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范文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范文

时间:2022-12-05 09:33:57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抽签法分组各25例。观察两组检查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概率,分析观察组CT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漏诊及误诊概率并无差异,P>0.05;观察组24例诊断准确患者中,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9个病灶),直径平均(3.19±1.01)cm。增强扫描可见14例动脉期病灶周围强化明显,6例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延时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门脉期略高密度,3例动脉期病灶中心强化,1例动脉期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病灶缩小。结论: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疾病。

【关键词】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准确性

肝血管瘤作为良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好发于30~60岁人群,此疾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为体检中发现[1],临床在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提高诊断准确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对于预后改善也意义重大。本文抽取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50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便于为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5月的肝血管瘤患者50例,根据抽签法分组,各25例。此次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肝血管瘤患者;年龄≥18岁;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积极配合者。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者;精神系统疾病者;伴有其它系统或脏器严重疾病者。对照组男女之比为14:11,年龄最大63岁,最小29岁,平均(40.06±4.18)岁,患病时间(5.29±1.06)个月,最长19个月,最短1个月。观察组男女之比为12:13,年龄最大65岁,最小30岁,平均(40.21±4.02)岁,患病时间(5.03±1.24)个月,最大17个月,最短2个月。两者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CT平扫,使用飞利浦256iCT,扫描层厚为5mm,重建层厚1mm。操作前禁食六小时,保持空腹状态,开始前二十分钟,予以五百毫升温开水,检查前再予以两百毫升温开水,保证肠道处于充盈状态,引导其正常平稳呼吸,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肝脏。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同对比组,CT平扫后,予以对比剂100毫升碘海醇(静脉注射),以每秒3ml为注射速度,三十秒后,予以动脉期扫描,六十秒后实施门静脉期扫描,五分钟后进行延迟扫描,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可推迟至注射三十分钟后进行,根据实际显影调整扫描次数及延迟时间,重点观察靶部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情况,分析观察组CT图像特点。

1.4统计学方法

检查准确性、漏诊及误诊概率为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软件分析采取SPSS19.00,数据对比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查情况对比

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漏诊及误诊概率低于对照组,但两者并无差异,P>0.05,见表。

2.2观察组CT图像特点分析

观察组24例诊断准确患者中,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计29个病灶,直径最大6.91cm,最小0.87cm,平均(3.19±1.01)cm。增强扫描可见14例动脉期病灶周围强化明显,延时及门脉期表现为对比剂逐步填充(向内),6例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且可见异常灌注,延时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门脉期略高密度,3例延时期、门脉期可见对比剂扩散(向内),动脉期病灶中心强化,1例动脉期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表现为周围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期病灶有所缩小,延长扫描可见等密度填充。

3讨论

肝血管瘤即为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可见紫红色、蓝色外观,血窦大小不一,内衬可见内皮细胞,中间存在纤维隔(切面表现为囊状或筛状),形似海绵。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保证诊断准确性利于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2]。临床予以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效果显著,具有快进慢出等特点,可有效检查出疾病,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常规CT平扫可直接观察到肝硬化、慢性炎症病灶,可与肝血管瘤相区别,但针对单发性转移瘤,病灶内部血运缺乏,增强扫描环形强化,门脉期则可见中心不强化、瘤体边缘强化,这也能与肝血管瘤相鉴别。针对局部结节样增生,此类病例相对较少,平扫即可见低密度区,不存在包膜[3-4],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均匀强化,门脉期可见密度较肝实质高,延迟期可见密度更低,中央区存在星状瘢痕,这也能与肝血管瘤区别。本文结果可见,观察组确诊的24例患者中,21例为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计29个病灶,直径最大6.91cm,最小0.87cm,平均(3.19±1.01)cm。增强扫描可见14例动脉期病灶周围强化明显,延时及门脉期表现为对比剂逐步填充(向内),6例动脉期病灶完全强化,且可见异常灌注,延时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门脉期略高密度,3例延时期、门脉期可见对比剂扩散(向内),动脉期病灶中心强化,1例动脉期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表现为周围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期病灶有所缩小,延长扫描可见等密度填充。同时,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漏诊及误诊概率低于对照组,但两者并无差异,P>0.05,这可能与样本容量有一定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肝血管瘤具有明显时间特征性,CT影像随着时相不同而有所差异,临床应把握好多期扫描时间,保证诊断准确性,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相鉴别。裴生俭[5]等人曾对肝血管瘤患者实施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本文有所类似,相比常规CT扫描,三期增强扫描临床价值更高,漏诊及误诊明显更低,诊断准确率高,与本文结果有所类似,这也表明此方法的应用可靠性及可行性。综上所述,肝血管瘤采取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临床价值较高,可保证检查准确性,与其他肝脏疾病相鉴别,避免漏诊及误诊,便于疾病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姚连华,劳清富,郑桂婵.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1):86-88.

[2]郭学民,刘长正,赵会军.CT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3):530-531.

[3]李辉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9):1684-1685.

[4]贾维维.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2):39-41.

[5]裴生俭,孙康,李卫东.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0):76-78.

作者:孙维虎 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科

被举报文档标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lxctlw/74510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