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原睡眠缺陷的措施研究范文

高原睡眠缺陷的措施研究范文

时间:2022-11-10 09:14:25

高原睡眠缺陷的措施研究

作者:卜宪聪刘诗翔单位: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神经内科

每年有众多的平原人进入高原,高原睡眠障碍作为急、慢性高原病的重要表现,是初进高原者最常见的高原不适反应之一,但国内外对于高原睡眠障碍的研究甚少,本文将高原睡眠障碍的危害、发生机制、治疗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高原睡眠障碍概述

高原睡眠障碍大多是指在高原环境中睡眠不足,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无法维持睡眠状态;频繁觉醒或过早觉醒;醒来后身体疲惫情况未有明显缓解。国外早期对急进高原者睡眠障碍的药物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93%。杨永勤等通过对高原地区门诊病历统计分析,发现高原睡眠障碍发病率为42.20%,高于内地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原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影响高原人们健康的一种极为普遍的问题,它不仅发病率很高,而且还对人的健康、社会生活构成极大威胁。

2高原睡眠障碍的危害

2.1导致多种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中断睡眠、缩短睡眠时间容易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还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率。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影响呼吸、认知、内分泌,不仅使人精神萎靡、眼胞浮肿、头昏胀痛、食欲不振,还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等。睡眠缺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40%,Ayas等研究发现,每晚睡眠5h或更少的妇女,睡眠事故的风险及10年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显著增加。李鹏翔等研究发现,高原军人睡眠质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睡眠质量差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亦较差;许存和等研究发现,与平原地区相比,高原地区更易出现心境抑郁和迟滞,而70%~80%的抑郁患者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失眠症,高原睡眠障碍还会对消化系统产生明显损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更加重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反复影响,导致一系列危害高原居民的疾病。

2.2加速机体衰老长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同时体内的器官因无法获得适度的休息而过度消耗与功能衰退,在人体肌肤颜面外观上则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容易导致抵抗力变差,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一天睡眠不足76%的人,第2d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

2.3破坏记忆、敏捷及认知能力有研究表明,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程度差,智力、学习成绩、训练成绩下降,注意广度和注意转移能力下降,集中力、快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短时视觉记忆力下降、复杂思维判断力下降、思维灵活性下降、手眼协调能力下降及精神运动速度降低,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Miyata等研究发现,一个晚上的睡眠不足可影响白天的认知功能和驾驶性能。正是因为如此,高原地区频繁的交通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路况差外,更多因素还是缺氧睡眠障碍引起反应迟钝,应激能力下降。

3高原睡眠障碍发生的机制

3.1环境因素高原低氧是导致睡眠障碍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Virues-Ortega等研究表明,高海拔引起的缺氧(主要是肺泡内氧压和动脉内氧分压的降低)是高原睡眠和认知障碍的决定因素,高原地区的环境和平原地区环境的不同性,主要体现在高原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低、氧分压低、空气密度低,而且研究发现,海拔越高的地方,其动脉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就越低。低氧血症导致了中枢的不稳定性,产生呼吸波动导致周期性呼吸的发生,周期性呼吸发生的时间与低氧性过度通气的时间呈正相关。在海拔3700m和海拔4300m,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是平原的85%和75%。国外资料报道,在海拔2240m和4270m,周期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分别占睡眠时间的24%和40%;国内在4700m处观察为43.8%。

3.2神经递质因素神经递质是脑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睡眠的神经突触理论认为,睡眠起源于神经元水平,在清醒期神经元突触维持着正常的神经传递及调节作用,睡眠则可保护突触超级结构的稳定性。Monti等研究表明,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会影响睡眠和觉醒相应的神经元活动。Olive等利用S(-)-3-(1-丙基-3-六基吡啶)-苯腈盐酸[(-)DS121]研究表明,DA与睡眠觉醒有密切关系。乙酰胆碱(ACh)可抑制中缝背核5-HT触发的慢波睡眠,起到抑制慢波睡眠的作用。脑干中的5-HT有利于维持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又有利于疲劳的恢复。曾远明等研究结果则显示,大部分慢性失眠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明显下降,但乙酰胆碱受体(AChR)、ACh、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DA则无明显变化。李绍旦等采用EFG分析仪检测亚健康失眠人群的EFG表现,发现脑内神经递质GABA、Glu、5-HT、ACh、NE及DA的实测值都低于正常参考值。Debijadji等和Hurwitz等〔40〕研究发现,缺氧可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赛燕等研究发现,高原缺氧后ACh合成减少。隆敏等对入伍新兵模拟急进高原环境,测得血浆NE显著下降。因此,高原环境中递质的变化是引发高原睡眠障碍的另一重要原因。

4高原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

高原睡眠障碍不是一组独立疾病,而是急、慢性高原病的一个非特异症状。正因为如此,高原睡眠障碍的治疗基于低海拔睡眠障碍的治疗,却又比低海拔的治疗更加严密和复杂。目前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种类繁多,已有了第一、二代镇静催眠药物。但第一、二代镇静催眠药物治疗指数低、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药物之间相互影响比较大等,还可抑制呼吸,加重缺氧。高原的特殊环境注定了不适宜用前两代药物,因而出现了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其代表药物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本类药物的治疗指数高,安全性高,它们基本不改变正常的生理睡眠结构,不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目前国外各类报道用于治疗高原睡眠障碍的药物有乙酰唑胺、唑吡坦(zolpidem)、扎来普隆(zaleplon)、替马西泮、氨茶碱。而研究发现,扎来普隆可以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时间、缩短1期睡眠时间、延长4期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效率;唑吡坦可以延长总睡眠时间、延长4期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效率。meta-分析提示,扎来普隆和唑吡坦是目前改善高原睡眠质量最安全和有效的药物。除药物治疗之外,行为和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等在治疗高原睡眠障碍方面有潜在的作用,但其治疗效果没有进行充分评估。

5总结与展望

高原睡眠障碍不仅危害了高原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高原部队官兵的作战能力,所以研究一种新型药物对于增加全民身体素质,增加部队官兵战斗力是有深远意义的。动物实验发现,急性缺氧时脑细胞凋亡增加,通过对世代居住于高原的居民和短时间移居高原的居民研究比较证实,世代居住高原的居民主要靠自身机体和细胞的代谢适应缺氧环境,而移居者主要是靠自身机体的代偿功能适应,且世居者的这种适应性具体反映在线粒体的功能上,线粒体的功能强大,使机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和其产能效率增高,这种现象称之为“线粒体适应”(mitochondiraladaptation)。换句话说,“线粒体适应”就是机体对长期高原缺氧暴露后在组织与细胞水平上所产生的重要适应机制。因此可以推测,促进线粒体适应,可能是治疗高原睡眠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考虑从如何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着手,来改善高原睡眠障碍。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原睡眠缺陷的措施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smyxyjlw/61236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