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多排螺旋CT对胃肠质瘤的影像诊断范文

多排螺旋CT对胃肠质瘤的影像诊断范文

时间:2022-08-29 06:37:49

多排螺旋CT对胃肠质瘤的影像诊断

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与方式的转变,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生率上升[1]。与此同时,临床开始加强对该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重视。就胃肠道间质肿瘤而言,诊断方法较多,不同诊断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临床指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效果较好[2,3]。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是新颖的诊断方法,敏感性较高。为了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本研究展开探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接收的26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对象展开临床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30岁-89岁,平均年龄为(59.35±0.47)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黑便、腹部肿块等临床症状;(2)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和病理检查;(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认可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与上述纳入保准不符的患者。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在扫描检查前,指导患者禁食至少6h,扫描前口温水1000ml。采用型号为PHILIPSBrilliance64排CT扫描机(飞利浦公司),病变直径在11mm-131mm之间,对患者进行平扫、增强扫描。扫描范围,是从膈顶位置到脐位置,设置扫描层厚和层间隔均为5mm,扫描参数设置为140Kvp和380mAs。先对患者进行平扫后,再实施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对患者总静脉注射容量100ml的欧乃派克,注射流率设置为3ml/s。详细记录扫描所得数据,并薄层进行重组,层厚与层间隔均设置为1.25mm,传送至工作站,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病变的CT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对患者病变大小、形态等进行整理和记录。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患者实施病理学检查,切取病理组织作病理检测,确诊胃肠道间质瘤。

1.3观察指标

观察同时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查下,阳性、阴性检出情况。同时,观察两种检查方式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观察并记录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查的阴性、阳性检出率

结合表1,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真阳性24例,假阴性0例,假阳性2例,真阴性0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24例,真阴性2例。多排螺旋CT与病理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阴性、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

2.2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误诊与漏诊情况

结合表2,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出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为24例。2例患者未被检测出,未检出的患者均为误诊,其中1例患者被诊断为胃间质瘤伴坏死囊变,病理是胃淋巴囊肿;1例患者被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病理是腹膜后平滑肌瘤。

2.3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性

结合表3,多排螺旋CT检测敏感性100%,特异性0%,准确性92.31%;病理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多排螺旋CT与病理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

将26例患者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资料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独臂分析,就能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其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为以下特点:其一,形态。间质瘤性状表现为不规则状态,且呈现出分叶式生长,胃肠壁增厚。其二,大小。通常肿瘤的直径范围在3.3cm-13cm之间,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下,患者的肿瘤大小直径为11mm-170mm不等。其三,平扫与增强扫描特点。间质瘤平扫的密度呈现不均匀患者为26例,平扫CT值为26Hu-48Hu,CT值从周边向中间逐渐减小,部分中央区域有囊变、坏死,有5例患者可见明显钙化现象,CT增强扫描后均表现为不均匀的强化,CT值为30Hu-110Hu。其四,肿瘤边界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肿块体积略大,外形为不规则的分叶状,周围器官有压迫、脂肪间隙模糊、肠壁增厚等表现。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肿瘤,发病因素较为复杂[4,5]。根据对该肿瘤的分析,其主要起源于胃肠道肌层是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症状较为普遍,包括黑便、腹部中酷开、消化道出血等[6-8]。临床症状的普遍,容易导致患者在疾病确诊过程中,出现误诊或是漏诊的现象,耽误疾病的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因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是尤为必要的。目前,临床中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通常以病理诊断作为检测的金标准。临床认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9-11]。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应用,明确上述诊断方法可有效提高阳性与阴性检出率。通常情况下,肿瘤疾病的诊断可从阳性检出与阴性检出情况进行评估与判断[12,13]。真阳性代表的是,患者真的患有疾病且也被检测出有疾病。假阴性代表的是,患者真的患有疾病但是却未检测出有病,俗称漏诊。假阳性代表的是,患者本没有病却被检测出有病,俗称误诊[14,15]。真阴性代表的是,患者没有病且也未检测出有病。为了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作用,本研究对该检测方法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病理检测结果中,26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24例确诊为真的患有胃肠道间质瘤。其中,经过病理诊断下,24例患者均为胃肠道间质瘤,2例患者分别为胃淋巴囊肿和腹膜后平滑肌瘤。但经过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后,有24例患者的扫描结果与病理扫描相同,其中有2例患者存在差异。病理检测下的胃淋巴囊肿,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为胃间质瘤伴坏死囊变,病理检测下的腹膜后平滑肌瘤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为小肠间质瘤。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误诊,并没有发现漏诊。虽然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有一定的误诊,但是与病理检查方法相比,其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测结果较为接近,可证实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价值。

