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研究范文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研究范文

时间:2022-03-21 09:37:50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进行手术病理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患者90例,术前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CT检查,观察彩超与CT检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彩超与CT检测P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100例患者中病理证实有63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彩超提示有39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病理证实有10例L/S<2、14例淋巴门结果消失、10例点状钙化、5例囊性病变为淋巴结转移;CT提示有5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病理证实有14例钙化、11例囊性病变、29例淋巴结边缘出现明显强化为淋巴结转移。彩超检查的特异性61.00%高于CT的46.00%(P<0.05),但CT检查的准确率85.71%高于彩超的61.90%,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P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体征为L/S<2、淋巴门结构消失、点状钙化、囊性病变;CT检查P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为钙化,囊性病变,扫描增强时的淋巴结边缘的显著强化,二者联合检查能够互补,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彩超;CT;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影像学特征

PTC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癌,恶性程度比较轻,淋巴结转移率极高,相关研究报道,约有50%至70%的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经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且可分散于颈部的多个区域。临床研究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于治疗的手术方法、扫除范围及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因此术前准确判断PTC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极为关键[3]。既往临床上多凭借触诊来评估淋巴结有无转移,但是其准确率容易受到转移淋巴结部位、大小等因素干扰,局限性比较大。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CT、超声等影像学已广泛运用于临床。超声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实时性、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CT的空间分辨率与密度较高,使颈部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对于其进一步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本研究主要分析甲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进行手术病理确诊PTC患者90例,入选标准[4]:①手术前均采取彩超和CT检查;②均行淋巴结清扫术;③手术前无放化疗史。排除标准:①伴其他原发性肿瘤或者转移性肿瘤;②伴颈部手术史。本次研究已经得到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并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的相关制度。90例患者中男性为32例,女性为58例;年龄在20至65岁,平均在(37.85±2.67)岁。

1.2方法

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参照相关文献进行,颈内静脉淋巴结的上、中、下组分别为Ⅵ、Ⅵ、Ⅵ区,锁骨上淋巴结和副神经淋巴链为Ⅵ区,颈部前区或者内脏附近淋巴结为Ⅵ区。彩超检查:①颈部淋巴结转移标准:淋巴结外形(圆形或者类圆形),淋巴结大小(气管食道沟超过0.5cm、对颈侧区超过0.8cm),皮质附近的血供比较丰富,皮髓质的分界模糊,淋巴门的结构消失,且内部回声比较强,可见点状的强回声,淋巴结的内部血流丰富,且动脉阻力指数与峰值流速显著升高。②检查方法:采取日立彩超HIVISIONPreirus(株式会社日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设置探头频率为5.0至12.0MHz,指导患者为仰卧位,头部略微后仰,肩部置靠垫,进行颈部淋巴结的常规探查,测定淋巴结的长(L)短(S)径,记录L/S的比值,观察淋巴结的淋巴门结构、钙化、囊性病变情况,分析淋巴结附件的血供。③检查结果:彩超提示有39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Ⅵ区有24例,Ⅵ区有29例,Ⅵ区有22例,Ⅵ区有8例,Ⅵ区有6例;术后病理证实有6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Ⅵ区有25例,Ⅵ区有30例,Ⅵ区有29例,Ⅵ区有15例,Ⅵ区有12例。彩超提示有15例为L/S<2,有24例为淋巴门结构消失,有16例为点状钙化,有7例为囊性病变;经病理证实有10例L/S<2者、14例淋巴门结果消失者、10例点状钙化者、5例囊性病变者为淋巴结转移。彩超提示转移性淋巴结为L/S<2。

PTC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彩超提示转移淋巴结出现囊性病变。CT检查:①颈部淋巴结转移标准[6]:淋巴结内有颗粒状钙化、囊性坏死区,增强扫描时淋巴结边缘出现明显强化,Ⅵ区的淋巴结最长直径超过5mm。②检查方法:采取GE型螺旋CT机(沈阳鑫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层距与层厚分别为5mm,扫描条件设置为120Kv、200ms,扫描延迟时间设置为25至30s,指导患者处于仰卧位,确保颈部为仰伸位,双手尽可能下垂,保持平稳自然呼吸,嘱患者扫描期间勿做吞咽动作,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颅底到胸廓入口,部分患者可依据病变范围适量扩张扫描。③检查结果:CT提示有54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Ⅵ区有25例,Ⅵ区有31例,Ⅵ区有26例,Ⅵ区有13例,Ⅵ区有9例。CT提示有19例出现钙化,有16例出现囊性病变,有48例淋巴结边缘出现明显强化;经病理证实有14例钙化者、11例囊性病变者、29例淋巴结边缘出现明显强化者为淋巴结转移。PTC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CT平扫见右下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见斑状点钙化,左下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但未见斑状点钙化。

PTC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CT增强扫描见右下侧颈部颈部结肿大,密度不均,伴显著的强化壁结节,还可提示右侧甲状腺的边界模糊,呈低密度的病灶。PTC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CT增强扫描见左下侧颈内静脉的前方淋巴结呈囊性病变,中央区可见比较显著的强化结节。

