂浊郁积,所以补气健脾类药物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起到了其它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4.1.1黄芪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等功效。黄芪为补中气之要药,对气虚、脾气不升等引起的痰湿内阻证疗效确切。现代研究表明黄芪中起到降脂、降糖、抗氧化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茎叶总黄酮,该有效成分能增加酶活性,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加速胆固醇在体内循环中的代谢,从而发挥降脂作用[13-14]。刘超等[15]通过观察黄芪对HLP小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证实了黄芪能明显降低HLP小鼠的TC、TG、LDL-L及过氧化脂质(LPO),提高HDL-C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所以黄芪能减少胆固醇在体内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4.1.2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善入中焦,具有补脾益气、健脾利湿之功效。甘草是一味极其常见的中药。甘草中所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以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16]。同时,其所含有的甘草酸是调节血脂的主要活性成分。赵海燕等[17]通过18β-甘草次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研究,证明了18β-甘草次酸能够起到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TG、TC和LDL-C(P<0.01或P<0.05)的作用。

4.1.3白术

白术性味甘、苦,归脾胃经,善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被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本草通玄》云:“土旺则能盛湿,故痰饮者,皆赖之也。”因此,白术对治疗脾气不足,痰湿内停有确切的疗效。现代研究证明白术中的提取物——白术精提物能促进外周胆固醇在肝脏中逆向分解,催化HDL的生成。目前在西药中即便是他汀类对HDL-C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仅能使HDL-C升高5%~15%,而在唐琪晶等的实验研究中每100mg•kg-1剂量组的白术精提物能升高HDL-C达到50%左右,同时又能降低TC、TG、LDL-C,该实验切实地证明了白术对降脂的显著作用[18]。

4.2滋补肝肾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人到中老年则肝肾功能相应减弱,人体疏泄及调节功能也会逐渐衰退,因此导致清浊不分、水湿不化。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化”“乙癸同源”,若肝阴不足、阴血内伤,血不养精,会导致肾的气化功能失调,津液化生失常,滞留于血脉,进而发展成为高脂血症。其次,肝为心之母,临床上常见母子同病,若痰浊、瘀血相互为患,瘀阻于内,则脉道不利,血行不畅,阻碍膏脂的正常运化而停留于血脉,促使了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故应用滋补肝肾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切合病机。

4.2.1何首乌

何首乌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常用的滋补中药,其性味甘、苦、涩,微温,归肝、肾经,善补肝肾。甘味有补益、缓急的作用。由于高脂血症的发病基础为本虚,即肝脾肾不足,故使用甘味药切合病机。其次,苦味能泄、能燥,有泄热、燥湿、坚阴的作用。痰(湿)热清,则血脉通畅。现代研究表明何首乌中的二苯乙烯苷、蒽醌、磷脂3种成分能够起到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等功效。所以,何首乌能够减少外源性脂质的吸收,降低胆固醇在人体内的沉积[19]。

4.2.2枸杞子

枸杞子性味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之功效。肝主疏泄。肝疏泄功能正常,能帮助胆汁分泌,进而促进脾胃消化,使痰浊不生于内,降低高脂血症的患病几率。肾主水,是调节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肾的调节功能依赖于肾阴、肾阳的相互作用。肾气调控着脏腑功能的活动。肾气充盛才能脉道通利,津液输布至身体各部。现代研究证明,枸杞中含有的枸杞多糖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同时调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从而对治疗高脂血症起到较好的疗效[20]。

4.3活血化瘀类

高脂血症为本虚标实之症,痰瘀为其主要病邪。其次久病入络,则瘀血内生,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易变生它病,进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所以,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

4.3.1川芎

川芎性辛温香燥,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又为血中之气药,对气滞、血瘀所导致的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季芳等[21]在对阿魏酸和川芎挥发油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不同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将食用高脂饲料同时灌胃非诺贝特100mg•kg-1•d-1的大鼠与食用高脂饲料同时灌胃阿魏酸50mg•kg-1•d-1的大鼠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阿魏酸组大鼠灌胃30d后血清中TC和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效果与服用非诺贝特组相当。

