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骨膜骨肉瘤影像学范文

骨膜骨肉瘤影像学范文

骨膜骨肉瘤影像学

骨膜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骨外膜的恶性肿瘤。Unni等[1]于1976年在观察102例皮质旁骨肉瘤时,发现其中23例的临床、X线及病理学特点都与一般的皮质旁骨肉瘤不同,从而命名为骨膜骨肉瘤。本文搜集近年来的5例骨膜骨肉瘤并结合文献报道对其影像学现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7~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骨膜骨肉瘤,男3例,女2例,年龄12~43岁,平均23.6岁。临床上因局部肿块或肿痛而就诊,病程长短不一,最短6个月,最长两年多,平均11月。查体均可扪及肿块,4例质硬,1例质软,皮温均有升高。

1.2方法5例均做X线平片检查,其中4例做了CT检查(采用Picker2000SCT机),还有2例做了MR检查(采用Marconi1.5TMRI扫描仪)。

2结果

2.1发病部位5例中4例发生于长骨骨干,1例发生在相当于长骨干骺部的位置。发生在胫骨的3例,病变中心均位于其近侧1/3,其中2例在胫骨前方,1例在胫骨前内侧;位于股骨的2例,1例在其近端1/3的外侧,1例在股骨远端相当于干骺部的内侧。

2.2X线平片及CT表现位于骨表面的软组织肿块,其基底部紧贴在骨皮质表面,两者之间无透亮间隙,可见骨膜反应,肿块内密度中等,针状、毛刷状骨针影垂直骨干排列。在肿块的周围可见骨膜反应,表现为Codman三角或层状骨膜增生,骨内膜完整,骨髓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2.3MR表现骨表面的边界清楚的肿物,病变下方骨皮质的低信号带厚薄不均,表面不规则,在T1WI与肌肉相比呈混杂信号,以等和较低信号为主,也可见较高信号成分;在T2WI上与肌肉相比亦呈混杂信号,大部为高信号,间有少量低或等信号成分。注射GD-DTPA(钆喷替酸普甲胺)增强后肿块有较明显的强化,但不均匀。

3讨论

骨膜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表面骨肉瘤,在全部骨肉瘤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2%[2],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15~20岁为高峰[3],本组5例有4例发生于此年龄段。临床上骨膜骨肉瘤以局部疼痛、肿胀或肿块为主要表现,症状较轻,病情发展较慢。本病好发于胫骨、股骨,以近侧或远侧1/3多见。多位于前侧或两侧,后方少见。罕见于股骨下段后方皮质旁骨肉瘤的好发部位[4]。另外骨膜骨肉瘤也可发生于肱骨、尺骨、腓骨和髂骨[3]。

骨膜骨肉瘤表现为皮质表面弧形肿块,与皮质表面紧密相连,两者间无透亮间隙影;肿块内有条状钙化或骨化影,可排列规则呈放射状或与皮质相垂直的平行针状,亦可不规则而呈杂草丛状或篝火状;肿瘤基底部钙化或骨化影密度浓,排列亦较密集,而向周围变少、变淡。肿瘤下的骨皮质表面粗糙模糊,有不规则增厚和凹陷,侵犯一般只累及骨皮质表层,骨皮质内层及骨髓腔不受侵犯。病理上[5,6]可见肿瘤同骨皮质表面紧密相连,呈分叶状突向周围软组织,边界清楚,基底贴附于骨皮质上,并可见骨皮质轻度浸润。肿瘤组织成分有软骨、骨样组织、骨和纤维组织。软骨可发生钙化或骨化。在软骨小叶周围可见到恶性梭形细胞,它们可直接生成肿瘤性骨质或类骨质。瘤骨远较皮质旁骨肉瘤为少,分布不均匀,少者甚至难以发现。有时镜下所见仅为低至中度的恶性软骨成份而被误认为软骨肉瘤,此时就需要结合影像学表现多处切片找到肿瘤细胞直接形成的骨样组织或骨组织才能确诊。

综上所述骨膜骨肉瘤多位于长骨骨干或干骺端,贴于骨皮质表面,两者间无透亮间隙,骨皮质表面受侵。肿瘤向骨外软组织内生长,边缘清楚,其上下有骨膜反应。肿瘤长轴与骨干平行,肿瘤内可见条状钙化、骨化影,呈羽毛状或放射状排列,髓腔不受侵犯。骨膜骨肉瘤的影像特点并非特异,需注意与典型骨肉瘤、皮质旁骨肉瘤、骨膜软骨肉瘤、骨化性肌炎及血肿骨化等相鉴别。病理上[5]它具有软骨类肿瘤的特点,异型性较轻,不见肿瘤细胞产生骨样组织。该病恶性程度较低,发展缓慢,预后较典型骨肉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