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探究范文

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探究范文

时间:2022-10-28 06:10:29

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探究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应着眼于国家和社会需要、职业发展、个人综合素质三个层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方式,可结合专业教学的目标性、时间性、交互性特征,采用画龙点睛式、案例穿插式、讨论辨析式、言行示范式等。教师运用思政元素时,重在一个“融”字,引导学生从“知道”向“体道”“悟道”转化。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临床医学

一、临床医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向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为教师履行培德铸魂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着力方向。对医学类专业课程,《纲要》作了专门说明:“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1]因此,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应着眼于国家和社会、职业发展、个人综合素质三个层面。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把爱国与爱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坚定“四个自信”,用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020年,肆虐全球的肺炎疫情暴发,我国医护人员用顽强的毅力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投身到保卫全国人民健康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之中;我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潜心研究,历经千百次试验,攻克疫苗难关,支撑他们的就是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场疫情大考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坚定“四个自信”的最佳教材。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讲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讲每一代医学人的使命和任务,启发学生尽早把奉献国家和社会的远大理想落实到求真知、爱专业和关爱病人的具体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奉献“健康中国”大业。

(二)职业发展层面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说:“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这种抗疫精神正是医生职业精神的核心。

(1)牢记“生命至上”的大医精神。“生命至上”是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更是对医者最基本的要求。培育学生“生命至上”的大医精神是教师的责任担当。

(2)葆有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医者仁心”“医乃仁术”,医生的职责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奉献精神,鼓励学生不要被困难吓倒,为患者服务,为人类健康奉献。

(3)坚持尊重科学的创新精神。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有许多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奥秘尚待揭晓和阐明。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围绕知识点,要讲述医学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创新故事,在情境熏陶中,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秉承命运与共的团结精神。近年来,新型传染病不断发生,人类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带来的生存危机。医者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团结合作各方,携手应对各种疾病困扰,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方不负医者使命。

(三)个人综合素质层面

专业课教师在培养医学生患者照护和终身学习等核心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其个人综合素质的培育。主要包括:

(1)思维能力训练。医学人应对急难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关键。教师要善于在讲解疾病的发病特征、临床指标、病情发生发展机制等方面知识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教育学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整体、透过个性找共性,掌握和运用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等规律去观察和解决问题。

(2)医德、医学伦理教育。医生是百姓健康所系和性命相托,面对的是人的生命,教师的课程思政要注意加强学生医德修养及医学伦理教育,告诉学生高尚的医德操守、规范的医学伦理是医者品性的表现,是对患者权益的保护和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医疗卫生秩序的维护;还需结合专业知识、具体案例,告诉学生该领域的医学规范、职业道德、伦理约束等,要学生加强医德修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人际沟通能力和跨专业协作能力培养。将复杂的病情向病人及其家属清楚地介绍,制定良好的沟通治疗方案,并取得对方的理解配合,至为重要。与团队成员、业界及社会各界的交往与沟通同样是取得良好工作效果的关键。所谓的InterpersonalandCommunicationSkills不只是技能技巧,还是医者必备的能力与素质:,必须有意识地学习和修炼始得[3]。

(4)生命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爱患者、向善向上等。

二、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的要求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把党的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隐性渗入专业教学中,二者的结合,重在一个“融”字。融合不当,就不仅难收育人之功,还会影响专业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要有高度

课程思政元素的导入应自然而不生硬。教师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进程中,应该将思政元素“信手拈来”,让富有思政味道的故事或道理“水到渠成”地淌出,于不知不觉中传导给学生。如在讲解“神经系统退变导致的疾病”后,要于自然转折中告诉学生,由于脑或脊髓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丢失所导致的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亨廷顿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仍困扰着人类、折磨着病人,是当今医学界的世界级难题。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医学生的研究兴趣、奋斗目标提了上来。相反,如果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地“强行植入”思政元素,则容易造成内容割裂,打断专业知识讲授的连贯性,让学生有突兀和牵强之感。例如:“肝脏和胆囊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工作机理”的授课内容非常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肝胆相照”的道理,但一位教师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却引用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虽然其用意是启发学生奋发图强,但知识点与思政教育间的联系却很突兀,有强行植入之感,自然影响教育效果。“自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思政教育的方向和学生情况等灵活把握。情况不同,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多个思政教育方向。如在“泌尿系统”讲解肾脏的功能和肾移植之后,可以从四个方面导入思政教育:第一,关爱学生角度,教育青年人要珍爱生命,不要为了一时虚荣而卖肾买手机等;第二,学科发展角度,延伸讲述我国器官捐献的现状、规定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主张;第三,从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层面,呼吁社会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工作;第四,从职业伦理角度,教育学生尊重器官捐献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导入,教师要做到“自然”,只有在课程设计中提前布局,有针对性地备课和授课,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准确”而有精度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链接要精准,要“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恰当的方式精准切入,以起到锦上添花和润物无声的作用”[4]。如“骨”一节中,若课程设计是要对学生进行敢于面对困难、敢啃硬骨头的科学精神教育,教师就要把“骨组织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之一”以及这种硬度对人体的重要性讲出来,然后再向外延伸,勉励学生向鲁迅先生学习,向抗日烽火中的“硬骨头六连”学习,只有敢于接受各种考验,才能成就精彩人生[5]57-59。这样,用“硬度”把有形的硬骨头与无形的硬精神“焊接”起来,以顺利实现育人目标。如果“焊接”错位,就会空耗时间和精力,而且干扰专业知识学习。如一位教师在讲到“牵涉性疼痛”时,引用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吗”这一思政元素,可他启发思考的落脚点却放在了培养学生奉献、关心病人上,就显得很生硬,缺乏精度,如果放在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训练上,就更精准,也更自然。所以,教师应找准知识目标与课程思政的“链接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在知识点与思政教育间建立精准的内在契合关系。

