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

恶性肿瘤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1篇

1放射性离子植入治疗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100多年,早于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并用于临床治疗肿瘤。1901年Pi-erreCurie提出近距离治疗(Brachtherapy)这一术语,发明了能够埋入组织内带有包壳的放射性核素离子,并运用于狼疮(lupus)的治疗;1903年美国学者Alexander最先提出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植入到肿瘤组织中进行放射治疗,开创了恶性肿瘤近距离治疗的新纪元;1909年法国巴黎的Pasteau和De-grais使用带有包壳的镭经尿道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开创了组织间近距离治疗的先例;1965年美国纪念医院的Whitmore成功研制出125I粒子,并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取得了成功;1972年Whitmore等通过耻骨后插入125I粒子治疗局部和转移性前列腺癌,为今天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奠定了基础。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地进步,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国产6711型125I粒子于1998年研制开发成功。2001年,王俊杰等[2]在国内首次应用图像引导技术的治疗计划系统,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前列腺癌和大肠癌,取得较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技术、放射物理学、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分析系统(TreatmentPlanningSystem,TPS)和模板定位技术引导下置物及术后分析系统的出现,使这一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大量临床应用发现,125I粒子内放疗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精确的计量分布、粒子的准确植入、创伤及并发症少、疗效较佳、可近距离作用于肿瘤细胞等优势。可见,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较合理、较有效的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

2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特点

125I粒子为一种低能放射性同位素,其直径为0.8mm,长约4.5mm,包壳钛管壁厚约0.05mm,直径为0.8mm吸附有125I的银棒。125I半衰期为59.43d,是通过电子俘获而衰减并放出特征性的光子和电子,电子被钛管壁吸收,光子主要发射27.4KeV、31.4KeV的X射线和35.5KeV的γ射线,同时激活的银棒发射22.1KeV和25.2KeV的荧光X射线,放射性粒子产生的低能量γ可持续照射肿瘤细胞使其DNA单链与双链的断裂,从而杀伤恶性肿瘤的干细胞达到处方剂量和半衰期后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能力。125I的铅半减层厚度为0.025mm,有效照射距离的初始剂量率为0.08~0.1Gy/h,由于其半衰期和能量释放都比较适中,具有穿透到局部组织间的作用,对周围的重要脏器热损伤效应小,粒子植入体内或体表不会吸收入血也不会排出体外,能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适用于杀伤生长缓慢的肿瘤细胞,对人体和周围环境较安全,成为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粒子源[4]。近距离放疗包括组织间插植和腔内治疗两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为组织间插植。组织间插植是通过微创的方式将多个封装好的具有一定规格、活度的放射性核素粒子经施源器直接施放到肿瘤组织内,进行高剂量的照射治疗,根据植入时间可分暂时性插植治疗和永久性插植两种。

暂时性插植治疗剂量率一般为0.5~0.7Gy/h,是指根据计划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体内或肿瘤周围,经过一定时间分次高剂量率照射达到处方计量后,大多需将放射性粒子取出;暂时性插植使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为初始计量较高的核素,如铱-192、钴-60等,治疗方法多为分次高剂量率照射,使用时装治疗机完成,大多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施源导管。永久性插植治疗的剂量率一般为0.05~0.1Gy/h,选择粒子的活度在0.3~1.0mCi/粒(1Ci=3.7×1010Bq)之间,它是在B超或CT引导下通过计算机三维立体治疗计划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区域,粒子可永久保留在体内;永久插植使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为初始剂量率较低的核素,如碘-125、钯-103、金-198等。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新型、低能、安全、易防护的技术。

3125I放射性粒子在涎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

3.1安全性与疗效125I放射性粒子为初始剂量率较低的核素,较适用于组织间的永久植入,国内外学者对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安全性给予认可。研究表明腮腺癌患者接受的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后,对周围人群的辐射量远低于国家规定防护的标准值(50msv/年)。North等[6]通过研究显示腮腺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五年生存率约为59%,局部控制率约为74%;而腮腺癌切除术后结合125I粒子放疗的五年生存率约为75%,局部控制率约为94%。Stannar等[7]对9例软腭部的唾液腺恶性肿瘤的患者行手术后结合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的治疗方法,放置时间约3~7d,平均随访时间为50个月,未见复发的病例出现。ZhangJ等[8]于2008年报道恶性涎腺肿瘤病人行手术结合125I粒子放疗的效果观察,对12例患者进行术中或术后将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靶区,随访3~5年,结果无肿瘤复发或毒副反应等,面神经功能也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了恢复。张素欣等[9]报道9例腮腺癌患者手术切除腮腺及肿物,保留面神经,术后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随访4~5年局部未见新生物,未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吕淑珍等报道13例涎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物,术后2~4周行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术后一周及两个月后复查CT,未见放射性粒子移位,随访时间为6~72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张行涛等治疗一组20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常规手术将肿瘤切除后行125I粒子内放疗,随访五年以上未见一例复发,面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3.2治疗方法的改进

3.2.1125I放射性粒子链现临床上常用的是125I放射性粒子单颗粒子源植入,由于患者的体位变化或者植入角度的偏差,可能导致最终粒子未能按照计划的位置植入而不能达到均匀分布。近年来国外学者已开发研制出125I放射性粒子链,是将放射性粒子和间隔棒依次交替装入粒子管并固定而组成的链状结构,能够精确、立体地植入到肿瘤组织内或者肿瘤浸润组织,这样可以使病灶受到精确的、持续剂量的放射线杀伤。这种粒子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节省了植入的时间,减少了植入的偏差。

