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物学教学探究(3篇)范文

生物学教学探究(3篇)范文

时间:2022-01-12 11:02:35

生物学教学探究(3篇)

第一篇: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适时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抽象的知识点,能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间的交流学习,增强基础医学教师的业务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由于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和表达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将病理生理理论内容与临床问题相联系,为以后学习临床课、分析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一般是以典型的病案为基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病案的学习、讨论和总结,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新知识衔接的桥梁,另一方面,学生从病案中对所学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寓乐于其中[2]。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采用案例教学法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适时展示案例。病理生理学教学案例式教学法可以根据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分为3种形式。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

这种方法是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一个案例。例如,在讲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一章时,讲授前给学生展示一个典型案例,也是2014年的一条新闻“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宫产手术后出现呕吐咳嗽症状,并出现大出血而不幸死亡。检验诊断发现产妇凝血功能异常,最终诊断术后死亡原因为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教师提出问题:(1)凝血功能为什么出现异常?机制如何?(2)羊水栓塞为什么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出现这种凝血功能异常,应该如何进行抢救?然后留下10~1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形象、生动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又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同时,也会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习的知识和临床有着密切联系,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后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解:患者面色苍白,精神淡漠,意识尚清;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左腹股沟处简单包扎,并有大量渗血;血压105/85mmHg,心率96次/分;B超示脾破裂,腹腔积血约600ml。治疗情况:手术探查左腹股沟处长约7cm撕裂伤口,股动、静脉部分离断,脾破裂,遂行血管修补术和脾摘除术;术中输血400ml,术后持续输注5%葡萄糖溶液。

(三)插入式案例分析法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要求,可随时在讲授理论课中间展示病例,如讲水肿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引起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时,可以引入一个大家熟悉的案例给学生短时间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水肿的具体机制,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

三、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讲授一个新内容以前,以一个具体的病案导入讲授主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钾代谢紊乱这一章,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让学生带着案例和问题进入理论学习,既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又结合了临床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加强病理生理理论与临床表现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一个看似抽象的理论,借助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来的实践行为。并结合理论课上的知识从病因、诱因、发展经过、发生机制、各症状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讨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课堂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相联系。

综上,将案例教学法适时地应用到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此教学法也能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间的交流学习,增强基础医学教师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40-142.

作者:侯欣欣1;王静1;侯听2;邢秀玲1 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医学院,2.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篇:浅谈高职生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要:对生理学ABO血型鉴定实验从教学分析、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学反思4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理学;ABO血型鉴定;信息化教学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中指出,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和社会紧缺人才,将现阶段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应把技能培养、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鼓励教师充分、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解决技能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意识、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及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方向。我院生理学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现以ABO血型鉴定为例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生理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ABO血型鉴定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实践技能。生理学内容繁杂、逻辑性强,而纸质教材内容不够生动、形象,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更好地诠释和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操作能力,我院生理学课程组教师对ABO血型鉴定实验进行教学设计,现从教学分析、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学反思4方面进行介绍。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

ABO血型鉴定,时间为两学时。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血站护士岗位要求,确定本次课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技能目标:学会ABO血型鉴定的基本方法,学会观察凝集反应。知识目标: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素质目标: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查找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以及健康宣教能力。

1.3学情分析

本次课教学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女生多,喜欢上网,喜欢参与性学习,但学习的持续性不强,对单向的课堂讲授和单一的课本阅读不感兴趣,对形式活泼的交流互动与丰富有趣的数字化信息情有独钟,且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皮亚杰的青少年认知发展学说认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都为分组学习和小组竞赛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了正常人体结构、护士人文修养、病原生物与免疫等课程,对护士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已掌握了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对抗原、抗体有了基本认识,但对凝集反应的原理还不了解。

1.4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实验目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ABO血型鉴定方法,教学难点是ABO血型鉴定原理。

2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学情和教学重难点,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某医院急需A型Rh(-)血,希望在我校学生中筛查出A型血者,为医院后续检查节约时间”这一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情境体验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充分利用图文素材、声像资源、网络平台以及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前导预习、课中导学习、课后导拓展”的教学活动。

3实施过程

3.1课前环节

教师活动:提前一周学习资源,包括PPT、自制微课、动画等视频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辅助学生自学,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实现了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组长、血型鉴定护士、拟献血者等,确保每个人都有任务。学生活动:预习相关内容,小组成员协作,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献血日”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并在课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预习任务,增强了集体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教师在该环节充当引导者、协助者角色。

