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核心素养推进基础与临床医学整合范文

核心素养推进基础与临床医学整合范文

时间:2022-03-20 03:36:17

核心素养推进基础与临床医学整合

摘要: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实施课程整合一直是国内外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普遍共识。着眼素质教育这一核心目标,我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整合基础和临床课程,有效促进了基础理论向临床应用融合教学,提高了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创新

1前言

整合课程是时展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紧贴社会发展和医学生实际,通过整合课程强化医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做法,也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表现为中心等多种整合课程模式。客观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课程整合上领先一步,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围绕素质教育,也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课程整合教学体系,如模块化课程整合模式、预先接触临床课程等做法。但总体上,国内医学课程的整合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特别是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升级版,对医学课程整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本校教学实际,立足学生“知识+能力+情商”,积极探索“学生主体化+课程模块化+教学一体化”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医学课程分散、临床联系不紧、教学功能脱节等弊端。

2整合课程可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效率和效果

知识大膨胀时代,医学生学习负荷越来越大。基础医学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医学知识广泛性与学习时间局限性的矛盾。该教什么、该学什么,应是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着眼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学生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也不能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这是基础与临床医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针对传统基础医学专业性强且与临床交叉融合不够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程整合为重点,围绕提高本科医学生综合素质,把基础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应用整体考虑,按照医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学生认知逻辑思维规律,从“领域”到“课目”,再到“模块”,理论与实践“捆绑”教学,使医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在整合课程设计上,重点突出了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按照模块化要求,有机串联各课程教学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

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我们设置了医学基础总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代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与肿瘤等10余个模块,融合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学科重要内容,初步构建起专业化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同时,按照“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研、立足于临床”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改革教学方式为切入点,针对传统教学观念落后、跨学科教师多等问题,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角色定位,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大胆摒弃了传统灌输注入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兴趣愿望与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现代教学手段,区分“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的不同模块课程,强化“当堂训练”。通过教师展示临床真实案例并提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灵活运用启发、设问、PBL、案例、情景模拟、讨论、角色扮演等交互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学热情,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此外,还通过加强双语教学的渗透和拓展,为出国留学、临床实践及业务沟通打下基础。

3整合课程能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核心素养”概念,我们理解,本质上就是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体。特别在当今“百度一下”时代和未来“机器人”时代,对医学生而言,哪些知识能真正转化临床能力,需在整合课程上重点体现和讲授。教学有多大格局,学生就有多大格局。相比传统教学,我们在整合课程上更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及提升学科视界。可以说,整合课程是一把“双刃剑”,既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压缩拼盘”,也不是各个学科内容面面俱到,而是促成相关学科跨领域的融会贯通,提高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讲,就是帮助医学生建立坚实的跨学科知识框架,养成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理性深刻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以及从不同视角分析认识问题、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在整合课程教学中,我们注重强化教师“卤水点豆腐”作用,将课程教学鲜明指向学生真实社会生活,以生活案例为先导、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理论概念和临床应用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删除陈旧、繁复、重复内容,扩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案例,按人体系统重新整合课程,分割成若干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教学中,主讲教师坚持先从宏观到微观递进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然后分析形态和功能之间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果相关性;而后再从正常到异常,提高学生观察对比和思考能力,加强对疾病病变的认识理解;最后从疾病再到治疗药物介绍。如消化系统这一模块,我们先进行器官解剖介绍,再深入学习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并结合形态构造阐述生理功能,再由正常过渡到病理状态,剖析其病理结构及病理生理改变,最后讲授相关疾病的合理用药。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教育也是如此。与传统课程相比,整合课程更强调理解重要概念,而不是记忆更多信息;更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少而精”原则,筛选课程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引导医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自我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转变,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积极鼓励医学生将更多时间用于思考、理解、探索与实践,避免对医学知识的囫囵吞枣和一知半解。这些举措,更有助于启发提高学生思维,有效改善学生对基础医学概念枯燥乏味、教学听而不闻的被动局面。

4开展医学整合课程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目的之一,重点在于协调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师和学生融合发展。实践认为,只有坚持从教学需要出发,高校才可能领导并开发出切合实际的整合课程,让教师更好地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1)要突出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整合课程改革深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方向,其实质就是回答医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核心素养对于整合课程教学,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坚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围绕学生发展“五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总要求,让医学生清楚认识为何学、怎么学、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

(2)要科学设计课程模块内容。在整合课程教学试验阶段,也客观存在局部课程内容不衔接、模块跨度大、学科知识交叉重复或遗漏现象,一定程度影响到整合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及时审视课程整合内容的合理性,并动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要处理好模块内部各学科内容、模块与模块、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整合课程与配套资源之间的关系,应突出临床岗位需求导向,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突出整合课程教师领导作用,真正实现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对接融通。

(3)要注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由“初步整合-高度整合-完全整合”的逐渐过渡过程。高校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直接设计者和参与者,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渊博的学术知识、熟练的实践技能,也要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创新医疗人才,因此加强教师言行培养对素质教育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有盛,刘子冬,王莉,董海莹,冀勇.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3(6).

[2]孟繁铭,吴云霞.整合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

[3]穆敬雯,张金波,宋印利.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作者:吴燕;金雯;陈永昌 单位:江苏大学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核心素养推进基础与临床医学整合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