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少儿睡眠结构特点差异分析范文

少儿睡眠结构特点差异分析范文

时间:2022-11-10 09:14:54

少儿睡眠结构特点差异分析

作者:李蓓许志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儿童睡眠的神经、生理基础和成人是相同的,儿童的睡眠模式和成人基本相同。但睡眠的生理有其年龄特征,也就是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睡眠各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这一点,在儿童出生后的第1年和青春期最为突出。同时,不但各年龄段儿童的睡眠有各自的特点,不同年龄儿童容易发生的睡眠障碍也各不相同。

正常睡眠结构=非快速动眼睡眠+快动眼睡眠

正常睡眠结构是由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与快速动眼睡眠(REM)两个不同睡眠时相构成。在整个睡眠过程中,NREM与REM交替出现。在正常成人,夜间睡眠首先由清醒进入NREM睡眠期,在NREM睡眠持续一定时间后,出现REM睡眠。REM睡眠持续一定时间后,再次进入下一个NREM睡眠。在成人一夜的睡眠中,NREM-REM睡眠周期一般如此反复循环3~5次。NREM睡眠可以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深睡眠也称慢波睡眠(SWS),在婴儿又称为安静睡眠期。

各年龄段儿童睡眠特点有所差异

足月儿至1周岁从出生至生后3个月,婴儿的生理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期婴儿行为和生理功能日趋成熟,睡眠-觉醒的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生儿,全天24小时中,睡眠时间约16~17小时。婴儿的睡眠是多周期性的,一天24小时内有多个睡眠-觉醒周期,每个周期相对较短,不断反复进行。昼夜节律对新生儿几乎没有影响,即白天可以睡觉,夜间可以处于清醒状态。

由于受胃排空规律的影响,睡眠-觉醒周期以每3~4小时1个循环进行。以后,随着月龄的增加,每日睡眠量逐渐减少,睡眠周期逐渐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增加,日间睡眠时间逐步减少。

婴儿在生后16周时,睡眠时间降至14~15小时;至6~8个月时,降至13~14小时;至1岁时,婴儿基本建立了较稳定的夜间1次长时间睡眠加上白天上午、下午2次小睡的睡眠模式。

2~5周岁与生后第1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相比,生后2~5年这一阶段,睡眠的变化比较缓慢,变为相对固定的夜间大约10小时的睡眠。在生后第2~3年,仍保持有白天睡眠的习惯,但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一般是下午小睡(打盹)2小时左右。到3~5岁时,大部分儿童放弃了白天的小睡,逐步变为仅夜间1次的睡眠。

在2~5周岁时,REM睡眠占整个睡眠的比例从30%逐渐减少至成人的20%~25%。在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一般每夜有大约7个睡眠周期。入睡潜伏期平均约为15分钟。但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可长至15~30分钟。慢波睡眠在夜间睡眠的第1个三分之一明显占优势,在这前三分之一的睡眠中,有多达2小时的时间属于深度睡眠。脑电图波幅在这一阶段也很高。

5~10周岁在这一阶段,睡眠模式继续向成人型接近。虽然存在个体的差异,但就个人而言,此期每夜睡眠周期的次数和每个周期持续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与成人相比,这一阶段的儿童大约要比成人多睡2个小时或更长,其每个睡眠周期比成人长些,但整个睡眠结构是比较稳定的。肢体运动在这一阶段继续减少,但仍旧比青春期的儿童和青壮年成人要多些。

在这一年龄段的后期,慢波睡眠从学龄前的2小时左右降至75~80分钟。在同一年龄段,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慢波睡眠。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很少白天打盹,是人一生中白天睡眠最少的阶段。如果此年龄段的某个儿童持续需要白天的睡眠,可能提示他(她)患有某种疾病。青春期前的儿童整个白天都是很警醒的。青春期到了青春期,睡眠发生了第二次巨大的变化。这是自婴儿期以来又一次在生长、激素水平、心理、社会和认知方面的飞速发展。生长发育对睡眠结构及模式的影响,除了REM睡眠的逐步减少以及慢波睡眠的显著减少外,其他改变还包括白天嗜睡、晨起不愿起床,以及夜间睡得很晚等。

不仅生活习惯及社会因素是导致青春期儿童睡眠剥夺的重要因素,生理因素也是值得着重提出的。首先,在青春期,睡眠时间的生理需要和青春期前相同或者可能更多。然而,青春期的儿童在此时因各种原因却睡得少了,导致睡眠剥夺。其次,学龄期的儿童趋向于“云雀样”的睡眠模式,即早起床(即便他们睡得很晚),而步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节律的变化可能使这一阶段的儿童趋向于“猫头鹰样”夜间晚睡的模式,由此,到了青春期的儿童,睡眠模式就变为睡得晚,起得晚。

所以说,虽然社会因素对青春期儿童睡眠模式的形成起很大影响,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因素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晚睡、晚起的睡眠模式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变化。但是,如果这种睡眠模式病理性地影响到了儿童白天的功能活动,则被称为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

婴幼儿NREM和REM交替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每天的总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并且REM睡眠时间也从总睡眠持续时间中大大缩短。足月新生儿REM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百分比为50%,而到老年时,REM只占总睡眠时间的20%左右。

新生儿时,REM伴随着频繁的肢体运动,每个REM睡眠持续的时间大致相等。随着年龄的增长,REM睡眠逐渐减少,同时,REM睡眠伴随的肢体运动也逐渐减少。

到生后6个月时,REM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百分比下降至30%。此外,REM睡眠的一致性和持续时间出现变化。夜间第1个REM睡眠变得非常短,而之后的几个REM在接近凌晨时出现,REM的持续时间和强度逐渐增强,每个睡眠周期的长度也略有增长。在2~3岁时,一个睡眠周期的长度大约是60分钟。第1个REM出现在入睡后1小时左右。到4~5岁时,睡眠周期延长到60~90分钟1次。但如果在睡眠实验室进行监测,脑电图监测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第1个睡眠周期时可能没有REM睡眠,而在第2个60~90分钟的睡眠周期时,才看到真正的REM睡眠。

儿童睡眠障碍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

儿童的睡眠障碍有非常明显的年龄特点。某些与睡眠相关的临床表现在某一年龄阶段是正常的,而出现在另一年龄阶段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儿童有非常大量的慢波睡眠,这种慢波睡眠在儿童比成人更深。表现在脑电图上,则可以看到连续的非常大而深的高幅δ波。这种深睡眠通常是在入睡后的1~3小时占优势,因此,在入睡后的前几个小时,很难唤醒儿童。如果被唤醒,儿童会显得很迷惘、困惑、反应慢。

许多和入睡、觉醒交替过程中出现的睡眠障碍,如梦游、梦话、夜惊症、遗尿,也经常发生在深睡眠阶段,这种现象在3~8岁的儿童非常容易见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波睡眠逐渐减少,睡眠的深度也略有变浅,与之相关的睡眠障碍等也随之逐渐减少,最终消失。因此,在儿童特别是3~8岁年龄阶段发生的一些睡眠障碍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

被举报文档标题:少儿睡眠结构特点差异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smyxyjlw/6123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