1.3观察指标

观察彩超与CT检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彩超与CT检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及准确率。特异性=(未检出淋巴结转移例数)/总例数;准确率=(检出淋巴结转移例数)/病理证实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8.0进行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年龄等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则运用t检验,性别、敏感率、特异率等计数资料运用[(n)%]表示,比较运用x2检验,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彩超与CT对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

彩超的特异性明显高于CT,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2对比彩超与CT对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准确率

CT的诊断准确率85.71%高于彩超的61.9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甲状腺癌作为一种多发性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PTC为常见类型,约为甲状腺癌的70%至80%[7]。PTC的病程进展比较缓慢,恶化程度相对很低,预后多良好,但仍可因淋巴结转移而死,其中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最高,相关学者报道,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出现后其远处转移的几率也可相应增大,继而增加死亡的危险性。故准确判断PTC的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PCT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需要考虑其影像学特点,还需结合其淋巴结分布区域。PCT的独特生物学性造成淋巴结早期即可出现转移,且转移存在一定规律,颈部淋巴结的第一转移区域为中央区,多于同侧颈部的中央区气管前与气管旁处转移。但甲状腺组织能够导致颈部中央区受到部分遮挡,造成术前P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漏诊率高,因此常规清扫淋巴结的区域时需全方面探查。超声是检查PTC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常规方式。正常情况下,颈部淋巴结外形为卵圆形,可因炎症反应出现肿大,但外形多变化不大,转移性淋巴结因癌细胞的大范围浸润,进而促使结构产生破坏,表现为圆形或者类圆形,因此L/S是提示淋巴结形态的可靠指标。

临床研究证实,L/S<2恶性的可能性比较高,反之则相对比较低。本次研究中,彩超提示L/S<2者有15例,病理证实其中有10例为淋巴结转移。淋巴门的结构正常是判断良性淋巴结的常用辅助指标,研究报道大部分的良性淋巴结的淋巴门结构正常,但又有学者表示转移性淋巴结的淋巴门结构未消失者可有50%。我院研究超提示淋巴门结构消失者有24例,病理证实其中有14例为淋巴结转移。由于癌细胞起始于皮质处浸润,导致转移性淋巴结的早期仍存在淋巴门结构,故淋巴门的结构消失可以作为超声检测异常淋巴结的特征,但不可当做评估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典型指标。研究表示,点状钙化为PTC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典型特征,可作为一种特异性变化。本研究中有16例患者的淋巴结出现点状钙化,经病理证实其中有10例患者为淋巴结转移,分析可能与药物可造成淋巴结出现类似变化有关。PTC的颈部淋巴结大多由颈内静脉的中下部两侧及前侧转移,少数患者的转移淋巴结可出现囊性病变,故超声提示存在囊性区取代可作为PTC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指标。我

院研究超提示有7例囊性病变者,病理证实其中有5例患者为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可将L/S<2、淋巴门结构消失、点状钙化、囊性病变中的任意2项或者多项作为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影像学特征。CT增强扫描可比较形象的提示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客观的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因PTC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后的血液供应相当丰富,且同时具备甲状腺组织的特异性吸碘特性,因此CT扫描增强后的强化比较显著,利于进一步的有效判断。淋巴结转移时若体积比较小,需采取CT增强薄层扫描,减少漏诊。本次研究均设定层距为5mm,CT可提示有54例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诊断结果有63例,诊断准确率为85.71%。临床上可将钙化,囊性病变,扫描增强时的淋巴结边缘的显著强化作为CT检查P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CT增强扫描后能够显示Ⅵ区、Ⅵ区、Ⅵ区等位置比较深的淋巴结,还可不受含气组织、骨组织、软骨组织等对于淋巴结转移诊断造成的干扰,可避免彩超检查的此类缺陷。但彩超检查为连续性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断层CT扫描存在的不足。同时本结果显示,彩超检查的特异性61.00%高于CT的46.00%,但CT检查的准确率85.71%高于彩超的61.90%,因此二者联合检查能够提高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综上,超声检查P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体征为L/S<2、淋巴门结构消失、点状钙化、囊性病变;CT检查P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为钙化,囊性病变,扫描增强时的淋巴结边缘的显著强化,二者联合检查能够互补,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付超,崔可飞,秦石成,等.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2):261-264.

[2]黄丽平,俞丽云,薛恩生,等.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3):207-210.

[3]李锐锋,韩咏峰,蔡少雨,等.超声与CT对术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9):1022-1024.

[4]齐效君,邹贤,孙志强,等.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6):433-435.

[5]杨方,王学梅,张浩,等.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5):873-876.

[6]陶久梅,王艳,朱姝,等.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2):859-861+864.

[7]孙荣华,潘先均,苏新良,等.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清扫策略[J].中国癌症杂志,2016,26(1):80-87.

[8]吴文芳,邱金旭,卢丽敏,等.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影像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4:895-897+916.

[9]葛妍,马富成,冷晓玲,等.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6):418-420+423.

[10]张瑛,王志明,李新营,等.超声下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对良恶性的鉴别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548-1552.

[11]全丽娟,朱文军,孟彬,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声像图特征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04:272-274.

[12]施维,邹敏,卢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特征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04:302-304.

[13]李世杰,张大奇,周乐,等.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2:2160-2163.

作者:刘瑜 单位: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

被举报文档标题: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lbjlw/70330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