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胃癌痰说治方向与方法范文

胃癌痰说治方向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2-05-17 03:25:47

胃癌痰说治方向与方法

摘要:痰病学术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具有证、理、法、方药完整的学术体系,理论源于《内经》。《内经》中虽没有“痰”字,但记载了“饮发于中”和“积饮心痛”等痰饮病的病机病证,后世医家则依据《内经》理论,对疾病加以总结、发挥,使其成为中医较完整的医学理论。近年来,诸多医家应用痰病理论在肿瘤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使中医痰病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中医治疗肿瘤疾病提出了又一种方法。

关键词:恶性肿瘤;胃癌;痰;消痰散结法

1 理论依据1.1 有关恶性肿瘤与痰相关的论述中医学“癌”的病名始见于宋代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在《内经》中有“癥瘕”、“积聚”等病名。朱丹溪《局方发挥》:“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是津液的变异和转化,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如《仁斋直指方》言:“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因而,任何与津液相关的疾病和病因都有可能导致痰证的产生。《灵枢·刺节真邪》云:“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返,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丹溪心法》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成病。”首次将痰瘀同病明确提出。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1.2 痰与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关系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认识不一。笔者参考历代中医文献和医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癌为有形之邪,多为痰阻、气滞、血瘀、热毒等相互搏结而成,其中痰浊内阻是肿块最终形成病机的关键。中医学中早已有“痰生百病”、“怪病责之于痰”及“无一病不关乎痰”等论述。中医认为,“痰”乃因体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凝聚而成,具有皮里膜外,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的特点。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为痰生,与肿瘤等多种疑难重大疾病密切相关。脏腑功能调和,升降出入正常,则津液四布,并可注于脉内,敷布全身,环周不休,维持生理平衡,痰无所生。若脏腑功能障碍,升降出入失常,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痰气交搏,痰瘀互结,络脉不畅,肿块内生,癌症即成。故在肿瘤的形成、演变中,应充分重视“痰”这一病理机制。从痰论治为癌症临证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不仅指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中未被排出的痰液,称之为“无形之痰”。在认识了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后世医家对某些具体癌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提高,并有精辟论述。如李中梓认为,噎嗝(食管癌)是“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虑,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痰则塞而不能,气由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有学者认为,乳岩(乳腺癌)是“妇人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他们不但认识到癌症的成因是正虚(气血亏损)、邪实(痰邪、食滞、瘀血),还提出了情志变化、悲思忧虑、忧虑抑郁的病因影响,同时也描述了具体临床症状。近代医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理论角度分析认识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1-2]。《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载:“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均反映了痰邪为病多变性、多发性的特点,同时揭示了痰邪为病类似肿瘤转移性的特点。痰浊为邪,其性阴柔,不易速去,一旦与它邪交织为病,其病势缠绵,类似于恶性肿瘤变化的顽固性。治疗当从痰入手,消痰散结以治其本,佐以软坚、祛瘀、通络、解郁、解毒、导滞、扶正,磨削癥积,复其正气,激动气化之机,以祛腐生新、治愈肿瘤。1.3 胃癌痰污染理论我科对中医病因痰证理论与肿瘤的研究已经20余年,证实痰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痰证理论指导下开展肿瘤与痰本质的科研探索,提出“蘑菇-肿瘤-痰污染”假说[3],构建了胃癌痰污染理论平台。魏品康教授把历代各家学说进行了命名规范和病因分类,这样可以针对病因找出对策。同时又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来检测肿瘤相关指标,验证痰证理论存在的科学性,并且确立了以“消痰散结法”作为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有效方法,应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起来的方法来消痰,创造性地提出胃癌痰证组学。“痰结”是肿瘤的总称,胃癌属于“痰结”的范畴,良性肿块为“良痰”,恶性肿块为“恶痰”,“恶痰”是恶性肿瘤的病理基础,并且将“恶痰”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即“痰核”、“痰浊”、“痰络”。胃癌属“恶痰”,肿瘤细胞异常增殖聚集成块,属“痰核”;细胞间质粘附分子、炎性分子、肿瘤因子异常,属“痰浊”,是促肿瘤生长转移的物质环境,即痰污染环境;肿瘤血管属“痰络”,提供了肿瘤生长转移的营养基础与桥梁。“痰核”是恶性肿瘤的核心,“痰核”的核心是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是痰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可以理解为中医理论的“痰毒”。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分析,痰具有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易行、易聚,多变;易夹火、夹瘀、成毒,病理变化复杂等特点。痰的这种特点与肿瘤细胞间质中的代谢物积聚、增多,细胞间质结构改变以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病理特征相似。中医痰证理论的特点和胃癌细胞及其间质的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胃癌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有望阐明中医胃癌痰本质。2 治痰在胃癌治疗中的机理与意义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西医目前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措施,但疗效尚不完全确定,而且存在毒副反应多、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我科以治痰理论为依据,立消痰散结为法则,于1990年研制出肿瘤阻断剂金龙蛇口服液,临床应用已10余年,用于癌症术后的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经临床治疗104例晚期胃癌疗效总结,金龙蛇口服液改善症状有效率为82.9%,卡氏评分提高率为75.6%,中位生存率12.24%,3年生存率14.63%,明显优于ELF(鬼臼乙叉甙+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脲嘧啶)方案单纯化疗组[4-5]。