3.2.2复合型放射性粒子复合型放射线粒子是指在同粒子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核素的放射性粒子,如将125I和103Pd按照需要封闭在同一粒子中制作复合粒子。有文献报道,认为125I和103Pd两种不同的放射性粒子在混合使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效果更佳[12]。因为103Pd的辐射为中剂量率,半衰期为16.96d,释放出50%的能量只有8.5d,成为攻击癌细胞的“第一部队”;而125I辐射为低剂量率,半衰期为59.43d,释放50%的能量需30d,正好成为103Pd之后攻击癌细胞的“第二部队”。103Pd适用于分化差、繁殖快的肿瘤细胞,125I适用于分化好,分裂较慢的肿瘤细胞,因此,两者混合使用可发挥不同放射性粒子的生物和物理学特点,达到治疗不同恶性肿瘤的目的。彭阳红等[13]利用125I-103Pd复合型放射性粒子植入小鼠肺移植瘤体内,治疗效果较理论上治疗剂量相当的125I和103Pd粒子的治疗效果更佳,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2.3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目前粒子的植入方式有:经体表直接植入,术中粒子植入,内镜下植入。内窥镜下植入是通过B超超声波图像或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是通过CT、超声检查及MRI等辅助影像学检查来建立肿瘤和临近重要器官及大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像后,将125I放射性粒子的数量、活度及分布情况计算精确定位后再均匀植入,从而保证了植入粒子放疗的准确定位,做到对肿瘤的适形放疗。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可以对粒子源的治疗起到关键的制导作用。

3.3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有研究报道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体内会产生放射性反应,主要有穿刺点出血、水肿、感染等短期并发症,也可能出现放射性坏死及放射性溃疡及瘘道的远期并发症,晚期病例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腔黏膜炎、口干症及粒子移位并发症等。吕淑珍等对13例涎腺恶性肿瘤植入125I粒子术后2例出现创口轻度水肿,未作特殊处理,4周后愈合;1例患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未予处理4个月后皮肤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4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放疗治疗涎腺恶性肿瘤存在的问题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涎腺恶性肿瘤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微创治疗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脑胶质瘤、食管癌、胰腺癌、肺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因该技术应用临床时间较短,大样本临床研究资料及远期疗效观察及报道不多,缺乏一定的前瞻性研究,如何通过更加准确的粒子植入和更加精确的剂量分布,达到适形放疗的效果,仍需做大量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工作,且不同性质的肿瘤其周缘浸润有其特殊性,其匹配的处方剂量存在差异;目前尚未找到一种适合头颈部恶性肿瘤植入的支架和模板。目前国际及国内没有确定放射性粒子的精确计量标准,如何完善治疗措施、使用方法、技术操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和建立起科学的多科室(颌面外科、放射科及核医学科等)介入治疗规范,尚需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和研究。

5展望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2篇

1.1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医院的工作效率的良好率进行比较,评定标准分为效率快、效率较快和效率慢,其中效率良好率=效率快率+效率较快率;对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率进行比较,评定标准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2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研究医院的工作效率的良好率进行比较观察组工作效率的良好率(90.00%)明显好于对照组工作效率的良好率(3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患者对两组医院的满意率比较调查患者对两组医院服务的满意率,患者对观察组的满意率(80.00%)明显好于患者对对照组的满意率(5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通过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工作效率的良好率(90.00%)明显好于对照组工作效率的良好率(3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管理作为现代信息管理的手段已经被应用于医院的病理信息管理中,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登记和索引卡片来对病例资料的管理模式,能够为管理决策和组织业务处理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服务,避免了由于档案被过多使用而出现的破损、丢失等情况,为医院节省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有效降低和避免资料的丢失。另外,传统的病例信息管理需要耗费人员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信息化管理节省了人员的应用,使办公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自动化,病例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系统能够快速检索和对病例进行排序,及时发现未及时归案的或不符合归案条件的材料,病例的信息化管理对医院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患者对观察组服务的满意率(80.00%)明显好于患者对对照组服务的满意率(5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现今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是以劳动方式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主体,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报酬,群众有权利对医院进行自由选择,为了让群众选择我们的医院,就要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打造医院的名牌效应,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病例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与网络化的微机系统对患者的病例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归纳、分类、汇总等,能够为医院的领导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为病人的治疗也提供很好的参考作用。医院恶性肿瘤病例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系统工程,因此,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更高的要求,以便于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对患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参考作用,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率,从而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盆腔;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属于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可以对活体组织内部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行检测[1]。中枢神经系统DW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近年来,随着快速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DWI已经逐渐凸显出其重要价值[2]。本研究旨在研究盆腔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诊断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盆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组15例患者中男性3 例,女性12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2.9±4.6)岁。恶性病变组2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1例,年龄21~75 岁,平均年龄(53.1±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患者中,鳞癌患者12 例及腺癌患者3例均为女性、其余患者10例。本文仅对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进行比较。鳞癌组患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2.8±4.4)岁。腺癌组患者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3.1±4.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MR)扫描仪(生产厂家:GE公司;型号:1.5T超导型磁共振)进行MRI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造影剂选用咋喷酸葡胺注射液(生产厂家:北陆药业有限公司),用法用量为:于肘静脉注射;剂量为0.1 mL/kg。扫描序列参数如下:FSE序列T2WI TE95-115 ms,TR5 000-10 000 ms;T1WI TE为8.8 ms,TR为400 ms;DWI(SE-EPI)TE为72.5 ms,TR为400 ms,b取700 s/mm2。扫描期间的仪器参数:矩阵为512×512,视野为240 mm×240 mm,层间距为1 mm,层厚为6 mm。选择方法:根据肿瘤大小选择实性肿瘤病变中弥散受限程度最大的部分,避开出现坏死的囊变部分;对于囊性肿瘤,分别测量信号不同部分的ADC值,以平均值作为其结果。

1.3观察指标对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的ADC值进行比较。对鳞癌组与腺癌组的ADC值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ADC值比较两组患者的ADC值比较表明,良性病变组ADC值显著优于恶性病变组(P<0.05),见表1。 

