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儿童医疗前的心理因素及开导技巧范文

浅析儿童医疗前的心理因素及开导技巧范文

时间:2022-12-05 08:39:59

浅析儿童医疗前的心理因素及开导技巧

儿童由于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医院里,儿童患者比较多见。由于儿童患者的思想和心理还未成熟,身体健康情况也会直接干扰其心理活动,疾病所致体内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大脑功能,从而产生心理障碍[1]。对这一类儿童患者来说,躯体疾病是因,心理障碍是果。治疗除主要针对儿童身体上的疾病外,医护人员还要帮助患儿消除心理障碍和恐惧,使他们能够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只有药物和心理能同时作用,才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

1患儿入院治疗对的主要心理障碍及反应

1.1表现:儿童生病后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其行为和情绪反应变得更加幼稚,儒弱,对家长依赖感增强,呻吟、哭泣、喊叫,以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应受到人们的关怀和照顾。

1.2焦虑、恐惧:是一种对象不明、不可名状的担心和害怕。它既可能来自对本身患病的不安,也可能来自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2]。例如看到周围一些看患病儿童的状况,不禁产生一种恐怖感,好像面临巨大威胁。患儿在精神上十分紧张,怕疼痛、怕打针、惧怕各种检查,整天提心吊胆。甚至看到医护人员的白大衣及雪白的墙,也会产生恐惧及排斥心理。

1.3患儿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对医护人员的解释、家长的好言相劝抱有怀疑态度:患儿面对医护人员产生容易产生焦躁、恐惧不安的情绪。耐受性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多,如:汗多、心悸、头胀、乏力等,导致睡眠障碍和食欲不振等,同时表现出对光、声、冷、热等刺激敏感。患儿情绪不稳,应激反应强烈,易愤怒,也易出现悲观、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

1.4反应淡漠:患儿入院后,因脱离学校、家庭,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易产生与人的隔阂、冷淡感、孤独无助和不安全感。

2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分析

患儿入院后,通常因心情不佳,容易形成负面情绪波动。基于这种负面情绪,患儿容易出现焦虑、激怒或消沉等反应。

2.1离开原有生活环境所致:患儿入院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在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所熟悉的人不多,又饱受疾病的煎熬,患儿首先有陌生感、孤独感,需要面对病房管理制度、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的态度等。

2.2患儿自身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文化程度低所致:患儿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对外界客观的认识不足,甚至受到家长和其他成年人和老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对自己生理机能认识不足,当病程和其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盲目猜测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2.3孤立无助:这是儿童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当患儿面临身体不适及疼痛,家长无能为力,医生没有办法缓解时,并因此无力改变不适及疼痛状态的时候,患儿因此就会产生失助感。患儿这时候往往认为自己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在失助的心理状态下,患儿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

2.4临床案例:患儿,男,6岁,于2007年7月3日因家中意外发生煤气泄露导致爆炸,全身灼伤,并被爆炸的厨房炊器砸伤头部致昏迷,双下肢烧伤,被家人发现后急送入院治疗。

2.4.1昏迷期心理护理:笔者在护理该患儿时,多呼唤其名字,给患儿信息,鼓励患儿家属多讲其熟悉的故事,讲患儿感兴趣的事,使患儿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环境之中,以配合治疗早日清醒,恢复记忆。

2.4.2恢复期患儿的心理反应:①依赖心理:开始不愿意看到医护人员,不愿离开家长,渴望家人的陪伴。②恐惧心理:此次受伤是在意外情况下发生的,患儿当时意识清醒,毫无心理准备,使患儿产生紧张、恐惧、痛苦等心理变化,尤其清醒后又多次接受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疼痛不适,加重了恐惧心理。③烦躁、逆反心理:由于患儿复合伤多,病情重,病程长,治疗又带来许多痛苦,所以患儿情绪波动较大,常躁动不安,拒绝配合治疗。

2.4.3护理措施:①减少不良刺激,为患儿安置单间,避免其看见其他危重患者的处置情况,在进行每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应向患儿解释,多鼓励患儿,争取取得配合。②消除恐惧心理是小儿烧伤心理护理的一个重点,也是本例患儿心理护理的重点。首先,笔者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缩短与患儿的距离,多与患儿打招呼,逗她玩耍,抓住患儿的细微变化,加以鼓励,同时与患儿接触时注意非语言性行为的运用,如面带微笑,态度温和,可握住患儿的手,倾听其诉说。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改善探视条件,让患儿亲属多陪伴患儿,给患儿讲故事,听轻音乐,以转移患儿对疾病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④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的清洁,温湿度适宜,也可适当的放置少量儿童玩具,制造和蔼气氛,依据患儿情绪介绍病房情况,使其熟悉新环境。[3]

2.4.4结果:通过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治疗护理,患儿颈部及双下肢创面治愈,情绪稳定,精神较好。

3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级至高级分成5类: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爱和所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如果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失衡状态而导致心理障碍。故医护人员对患儿的护理活动应先满足低层需要,逐渐至高层需要,在满足低层需要的同时满足高层需要。患儿入院后一般基本需求包括减轻痛苦、良好的护理、家属的关心呵护、与医生护士的关系等。作为医护人员来说应该根据不同时机对儿童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及管理。

3.1儿童患者刚入院时:患儿新入院时由于环境陌生,又受疾病疼痛煎熬,因此患儿多有紧张、焦虑、担心等心理。护士应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给予及时的健康教育,尽快帮助其熟悉环境及分管的医护人员,了解有关的制度规定,使其配合治疗护理。此阶段患儿对医院环境的反应是以是否利于疾病康复这一标准而产生的。急重症患儿对治疗、饮食、制度、医护人员的技术较重视,而慢性患儿及康复期患儿不仅对以上方面比较重视,还关注医院的制度、服务态度等。

3.2儿童患者住院阶段:这一时期,患儿对医护人员及医疗服务的心理反应特别敏感。儿童患者入院后每天与医护人员接触,医护人员的言行及服务态度对儿童患者影响很大。医护人员这时候要扮演家长、老师的角色,用爱心、耐心呵护他们,护士服务应周到、恰当,医护人员的答案尽可能一致,以免引起患儿的疑虑。和蔼耐心的态度会减轻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尤其是对首次就诊患儿更为有效。而且越是抱有紧张害怕心理的患儿,他的要求和批评也越多,这时护士的责任就是协助患儿减少恐惧心理,当护士的态度温和而且尊重患儿时,就会使患儿感到舒服愉快。

3.3出院阶段:儿童患儿往往担心回家后,离开了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病情会加重,或担心学习、生活适应不良等,护士应帮助他们彻底地消除心理障碍,做好他们详细的出院指导,例如交代出院后的饮食安排、休息的时间要领、来院复查的时间等等,消除儿童患者不必要的担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儿童医疗前的心理因素及开导技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ekyxlw/58434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