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药物预防在伤寒暴发流行控制的运用范文

药物预防在伤寒暴发流行控制的运用范文

时间:2022-08-01 04:09:33

药物预防在伤寒暴发流行控制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预防在控制伤寒暴发流行中的效果。方法对某校使用敏感药诺氟沙星控制疫情,感染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小剂量、短疗程的药物预防能使发病人数下降,但停药后有感染者仍然发病,第一期预防服药后发病率5.54%,第二期服药后发病率1.56%,还检出1.90%的带菌者。结论药物预防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但药物的剂量、疗程要根据使用的时机等因素进行调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伤寒暴发流行;药物预防;敏感药;时机

在发病前,对可能被感染的人群给予药物预防,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一项有效措施,常用于重大疾病的预防,也常用于疫情控制[1]。药物预防通常使用病原微生物敏感的药物,与常规治疗相比,预防用药剂量小、疗程短[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6月我县某校发生的因水源污染引起的伤寒局部暴发流行的调查处理。伤寒病例按当时执行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进行诊断。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使用头孢噻肟钠1.5~2g/次,每天2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高热不退患者再加氧氟沙星0.1g/次,每天2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

1.2.2药敏试验

用纸片琼脂扩散法,高敏药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氯霉素>菌必治>头孢氨苄;中敏药为:痢特灵>丁胺卡那。

1.2.3药物预防对象与方法

用诺氟沙星胶囊作为预防服药,用法:0.2g/次,3次/d,连续5d。服药对象:开始服药当天体温≤37℃且无不适的该校所有学生。服药期间发病的学生停止服药,转入治疗。

1.3统计学方法分析

方法采取描述流行病学。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疫情控制概况

疫情发现于2003年6月10日,局限于校内。调查未查出传染源,分析表明传播途径是该校内部供水水源[3],但6月11日采样检测,细菌总数为5.5×103cfu/mL,大肠菌群大于1600个/L,未检出伤寒沙门菌。自6月12日起,对该水源一直使用漂白粉消毒,每日监测消毒效果,保证达到饮水卫生要求。校内学生均有饮用生水的习惯,均为暴露人群。为控制疫情,6月12日至16日,对未发病的所有学生1280例进行了第一期预防服药。服药期间新发病例减少至零,但停药后逐渐增多,故6月25日至29日对未发病者进行了第二期服药。停药作者简介:林云翔,男,本科,主管医师。后患者再次增多。为找出感染者,7月5日和8日,对未发病的学生进行了两次大便培养。通过采取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有效隔离、治疗患者,消毒患者的排泄物、污物,消毒学校井水,供应开水,加强实验室检测,加强晨检,预防服药、健康宣教等措施[4],至7月8日疫情终止。

2.2发病情况

2.2.1人群分布

患者均为该校学生。学校共有初中3个年级19个班1318名学生,男861名,女457名。共发病244例(病原学确诊98例、血清学确诊143例、临床诊断3例),发病率为18.51%;其中男162例,女82例,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8.82%和17.94%。各班、各寝室均有患者,分班、分寝室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住校生与走读生发病率分别为30.11%,10.00%,差异显著(P<0.005)。

2.2.2时间分布

发病时间分布表现为3个正态样波形,强度渐次下降。第一波自6月3日至17日,共发病181人,占患者总数的74.18%,波峰在6月11日,发病35例;第二波自6月18日至30日,共发病47例,占患者总数的19.26%,波峰在6月21日,发病12例;第三波自7月1日至8日,共发病16例,占患者总数的6.56%,波峰在7月3日,发病5例。第二和第三波的患者都发生在第一期预防服药后,共发病63例,发病率5.54%(63/1137),其中17例在第二期预防服药后发病,发病率1.56%(17/1091)。

2.2.3复发

13例经治疗且体温正常1周以上后再次发热,复发率5.33%(13/244)。2.2.4带菌者7月5日和8日,对校内未发病的994名学生进行了两次大便培养,共检出带菌者25例,带菌率1.90%(25/1318)。由于观察期限未到最长潜伏期,其中有些学生后面可能发病。

3讨论

3.1药物预防的目的是保护感染者不发病,迅速控制疫情。预防用药的保护效率可以估算。一是通过污染程度估算。伤寒沙门菌的半数感染量为105~108,知道了摄入的菌量,可以大致推算发病率[5]。二是通过发病时间曲线估算。一般发病曲线的多峰是因多次间断暴露形成,但本次疫情可能是单次持续暴露和预防服药共同作用形成。因为伤寒沙门菌能在水中存活2周~3周,对于未消毒的水井,一次污染极易持续存在。此时,发病时间曲线应该出现平台,但预防服药使服药期间病例数减少,形成了波谷,因而变成了多峰曲线。曲线相邻波峰间隔时间小于2周、末病例的发病时间在最长潜伏期内,这些也支持单次暴露的推断。如果伤寒沙门菌在水中存活按2周算,持续污染可造成相应时期的发病平台期[6]。平台期自6月11日起持续2周,预期发病人数可达490例(35×14),加上疫情上升期和下降期的发病人数,预期发病总数超过600人。而预防服药前实际发病总数为181例,由此推算保护率至少为69.83%(419/600)。

3.2药物预防的效果取决于能否完全清除进入感染者体内的致病菌,如果不能清除,感染者还可能发病,疫情也将延续。人体摄入伤寒沙门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所摄入的细菌数量、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力。预防服药剂量和疗程不足,就不能完全清除进入体内的伤寒沙门菌,停药后就可能会发病[7]。通常药物预防会明确药物的敏感性和剂量、疗程,但对用药的时机不够重视,实际上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与用药的时机相关,感染时期不同,药物用法相同效果会有不同。

3.3药物预防可能改变传染病的潜伏期。伤寒患者潜伏期长短与伤寒沙门菌的感染量及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预防服药后,致病菌如果完全被杀灭,则感染者不发病;如果未被完全杀灭,增殖受到抑制,其达到产生症状所需数量的时间延长,有可能表现为潜伏期延长。

参考文献

[1]袁辉,程慧健,李荣辉,等.一起学校伤寒水型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6):20-22

[2]刘义威,庞武贵,覃坚,等.浅谈农村中学伤寒疫情暴发处理策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847-848.

[3]田克诚,吕太富,王昭孝,等.一起伤寒爆发流行菌株的药敏试验分析[J].贵州医药,2000,24(9):527-528.

[4]黄少新,邓玄.桂林市2002—2010年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5):9-12.

[5]陈伟伟,陈建辉,李闽真,等.一起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暴发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及其耐药性[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7):671-673.

[6]高瞻,庄菱,潘浩,等.江苏省三起甲型副伤寒爆发菌株与散发菌株的基因型及药物敏感性比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3):159-162.

[7]张栋梁,易波,董红军,等.浙江省慈溪市一起伤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7,32(3):258-262.

作者:林云翔 单位:于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药物预防在伤寒暴发流行控制的运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yfyxlw/71734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