2.2鳞癌组与腺癌组的ADC值比较两组患者的ADC值比较表明,鳞癌组患者的ADC值显著优于腺癌组(P<0.05),见表2。

3讨论与结论

盆部是指盆腔腹膜所包绕的部位与盆腔腹膜外的衔接部位,盆腔肿瘤主要表现为盆部肿块,其症状比较隐匿,患者常由于症状不明显而延误就诊,使得病情恶化。因此,对于盆腔肿瘤患者而言,疾病的检测对其病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商守宇[3]等的研究表明,DWI与ADC值可以显示盆腔产生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之间的差异以及鳞癌与腺癌等不同种类肿瘤之间的差异,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检测方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特殊的成像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MR成像的特殊序列对活性水分子当中的微观扩散活动进行观察。其成像原理为:在常规SE序列中,于180°聚焦射频脉冲的前后两端各加一个极性相反且位置对称的梯度场,当水分子弥散时,由于梯度场的作用,使得质子横向磁化而形成相位分散,以至于不会全部重聚而使信号衰减,从而形成DWI中的异常信号[4-5]。在弥散图像中包括质子、 T2以及ADC 值的变化信息,ADC 值可以反映水分子进行扩展运动的程度[6]。不同病理与不同组织在生理过程中的ADC值不同,ADC 值的差异可以反映病情的大体与显微结构的变化。与常规的MRI图像相比,在DWI图像中,正常组织的信号显著降低,图像中的组织分辨率有所减弱,然而弥散受限组织的DWI 信号有所增强,与周边低信号背景组织相比,病变部分显示的更加明显。肿瘤细胞的聚集与高核浆比使得所有的恶性肿瘤于DWI 图像上均呈高信号[7-8]。本文研究显示,良性病变的ADC值与恶性病变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当中鳞癌的ADC值与腺癌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DWI与ADC值不仅可以有效地显示盆腔产生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之间的差异,而且可以显示鳞癌与腺癌等不同种类肿瘤之间的差异,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类型提供了有效地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永华.盆腔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值的诊断价值[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40(2):141-143.

[2]董乐丹,肖琴琴,叶琼,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101-104.

[3]商守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卵巢囊实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0):82-84.

[4]王忠帅,李旭刚,艾春玲,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调强放疗靶区勾画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4):475-476.

[5]周浩亮,李新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增强CT在宫颈癌分期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11):1876-1878.

[6]何海青,樊树峰,陈邦文,等.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20(2):38-41.

[7]王浩初,樊树峰,丁建荣,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肿瘤学杂志,2010,42(11):855-857.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4篇

教材系统地概括了临床肿瘤学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涵盖了肿瘤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学方面的内容。《肿瘤学概论》特色之处在于强调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初步介绍了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从宏观上较好地把握了现代肿瘤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继续把成熟的肿瘤学基础和临床进展的内容修订进更新的版本中,使其更具科学性、临床实用性和前沿性,力求能够在国内推广。

贯彻循证医学理念循证医学将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

践以及患者期望合理地结合起来,是当今临床实践的基础。循证医学模式与传统的经验医学有很大不同,其精髓是遵循最佳的研究证据,把最可靠和最有学术价值的医学研究成果在临床上推广,为诊治患者做出当前医疗条件下的最佳决策。临床肿瘤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贯彻循证医学理念,这是临床实践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的过程既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也是医学教学的过程,这种思想应贯穿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过程中。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使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避免偏离实际、妄加推断的“想象式”的工作习惯。例如,在肿瘤学临床实习阶段,可以从临床病例汇报开始建立循证理念,通过认真地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完善患者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依靠本专业成熟的治疗指南进行分析,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发现主要问题,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这个过程即是以证据解决临床问题的体现。

恶性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中医中药和姑息治疗等,这就要求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治疗结果,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上的。高级别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学术界公认的专家共识和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的治疗指南等为医生提供了这类证据。在临床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依据研究证据来选择最佳的治疗。当然,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和我国肿瘤临床的实际情况。《NCCN指南》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的指南,每年都会根据循证医学数据进行更新,它不仅是美国肿瘤学科领域进行临床决策的标准,也成为了全球肿瘤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该指南在中国也得到了肿瘤专科医生的认可,并被国内专家“汉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接触并初步领会该指南中的循证医学理念,为未来继续教育奠定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科室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学习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循证医学理念。

扩展教学思路,突出肿瘤学特色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保证肿瘤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由于临床肿瘤学涉及到多种基础和临床学科,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在不断更新肿瘤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相应地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简单地重复其它学科中教授过的肿瘤学内容,教师要将肿瘤学知识横向地融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肿瘤学不是其他学科的配角,而是多学科有机的结合和深化,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独立学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优秀的教师必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带教教师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会自然而然地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这种正面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重要,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的从医境界。

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重视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对肿瘤学专业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特别重要,包括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以医疗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修养,使其能真正理解和同情患者,从而做到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训医患沟通技巧,尤其是可以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向学生示范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比如有计划地把医患沟通中经常使用的谈话技巧传授给学生,这些交流方法包括了解性谈话、启发性谈话、鼓励性谈话、解疑性谈话、预防性谈话和慰问性谈话等。在传授这些沟通方法时,教师要注意语言严谨,尊重患者隐私,这些细节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2将基础学科与临床肿瘤学有机结合临床肿瘤学依赖很

多基础性学科的支撑。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等是临床肿瘤学的基础。就病理学而言,它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也提供了肿瘤治疗的关键依据。病理学提供了组织学方面的信息,如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程度、肿瘤分级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这些信息是肿瘤分期的依据,也是判断预后的根据。在临床部分的教学中,既要强调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性,还要将病理学和临床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汇总所有的资料后进行科学地分析,以便作出正确诊断。更重要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学上。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把肿瘤病理学推进到分子水平。一方面,将形态学、免疫学和基因诊断有机地结合成为肿瘤诊断的新趋势;另一方面,分子靶向药物能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但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分子病理学测定技术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肿瘤学教学提高到分子层面,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对临床肿瘤学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并与临床实践合理地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临床肿瘤学飞速发展要求的医学生。

3将肿瘤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多学科综合治

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体力状态等因素,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有计划地使用多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只有通过多学科密切协作,在合适的时间点上使用最佳治疗手段,才能达到相对满意的疗效。这就需要向医学生阐明,综合治疗不是几种治疗手段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地使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合理而规范地治疗肿瘤。建立恶性肿瘤多学科治疗的理念,将为学生进入临床后拓展治疗思路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要强调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仅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治疗,也要充分考虑患者体力状态。没有脏器功能支持的抗肿瘤治疗患者无法耐受,反而可能降低生存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药物治疗由广谱的细胞毒药物治疗向特异性强的分子靶向治疗延伸,“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发展趋势。根据恶性肿瘤特点和患者体力状况制订出的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案,能选择最佳的治疗药物,避免无效或者过度治疗,使患者得到最大的生存期获益,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在强调肿瘤综合治疗的同时,要重视并依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将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工作思路。

