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治疗范文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治疗范文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治疗

【摘要介绍了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以自拟“消腮饮”治疗此病,疗效比较满足。

【流行性腮腺炎;消腮饮;小儿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冬末初春是发病的高峰季节。该病多发于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个别成人也可发病,且症状和并发证较儿童严重。本病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被感染者唾液污染的物品传染。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祖国医学称本病为“痄腮”,其发病系因感受风温邪毒,肠胃积热,热邪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

1临床表现

和诊断本病潜伏期14~21d。患儿初起症状可表现有畏寒、发热、纳差、全身不适等。发热可有轻度至中度发热,此后出现双耳下部以耳垂为中心的肿痛,尤其是张口咀嚼和吞咽时腮腺部位疼痛,同时患儿有明显的接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大多数病例侵犯双侧腮腺。个别病例也可见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肿胀。常见的并发证有脑膜炎、睾丸炎及胰腺炎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2治疗方法

笔者临证40多年来,采用自拟方“消腮饮”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儿达数百人,每获良效。具体组方摘要:板蓝根、蒲公英、大黄、醋柴胡为君药;地龙、马勃、僵蚕、赤芍为臣药;忍冬藤、络石藤、前胡为佐药;玄参、桔梗、白茅根为使药。每味药的用量可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略做调整。先用大火急煎15min,后改文火慢煎,每日1剂,个别高热患儿应夜晚再加1剂,采用少量多次频服。加减摘要:高热者加生石膏、青蒿;腮腺肿而不消者加夏枯草、浙贝母;头痛头闷者加蔓荆子;咽痛而肿者加锦灯笼、山豆根;舌苔黄厚、纳差者加藿香、山楂。

3临证心得

3.1“有诸内,必形诸外”本病因胃肠积热,阳明经热邪内盛,导致火性上炎,邪毒壅阻少阳而发病,所以,组方用药必须切中病机,丝丝入扣。一方面急需清解其内的胃肠积热,另一方面疏通其外的有形腮肿。本方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黄泻火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醋柴胡疏解少阳风热,以达散火解郁;地龙咸寒降泄,清热通络;马勃消散血中之毒;僵蚕清热散结;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忍冬藤、络石藤清热通络,凉血消肿;前胡功专降气,气降则火降而痰消;玄参凉血解毒散结;桔梗和泻下药同用,能使肺气开而腑气通,引诸药直达病所;白茅根泻火凉血。综观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之功效。现代药理学探究表明,方中板蓝根、蒲公英、柴胡、赤芍、忍冬藤等均不同程度地对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生一定的抑制功能,诸药相伍能明显发挥解热、消证合拍,其效显著。

《本草纲目》载吴茱萸“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口疮、鼻衄虽系上焦郁热为患,但以吴茱萸末米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同样能达到引热下行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就能取得显著疗效,且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吴茱萸外用平安可靠,经济方便,无任何毒副功能,儿童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炎、镇痛、消肿的功能。

3.2重视大黄在本方中的重要功能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和活血化瘀的双重功效。现代药理学探究表明,大黄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抑制功能;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和流感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功能,同时还可清除内毒素。历代医家在治疗火邪上炎的病症合并热毒疮疡时也多使用大黄和清热解毒药伍用。大黄的用量和疾病的转归有着直接的关系。其用量大小以能起到釜底抽薪的功能为宜,这样发热和腮肿均可迎刃而解。“痄腮”患儿服药后必须保持大便每日2~3次,故在问诊中一定要询问大便情况,从而决定大黄在处方中的用量。若患儿发病后及时服用此方,一般3~6d可痊愈。在笔者治疗的患儿中腮肿不需要外敷中药或草药,而红肿热痛同样很快消失。在治疗期间嘱患儿食用清淡饮食,忌鱼虾海鲜,多吃蔬菜水果,同时注重预防交叉感染。

4典型病例

王伟,男,6岁,1998年3月28日初诊。其母代诉摘要:患儿发热、双侧腮腺明显肿痛3d,张口、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检查摘要:体温38℃,双耳下以耳垂为中心部位漫肿,触之灼热而疼痛拒按,咽部充血疼痛,恶心纳差,大便3d未解,舌质红,舌苔黄厚少津。诊断为“痄腮”。给予“消腮饮”摘要:板蓝根20g、蒲公英20g、大黄10g、柴胡10g、地龙6g、马勃6g、僵蚕10g、赤芍10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前胡10g、玄参10g、桔梗6g、山豆根6g、白茅根10g,共进3剂。4月1日二诊摘要:望其双侧腮肿明显缓解,身热已退,原方继进3剂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