(三)“及时”要适度

“及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可随时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定性、定论的例子进行思想点拨和启发。不过宜适度,毕竟专业课不是思政课,不能全面发挥。二是必须把握好时机和节点,要能在学生最需要时及时“点火”———于最深情处拨动心弦。如在讲授“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症”时,可以引述公益广告“就算忘了全世界,也不会忘记你”的故事,及时拨动学生关爱父母、关爱老人的情愫[5]29;在讲授“牙和舌”知识时,可以及时用“满齿不存,舌头犹在”的古语,启发学生思考“柔软”和“刚强”的辩证关系[5]13-14;在讲授“医学上通过针灸疏通经脉治疗一些耳疾”时,要及时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医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贡献,从而坚定文化自信,等等。总之,教师的启迪要及时、适度,力争收到育人育心的最佳效果。

(四)“用情”有温度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施之情、导之行,用爱和真情传授知识,进行有温度的师生对话。如在讲到“青光眼、白内障”时,告诉学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可以读出一个人的修养,建议学生少玩手机游戏,正确用眼,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度。当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2015年全国“最美医生”、2018年“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著名眼科专家张效房医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眼科工作73年,99岁仍然坚守在为师、为医的第一线的事迹。讲好身边故事,也是一种用情的教育。

三、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的方式

专业课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内心,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较适宜和较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画龙点睛式、案例穿插式、讨论辨析式、言行示范式。

(一)画龙点睛式

“系统解剖学”是大一新生进入医学院校接触的第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是联系临床的桥梁。它的典型特点是:名词多、内容多,极其重要却又相对难学。针对这些特点,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传授,还要在关键处进行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医学基础。如在讲完“骨连接”后,教师可及时穿插一句“每一块骨都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只有通过‘骨连接’把它们连接到一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支持、运动以及保护的作用”[5]5,进而教育学生不要沉迷于虚拟世界,网络时代也要走出“宅”状态,放下网络游戏,与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建立有效“连接”,以增加生活与学习活力。再如,在讲完“协同肌”知识点后,教师可结合我国举国同心、共抗疫情的伟大成就,帮助学生理解“四个自信”,点燃“团结就是力量”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悟出我们团结协作就是在为组织和社会做贡献[5]8-9。总之,“画龙点睛”就是要用简短的表达,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明白一些道理。

(二)案例穿插式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部曲折前进的发展史,它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最佳素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科知识,并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教师可以穿插人们对人体医学的探索过程、某疾病治疗的曲折发展和未来趋势,以及科研工作者的艰辛探索和贡献等。这方面的思政元素非常多,如汤飞凡与沙眼病原体的故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情节、钟南山抗击SARS和肺炎的事迹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渗透着主人公的爱国、担当、勇毅、坚韧等品质,都是对学生的最好教育;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激发起学生奉献医学的情愫、科学探索的精神。总之,案例穿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存入”知识的同时,记住故事,在咀嚼、反思故事之间,品味道理,体悟价值,形塑人格。

(三)讨论辨析式

一些包含专业伦理、医学伦理、道德法则等的知识点,道理比较抽象,直接传输往往效果不明显,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采用讨论辨析式,多方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讲授人体实验、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基因编辑、药品实验等知识点时,可以引用国内外曾经发生的一些相关医学案例,让学生在辩驳讨论中逐渐明白医学伦理,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职业品格和行为道德。

(四)言行示范式

实验室教育、床旁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非常强。带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时是终生的。所以,在尸体解剖时,要让学生尊重大体老师,教师自己就要带头向大体老师致敬,在解剖和讲授过程中要神情庄重、肃穆。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利用查房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通过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通过体格检查、换药等医疗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6]。当然,课堂教育中,教师要着力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思政氛围,以“‘青言青语’新鲜表达让党史‘活’起来,让思政‘趣’起来,让信念‘燃’起来,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爱党爱国情怀”[7]。总之,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接收知识信息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或熏陶,并使二者在学生内心建立起互融共生的关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方位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立德”和“树人”的双重使命,无论医学还是其他任何学科的专业课教师,都应坚守自己的职责,精心设计育人道路上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和日常交流中,不仅能让学生把“篮子”装满,还要引导学生从“知道”向“体道”“悟道”转化,进而将“心灯”点亮,让知识之花与思想之光共生互动。

作者:冯秋季 张宝林 戎华刚 单位: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探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