4注重临床实践医学生在成为临床医生之前,必须经历

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过程,即开始于医学院校课堂,循序渐进地进入见习和临床实习阶段,最后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培养一名合格的“专科型”肿瘤科医生,需要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又能不断地学习并提高理论水平。因此,在临床肿瘤学教学时,教师要将临床工作的经验带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详实深入的临床资料、多彩动感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地将理论知识放到临床实践的背景中,建立理论为临床服务的观念。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肿瘤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临床带教教师要定期进行教学查房,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方面的示教工作,并通过具体病例展示如何进行实验室检查、如何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如何选择规范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诊疗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纠错,为以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理清思路、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例如,每周开展一次典型病例讨论,鼓励学生以主角身份分析病情和参加讨论,以达到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临床实战能力,促进了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转化。

5培养科学研究思路科学实验是促进临床肿瘤学不断进

步的重要方法。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学生设计科学实验来解决临床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代表性的实验研究,包括从选题、阅读文献、设计方案、具体实施到汇总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科研思路,学会为解决临床问题而寻求实验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课学习阶段,可以鼓励学生组织科研小组,通过亲自参与设计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加深领会理论知识。在临床实习阶段,教师应初步传授临床试验的思维和方法,把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通过传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进行统计学分析、如何使用简单的观察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训练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病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或以个案报告等形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接触到高级别临床试验,有利于建立循证医学的研究思路。另外,临床研究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还要考虑到伦理学的要求,进行临床研究时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研究兴趣,客观上会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

优化教学方法,发挥教学媒介优势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于临床肿瘤学乃至整个医学

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作为临床医生培养对象的医学生,未来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和疾病案例,需要处理各种复杂和疑难的临床问题。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临床肿瘤学案例进行示教特别具有意义。这种直观形象的“实战”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能启发他们如何合理地运用医学知识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在分析案例和制定治疗方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深入细致地解析来提高他们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以点带面,不但能梳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强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有些教师会通过提出“疑难问题”来训练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有利于巩固学到的知识,并能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的带有互动性质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应该广泛使用多媒

体工具和课件。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传统的板书、挂图、胶片图像等教学方法,只能表现出静态的教学内容,而建立在多媒体手段下的现代教学方法,能直观、动态和立体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并有利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复杂的理论。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临床工作的相关视频,例如医患沟通过程、教学查房、手术过程、多学科病例讨论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虽然身在课堂,却能身临其境般地走入临床实践。近10年来,我院临床肿瘤学教学已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并已拓展到临床带教和见习阶段,这些教学手段有力地提升了临床肿瘤学教学的水平。然而,在多媒体教学时也要避免只进行僵化地灌输,弱化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教师要不断提高制作多媒体的能力,既要考虑到教学形式,更要保证教学质量。

3使用网络资源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网络已成为文献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在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疾病患者共130例,分为经手术病理组织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90例(结直肠癌组),包括肠癌未转移患者和肠癌转移患者,经病理组织活检为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4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同一时间段来院体检健康人员40例(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人员血清TNF-α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各组数据不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在临床TNM分期Ⅱ(中位数9.47pg/mL)、Ⅲ期(9.95pg/mL)、Ⅳ期(9.67pg/mL)明显高于TNMⅠ期(6.59pg/mL);在肠癌转移组(9.95pg/mL)高于肠癌未转移组(8.0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上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检测指标ROC曲线下的面积:TNF-α为0.868,CEA为0.912,CA724为0.523,3项联合检测为0.940。结论TNF-α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增加,其血清水平检测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TNF-α在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上表达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广泛适用性。血清TNF-α、CEA、CA724的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水平明显升高,3项联合检测可起到优势互补,增加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坏死因子-α;转移

结直肠癌是发生于结直肠部位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5年生存率较低,肿瘤侵袭和转移是导致结肠癌患者预后差及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失衡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慢性炎症可能是导致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泌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有研究发现其与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促进肿瘤的进展[3-4]。本文通过对比不同临床分期、肠癌是否转移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疾病患者共130例,男性68例,女性62例,年龄41~89岁,平均年龄67.3岁,其中9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42~89岁,平均年龄67.3岁;结肠癌患者53例,直肠癌患者33例,结直肠癌患者4例;肠癌未转移患者47例,肠癌转移患者43例;临床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31例、Ⅲ期32例、Ⅳ期11例。4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包括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良性病变,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组织明确诊断。选取同一时间段来院体检健康人员40例(健康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5.0岁。1.2仪器与试剂血清TNF-α测定仪器使用西门子DPC1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蛋白724(CA724)测定仪器使用罗氏Rochecobas-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试剂和校准品采用其公司原装配套试剂,离心机为北京白洋BY-4000A。

1.3方法

2组患者于治疗前空腹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室温静置30min,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得到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待用。血清TNF-α、CEA、CA72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参考值:TNF-α0~8.1pg/mL,CEA0~10ng/mL,CA7240~8.2U/mL。以上项目均按试剂盒说明检测,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并在室内质控在控范围下检测。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各组数据不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IQR,(P25~P75)]表示,两数据间比较采用非参数完全随机两独立样本的轶和检验(Mann-Whitney法),多数据间比较采用非参数完全随机多组独立样本的轶和检验(Krusdal-Wallis法)。诊断效能评价指标采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标志物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ROC的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TNF-α作为结直肠癌的血清标志物的适用性研究

TNF-α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受试者表达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作为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具有较广泛适用性。

2.2TNF-α在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的不同表达水平研究

TNF-α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详细结果显示,TNF-α在结直肠癌患者TNMⅠ期TNF-α表达水平最低,与Ⅱ~Ⅳ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TNF-α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是否转移的表达水平研究TNF-α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9.95(8.47~12.93)pg/mL]高于肿瘤未转移患者[8.03(6.59~10.2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NF-α在肿瘤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表达增高。2.4TNF-α联合CEA、CA724在3组受试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TNF-α联合CEA、CA724在结直肠癌组患者中的表达比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血清标志物在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表达无明显差异。2.5TNF-α、CEA、CA724联合检测作为结直肠癌的血清标志物的准确度及ROC曲线TNF-α、CEA、CA724作为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的准确度评价见表5,ROC曲线见图1(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TNF-α、CEA、CA724、TNF-α+CEA+CA724作为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8(95%CI:0.791~0.944)、0.912(95%CI:0.863~0.962)、0.523(95%CI:0.412~0.635)、0.940(95%CI:0.889~0.992)。