并且实验研究亦发现金龙蛇口服液可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KN-45的生长,可使肿瘤组织中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下降[6]。因此,消痰散结是防止恶性肿瘤复发的基本途径。但由于肿瘤晚期随着其致病因素、病机及肿瘤组织形态学的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故胃癌的治疗还需进行辨证施治,因此,笔者在消痰散结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消痰散结八法,直接针对病因,随着痰瘀毒的转化及患者体质变化而加减,既治本又治标,标本兼治,相得益彰。2.1 治痰,重在消痰散结   《丹溪心法》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流至何处便阻滞气血水液运行,搏结成块,符合肿瘤发生发展的规律,历代对痰聚为瘤的学说都有支持者。《外科正宗》亦载:“又有一种粉瘤,全是痰气凝结而成。”胃癌病起中焦,中焦脾胃主运化水湿,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脾胃虚弱,中焦不运,湿聚为痰。临床所见胃癌患者舌苔厚腻,恶心欲吐,胸脘痞闷,便是痰阻中焦之明证。所以,消痰散结法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方以导痰汤为底,药物选用胆南星、半夏、川贝母、茯苓、陈皮等。2.2 消痰,佐以软坚散结   结块日久,愈聚愈坚,盘踞局部,牢不可除,应用味咸软坚之中药松解结块,亦能解除粘连,使肿瘤易于祛除,符合《内经》“坚者削之”的原则。在临床中可见胃癌患者多胃壁僵硬,甚至出现皮革胃,或者胃平滑肌瘤等。药用导痰汤加软坚散结药,如鳖甲、炮穿山甲、牡蛎、海蛤壳、皂角刺等。2.3 消痰,佐以祛瘀散结《灵枢·水胀》云:“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血以留止,日以益大。”说明肿瘤与瘀血关系密切。《圣济总录》则更明确指出:“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郁结壅塞则投虚乘隙,病所由生。”临床可见胃脘刺痛,部位固定,触之有硬块,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怒张,色紫黯,脉涩,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紫黯色。药用导痰汤加祛瘀散结药,如地鳖虫之类。2.4 消痰,佐以通络散结   肿瘤多为终身性疾病,“久病入络”,病情缠绵,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曾提及胃脘痛时间长者为久病(痛)入络,治疗上适当选用活血通络之品。这一论述一方面说明病久入络,难以祛除,另一方面指导临床应用通络走窜之物,药用导痰汤加通络散结药,如全蝎、蜈蚣等虫类药。2.5 消痰,佐以解郁散结   胃癌患者术后或未能手术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者常哭笑无常,烦躁失眠,纳差胁胀,日见消瘦。疏肝解郁虽有效但不显著,若散结药物协同应用常获显效。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等。后者不但可以理气散结,而且可以疏肝解郁,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其过于悲观,使其配合治疗。药物可选用橘核、橘络、佛手、香橼皮、柴胡、香附、炒枳壳等。2.6 消痰,佐以解毒散结   气滞、血瘀、痰阻日久则必化热,热毒蕴结,耗气伤津,患者必日见羸瘦。临床可见胃癌患者胃脘灼热疼痛,渴喜冷饮,大便干燥等,舌苔黄厚,胃镜可见胃黏膜溃疡,周围有脓性分泌物。近年治疗肿瘤的中药发展最快的就是清热解毒类药物,药理研究也证实清热解毒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药用导痰汤加半边莲、半枝莲、石见穿、连翘、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应用清热解毒药物不但可以清泻郁火,而且有助于行气活血、消肿散结。2.7 消痰,佐以导滞散结   《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气的下降也包括了大肠、小肠顺承水谷、传导糟粕的功能,胃气功能正常则糟粕不会在人体内停留,浊气也不会上泛,而当发生胃癌时,胃中痰浊、瘀血、肿块的生成妨碍了胃气的顺畅通降,糟粕停于中焦,甚至浊阴上泛而出现泛恶欲吐、纳呆、脘腹闷胀甚至疼痛;另外,大便秘结也是胃癌患者常见的现象。再者肿瘤非人身所固有,皆属邪气,应予祛除,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中满者泻之于内。”胃癌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不但可以驱邪外出,而且可保证胃气的正常通降,以免损伤胃气。泻下常用《伤寒论》中的三承气汤,临床应用泻下法常分三步走,即一泻二清三排:先用生大黄峻下软坚,荡涤肠胃,见效则易制大黄清肠去腐,既可缓泻,又有活血去瘀散结之效,待大便接近正常时再用炒枳实、枳壳等促进胃肠排空,既能保持大便通畅,又不会因峻下而伤及脾胃,实为良策。2.8 消痰,佐以扶正散结   《内经》中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现代研究也证实,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皆有所下降,并将免疫功能作为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胃癌是慢性重病,日久必损耗正气,并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病气血生化不足,故胃癌患者必有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则不能抗邪,有利于肿瘤的发生或发展、转移。所以在应用驱邪药物的同时应配合扶正药物,所谓“强主以助除寇”是也,在临床运用时根据“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攻伐。临床最常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阿胶、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等。3 结语痰邪在癌症发病过程中无时不在,易与其它病邪胶结,遂成积块,所以治痰必须贯穿癌症辨证论治的始终。消痰散结是针对病因的根本治法,是抑制肿瘤的关键治则可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并且根据病因病机以及患者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辨证加减不同的药物,灵活运用才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因此,从痰论治不仅体现了魏品康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而且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参考文献】 [1]杨爱莲,黄萍.论痰与癌的关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10-11.

[2]黄萍,金源,赖义勤.论痰在癌症中的病机变化及治疗意义[J].福建中医药,1995,26(1):36-37.

[3]魏品康,许玲,孙大志,等.痰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J].中医杂志,2006,47(3):166-168.

[4]李相勇,魏品康.金龙蛇口服液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1):3-4.

[5]许玲,魏品康,秦志丰.金龙蛇口服液和华蟾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治疗四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7-9.

[6]郭晓冬,魏品康,许玲.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胃腺癌组织中PCNA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2):152-154.

被举报文档标题:胃癌痰说治方向与方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ylxlw/56705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