主要是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显示肿块、及其与胃肠道关系时,具有一定限制[16,17]。而胃肠道间质肿瘤多发生在胃肠道腔外,采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并不能够置管的观察病灶,从而容易出现误诊或是漏诊。此外,根据对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检测准确性分析,明确该诊断方法的准确性较高。多排螺旋CT检测敏感性100%,特异性0%,准确性92.31%,与病理检测结果较为接近,并无统计学差异。由此数据能够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诊断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角度上,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在形态方面,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形态多为不规则和分叶式2.4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将26例患者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资料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独臂分析,就能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其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为以下特点:其一,形态。间质瘤性状表现为不规则状态,且呈现出分叶式生长,胃肠壁增厚。其二,大小。通常肿瘤的直径范围在3.3cm-13cm之间,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下,患者的肿瘤大小直径为11mm-170mm不等。其三,平扫与增强扫描特点。间质瘤平扫的密度呈现不均匀患者为26例,平扫CT值为26Hu-48Hu,CT值从周边向中间逐渐减小,部分中央区域有囊变、坏死,有5例患者可见明显钙化现象,CT增强扫描后均表现为不均匀的强化,CT值为30Hu-110Hu。其四,肿瘤边界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肿块体积略大,外形为不规则的分叶状,周围器官有压迫、脂肪间隙模糊、肠壁增厚等表现。3讨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肿瘤,发病因素较为复杂[4,5]。根据对该肿瘤的分析,其主要起源于胃肠道肌层是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症状较为普遍,包括黑便、腹部中酷开、消化道出血等[6-8]。临床症状的普遍,容易导致患者在疾病确诊过程中,出现误诊或是漏诊的现象,耽误疾病的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因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是尤为必要的。目前,临床中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通常以病理诊断作为检测的金标准。临床认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9-11]。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应用,明确上述诊断方法可有效提高阳性与阴性检出率。通常情况下,肿瘤疾病的诊断可从阳性检出与阴性检出情况进行评估与判断[12,13]。真阳性代表的是,患者真的患有疾病且也被检测出有疾病。假阴性代表的是,患者真的患有疾病但是却未检测出有病,俗称漏诊。假阳性代表的是,患者本没有病却被检测出有病,俗称误诊[14,15]。真阴性代表的是,患者没有病且也未检测出有病。

为了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作用,本研究对该检测方法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病理检测结果中,26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24例确诊为真的患有胃肠道间质瘤。其中,经过病理诊断下,24例患者均为胃肠道间质瘤,2例患者分别为胃淋巴囊肿和腹膜后平滑肌瘤。但经过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后,有24例患者的扫描结果与病理扫描相同,其中有2例患者存在差异。病理检测下的胃淋巴囊肿,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为胃间质瘤伴坏死囊变,病理检测下的腹膜后平滑肌瘤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为小肠间质瘤。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误诊,并没有发现漏诊。虽然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测有一定的误诊,但是与病理检查方法相比,其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测结果较为接近,可证实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价值。主要是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显示肿块、及其与胃肠道关系时,具有一定限制[16,17]。而胃肠道间质肿瘤多发生在胃肠道腔外,采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并不能够置管的观察病灶,从而容易出现误诊或是漏诊。此外,根据对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检测准确性分析,明确该诊断方法的准确性较高。多排螺旋CT检测敏感性100%,特异性0%,准确性92.31%,与病理检测结果较为接近,并无统计学差异。由此数据能够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诊断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角度上,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在形态方面,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形态多为不规则和分叶式170mm不等。此外,本次平扫CT值为26Hu-48Hu,CT值从周边向中间逐渐减小,部分中央区域有囊变、坏死;CT增强扫描后均表现为不均匀的强化,CT值为30Hu-110Hu。根据对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方法的分析,该方法能够在直视下,对胃肠病变部位进行观察,能够直接对病理结果进行提取。此外,可从动态角度上对肿瘤的大小、形态等进行观察。优势体现为:其一,可提高肿块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和大小等。其二,能够显示肿瘤内部化囊变和钙化情况[18-20]。其三,能够观察到肿瘤的血供情况。因而,从总体上来说,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肿瘤中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温晓玲,王丽,宋晓琴,等.多层螺旋增强CT对轻度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8,40(02):7.

[3]邹海华,宋佳成,李燕,等.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间质瘤的多排CT表现及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25(3):85.

[5]王夏婉,高剑波,柴亚如,等.CT能谱成像在胃癌与高度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24(6):36.

[6]许海蓉,司新敏.不同类型超声内镜与螺旋CT在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崔延安,李静,袁翠平,等.卵巢性索间质类肿瘤的CT、MRI特征及相关临床病理[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26(1):47.

[9]翁军伟,王健,厉锋,等.CT在胃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7,39(2):139.

[11]王健,徐军良,胡红杰.≤5cm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J].中华肿瘤杂志,2017,39(3):184.

[12]梁小红,周青,柯晓艾,等.对比分析胃间质瘤与炎性纤维性息肉CT征象[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3):376.

[14]林振孟,魏晟宏,叶再生,等.评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行伊马替尼治疗后CT征象变化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05):551.

[19]刘平平,张文华,卢振泰,等.基于放射组学特征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类预测[J].计算机科学,2019,46(1):285.

[20]李生栩,唐明灯,林端瑜,等.18F-FDGPET-CT显像评价胃肠间质瘤恶性潜能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7,39(11):821.

作者:胡东 哈九大 王东海 范睿 于胜峰 李梦如 单位:太和县人民医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多排螺旋CT对胃肠质瘤的影像诊断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lxctlw/7402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