3讨论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差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过程有多个因素影响。有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是由肿瘤细胞、间质细胞(如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共同构成[5-7]。炎性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其中TNF-α主要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可以启动慢性炎症。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还为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提供适宜的肿瘤微环境[8-9]。

本研究结果显示,TNF-α在结直肠癌组、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含量中位数结果分别为8.76、6.45、6.05pg/mL,表明结直肠癌组的TNF-α明显高于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说明TNF-α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TNF-α很可能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促进作用。研究表明TNF-α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两种炎性信号通路关键因子,通过这2条信号途径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逃逸,从而促进肿瘤的定植[10-12]。TNF-α还可以通过稳定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转录因子Snail,促进肿瘤的转移[13-14]。本研究结果还发现,TNF-α作为结直肠癌血清标志物,对判断肠癌是否发生转移具有重要意义。TNF-α在肠癌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比肠癌未转移患者明显增高,而在临床TNM分期上,Ⅰ期患者TNF-α表达水平最低,有肿瘤细胞淋巴转移及远端转移的Ⅲ、Ⅳ期表达水平较高,这对判断肠癌及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生理学研究结果显示TNF-α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其内源性自分泌的TNF-α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分泌蛋白酶,破坏间皮表层导致肿瘤发生浸润,调控中性粒细胞的基因表达而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15]。

ROC曲线显示,CEA诊断结直肠癌最佳判断界值为2.17ng/mL(AUC=0.912,95%CI:0.863~0.962,灵敏度89.53%,特异度82.50%),而TNF-α最佳判断界值为7.54pg/mL(AUC=0.868,95%CI:0.791~0.944,灵敏度72.22%,特异度92.31%),ROC曲线下面积CEA(0.912)高于TNF-α(0.868),但CEA作为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仅有40%~70%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CEA升高,有研究表明部分结直肠癌患者血液CEA检测结果呈阴性,而部分良性结肠病患者CEA则轻度升高[16];CA724作为胃肠道肿瘤和卵巢癌的标志物,在本研究结果显示,其灵敏度为34.78%,特异度为98.73%,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单独使用TNF-α(0.868)高于单独使用CA724(0.523);TNF-α、CEA、CA724联合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证明3项血清标志物联合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诊断效能。TNF-α作为结直肠癌的血清标志物,对其早期诊断和转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后续将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多晨,曹海龙,董文逍,等.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J].肿瘤药学,2016,6(5):321-325.

[2]崔曼莉,张明鑫,张超,等.肿瘤相关性炎症与结肠癌[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32):4343-4353.

[3]郭宝文,何宁,翟东良.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4):41-43.

[4]赵鹏,陈俊卯,曹文斌,等.TNF-α在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探讨[J].天津医药,2015,43(12):1368-1372.

[6]崔云龙.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121-2124.

[7]杨敏,杜杰,WellsA.巨噬细胞的免疫重塑:防治肿瘤转移的新靶点[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6,30(10):1065-1066.

[11]濮勇,陈锁成.核转录因子-κB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4):350-353.

[12]刘宝玉,黄杰安,刘诗权,等.NF-κB对人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3):3403-3409.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6篇

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运用新木桶原理,不仅有助于深化肿瘤学发展改革、提高肿瘤学学科整体水平,也是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肿瘤学;学科建设;新木桶原理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人类致死的主要疾病,肿瘤学也随之成为现代高等医学中成长最为迅速的年轻学科之一。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对肿瘤维持治疗、肿瘤已逐渐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等观念,似乎争议不大,大家多更关注发展肿瘤学的瓶颈和漏洞,以及如何尽快弥补等问题,只有以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为切入点,对肿瘤学学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加速肿瘤转化医学以及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构建,查漏补缺,才能既“扬长”,又“攻短”,集中力量培育其学科特色,从而提高肿瘤学学科发展效能。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是指一个由长短不一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它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即强调管理活动中不能仅“扬长”,而要“避短”,只有攻克瓶颈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效益最大化。然而,当今管理界,又有学者质疑它的实用价值,认为传统木桶理论可能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正确”命题,并提出“新木桶原理”。新木桶原理是木桶原理的延伸和扩展,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以及能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还要看一些关键信息:①桶底是否坚实?②构成木桶的木板间是否有缝隙?③木桶是否有宽大的直径?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直径、木板及桶底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水桶的结构。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水桶储水量。直径越大,学科的“盘子”就越大,“覆盖”就越广;木桶的结构越稳固,学科的协调性与向心力越强。这就是“新木桶原理”。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什么是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要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了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诊治模式越来越多元化、边界日渐模糊的肿瘤学学科特性,新木桶原理对其发展有着借鉴和参考价值。

1突出肿瘤转化医学的主导作用,赋予肿瘤学合理的“直径”

圆形水桶是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让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紧密有致,没有缝隙,否则只能导致漏水。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决定桶的适应性及容水的效果。直径越大,肿瘤学学科的“容量”就越大,“覆盖”就越广,肿瘤学发展就越迅速。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干细胞等重大医学进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然而,肿瘤学学科发展现实中,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致使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很快应用于临床。近40年来千万亿美元的科研投入在得到数百万篇科研论文的同时,癌症的病死率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2015年年报,仅2014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约337万例,比2013年增加28万例,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6个人得癌症。以肺癌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5年生存率仅提高了5%[1]。罹患肿瘤这种让人骤然失色的“要命”的疾病,医学界一般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等手段,试图解决当下最为严重的问题,即解决木桶的短板问题,而肿瘤与其他器官疾病不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只解决当下“短板”问题,例如采用化疗方案治疗,就如同用浓烈的杀草剂除草,结果是田里的苗和草都被杀光了。为避免化疗或放疗等过度治疗所带来的“苗”和“草”同时被杀死的诟病,我们应考虑提高“田野”自身的土质,为了除草,使用了一定的杀草剂,但不至影响土壤中“苗”的正常生长。所以肿瘤学学科发展的特性要求我们应该重视“木桶”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高肿瘤患者自身的免疫性,“土壤”好了,“苗”在杀草过程中即使有些损伤也能很快得到修复。而综合多种研究手段从不同层次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RNA组学和药物组学等进行肿瘤系统研究,并将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快速转化,正是培育“好土壤”的最佳选择。转化医学无疑为肿瘤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模式。