4.3.2姜黄

姜黄性辛、苦、温,归肝胆心经。具有活血止痛、清利肝胆湿热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姜黄中起到延缓高脂血症形成及降脂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姜黄素[22]。姜黄素能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23],还具有促进脂肪的分解代谢、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姜黄素降脂机制为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影响脂蛋白相关代谢酶的活性、改善载脂蛋白含量者3种。林梅瑟等将20只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分为两组,治疗组每日予姜黄素治疗,对照组每日以同样方法予生理盐水,两个月后治疗组TC、TG、LDL-C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24]。

4.3.3丹参

丹参功善活血祛瘀,是一味临床常用药。近年来,丹参凭借其在实验及临床中的独特优势及优秀表现引来众多学者关注。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两类。有实验研究对丹参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IA在循环系统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例如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氧心肌的凋亡、抑制血小板集聚抗血栓形成等[25]。而传统中药的制作方式以水煎煮为主,所以丹参所含有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丹参素,更易提炼并溶于药物中被人体吸收,从而在治疗高脂血症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丹参素可以通过抑制肝脏脂肪酸合酶(FAS)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的表达来减少脂肪酸和内源性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通过促进肝脏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I(CPT-I)的表达来加速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进而在降脂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26]。

5小结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使其相关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机制主要是从西医药理的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抑制内源性脂类合成,影响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提高HDL、降低LDL,抗过氧化5种途径来改善脂质代谢异常。通过理论的学习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针对补气健脾、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等方面治疗高脂血症。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止,这些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主要是从西药药理的角度对中药降脂原理进行了研究,主要遵循的是西医的治疗理念,而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略显匮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广大中医文化的继承人们应该对如何充分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优势,如何体现中医特色,让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投入更多的精力。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我们仍需进行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提供更多的实际依据,为发掘中医药学这座巨大宝库做出更多的贡献,为患者寻找更经济、更安全、更疗效显著的调脂中药配方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金明,朱竞赫,陈贺,等.不同配方高脂乳剂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1):177-180.

[2]逄冰,赵林华,何丽莎,等.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展望[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1107-1109.

[3]李霜枫,刘钰涵,陈旭.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6):138-139.

[4]古丽葛娜•萨吾尔,何义,王晓峰.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5(1):44-48.

[5]侯小青,徐红.杨少山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5):265.

[6]宗霞,陈豪.浅议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机理[J].工企医刊,2012(1):63-64.

[7]颉慧敏,王旭.中药降脂作用机制研究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186-187.

[8]姜建国.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614-615.

[9]李长有.中药对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90.

[10]王谊,吕昊宇,蒋建勤.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J].西北药学杂志,2012(2):188-190.

[11]李立华.对降脂中药临床研究及展望[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2):123-124.

[12]钟周,周鸿图,胡志希,等.140味降脂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64-66.

[13]陈国辉,黄文凤.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482-1485.

[14]刘智.黄芩茎叶总黄酮治疗II型糖尿病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1):5-6.

[15]刘超,张学武.黄芪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648-1649.

[16]张克.甘草临床应用探讨及化学成分药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63-64.

[17]赵海燕,王彦芳,杨少娟.18β-甘草次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4):1-4.

[18]唐琪晶,陈素红,潘丹丹,等.白术精提物对代谢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药效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9):1803-1807.

[19]管淑玉,苏薇薇.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8,6(4):454-455.

[20]吕翠婷,黎海彬,李续娥.中药决明子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6,14(8):1-120.

[21]季芳,黄国兴,阮琴.阿魏酸和川芎挥发油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不同影响[J].中国药师,2007(7):634-637.

[22]金明敏,沃兴德,李万业,等.姜黄对高脂血症作用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S1):24-25.

[23]陈敏.姜黄属中药及姜黄素活血化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整理及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4]林梅瑟,陈碧新,赵志光,等.姜黄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核转录因子-κB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2):64,95-98.

[26]陈娟,邓军,张宇燕,等.丹参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调节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2):313-317.

作者:曾乙凡;陈苏宁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探究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机理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zyhxlw/71358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