3.2课中环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教中学、做中学,学做一体,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采用分组学习、小组竞赛等方法,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环节一:各组展示课前收集的“献血日”资料,引起全班学习兴趣,激发竞争意识。教师在学生展示完毕后,进行简单点评。环节二:播放视频“稀有血型生命速递”,引入本次任务,“某医院急需大量A型Rh(-)血,希望在我校学生中筛查出A型血者,为医院后续检查节约时间”,同时告诉学生正确采血、准确判断结果是血型鉴定的重要环节,也是血站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结合抗原抗体凝集反应的动画、微课以及显微镜下凝集反应视频,让学生明白血型鉴定的原理,结合操作步骤分解视频,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简单讲解,一方面可以避免实验失败,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点。将传统教学方法穿插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结合,展示不同教学方法的魅力。环节三:学生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ABO血型鉴定实验操作,这一过程也可以考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操作步骤。环节四:虚拟实验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实验结果上传至班级QQ群,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检查,营造竞争氛围。在学生分组操作过程中,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另外,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循环播放关于血型鉴定原理和结果判定的微课,也可以减少学生实验中的错误。各组完成任务后,派代表汇报本组结果,其他组负责“找茬”。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血型鉴定结果的判断方法,在游戏中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环节五:各组汇报完毕后,在班课平台完成相关测试题。环节六:教师结合学生操作及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随堂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教师在该环节充当管理者、参与者、指导者角色。

3.3课后环节

任务一:指导学生扫二维码完成教师事先通过问卷星准备的章节测试题,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义务献血的宣传海报,教师选出优秀作品,以展板的形式展出。通过优秀作品展示,强化榜样的作用。任务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血型医疗服务活动。由学校提供血型鉴定相关用物,学生利用周末、护士节、献血日、志愿者日开展无偿测血型医疗服务活动,拍摄活动照片与视频作为课后作业发至教师邮箱,教师选出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该环节充当指导者、评价者角色。

3.4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采用学生、教师、专家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见表2),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将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以便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4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学会ABO血型鉴定基本操作方法”这一技能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4.1优点

整个设计完整、流畅,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通过班课平台课前预习任务,师生能够即时交流,提高了沟通效率。课中利用班课平台,进行随堂考核,一方面减少了纸质作业的量,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且便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班课平台等,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后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利用网络宣传学生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亮点

课前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强调重点;课中通过步骤分解、虚拟实验、实操及微课,强化重点;课后通过拓展活动,巩固内化重点。

4.3难点

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课余投入更多精力,但同时也应注意过多的信息化元素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利用信息化方法与手段进行ABO血型鉴定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的培养,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化教学能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涛;黄金敏 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

第三篇:生理学教学中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生理学是医护专业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在医护行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医护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未来发展。医护专业是技能型职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行动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生理学教学中应加强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与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个体、器官、细胞、分子层次的生理活动研究。生理学教学对学生职业行动力要求较高,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恰巧是专门针对此种课程提出的新型教学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知识与理论结合的能力。本文主要简述了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此提高生理学教学的效果。

一、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在生理学课堂上,教师利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收集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制定各种学习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以此获取相关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理解,加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大多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为学生未来进入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职业行动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社会上具备恰当的、考虑周全的行动意愿与能力,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职业行动力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指将专业相关与跨专业的知识进行管理、深入甚至在行动中运用的能力,该能力能够通过培训或者进修获得。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应具备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与客户和谐相处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之路十分重要,可见职业行动培养的重要性。个人能力包含有个人特质(如,自信、可靠性、责任、义务意识等)、价值观念以及自身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等。

二、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严格遵照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在生理学行动导向式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谨记该教学方法是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提出的,谨记学生是课程中的主导者,而教师本身只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自主探讨生理学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该种教学模式进行时,教师可以为医护专业学生设置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反思自身工作的习惯,积累实践经验,为医护学生未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理学教学过程,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现实情境模拟

为体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模拟现实情境的氛围,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模拟情境,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了解,并利用生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模拟情境———体温测量。今晨,一位84岁男性因下楼时不慎摔倒,头部着地,意识模糊不清,其家人发现并将其及时送入医院,目前,该患者已被送入急诊科。医生急需要掌握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如,呼吸状况、体温、脉搏、血压等,以便于更准确地抢救。此时,某责任护士准备为患者进行体温测量。问:该护士采用何种体温测量方法为佳?测量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保障测量体温准确性?在该情境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由学生分别扮演患者与护士,学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测量方法,并以自身生理学知识的掌握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并且,学生应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提高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与严谨的工作理念,了解各种相关预防措施,保障病人生命体征处于良好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并在情境扮演结束后由其他旁观学生指正,后教师补充修改,以此提高学生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行动导向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让学生在生理学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生理学教学中,行动导向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在行动导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中,严格遵照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加强现实情境模拟,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敏敏,葛邕.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6):46-48.

[2]刘新.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20):87-88.

作者:方芳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物学教学探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swxlw/7107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