转化医学是近20年来国际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理念,其核心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建立转化通道,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快速转化[2]。目前,肿瘤转化研究已是发达国家医学研究领域资助的重点[3]。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某些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已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成果。其中,最具标志的是已研发出一批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物,例如在肺癌治疗中,研发出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这些药物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4,5]。要使肿瘤学学科的“直径”增大,“容量”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当务之急是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肿瘤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加快发展肿瘤转化医学,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应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搭建肿瘤转化医学平台,成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综合最新的肿瘤基础研究成果与诊疗技术尽快用于临床实践,以减轻高昂的癌症治疗负担,同时也避免大量资金浪费在某些无临床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上,为我国肿瘤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支撑。

2加强多学科协作模式,塑造肿瘤学的“结构”

根据物理学原理,结构决定力量,也决定着水桶的储水量。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在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圆形水桶储水量最大。它强调组织结构的协调运作性,围绕一个圆心,让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没有缝隙,紧密结合,形成向心力,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为了探究肿瘤学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影响因素及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我们以2011版JCR中肿瘤学学科的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6],发现在肿瘤学研究中,肿瘤分子生物学、临床肿瘤学、肿瘤流行病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诊断学以及肿瘤免疫学都为肿瘤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方法或技术;肿瘤学与遗传学、病理学、放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学科存在研究领域的交叉。通过学科协同效应,学科交叉融合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为肿瘤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演化提供了学科动力。从医学教育管理的角度看,学科协同效应即是本着为肿瘤患者提供最科学、最优化综合诊治服务的宗旨,开展对肿瘤病人的多学科协作会诊,形成由多个临床学科和辅助学科主任、副主任等骨干教师组成多学科协作组,即肿瘤学教研室,实现教学资料共享,相互借鉴,共同促进。这样,对于不同的肿瘤疾病诊治,通过多方相互配合,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可达到增加储水量的效果,如有意识地把水桶向长板方向倾斜,这时储水量就比木桶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的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因此,对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大力发展肿瘤学发展的多学科协同效应,使肿瘤学知识组织结构的运作具有协调性和向心力,使“木桶”的各个木板围绕一个圆心,紧密结合,没有缝隙,大大提升了其储水量,使肿瘤学学科的结构更加扎实稳固。

3加速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加固肿瘤学的“桶底”

对于肿瘤病人这类特殊人群,尤其是对于晚期肿瘤病人而言,精神心理因素好比是木桶的桶底,如果桶底不够严实,那么当木桶的容量随着木板的加长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桶底便开始漏水,严重的情况下桶底会开裂甚至会脱落而令木桶整个崩溃。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和精神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影响着治疗效果,还影响着家属的生活质量。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更多精神心理安慰和行为指导,体现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等医学教育而言,心理社会肿瘤学即代表这个桶底,要加固桶底这个学科群,要求医生、护士、研究人员、教师及管理人员等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及其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合格的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广博的视野和高尚的情操,“以病人为中心”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所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要注重医学人文教育。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不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走近病人,深入临床,掌握病人在诊疗全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情感变化。心理社会肿瘤学(psycho-oncology)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发展的各阶段所承受的压力和他们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以及心理、行为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旨在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具备肿瘤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医学人才[7]。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白血病;室内装修污染;甲醛;苯;氡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不少家庭室内装修过于复杂化,使得室内装修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量含毒害物质的装修材料出现在室内装修中,导致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发病风险也随之上升。然而,白血病(leukemia)的发病因素呈现多样化,目前关于室内装修污染是否与白血病存在相关性仍有一定的争议[1]。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室内装修污染中的甲醛、苯、氡等的特性及其致癌机制,探讨室内装修污染物与白血病的关系,进而为预防室内装修污染所致白血病提供参考。

1室内装修的甲醛污染

甲醛(formaldehyde)是一种无色、强烈气味、强氧化性的刺激性气体,广泛用于工业如制造树脂、油漆、塑料、合成纤维以及化妆品原料[2-4]。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评估了甲醛致癌效应的相关研究报告后,将甲醛确定为Ⅰ类致癌物[5]。

1.1甲醛的致病机制

甲醛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甲醛可造成骨髓细胞DNA的断裂和DNA-蛋白质交联,对细胞造成严重的遗传毒性[6],吸烟增加了DNA中甲醛复合物N6-羟甲基-脱氧腺苷从而诱导肿瘤的产生[7]。其中环境化学物接触可能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而发挥致病作用,VrijensK等[8]研究表明人接触空气中的甲醛后,microRNA表达下调,从而导致癌症发生。RagerJE等[9]研究显示甲醛暴露可显著破坏细胞中的microRNA表达谱,并且改变可能影响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柯跃斌等[10]和LiuQ等[11]研究同样发现甲醛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可降低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ChenD等[12]通过研究甲醛暴露对组蛋白修饰和染色体组装的影响,发现甲醛可以损害染色体组装并改变了数百种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13],装修材料和家具中含有甲醛,其释放期长达3~5年,室内装修后1~2年内甲醛不可能完全挥发掉,从而导致室内有害气体超标。更有学者[14]对甲醛职业暴露人员进行队列研究发现,甲醛可能导致血液淋巴系统肿瘤、颅内肿瘤、前列腺癌等,并且在职业工人研究中发现白血病水平接近于期望值。

