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学范文

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学范文

1.不同微生物的病源学

1.1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隶属于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而衣原体属包括4个种,即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新反刍衣原体。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介于病毒和立克次体之间,是一类革兰染色阴性,在细胞内寄生有着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沙眼衣原体有4个生物变型,即鼠和猪变型、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变型和沙眼变型。沙眼衣原体的繁殖发育周期有两型,即感染型和复制型。原体为圆形的细小颗粒,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中央为核样体,原体可存活于细胞外,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吉姆萨染色为红色。当原体黏附并侵入宿主的柱状上皮细胞后,增大分化成始体,始体呈圆形,体积大而疏松,无传染性,始体在细胞内生长,进行新陈代谢,以二分裂方式发育成原体,大量原体堆积成包涵体,经由包涵体释放到细胞外,再去感染新的细胞,整个生长周期需要48-72小时。

1.2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和增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由于缺乏细胞壁,具有可塑性,其形态为多形性,基本形态为球形和丝形,可以通过滤菌器,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革兰染色阴性,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特殊的油煎蛋样菌落。

支原体主要寄生于细胞外,它可经细胞表面嵌入,与宿主细胞争夺营养物质,影响蛋白质和DNA合成,使宿主细胞染色体异常,以致于细胞死亡。支原体在正常情况下寄居于人体腔道的黏膜上,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损时寄生的支原体则发展成致病菌。支原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弱,通常在45℃下15分钟即可被杀死,低温(-20℃)或冷冻干燥后能保存一年左右或更久。支原体不耐干燥,但对肥皂、酒精、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敏感,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

1.3其他微生物

目前认为,有10%-20%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是由阴道毛滴虫、白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类杆菌等微生物所致。

2.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流行特征

我国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人数正在逐年增高,衣原体、支原体可存在于健康者,而在性乱者、同性恋、*女、淋病患者中衣原体、支原体检出率较高,可见到淋球菌与衣原体;淋球菌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混合感染。年龄是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直接关系的社会人口学因素。非淋菌性尿道炎好发于青年,且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生与性伴数也有关系,性伴侣越多,感染的机会也越多。与STD患者有过性接触是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在女性患者中还未见到同性恋与异性恋患者在发病率上的差异,而在男性患者中,异性恋的发病率高于同性恋者。

避孕方式的不同也可以改变衣原体感染的传播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在使用屏障避孕法如安全套,若方法正确且坚持长期使用,能使衣原体感染率降低一半,而口服避孕药则与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宫颈上皮细胞的易感性和脆性增加,导致衣原体感染发病。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是通过与感染者的性接触传染。

3.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机理与免疫

衣原体的致病机理为抑制宿主细胞代谢,溶解破坏细胞,使溶解酶释放,通过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人体感染衣原体后,可获得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产生防御和保护作用,但这种特异性免疫力不强,易于造成持续感染、隐匿感染或反复感染。在细胞免疫上,常表现为迟发性变态反应;在体液免疫方面,衣原体感染后可产生中和抗体,抑制衣原体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增强吞噬细胞的摄入。沙眼衣原体的HSP60是重要的致病因子,由于沙眼衣原体的慢性“隐匿性感染”使病原体长期存留于组织中,不断释放HSP60,导致迟发性变态反应。通常,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协同因素,也是罹患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慢性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由此形成瘢痕,这是沙眼导致失明,急性输卵管炎导致不孕和异位妊娠的原因所在。具有致病性的支原体则是通过自身特殊的结构,黏附在易感宿主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释放有毒的代谢产物如过氧化氢和氨等,并向宿主细胞吸取自身需要的营养成分,损伤宿主的细胞膜使其抗原结构发生改变,产生自身抗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反应。

4.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表现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潜伏期为1-3周;分别就男性、女性及孕妇的感染进行探讨。

4.1男性感染

(1)尿道炎表现为尿痛、尿道分泌物增多,但症状轻于淋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故有一半的病人初诊时被误诊。

(2)淋病后尿道炎有19%-45%的淋病患者可同时合并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对这类患者仅予以抗淋病药物治疗(如头孢曲松等,此对衣原体、支原体无效),经过1-3周潜伏期后患者症状持续存在,造成所谓的“淋病后尿道炎”。据统计,约70%的淋病后尿道炎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

(3)合并症附睾炎、前列腺炎、Reiter综合征、直肠炎等。

4.2女性感染

(1)宫颈炎约70%-90%女性患者宫颈的感染呈无症状[18],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若出现症状则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性交后出血,体检:宫颈糜烂,红肿,异位,有接触性出血(即脆性增加),但多数患者宫颈未见异常。

(2)尿道炎约50%女性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也称为“急性尿道综合征”。约60%患者为尿道感染与宫颈感染同时合并存在。

(3)合并症盆腔炎、急性输卵管炎、前庭大腺炎、直肠炎、肝周围炎、不孕。

4.3孕妇感染

可引起不孕、异位妊娠、胎膜早破、早产、盆腔炎等一些严重的后遗症,也可经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眼炎和肺炎。

5.预防与控制

作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对患者及性伴都带来生理和心理问题,并且对优生优育也带来了损害,就使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预防措施有:

(1)坚持正规治疗,消灭传染源,预防其并发症。

(2)对混合感染者,针对不同的病原体予以治疗,疗后仍须去医院复查,以判断是否治愈。

(3)对患者的性伴侣要进行检查与治疗。

(4)在患者和性伴侣治愈前应避免性接触。

(5)提倡使用安全套等隔膜性工具。

(6)若症状持续存在或症状消失后又复现者,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7)进行健康咨询对性活跃人群进行HIV和其它STD的教育,对高危人群则需进行监测,及早控制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人群传播,降低发病率。

摘要:非淋菌性尿道炎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9200万新的感染病例发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本文在阐述病源学不同微生物的基础上,总结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流行特征,分析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及其临床表现,最后提出了其对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学;预防

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