1.2甲醛与白血病的关系及其易感性分析

早在2009年9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已有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将甲醛视为人类白血病致病原[15]。LaiY等[16]通过研究内源性和外源性DNA-蛋白质交联(DPC)对甲醛的影响,将实验动物暴露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甲醛并进行超灵敏质谱法以测定内源(未标记)和外源(C20标记),结果发现内源性DPC可能导致骨髓毒性和白血病风险增加。MeyersAR等[17]研究显示,11043例接触甲醛的服装工人的总体白血病死亡率随着暴露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KwonSC等[18]对职业接触甲醛与癌症发生率进行研究,发现甲醛暴露峰值时白血病风险增加,且表现出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WeiC等[19]将BALB/c小鼠暴露于3mg/m3甲醛2周后发现小鼠活性氧(ROS)和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ROS和8-OHdG升高的骨髓祖细胞的补偿可能导致正常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HSC/HPC)转化为白血病干/祖细胞,同时研究表明苯和甲醛联合作用将会提高这种风险。BassigBA等[20]等对暴露于甲醛的工人进行血液检测发现其骨髓粒细胞和血小板显著下降而淋巴细胞则无明显下降。LanQ等[21]比较暴露于相对高水平甲醛的29名工人和23个未暴露工人的染色体的差异,发现暴露工人的单个染色体、三体、四体和SCA水平升高,而它们常见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虽然CheckowayH等[22]评估发现甲醛暴露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无相关性,但却观察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与甲醛峰值暴露存在相关性。夏俊杰等[23]和蒋伟超等[24]通过探讨甲醛接触、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得出甲醛接触水平较高与cALL发病风险成正相关。JiangWC等[25]研究环境化学品暴露与cALL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甲醛的暴露可以显著增加cALL的风险。刁奇志等[26]的研究发现,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甲醛浓度越高对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越重,且同年龄女性组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的相关性小于男性组,同性别<40岁组的相关性>40~60岁组。甲醛的暴露与成年人易患髓系白血病、儿童易患淋系白血病有关。同时与性别、年龄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2室内装修的苯污染

苯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环境和化工产品中,如溶剂型油漆、清洁剂、溶剂型胶合剂等,是一类具有血液毒性的致癌物质,长时间的苯接触,可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

2.1苯的致病机制

目前学者[27]认为苯诱导急性白血病(BIAL)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点:①苯经代谢转化后毒理效应增强,进而诱导白血病。苯首先在肝脏等器官经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代谢为氢醌,再转移到骨髓,经髓过氧化物酶(MPO)催化成苯醌,进而产生苯的血液毒性,苯醌等醌类、半醌类物质亦能借助MPO、醌氧化还原酶(NQO1)参与的氧化还原循环生成氧自由基,造成骨髓造血干细胞遗传物质损伤。②氧化应激反应:苯的代谢物苯醌、苯酚等通过反应性增强氧化物(ROS)水平引起细胞毒性作用,导致正常细胞向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克隆。③苯诱导细胞遗传学改变:暴露于苯和苯代谢物可导致染色体异常,如5号、7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和21号染色体长臂t(21q)的易位,从而诱导白血病发生。④造血干细胞(HSC)生成过程中关键靶基因或分子通路的改变,如细胞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异常等,均可引起白血病干细胞表型的表达,最终导致白血病细胞的生成及克隆演化。⑤免疫异常:异常生长因子(如TNF-α、INF-γ、AHR等)的表达、粘附分子受体异常表达以及免疫监视异常等,可致造血干细胞微环境损伤,进而导致造血干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引起白血病干细胞表型的表达。

2.2苯与白血病的关系及其易感性分析

卢叶丹等[28]为了研究苯对其靶器官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利用苯的代谢产物———氢醌来探索苯对白血病前期造血干/祖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该研究显示高剂量氢醌暴露能促进白血病前期造血干祖细胞增殖、更新,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导致室内装修污染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挥发物(VOCs)中所含的苯系物,同样有研究[29]发现白血病患者血清GST总酶活性下降,提示苯系物及其代谢产物导致GST基因缺失可能是白血病致病的主要因素。此外,SmithMT等[30]研究证实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NQO1、MPO多态性与白血病发生密切相关;高浓度的苯单独作用于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可增加ROS水平导致细胞毒作用,导致白血病的发生[31]。戚战军等[32]研究发现,职业性的苯接触可致白血病发生的风险增加,但苯所致白血病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仍有争议。同时,王洁等[33]研究发现,职业性苯暴露所致白血病的主要类型是AML,且接触低剂量苯所致为主要诱因的占比较多。

3室内装修的氡污染

“氡”是空气中一类放射性元素,氡在自然界有3种放射性同位素存在,即219Rn、220Rn、222Rn,其中222Rn半衰期最长。通常,自然界中土壤、矿井、家庭室内的装修与建筑材料是室内放射性元素氡的主要来源。氡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因素,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致肺癌的物质[34],据美国国家研究统计委员会估计,通过减少室内氡的暴露,可降低美国3%~4%的肺癌死亡率[35]。徐勇等[36]研究发现,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放射性元素氡及氡子体衰变时以α粒子向骨髓及造血细胞持续释放能量,引起造血细胞的损伤,继而使白血病的发生风险上升。唐谋生等[37]研究发现,矿工、建筑工人等职业性氡暴露,罹患AML的风险较其他职业和居住场所的人高2~3倍,且急性白血病的发病与氡浓度呈正相关。此外,亦有相关研究证实,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率、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突变频率和室内氡浓度相关,暴露于氡浓度>200Bq/m3的居民,DNA损伤率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突变率明显升高(P<0.05),继而导致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发生[38]。WHO建议,室内居住环境的氡浓度应<2.7pCi/L,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认为室内氡浓度≥4.0pCi/L属于超标,将增加包括血液肿瘤在内的癌症的发生率。

4室内装修污染的预防

如前所述,室内装修污染是导致白血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今时代应该更加重视室内装修污染的防治,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树立“健康、环保、绿色”的装修理念;同时,装修材料的制造企业应不断优化产品,积极研发环保材料、提升装修材料的制作工艺,从源头上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有关部门严格监督装修施工过程,装修部门需不断改进施工工艺,严格执行绿色环保标准,改良室内装修设计,提高装修过程的垃圾处理能力,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有研究指出,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虽然易挥发,但周期长,甚至长达十余年[39]。因此,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居室装修应选择无毒、清洁环保的材料;②用吸附剂来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③加强室内通风(6个月以上),并请专业机构检测合格后再入住;④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如甲醛会随着温度升高,其释放速度也会相应加快;⑤生态治理:装修后可利用活性炭吸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或种植绿色植物,均可有效吸收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对于长期具有甲醛和苯等职业暴露的制造业工人,预防的重点则在生产方法的改进、生产时的有效控制以及生产后的保存及运输[40],尽可能做好防护隔离措施;对于长期接触化工产品和实验试剂的技术人员,预防重点则在于工作环境的通风、材料的处理及摆放,以及加强自身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等[41];此外,亦可通过改装室内空调有效减轻室内装修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42]。

5总结

近年来,居室装修导致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诸多研究已证实,室内装修污染中的甲醛、苯系物等与白血病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鉴于室内装修污染中的甲醛、苯、氡等污染物暴露的社会普遍性和严重危害性,确定室内装修污染物如苯和甲醛暴露的易感基因型、对苯和甲醛暴露高危人群的筛检以及对白血病高危人群(如儿童)保护的研究,同时有针对性的规避相关装修污染风险,都具有长远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往后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作者贡献声明与致谢:本文作者李会宁、刘彦权共同提出论文构思,刘彦权主要负责论文撰写,沈建箴教授等负责文章内容审校和总体把关。特别感谢刘彦权对于文章内容与结构的完善充实,使整篇文章更具连贯性、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杨雯雯,孙业桓,沈国栋,等.中国儿童白血病发病与室内装修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1455.

[2]律微波,刘小兰,张利,等.环保型人造板用无醛胶粘剂的研究[J].化学与粘合,2014(5):267-268.

[3]陈立军,张心亚,黄洪,等.化妆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方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5,10(5):27-30.

恶性肿瘤论文范文第8篇

1.1转化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转化医学提倡以患者个体为中心,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转化医学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从发展走向成熟,需要多专业的交流与协作。在国外转化医学起步较早。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了发展生物医学的长期计划,主要是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能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间互相协作研究的团队。在NIH的推动下,2011年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在内的38个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2005年苏格兰政府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欧盟实施的第7个框架研究计划,将预算中的60亿欧元用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同时世界著名医学类核心期刊都为转化医学开辟了专栏,相继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国际性专业杂志。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日趋高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复旦大学依托其附属医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组建了“湘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恶性肿瘤;2011年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等。

2010年陈竺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直接药物作用靶点为PML-RARa。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该类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砷剂成功治疗APL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医学发展的时代产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决临床和健康问题为目标的实验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是转化医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疗;②寻找适当生物分子标志物,提高临床辅助技术对临床工作的辅助效力;③药物二期临床实验。此外,还有基因诊断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药理学与个体化医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因此,对这些疾病不能采用单一方法来进行诊治。着眼于患者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进行分子分型,以此为基础实施个体化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目标。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可以对治疗方法、药物、剂量进行优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2.2生物分子标志物的鉴定与运用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治疗效果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标,如DNA、miRNA、蛋白质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针对性地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缩短药物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应用阶段的时间。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应用,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

1.2.3药物临床实验及研发美国曾有报告称,研制一种新药,从选题到临床应用,平均要用14年的时间。近40年来,美国在恶性肿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亿美元,收获了156万篇研究论文,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变。转化医学通过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海量数据,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有效地降低在临床二期实验中药物靶点验证性研究的失败率,提高了基础研究的转化率和速度,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和个体化治疗研究开辟出一条革命性的道路。

2转化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中医学先进的理念与落后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限制了中医理论的广泛传播及其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然而转化医学的出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医药学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历程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谋而合。

2.1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运行模式相同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学产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从临床积累的经验中抽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是中医药发展的经典模式。基于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出现严重脱节而产生的转化医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可以指导基础研究方向。虽然传统中医学不进行实验室研究,但其“临床-理论-临床”这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与转化医学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理念统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存在着方法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临床医学以系统论为导向,基础医学则以简化论为基础。转化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健康除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关外,还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这决定了转化医学必然是一种复杂性研究系统。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统若干组成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反复计算和/或数学建模及试验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医学是借助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相统一。

2.3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疗方式相同现代疾病谱逐渐向慢性病方向转变,其发病原因有多种且机制复杂,以往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转化医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患者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其本质就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了现代个体化医学的特征。

3中医药转化医学的特点

3.1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如果中医药的研究忽视中医学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细胞乃至分子层面的机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学药物研发模式,必然导致临床与科研的脱节,最后中医临床只能依据古代经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因此,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2以患者个体为中心中医学的整体观既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并建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体系,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医学研究模式。

3.3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促进的连续过程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具有“实验室-临床-实验室-临床”不断循环的运作特色。中医学也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基础与临床之间不断地循环转化,才能促进中医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施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如何开展,如何顺应世界医学发展潮流,是当前中医药界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中医药语言现代化和中医临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药转化医学实施的关键。

4.1建立中医学转化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医药大学、研究型医院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联合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临床和基础及药物研发为主体,结合中医古籍研究的跨学科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关企业共同参与,以平台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和联合攻关,构建起一条高效率的转化链。此外,也可以通过内部选拔或对外招聘的方式组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室。此外,生物医学信息学为解决转化医学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学,其研究者应该成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4.2加强转化医学推广教育和转化型人才培养长久以来,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提拔和奖励主要依据研究者的论文,而不是其带来了多大的临床效果。而临床医生则缺少时间去阅读相关文献,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交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也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相对欠缺,对世界医学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既懂中医又具有现代西医科学实验技能,并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中医药大学与开设的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与政策引导长期以来,高昂的经费支出是造成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十分缓慢的核心问题,原因在于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转化过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许多企业和医疗机构失去投资的动力。其次,中医药转化研究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利益协调,很容易在关键环节产生脱节现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和扶持,引导大型企业赞助中医药转化研究外,还应制定有效的体制、规定,将各学科、各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高效的研究团队。

4.4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展开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医药转化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和加快中医药向更深层次水平迈进。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开展应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①重视中医经典的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强调在“继承”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才会有中医的创新。②推动经典复方的方剂组学研究:方剂组学以中医方剂作为研究内容,以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为前提,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然后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明确其作用靶点、研究其调控机制。③协作进行病证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陈可冀院士认为,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结合中医临床:进行中医药转化研究时,必须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特色,针对证候的分类、治则治法、方药选用、证候转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应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出不同层面的与证候发生发展、辨证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并给予其在脏腑及四诊信息中的定位。

5结语